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原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设计院研究员,任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艺术设计研究》(CSSCI)主编。
近年来主持完成及承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装设计、建国6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方队和志愿者服装设计、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国家领导人服装设计、2018年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展演、建国70周年群众游行总指挥部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国家重大活动服装研发设计任务。创建和推广新中装设计研究,为新中式正装的发展确立了新的设计规范和范本。
2002年由清华大学调入北京服装学院后,刘元风院长一直倡导科学、艺术、时尚的理念,把学科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把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同时起步,正好北服有工科的学科基础,再加上设计相关学科,就形成了北服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艺工融合”办学特色。
《设计》:请您介绍一下北京服装学院的办学理念。
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围绕服装服饰,形成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艺工融合”办学特色,在服饰文化、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服装新材料和高性能服装、产品与数字化媒体设计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独特优势。
传统和民族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文化亟需抢救和传承;服装服饰创新设计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重要领域,亟需培养高层次设计创新人才;国家对专业运动服装装备和特殊功能性服装等的设计研发需求日益增长,而相应的艺工融合的复合型设计研发高层次人才则明显不足。因此,围绕服装服饰和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专业人才是服务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需要、是服务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的需要、是服务国家对高性能服装设计研发的需要。学校设计学学科在服务以上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充分发挥学科多年形成的优势,通过培养高端领军设计人才,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参与国家文化创意等重大工程、提升中国时尚企业全球竞争力,推动设计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
北服以前是一所工科类院校,1959年成立时是纺织工程学院,属于纺织部的院校,1961年改为北京化纤工学院,1987年服装开始起步,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但一直是工科类院校。直到去年,教育部才将北京服装学院列为艺术类院校,这正好形成了它的办学特色——从纺织材料开始,到设计,再到工艺,营销,形成了围绕着服装的艺工经管齐全的学科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新中装中心研发设计-中山装系列
在这样的一种办学特色和学科体系下,我们现在承接项目,一般可以从材料纤维开始,染色、织造、后整理,到设计,再到工艺制作,市场营销,是一个全产业链。企业都反映北服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全,后劲足。因为他们在学校的时候知识相互都有衔接,专业之间可以互相选课,比如学设计的学生可以经常到材料院去了解材料的相关知识,对销售市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到商学院读双学位。近来相关专业的学生读服装设计双学位的越来越多,使学生的视野、知识结构更宽一些,后劲也更足一些。
另外,由于是工科类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的学习,以及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应该说比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更为严谨。在一般人看来,学设计的学生感性的东西比较多,但以我在一线教学科研,同时也从事管理的体会来讲,其理性思维更加重要。例如我们做一个项目,从头到尾是一种环环相扣的系统,如果缺乏理性思维,其最后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在我评审一些社科类的项目、奖项中对这一点有比较深的体会,社科类的项目本身的完成度,它的每一个环节的逻辑层次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能把项目从整体到局部到环节构成系统的话,最后成果的显示度就会比较高。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求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并驾齐驱,不要忽略任何一方面,就像我们的智商和情商一样,工作之后情商有时候比智商还重要。我们在学校里就强调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智商和情商并行。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相关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训练。就业之后得到企业的检验,反映我们的学生这方面会占有一定的优势。
北京服装学院新中装中心研发设计-中式便装系列
在我做学校行政管理的这十几年,加强了艺术学科但同时也重视工科的发展,使两方面有机融合、相互支撑。我一直觉得工科是重要的基础,无论做任何设计,服饰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都一样,如果不了解材料和工程技术,设计就像悬在半空中。所以,打好工科的基础和拓宽设计视野是非常重要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99年)刚合到清华的时候,2001年是清华大学90年校庆,当时李政道先生和吴冠中先生举办了“科学·艺术国际研讨会”,从全球范围内邀请了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研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会议,对于科学艺术真正地融合,在高校、研究机构,特别是在一些设计师的理念当中树立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的意识。当时我任染织服装系的系主任,直接参加了这个活动。我们在清华东大操场举办了一场以“科学·时尚”为主题的大型的时装发布会。依托这次会议,我们做了很多相关的学术活动,包括科学家访谈、论文集等。
近些年来,北服一直在倡导科学、艺术、时尚的学术理念。我们每年10月份都举办“科学·艺术·时尚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多年,把北京相关高校学生的作品征集来,进行展售和研讨等活动。很多兄弟院校到北服以后觉得与他们学校不太一样,很认可北服在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中所形成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及其办学特色。
