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刘光奎:存在即不合理,否则创意无法前进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刘光奎 成都艾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官

图片

刘光奎,艾玛工业设计公司创始人。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成都市文化创意工作促进委员会荣誉主任,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专家组成员、评委,成都金熊猫创意设计周评委,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化服务奠基人。54岁转行跨入中国工业设计行业,2005年在德国科隆国际会展中心,为中国工业设计同行捧回了国际工业设计竞赛第一枚金牌。创意设计的作品被《2006中国工业设计年鉴》收录量第一。以客户、艾玛、个人名义获得国家专利上千份。被国内多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在2021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刘光奎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授予全国“十佳首席设计官”荣誉。

20世纪50年代末,刘光奎作为成都市无线电俱乐部最年轻的会员,体验过“莫尔斯电码”,装过矿石耳机,还上房顶去安装过耳机天线。14岁时,他进入针织厂工作开始半工半读,随后加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返城后他便进入飞机制造厂的实验室总部担任材料分析师,对技术的浓厚兴趣使其精通各项制造技术:如车钳铣刨磨、热处理、表面处理、翻砂铸造等。33岁时,他作为国内首批西方近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属于微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开始学习“西方现代管理”,随后他分别在“飞机制造企业”和“生物制品企业”两大央企各工作了10年,主要负责设备制造和维修等技术类工作。因此,他在80年代初期他就接触到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每分钟30-50万转的超高速离心机,感受到了“新技术”带来的益处。

1988年,刘光奎下海经商,分别创办过“天然医药原料研究所”“特种光源生产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和“成都艾玛工业设计公司”,时至今日他已先后历经四次转型创业。他坦陈自己属于典型的“入佛门六根未净,进商海狼性不足”的那类人,虽然学的是经济专业,但却缺乏商业头脑,在企业管理上每次都是“一地鸡毛”,但他对创新性的新技术、新材料和产品开发上却总能无师自通。每次跨界转行创业,他都能在半年内将企业打造为全国同行业的知名品牌,甚至包括最后涉猎的工业设计行业,可谓“入行即巅峰”。

2021年10月,在烟台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刘光奎被授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设计百强”中的“十佳首席设计官”美誉,这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对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中为数不多且还在与年轻设计师们共同奋斗的工业设计实战家“老鬼”的高度认可。

图片

2021年度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首席设计官”获奖合影

图片

刘光奎荣获2021年度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首席设计官”荣誉奖

《设计》:请您介绍一下艾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得名及发展历程。

 刘光奎:“艾玛”是“激情”与“灵感”相互碰撞的结果,取名源于“必将创造奇迹”的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AIM”的译音,而“AIM”的中文是“对准、瞄准”的意思。我们将“AIM”三个英文字母进行了变形,组成了一个瞄准镜,这就是“艾玛”品牌LOGO,其中“A”变形为“上半圆+中心点”、“I”变形为中心点、瞄准镜的下端为变形的“M”。从“艾玛”的LOGO能看出,该企业目标是瞄准工业设计,带领志同道合的精英设计师按既定目标去耕耘、播种和收获。

图片


“艾玛”的发展关键期约从2000年到2010年,历经了“孵化”、“发展”和“扩张”三个阶段:2000-2004年为企业孵化阶段;2005-2010年为企业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艾玛”进入了扩张和稳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企业孵化阶段(2000-2004)。我与工业设计“结缘”是在2000年元旦期间,我到杭州公干,住在西湖边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附近,无意间看到中国美术学院的牌子,出于好奇便跨进了校门,这一步注定了我的后半生便与工业设计“结缘”。因为是无意识地进入,被门卫大爷拦住询问找谁,我想了半天才回答:请问这有工业设计系吗?大爷热情地把我带到了工业设计系雷达教授的办公室,在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和雷教授的对话便切入到工业设计的正题。这一谈便是数个小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雷教授的对谈让我“顿悟”,并在我心中种下了工业设计这颗“善果”的种子。四年后我54岁,携带着在工业领域摸爬滚打40年积累的经验和积淀,正式迈向“工业设计”这个伟大的领域,这一干又是17年,且越战越勇,以致于后来雷达教授对我的评价是“入行最晚,但中毒最深”。

