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云,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总执行、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艺委会委员、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文创专委会副主任等。
观点提纯
“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应保持清醒,避免被具有光鲜外表的‘技术’所束缚,积极探索数智化背后的人文属性。”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是广州美院14人师生团队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包括奥组委专家在内的更广泛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首次举办冬奥会,得到全民高度关注,吉祥物从征集、修改到发布,历时整整一年。团队作品在逐级而上的过程中收集到评委、专家、民众等各方各面的意见和建议,历时300天的修改,最终呈现出这个喜闻乐见的造型。
作品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国家形象表征、萌文化视觉表现。北京冬奥吉祥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同时,无论是名字赋予还是造型设计上,都秉持着“相关性、在地性、时代性”的原则。“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墩厚、可爱,象征着运动员强健的身体、坚忍不拔的奥林匹克精神。造型设计上,冰壳的赋予点明了冬奥主题,以熊猫为原型是在地性的表征。如果说相关性与在地性是文化内涵所需,时代性则是设计创新的必由之路了。在确定熊猫作为造型元素后,创作一个“萌经济萌文化下的萌造型”就成为视觉设计的重点了。管状身材是当下萌审美的特性,冰晶外壳实现了视觉与材质的创新,彩色“冰丝带”装饰让作品充满科技与未来感……这些元素与造型的赋予,共同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冰墩墩”。
我们认为,奥运会吉祥物有着亲善大使的作用,其设计表征的目的是文化认同,包括自我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认同。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在北京冬奥吉祥物发布时所说,北京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集中国和中国人民最精华的元素和特色于一身,一定会成为中国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杰出大使。“冰墩墩”最后能火遍全球,成就“一墩难求”“一人一墩”等网络热词,也足以说明它的受欢迎度与文化认同度。
冬奥组委专家认为,“冰墩墩”用大家很熟悉但又有创新的熊猫形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敦厚、勤劳、和善的形象;同时,它又是面向未来、充满科技感的,展现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充分自信。“冰墩墩”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佳典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风采。
《设计》:您认为当代平面设计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或文化使命?
刘平云:毋庸置疑,平面设计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的组合,能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实现某种情感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平面设计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还可以并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国家形象的塑造、环保主题的海报设计、无障碍标识设计、可持续设计等都是设计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平面设计在文化传播方面同样大有可为,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引领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我们团队近年完成了多项与国家形象与地域文化传播相关的重要设计,包括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广州亚洲美食节视觉设计、读懂中国国际论坛视觉设计等。
广州亚洲美食节视觉设计
读懂中国主视觉
《设计》:技术进步如何影响您的设计工作?您是否尝试将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融入设计中?
刘平云:艺术与科技是视觉设计的双引擎,两者缺一不可。实际上,以我个人来说,已经历过多次技术变革。从20世纪90年代电脑的兴起到今天AIGC的出现,相关设计软件层出不穷,版本也不断升级,大幅提升了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与工作效率,也无限拓展了视觉设计的边界。
作品《银色花火》是我的博士毕业设计作品,缘起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品以冬奥会为切入点,通过研究相关项目、元素的运动轨迹及变化规律,分析其视觉形式语言生成的逻辑关系,注重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关联关系,在设定变量参数及视觉肌理(包括线条、形状、色彩、质感等要素)的基础上,借用processing语言进行视觉生成,完成运动轨迹的捕捉、模拟及可视化,实现视觉形式语言的拓展。本作品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视觉设计实验。数字模拟与数字运算手段的介入使视觉的生成变得简单且高效,在设计审美意识及艺术形式法则之下,结合肌理、形式、空间、时间等要素,形成符号、图形、影像等多种视觉形态语言,并通过动态与静态等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呈现,构建视觉语言新的符号意义。
作品《视觉·未来》是一张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平面海报。2023年是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我策划了一场校庆海报邀请展,邀请70位知名设计师和校友一起来创作周年海报。适逢2023年是AI时代开启元年,在我的个人海报创作中,我想以AI来进行创作,替代之前手绘或用PS等平面软件描绘画面的方式,以此带来设计的探讨与思考:AI时代到来,视觉设计是得到更大的自由还是被替代?
《银色花火》海报
广美70周年海报设计——《视觉·未来》
《设计》: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平面设计师和教育者,您认为平面设计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您最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关键技能或思维方式?
刘平云:都说科学、艺术、人文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如果说科学技术满足的是人类的物质需求,那么人文、艺术更多的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应保持清醒,避免被具有光鲜外表的“技术”所束缚,积极探索数智化背后的人文属性。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大学一、二年级以设计思维、设计方法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同时开设相关课程以强化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高年级的教学中,顺应“艺科融合”“产教融合”大趋势,以项目制教学为引领,以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和计算思维开展课题的研究与探索。
《设计》:请结合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看法给青年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刘平云:在近年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经常会提到这三个词:兴趣、坚持、团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专业方向后,需要的是坚持不懈。与此同时要坚信,团队大于个体的总和,一个高效的团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卓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