北京服装学院新中装中心研发设计-中式礼服系列
《设计》:您如何看待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刘元风: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下,请进来走出去。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年轻老师、研究生、本科生派到国外去,像美国的帕尔森艺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艺术教育的国际视野非常重要,这与国家的经济、文化、国际地位的提升,整体水平的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在2013年加入了国际时尚联盟校,全球最好的时尚类院校都在其中,每年的学术活动轮流在不同的国家举办。国际时尚联盟校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其设计的方法、设计的程序,特别是学生的设计视野一定要是国际化的。因为将来学生可能在国内就业,也可能继续去国外读书或者在国外就业。另外现在很多品牌都是国际连锁的,比如说冬奥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安踏(安踏是世界服装品牌50强之一),他们的设计研发的人员构成是全球化的,运动产业创新走在了世界最前列。我们在艺术类高校中率先成立了运动装专业,学生们除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外,更多地到相关运动装知名品牌企业实习。而且,学生踊跃参加相关的国际运动装设计及博览会等活动,因此,运动装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程度高,当他们毕业走向企业,很容易融入设计室国际化的氛围。所以办学当中的国际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地处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也是一种天然的优势,能接触到更多重大项目、重大展览、重大活动。
国际视野和国际化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很强调师生,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意识。提倡青年教师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及其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意识,同时提高驾驭重大设计项目的能力和实力。
2014年APEC会议男领导人服装-故宫红
2014年APEC会议男领导人服装-金棕色
2014年APEC会议男领导人服装-孔雀蓝
2014年APEC会议女领导人服装
《设计》:如何让学生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刘元风:其实兄弟高校在这方面都一样,很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因为服装学科属于实用性学科,其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记得王受之先生来北服学术讲座就提到:艺术设计学科有理论,但不完全是纯理论。在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有基础理论课:如设计史、服装史、服装学概论、服装设计方法论等,这些多为共同课的讲授。但是真正从事一项设计的时候,比如设计运动装,那么还要请运动装理论的专家、设计师、工艺师针对设计来再深入地、有针对性的讲授,对于学生的设计更加有指导作用。
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的结合不是泛泛的,针对性越强越好。比如说APEC会议国家领导人服装设计项目,团队的成员又重新补了很多课,如外交礼仪、外交政策、民族礼仪、民族图案课等,靠原有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又比如我们成立的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中心成员在做所有的项目的时候都要认真地去补一些不足的相关知识,包括多次深入敦煌去进行实际调研。现在很多项目层次都很高,尽管你有一定的经验,但都远远不够,都会面临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比如冬奥会的项目等。虽说2008年夏季奥运会,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面临高寒及其不利的环境,服装的科技性、功能性及审美性等都面临新的挑战。
所以对于设计教学和设计研究来说,都随时面临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另外,要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和融入教学,使科研与教学互补互动。例如:2014年做完APEC会议国家领导人服装后,我们随即成立了新中装研究中心,并将APEC整个设计的成果、过程、方法等都转化到教学当中,成立了民族服饰实验班。传统结合当代时尚,把传统的元素转化为现代新的设计。这些新的成果和体验是书本上没有的,是鲜活的,学生会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更受益。
我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任兼职副主席多年,各个高校服装教学情况比较熟悉,这些问题都是共通的,教学中如果没有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知识的融入,学生就不认真听讲,因为相关的书学生都翻过,网上的东西也都看过,甚至比老师看得还多。所以设计教学对老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力争让老师去多做项目,比如社科类的、艺术基金类的,通过项目促使自己更努力的去研究和探索新的知识,拓展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配偶服装
《设计》:科学技术在设计学科中越来越重要,学校的科研任务的比重是不是也增大了?
刘元风:的确是科研比重逐渐增大,但北服原本是工科类院校,工科类和艺术设计相融合的特色在做项目的时候有它的优势。
比如承接新产品研发项目,我们可以从项目的源头开始,因为如果只从设计层面切入,没有一些科技内核作为支撑的话,一旦推向市场,马上就会遭到模仿。我们一般是从纤维开始研究,根据项目的需要,推出新的纤维构成、新的织纹组织、新的色彩体系、新的产品设计及其工艺技术等,这样的项目才有它真正的创新价值。比如我们做的APEC项目,看似简单的衣服,面料借鉴宋锦的外观,通过丝和羊毛加黏胶进行混纺的新科技手段,克服了宋锦丝织物垂感不够的问题,具有丝和羊毛的双重特点;同时,剪裁上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色彩上与国际流行色相对接,图案上与当代审美相统一,确保了服装的新造型和新风格。
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是与科技和艺术结合一脉相承的。同时,要注重传统元素一定要有当代演绎的可能性,才可以去不断地尝试与现代的新的产品设计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当然作为高校办学来讲,我们一直提倡既要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高地,也要有最古老、最传统的作为学术基础。北服有一个全国十佳特色的民族服饰博物馆,成立已经有30多年了。它是我们的教学和研究的基地,我们的教学和项目研发,很多时候到博物馆里就能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可以去体验各种各样刺绣、图案、蜡染,更可以去测绘和考证各民族服装中深层次的东西。所以高校的教学和研究中,最传统和最前沿的两极都要具备,两极相对,民族的和国际的都很自然地会搭界,不知道哪个项目、哪个课题就偶遇了。我们有的年轻老师、研究生一旦遇到相关的问题,或者要做某一个相关项目、课题的研究,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博物馆。在博物馆离去找源头、找答案,去剖析、去考据。
2016年新中装主题服装展演
《设计》:在教学中您重视培养的学生哪些技能呢?
