采编:李叶
受访者:孟超(清华大学派驻平谷区南山村第一书记)
供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前言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布局中,设计正逐渐成为一股关键力量,为众多乡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北京市平谷区的南山村,便是一个借助设计实现华丽转身的典型范例。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孟超博士的带领下,南山村通过一系列精心规划的设计举措,成功从一个“空心村”转变为充满魅力的乡村振兴典范。
观点提纯
“南山村的成功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对南山村的把控,这需要因地制宜,否则无法套用模板。我们需要以精准把控当地为前提,根据每个阶段的需求制定发展路线并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应将因地制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以便更多专业人才判断。”
南山村的困境与机遇
南山村地处北京平谷区东北部深山区,四面环山,虽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但也曾因地理环境闭塞,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过去,村里产业单一,农产品价格低迷,基础设施落后,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房屋闲置,村子日渐萧条,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南山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年底,孟超博士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来此采风,被当地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吸引。在多方协调下,孟超博士作为北京市第7批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开启了在南山村的“艺术驻村”探索之旅,旨在借助艺术与设计的力量,拉动南山村其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远眺南山村
设计助力南山村振兴的实践
艺术季打造文化地标 2024年夏天,清华美院团队发起了“沃野缤纷——北京南山艺术季”。此次艺术季邀请了京津冀地区8所艺术类院校近300名师生,深入南山村进行在地性艺术创作。师生们与当地村民和手工艺人紧密合作,历时数月,完成了近30件大型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比如董书兵教授的《南山之子》,以镍青铜打造巨大婴儿酣睡于捕梦网摇篮的形象,传递出宁静纯真的氛围,让游客能在南山村找到心灵的宁静;陈辉教授等人的《春风灼灼》,利用龙骨铁架、可再生涤纶纱线和光纤灯带,抽象展现桃花之美,诠释了南山村人坚韧与温情的心境;高满君等人的《百鸟归巢》,由100只形态各异的鸟儿组成光环雕塑,象征团聚与归属感,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艺术季期间,除了丰富的艺术展览,还举办了音乐会、戏剧表演和手工艺市集等活动。这些艺术作品和活动,不仅为南山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南山村的知名度。
基础设施与民宿改造 在孟超博士的推动下,南山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高标准提升。村路重新铺设,变得蜿蜒平坦,交通更加便利。同时,通过土地和房屋租赁流转,对226处民房和3处村集体土地进行更新改造。目前,已有30多家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开张营业,既有北京四合院、徽派青砖房,也有欧式、日式建筑,满足了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还有几十家民宿正在改造中,预计全部完工后可提供350个房间。这些民宿的改造设计,既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的舒适与便捷,为游客带来独特的住宿体验,也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多元业态规划 为了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孟超博士团队积极规划南山村的多元业态。村里配套建设了餐厅、勇士谷、农夫集市、星空营地等设施,还在规划茶社、花房、咖啡屋、酒肆、书吧等新业态。这些规划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也为当地创业者提供了发展机会,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考察投资,进一步推动了南山村的经济发展。
数字艺术创新 在孟超博士的协调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带领团队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合作,在南山村打造数字光影文化地标。以仇英《桃花源图》为背景,创作了《乐源》《南山桃花源记》等多媒体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现代镜面材质、激光投影、LED大屏幕等先进技术,将现实与虚拟交织,重现“世外桃源”的美景。夜幕降临,激光光束与村中的建筑、树木、山川交相辉映,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踏入仙境,为南山村的夜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在夜间停留,促进了当地夜间经济的发展。
2024南山艺术季路引
设计助力南山村振兴的成效
经过一系列的设计改造与建设,南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空荡荡的街道,如今布满了艺术装置和壁画,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不善言辞的村民,如今自信地谈论着自己参与创作的艺术作品,脸上洋溢着归属感和自豪感。从经济数据来看,南山村的发展成果显著。2024年截至10月,这个原本游客稀少的山沟村庄,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村民自营民宿的收入较往年增加了3倍。整体建成后,预计年均接待游客数量将增加到7万人次,村集体预期年收益150万元,物业公司可提供92个岗位,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南山村的成功,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案例,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其他地区的学习考察。
京津冀8校师生在南山村创作艺术作品的场景
《设计》:在南山村的设计实践中,如何平衡艺术设计的创新性与乡村文化传统的传承,确保设计能够真正融入乡村,而不是生硬地植入,同时避免设计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
孟超:随着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入,我们也越发关注艺术设计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的前景。今年的工作更聚焦于农业农村部领导提出的,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找准资源禀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统筹加强乡村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微改造、精提升,要把艺术引入乡村,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全面”二字凸显了艺术设计对于其他产业的帮扶效应,明确了“文化+”的意义。
艺术设计的先锋性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存在两面性,比如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纯粹博眼球的设计固然能赚得一波流量,却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坚守基本的设计伦理操守,运用巧思去迎合年轻化的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例如我们推出了一款“南山咖啡”,选用云南最好的咖啡豆,对应北京鲜明的四季,通过4种不同程度的烘焙推出浅烘、中浅烘、中烘和深烘4种口味的咖啡豆,也就有了应和四季的4种口味的咖啡。为其定制的包装设计也在向消费者暗示着,四季都可以来南山品乡村咖啡,让城市里的咖啡热情辐射到乡村,给城乡搭建一种基于味觉的情感链接。所以,应对上述的“冲突”,“操刀者”的定力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冲突中寻求机会,推动乡村良性发展。
“南山好物”系列产品
《设计》:随着南山村游客数量的增加,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同时保障村民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孟超:最初的艺术乡建多是画墙,现今更多的是探讨可持续发展,这当中有几个关键性要素。首先是经济上可持续,要让乡村拥有造血能力;其次要让年轻人更多参与,来乡村创业,做设计,做民宿或咖啡馆的主理人,这种人才的可持续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基于以上两点,我给他们定性的标准是经济回报4.5%,高于3.5%的政府贷款利率。此外,艺术创作与乡村整体业态的联动也很关键。乡村空间多为公共场域,这里的艺术创作向观众收费是不现实且不合理的,也不可能有很高的收入,所以乡村艺术创作多以公益性为前提,但如何盈利是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艺术创作在乡村最大的作用是引流,继而带动周边消费,比如零售、餐饮、住宿以及农副产品。目前南山村正在打造的艺术研学课程已经列入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示范实践基地。从目前总体收益来看,“艺术+”模式带给乡村的收益远超过可预期的门票收益。这种以前无法想象的回报率在我们平谷已经实现了,是一种非常好的新发展趋势。
对来乡村支援乡建的艺术类院校的师生,我一直强调要融入乡里去切身体验,站在村民的角度,花足够的时间,长至一两个月,短则至少两周,在同吃同住中发现乡村生活的不便利,用你所擅长的恰当的设计去改善它。用精英帮扶的思维是无法了解乡村真正的需求的,推己及人的方法虽说不一定能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获得多数村民的支持。同时,邀请村民参与也是有效的方法,让他们从看客变成建设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手艺和特长来建设家乡,这种自豪感也有助于乡建的可持续性。这当中的互动性也有助于院校师生快速融入设计和建设中去。
童话城堡
暖暖
爱的三部曲
四方
《设计》:在设计助力南山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怎样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乡村品牌,推动农产品和文创产品的开发?
