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卢世主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世主,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工业设计分教指委委员、全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国家创新创业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艺术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有《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等著作,先后在《文艺研究》《装饰》《美术与设计》《民族艺术》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长期从事设计源流与战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优秀教材二等奖;带领团队获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设计作品获得国际包装组织 “世界之星”、红点、IDEA等奖项。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卢世主:广东工业大学的设计学科始于1990年,专业办学有30余年历史。2004年成立艺术设计学院,2016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学院坚持“艺术与设计融合科技与产业”的办学理念,打造“集成新工科,实践新范式,教研国际化,服务大湾区”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设计与艺术人才。
学院设计学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和“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三年稳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前10%,2020年进入前5%。拥有“工业设计与创意产品”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艺术硕士点,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设计与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工业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表演等专业。拥有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视觉传达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现了设计类一流专业的全覆盖。
在师资方面,拥有国际化专业教师队伍150余人,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青年珠江学者和香江学者2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来自芬兰、瑞典、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韩国等国的全职和短期外籍教师20余人,进行全英文授课,并在省内率先实施了国际讲座和国际工作坊学分制。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创建于1995年,2003年至今担任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长单位,2011年成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得IEET工程认证。拥有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协同育人基地等育人平台。广东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一直坚持以工业设计创新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理念,瞄准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强能力、宽视野、有担当的工业设计集成创新T型人才。
《设计》:您认为学院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劣势?
卢世主:基于粤港澳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结合大湾区发展现状和未来机遇,依托广东工业大学工科背景,广东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设计人才为总体目标和出发点,依托我校工科背景及学科优势,以“工业设计集成创新”为主线,全面系统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跨专业协同的设计创新能力、深度融合产业的设计实践能力,三大特色鲜明:(1)集成新工科。目前开设的5个专业方向是体验设计方向、服务设计方向、智能装备设计方向、电子信息产品设计方向和绿色设计方向。执行“1+2+1”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2)深度国际化。从欧洲引进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聘请欧洲顶级工业设计大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戴森设计工程学院创始院长彼得·柴尔兹(Peter Childs)为顾问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任向实为特聘教授;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设计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国际院校密切合作;(3)深度产学研。大力推动“教科融合”,每个方向建有一个省级以上研究平台,分别是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体验设计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服务设计工程联合实验室。坚持 “教产融合”,长期与广汽集团、美的集团、腾讯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还建有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产学研平台,发挥广东工业大学工科背景的基础和优势。后续发展中将进一步深化“跨学科融合”,围绕“新工科”建设特色课程;进一步巩固“深度国际化”,融入“大湾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扎根“珠三角”强化科教深度融合凸显各方向特色。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卢世主:本专业立足于工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办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依托广东工业大学工科背景,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国际化视野、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工业设计人才。因此,本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
1. 基于工业设计专业整合与优化地区、学校、学院的基础平台:紧扣国家建设“新工科”的建设主题,以工业设计整合大湾区、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学校优势专业、学院优势特色,组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平台,例如:广东国际先进设计中心、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体验设计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服务设计工程联合实验室,以及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产学研平台,协力发展。
2. 基于未来设计发展趋势设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交叉授课体系。以广东省优势产业如数字创意产业和家电行业设置体验设计方向,以绿色低碳产业和家居行业设置绿色设计方向,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汽车行业设置智能装备设计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消费类电子行业设置电子产品设计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开发流程、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特点的工程专业教学;思考产品与人、商业、品牌关系的市场营销、管理专业教学;人机关系、信息技术的电子计算机专业教学等,建立工业设计的交叉授课体系,培养学生了解工业设计各领域的,掌握等方面知识,培养能够思考产品与人、商业及社会的关系,能通过自己的创造力与责任心协调好产品、人和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高端设计人才。
3. 面向深度国际化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学科渠道合作:充分导入国外教学资源,引入不同领域、学科的国际大师、学者、专家、业界精英等。通过国际大师工作室、国际工作坊、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讲座、国际联合课程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例如:与德国不莱梅大学和艾森造型艺术学院、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芬兰拉赫提应用技术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与瑞典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中瑞设计夏令营”;与西班牙拉里奥哈设计学院学院共建了“开放设计”国际联合课程及网站,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与产业深度对接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4.积极把握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契机,大量学生参与多专业融合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教学改革实践,利用“四师”(国际大师、产业导师、全职教师、外籍教师)资源,同时结合广东工业大学20个学院,81个本科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优势,以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集成电路联合学院为代表的12 个多专业融合培养育人平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6 个新工科实验班,构建跨学科多专业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定期举办跨学科教学座谈会,工作坊以及学术讲座,积极邀请资深与优秀教师与多学科专业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研讨、教学示范课公开展示跨学科科研项目和课题申报并形成常态化制度,不断提升教师授课及科研水平。
《设计》: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属地特色?毕业设计如何与学院的办学特色相结合?