图片

2021年6月与中国美院雷达老师在大渡河铁索桥

图片

中国工业设计参加世界工业设计竞赛获得的笫一枚金牌作品“快乐厨房”

图片

2005年1月代表设计团队在德国科隆国际会展中心领奖

2004年,我带领3位刚毕业的同学参加意大利“Designboom”举办的以“厨房是家庭的核心”为主题的世界工业设计竞赛,从全球102个国家和2988份专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2005年1月,我站在了科隆国际会展中心,代表设计团队和中国工业设计行业捧回了我国首枚国际工业设计竞赛的金牌。

图片

中国首部《工业设计年鉴》

图片

三角形立式空调

图片

“快乐厨房”系列产品

图片

“自毁式”注射器

我们的设计作品凭借“存在即不合理,否则创意无法前进”的设计哲学,凭借较强创意设计能力和产品落地能力。中国第一本工业设计年鉴——《2006中国工业设计年鉴》,从18000多件作品中挑选并收录了175份作品,其中收录了我的3件创意设计作品:“快乐厨房”“三角形立式空调”和“自毁式注射器”。我的另外4件创意设计作品也被该年鉴选中,但因种种原因主动让给了一家知名国企。即便如此,我也是这本年鉴收录创意设计作品最多的中国工业设计师。该年鉴的主编事后告诉我,“录用作品淘汰率为91%,您的7份作品经两轮评审是唯一没有被淘汰且全部入选,这是‘唯一’,也是‘奇迹’。如果以7件作品占175件作品的4%的概率来算,实属创举。” 

图片

美国三大商业期刊之一《快公司》2015年6月刊封面,刘光奎上榜该杂志评选的“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100”

 第二阶段是企业成立和迅速发展阶段。2005年5月,“艾玛”成功申请到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张经工商注册的工业设计公司营业执照,标志着“艾玛”品牌诞生;从2005年至2010年间,“艾玛”的成员从五名迅速发展到六七十名,成为国内当时最大的工业设计公司之一,但后来我发现“艾玛”成为发工资、管伙食、教技术的培训机构,新员工来了一批又一批,业务熟悉后便去圆他们自己的创业梦了,因此企业的人才战略得重新布局。

第三阶段是企业扩张阶段。从2010年开始,我感觉凭一已之力无法胜任工业设计毕业生的“再培训”工作了,于是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集结了一批优秀的、有天赋的、能干事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业务合作,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并与我们保持长久且稳定的合作关系。记得有一次在成都的会议上,湖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调侃说,我将他培养的优秀设计师都团结在自己身边了。我开玩笑地回答,“人才是社会的,应该都可以用”。由于每个项目我都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和头脑风暴环节,并亲自抠细节,因此我也可以很自豪地说:“迄今为止我所服务的企业和品牌,最终落地的作品都超出他们的想象和预期,我们很少会让客户失望。”

《设计》:您的从业经历见证了怎样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史?

刘光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史”我没有自始至终地经历过,因此没有资格妄下定论,但关于中国西部乃至四川和成都我还是较为清楚的。中国西南部曾是国防大三线的重要基地,解放后我国的工业基本都布局在西南的山区和城镇中,基本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成员在军工厂工作。但改革开放后西南的工业与沿海城市相比是远远落后了,四川的工业设计产业化起步也比沿海城市晚约10~15年,差异也显而易见。例如2005年我为了获取“艾玛”的许可证连续去了三次成都市“工商局核名科”才办理下来。

笫一次他们直接把《核名申请表》给我丢出窗外,问我办不办农业设计公司?

第二次我带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会员证去工商局再次办理,但得到的回答是“这些我们都不认”。因为当时中国工商目录中就没有工业设计这一类别。

第三次我携带各类相当复杂的文件资料,包括京、沪、广、深的工业设计公司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艾玛”这才获得了“出生证明”。

中国有句古话“卖面粉的见不得卖石灰的”。直到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只有三家工业设计公司,全部设计师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十人,而四川省的工业企业应该是以“十万”计算的。一个地区的某个行业要发展,独木难成林,于是我受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委托,先后帮助市政府引进了当时国内几家知名的工业设计公司落地成都,从此奠定了成都工业设计行业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龙头地位。

《设计》:“艾玛”的“设计哲学”是什么?您和团队是如何贯彻到每个设计当中去的?