刘元风:我是中央工艺美院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很重视基本功。基本功包括多方面:相关史论的基础,手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当然这些能力是贯穿于课程学习之中的。比如设计课,需要有设计理论,设计的构想,快速的表达能力,设计的过程中的理性思维的能力,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和第二步是什么关系?第二步和第三步是什么关系?整个设计过程要通过理性思维能力串起来;设计完成之后,理论上有哪些新的提升?设计构想能否达到和强化了你的设计成果?这些都要通过评价来加以总结和提升。当然艺术类的学生也经常是顾头不顾尾或者虎头蛇尾,开始想得挺好,做到一定程度做不下去了,其实就是这种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我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当中,比较注重整体的、逻辑的、连贯的思考能力。
当然,智商和情商的并举,特别是研究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比如接人待物、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甚至直接影响未来事业的发展。
《设计》:如何让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跟上信息化时代的转型?
刘元风:信息化转型不是一句空话。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趋势,倒逼你的知识结构要不断跟进。人工智能对于传统知识结构、传统的教学和研究的方式方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我们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要不断的深化。需要我们不断跟进,不断学习,参与这方面的论坛、学术活动,做相关的项目,通过理论、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进行拓展和提升。人工智能对我也同样是一个新的课题,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在当代服装设计、当代服装审美、当代服装需求、服装市场当中如何来对应。
敦煌服饰创新设计作品
《设计》:您如何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刘元风:设计源于艺术的沃土,与生活、生产方式相结合。艺术更侧重于精神、审美层面,设计则是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应用性、功能性等,同时还涉及材料、加工制作及消费市场等因素。作为设计师来讲,首先要有综合性的艺术训练和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高远的审美视野和艺术情怀。同时,立足当代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方式,从而设计出既有艺术高度又具有实用价值、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产品,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如何将国际性与民族性进行融合?
刘元风:文化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需要不断地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文化才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2008年奥运会的服装设计就是民族性与国际相结合的产物。奥运会的核心图形是古体的“京”字,“祥云”是辅助图形,但是“祥云”动感、飘逸的特征特别适合奥运会的内在需求。所以,火炬设计、招贴设计、服装设计等都运用了祥云图案。奥运会是国际性和民族性结合的最好契机,通过奥运会更好的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
我们的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项目更是如此,是将敦煌服饰中的经典造型、经典色彩、经典纹样等,与现代时尚流行、大众审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当代服饰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内涵,增进民族服饰文化的自信和自强。因为我们看到,缺乏民族文化精神的服饰设计及其品牌在国际舞台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需要努力的是,在传承和推广敦煌服饰文化的同时,探索和构建新时代服饰创新设计的典型范式,以及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平台。
《设计》:球性的疫情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元风:冲击比较大。特别是服装领域,越高档的受到冲击越大,因为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相反地,家居服和运动休闲类服装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对高校来讲,体现在授课方式由面对面而改为网下网上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当然这也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对老师来讲,网络教学、网络指导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想办法去面对,去解决。
《设计》:请您谈谈对年轻学子和设计师的寄语和建议。
刘元风:希望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设计基础(笔头上的、手头上的);另外希望他们不断地拓展国际视野,善于从民族文化当中来汲取适合当代生活方式和审美的元素,使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元素和当代需求相结合,民族性和国际性有机地融合起来。还希望他们的智商和情商并驾齐驱。因为学生将来工作是要身处某一个环境当中,是在某一个团队当中。情商本身是面对新的合作伙伴加以适应的能力,与团队共事,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这对他们成就事业非常重要;同时要培养对本职工作的热情,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耐挫折,耐打击,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目前关注的行业话题或正在从事的项目。
刘元风:我很关注运动装行业的发展,更具体来说就是利于人们健康发展的运动服饰的发展,或称为运动与康健服装。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运动的重要性。不管你身处哪个行业和领域,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运动是健康的保障,因此而带动了运动与康健服装的发展。这类服装对设计的功能性、审美性、技术性、科学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运动与康健服装能够更多地关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走向,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引领新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们主要做的项目是新中式服装的研发,使国际化和民族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与国际服饰文化有更多的交流,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通过着装引发人们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热爱,让新中式服装能够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
刘元风教授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