卢世主:广东工业大学坚持与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坚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使命,工业设计系为适应大湾区未来产业需求,建立新“三创(创新、创造、创文化)”教学体系。变革传统“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创造、创文化”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在全链条、精细化教学过程中,融入粤港澳元素,用文化深度打造绽放科技内涵的教学方式,培养适应大湾区未来产业需求的学生。重点加强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大湾区高校的全面深度合作;依托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数控装备研究院等平台;省级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等各种手段,完善建设“创新、创造、创文化”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以2022年我校承办第十一届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为契机,毕业设计作品聚焦广东“双十”产业集群。瞄准广东省数字创意产业和家电行业,绿色低碳产业和家居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以及广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消费类电子行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
卢世主: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破茧而出”。2022年是抗击疫情的第三年,在经历一场全中国乃至全球都在抗击的百年难遇的疫情战役。“破茧而出”,谓破茧成蝶、蓄势待发之意,既寓意着同学们历经四年专业学习沉淀破茧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在艺术追求与设计表达上抵达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又承载着学院对毕业生逐梦远行的殷切祝福与期望,坚信广大毕业生将在新的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殆,以更加优异的艺术设计实践去高扬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关切。本次主题秉承“艺术融入生活,设计服务社会”的创意理念,毕业成果将从设计思路、创新点、关键技术等方面表达毕业生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未来的展望与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感知与体悟,全面展现毕业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求变突破的创新精神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彰显我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问题?对教学、科研和产业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毕业设计未来的改革需求?
卢世主:企业的秋招一般始于每年的9月份,正好和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时间重合,这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时间受到影响;而且学生的毕业设计到大四下学期的6月完成,毕业设计很难体现在求职用的作品集中;此外,毕业生在秋招或春招中找到了工作,就开始去企业实习,接受企业的新项目,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这三个因素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这些问题需要教学单位和相关企业一起探讨,将毕业设计和招聘、实习的进度安排进行协调。优化实习、毕业设计、求职的进度和细则,达到毕业设计能有助于学生求职和实习的目标,在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保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设计》:毕业设计是偏向概念性设计还是企业项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获奖、实践项目、教学主题?
卢世主:概念性设计和企业项目等主题都有涉猎。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鼓励学生应对未来复杂、不确定环境,掌握设计知识能力、设计执行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在有效沟通、尊重多元观点与跨领域团队合作之下展开毕业设计。在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强调对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基本能力(技能)以及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学生在设计中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潜能,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努力进取、追求卓越。
《设计》:您认为学生们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如何树立起基于文化自信的设计自信?
卢世主:本专业学生培养设计过程中强调深度国际化,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前沿设计趋势方向,打开思维、扩展眼界,具有前沿的国际设计观。但同时也培养学生深入生活的实地调研,强化地区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设计,通过设计改善在地对象、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不同层面的创新。
为了加强国际交流,让学生更加理解设计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今年,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举办了第一届“新生力”毕业设计教学研讨会。首次联合来自新加坡的学者、专家、教师,通过线上研讨与交流的方式,聚焦毕业设计作品及其毕业设计指导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国际化和本地化的设计创新。
《设计》:学生终将要走向社会,承担他们的责任。您希望他们有什么作为?有怎样的嘱托?
卢世主:当代人类社会的未来,既是技术的未来,也是设计的未来,更是文化的未来。如何彰显时代特色、坚定文化信心、回应社会关注、融合新兴技术、提高成果转化的可能,是各位设计学生们的共性关注。希望各位设计“新生力”们能够更多地洞察对于社会的理解与未来设计的想象。为未来中国设计贡献一分力量。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