孟超:我认为艺术对产业的融入可以有几方面的理解,首先是最简单的方式——包装,把外观做好,满足审美需求,凸显产品特色。此前平谷大桃的包装上近9成都画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蹭到了热播剧的流量,却忽视了平谷大桃本身的特性——多汁水嫩、健康无公害等,以及核心产区、地理标志产品等核心竞争要素。我们为此重新进行了包装设计,推出系列“南山好物”。第二,艺术介入还有一种反思和梳理产业的作用。我们对平谷农产品进行重新定位之后,集中力量发展更适合短途快速运输的果蔬,如草莓、西红柿,并由批量销售改为按个体出售,充分发挥平谷农产品最快几个小时就能新鲜抵达北京市民餐桌的最大优势。重新设计的果蔬包装在充分体现产品新鲜无公害特点的同时,小规格的设置赋予其更高价值。
刚才提到用城市人热爱的咖啡搭建城乡的情感链接,我们还利用信息差,移植了云南的咖啡树做成特色观光农业,展示咖啡产业的全链条,响应市场日益增长的对非标研学的需求,顺带也增加了每一杯南山咖啡的附加值。
留云降瑞雨
红色剪纸桶
马放南山
南山之子
《设计》:乡村振兴涉及建筑、生态、社会学等多领域,设计如何成为整合资源的枢纽?您认为该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专业人才参与到乡村设计建设中来?
孟超: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去年底在一次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现场会上强调,要加强规划统筹,坚持“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由此可见,北京市的乡村振兴已经摆脱了大拆大建的模式,现在更考验细节处的用心。设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是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是控制成本。好的设计并不一定是昂贵的,“物美价廉的”设计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因为设计与生产环节挂钩较多,使其成了整合资源的枢纽。
当下的乡村振兴,可谓“得青年者,得天下”,建立长效机制的核心要素是充分考虑青年人的需求。正在积极筹备的“青苹果艺术游民计划”就是我们为建立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预计今年五一之后开园。有人才的不断投入,才能保证乡建的可持续发展。很多项目烂尾都是因为只有基建,不搞运营。此外,我认为,想留住年轻人不能空谈理想抱负,还要给他们成长空间以及合理的报酬,让他们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在乡村实现自我价值。平谷艺术游民项目地铁可达,都市青年可以快速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之间切换,既能够在乡村振兴的赛道做设计,发光发热实现梦想,又不会完全与城市生活的便利隔绝。
咚哈兄弟
丰收
春风灼灼
金牙
《设计》:南山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未来在设计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和设想,以保持其发展的活力和领先性,持续为其他乡村提供借鉴?南山村焕新成功的关键变量是什么?
孟超:我认为现在需要打通产学研用的路径,进一步促进艺术与所有乡村业态深度融合,例如深度开发研学课程、农产品设计、民宿体验等。在乡村,这是一套成体系的内容,把它们串起来考验的是对品质和调性的把控。只有将这些生态内容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总体风貌,才能让乡村更有文化肌理。
目前我们面临的是要不断满足乡村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持发展活力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我认为老百姓的需求和满足乡村的成长和前进是保持活力的关键。始终要考虑以人为本,这不仅仅是口号,真正保持人的需求才是活力源源不断的源泉。如果有一天大家对乡村没有需求和向往,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失去活力。因此这些内容需要始终紧跟人的需求,各个乡村的领先性可以此起彼伏。大家拥有经验后相互借鉴和推广,从而诞生更好的新经验,再借鉴、推广并创造新的经验,从而进入良性循环。乡村振兴并不是一个村子的好,而是一大片村子都好,我认为这是世界大同的最高理想。
南山村的成功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对南山村的把控,这需要因地制宜。我们需要以精准把控当地为前提,根据每个阶段的需求制定发展路线并不断调整。因此,我们应将因地制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以便更多专业人才判断。
撞入尘野的胸膛
南山甜甜圈
向阳花
百鸟归巢
【之于乡村】
南山村在孟超博士团队的努力下,借助设计的力量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华丽转身。通过艺术季、基础设施改造、业态规划和数字艺术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南山村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随着对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入探索和实践,相信南山村将继续发挥示范作用,为更多乡村的发展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