刘光奎:“存在即合理”出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序)》。完整的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但我认为“存在即不合理,否则创意无法前进”,是呼吁希望设计师不要被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所困,不要走“山寨”与“剽窃”的道路,希望他们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善用“所知所感”,进行原创性设计,实现现有产品的迭代升级。比如被《2006中国工业设计年鉴》 收录的设计作品“自毁式注射器”、“三角形立式空调”“可升降及旋转的圆形整体厨房”等,都践行了这一原则。“自毁式注射器”是我于2000年申请的专利,从搜集材料、构思到最终设计完成共耗时5年时间,这也是我这一生中耗时最久的设计作品。因为当时中国使用的注射器还是一次性注射器和玻璃注射器,为了避免玻璃注射器消毒不彻底,以及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不法分子回收后再流入到医院被二次利用,于是我设计的“自毁式注射器”在一次使用之后便没有办法重复利用,并且这种注射器和普通一次性注射器的生产成本是一样的。这个专利曾经差一点就将中国当时2000多家小规模注射器厂整合为十余家现代化、大规模的注射器厂。

《设计》:您曾提到“艾玛”的设计目标是“不断为社会奉献能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产品”,您是如何定义“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产品”的?请分享几个相关的设计案例。

刘光奎:我认为不断为社会奉献能“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产品”,它既包括了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还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产品,这是人类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内核。乔布斯、马斯克、戴森等所运用的知识和技术都是现实存在的,他们将这些已有的知识与技术进行创新重组,开发出了改变人类的产品。比如戴森的产品,电机是已有技术,空气放大器是已有技术,传感器和微电脑也是已有技术,戴森将它们重新组合,研发出了无叶风扇、电吹风、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并将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在工业设计上体现得漓淋尽致。戴森产品一上市便深受全世界白领阶层的青睐,使其成为英国国宝品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清华学霸带领团队攻克了戴森的“数控马达技术”,新技术的最高转速达到了15w转/分钟,超过了戴森的11w转/分钟的转速,清华团队运用此技术研发出了一系列戴森迭代产品。如果运用磁流体轴承或空气轴承,再将马达中轴换为柔性轴,每分钟做到30~50w转也是有可能的,我认为清华学霸们完全有能力去另辟战场,应该像乔布斯和马斯克一样,运用现有的物理知识和公知技术去开发新产品、新战场,不应该只是追赶国外已有的学术成果,这实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设计》:请分享几个相关的设计案例。

刘光奎: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上面提到的“快乐厨房”“三角形立式空调”“自毁式注射器”,此外还有我们设计的中国笫一台“玄武岩拉丝机”,“社区物联网智能打米贩卖机”,世界上最贵的“锦衣卫——时装伴侣”奢侈品衣架,“西游记师徒四人”手机,“二氧化碳捕蚊器”,世界最大功率的“固态功率发射机”和“莫斯科的城市智能路灯”等。

我具体谈谈“西游记师徒四人手机”这件作品。2004年我刚步入工业设计行业时,中国已经是世界手机制造大国,但是手机从内到外却没有中国的印记,怎么办?于是我们运用中国古典故事来设计手机外壳,从精神层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将中国文化通过“手机”这一载体传递给世界。我们创作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激发深圳的同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完成设计,例如 “桃园三结义”“金陵十二钗”“水浒108将”等,然而深圳的同行只顾忙着挣钱。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很多高校将此设计作为精典案例写入了教材,为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提供参考。

图片

西游记师徒四人手机

图片

世界第一台“玄武岩拉丝机”,原型机现存于四川XX新材料研究院博物馆

图片

 社区物联网智能打米贩卖机

图片

球形光诱导捕蚊器

图片

悬浮式光诱导捕蚊器

图片

世界笫一款“二氧化碳”户外捕蚊器

《设计》:“首席设计官”的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您最享受当中的哪个部分?

刘光奎:根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对“首席设计官”的定义,即用设计思维引领企业文化,用创新方法规划顶层战略。首席设计官应善于从企业全局出发捕捉行业机遇,以“设计”铸造伟大,这是对“首席设计官”在企业顶层战略上的定义。我的日常工作内容则是设计管理类工作,包括制定公司的产品设计规划,指导、监管和控制工业设计的整个流程,并提出一些创意灵感和设计理念等。

《设计》:您认为新技术、新材料等的高速发展和迭代给工业设计师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您个人是如何看待及应用新科技和新材料的?

刘光奎:人类文明演化史就是一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史。在人类文明早期,“新技术”和“新材料”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比如石器时代的历史是以“万年”计,青铜和铁器时代以“千年”计,而现代的高分子材料则以“年”计算。这些材料的发展是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加速发展,“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材料”的更新迭代,更进一步而言,不断发展的技术迫使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比如碳纤维、芳纶、石墨类材料的出现要求工业设计师应尽快的掌握其理化特性,将其运用于飞机、坦克、发动机、自行车、体育用品、电子电器上;其次发光材料由钨钼发展为半导体材料,人类的光源便进入到了一个新高度,所有灯具的工业设计师便受到了冲击,因为光效、色温、显色指数、安装方式、使用寿命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交通工具上的灯具工业设计,其光源已经进入到了真正的“点”光源,所有的灯具造型又要更新了,因为LED的车头灯具已经可以变得极其微小。“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让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变得更加便捷且复杂。总而言之: 要做好“基础研究”,设计师应密切关注“应用设计”的新潮流和“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设计》:新的时代背景下,您认为工业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刘光奎:新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是综合性的、是跨界的。曾有一位工业设计前辈表明:一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应该是集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艺术家于一身。但我个人认为,设计师们还应该具备“热爱到骨髓”、“坚持到永远”、“贫富都不移”、“必修成正果”的良好品质。

《设计》:从您的实践经验出发,您认为高校教育培养体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设计师?

刘光奎: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它关联到太多的社会问题。教育界虽然一直都在强调“加强素质教育”,结果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工业设计”属于应用型的艺术类专业,“应用”在“艺术”之前,说明师生应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放在笫一位。其实大家应该明显感觉到今天高校的产品创造性很弱,利已性却很强,如果非要我从实践经验出发给高校提些建议,那就班门弄斧提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我认为高校应该提倡“教师责任制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据我了解,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比如广州美院、桂林电子科大等高校的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都在沿袭这种路子,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

其次,高校应鼓励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师徒制”学习模式,例如本科大一学生为“徒弟”、大二学生为“师傅”、大三学生当“师爷”,大四学生当“太师爷”,教师则当“裁判”。让大二学生带领大一新生学习基础题和专业课,大三学生带领大二学生做简单设计,大四学生带领大三学生做复杂设计。此种模式有两个好处:其一,规避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同学们失去学习热情;其二,可以放手让学生们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创作。将徒弟、师傅、师爷、太师爷“捆绑”在一起所形成的强大自驱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正反馈。

如果是综合性高校,学校应该拆除院系之间的藩篱,让学生们以“项目”为核心,自主串联各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协同合作,实现跨界发展。只有基于“师徒制”的教学模式,并且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合作团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求知欲。

《设计》:您有退休的计划吗?

刘光奎:从54岁转行进入工业设计以来,虽然历尽了艰辛、坎坷,但初心和浸润在骨子里对工业设计的热爱未变,目前还没有退休的计划与想法。

虽然今年我已七十有二,但仍抱着“小车不倒使劲推”的信念继续奔走在工业设计的实战之路上。2019年我组织了近20位志同道合者,共同为“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进行成果转化。今天又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的团队,继续鉴行“小车不倒尽管推”的精神,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点余热。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果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海涵。

图片

“连通器”原理后现代水杯

图片

2004创作的“智能手机”

图片

“涟漪”平面洗手盆

图片

“男女有别”小便斗、马桶

图片

“异型”易拉罐

图片

“哺育”单火头燃气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