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吕燕茹:新时代的信息设计要运用话语维度提出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方案和措施

0

吕燕茹,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百科知识融合创新出版工程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文化与旅游部人才中心国家动漫游职业标准专家组成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ChinaVis 2019-2021形象设计主席,ACM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员,美国HULU(Beijing office)、印度HOTSTAR(Beijing office) UI/UX设计人,HCII国际人机交互会议论文审稿人等;科研获奖方面,主持省部级课题、校企合作各类课题30余项,发表中英学术论文20余篇,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项目资助,荣获第三届北京市属高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提名奖,艺术设计作品入选厦门国际奔牛节、PacificVis Visual Data Storytelling Contest,「意外·上行」国际青年艺术设计展等活动。

《设计》:信息设计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目前是一个怎样的水平?

吕燕茹: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有了“信息设计”的相关研究,最早集中在平面设计领域,即信息图表设计(Infographic Design),包括地图、产品说明、公共标识等,是我们所熟知的设计形态,强调的是进行信息的视觉呈现和有吸引力的表达。2000年以后,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越来越多与“信息设计”相关的研究点,如交互设计、人机界面等,共同形成了庞大的研究网络;其跨学科的特性,已深入到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并衍生出了众多的交叉学科主题(如图1所示);同时,随着信息体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信息类型的多样化差异,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概念,例如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是针对大规模非数值型信息的创意呈现,而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则是处理大规模数值型信息的视觉转换。

得益于近些年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设计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产品界面、新闻传媒、在线教育、科学研究、安全监控等在内的诸多领域;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设计人、艺术家、工程师们纷纷助力疫情信息的视觉传播,通过病毒致病的原理图解、传染路径的动态演示、感染人数的实时监测、互动式情景叙事等多种方式,让民众了解了真相从而缓解了焦虑,进而遵守防控政策和约束自身行为,凸显了信息设计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价值。

图1 “信息设计”的学科渗透(改编自百度学术生成图)


《设计》: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怎样的教学特色?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您感受到怎样的发展变化?

吕燕茹:北京工商大学是国内首批开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之一,本专业前身为2005年设立的数字娱乐专业,2009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迄今已有16年的办学历史。本专业以北京市新服务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托北京工商大学商科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办学优势,将“数字传播设计”作为特色方向,打造新文科视阈下具有鲜明北工商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如图2所示)。

图2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与课程模块


 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设计类专业相同的是,本专业是将信息设计作为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目前我院设计学的三个本科专业(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硕士的三个方向(品牌设计/服务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以及新闻与传播专硕均增开了信息设计相关的课程,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人才信息素养的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聚焦于运用数字化的感知媒体实现信息的创意传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信息素养(Creative Info Literacy)”,教学中采用相关课程的联动模式。《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侧重训练学生对不同类型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创意转换能力;《用户界面设计》则注重认知原理和比较实验法的运用,提升数字屏幕中所承载信息的传播效果;《交互设计》、《动态视觉设计》等课程则进一步丰富设计的表达语言,从不同角度提升体验感。每门课程均会导入不同的设计项目,由于每个项目都会涉及多种变量,因此需要学生在相关项目的执行中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和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历练塑造新的能力与素养。

在本人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也体会到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乐趣,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迭代,来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设计人才的新需求和新挑战;尤其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更迭,更加强调教育理念从“工具化”向“方法化”的转变,在“知识-能力-素养”的转换中快步前行;同时,坚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理念,通过社会服务、课题合作,以及会议交流等方式,保持与学界和业界的紧密联系,实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完成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究的状态转变,以更从容的姿态应对新时期对教育者的挑战。

《设计》:信息设计交叉融合了哪些学科的知识?对设计人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吕燕茹:信息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交叉学科,其设计过程大致分为信息组织和视觉呈现两个阶段,融合了设计学、统计学、符号学、人因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第一个阶段,提升系统思维和数据分析,设计与用户需求要适应匹配。在延续产品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借鉴统计学、信息科学的知识,以提升对海量信息背后逻辑的理解;该阶段需要设计人能够运用系统性思维,精准洞察应用场景、传播媒介、信息特征、用户需求等信息,依据设计目标提出最佳解决路径,从而构建适合的信息架构;对于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过滤,可以借助易上手的工具和方法简化流程,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探讨不同数据变量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激发新的叙事逻辑思考;另外,对于用户需求和偏好的研究,学会使用观察法、深度访谈和因子实验,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

第二个阶段,强化研究方法和学理分析,实践与研究能力应并行提升。在遵循视觉设计的基本法则以外,通过运用符号传播模式、用户认知心理的考量等研究方法,对于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均具有很好的强化作用;该阶段首先需要借助鲜明且独特的视觉符号吸引用户的关注,考虑设计适合的阅读模式、视觉层次、动线引导等,以提升信息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并依据传播媒介的特征匹配相应的呈现方式,最终实现信息传播的效能;其次,较之常规的AB实验,单一变量的比较试验,对于设计人在进行视觉元素的取舍、排版方案的选择、动效添加与否等一些列问题的决策时,能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另外,除了掌握基本的平面设计工具外,学习掌握C4D、AE、Processing、D3.js也可进一步丰富数据信息的映射效果。

《设计》:目前世界前沿的信息设计在关注哪些问题?

吕燕茹:放眼全球,信息设计的通用性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更多的设计人将焦点转向特殊群体、服务升级和新兴领域。面向特殊群体,如低视力人群,在有限的数字屏幕中如何显示文本信息以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在医疗服务行业的优化升级中,如何帮助医疗机构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通过提供人们可以使用、理解和应用的信息,如何帮助患者参与自己的护理过程;在新兴领域也显现出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如何借助数据驱动的视觉反馈,提升用户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推荐模型解决网络时代的信息过载。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关注,体现出信息设计在社会发展中已经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

《设计》:信息设计在工业设计4.0时代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给设计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吕燕茹:工业设计4.0是建立在信息物理融合的网络化生产模式之上,其核心是智能化的对生产销售各环节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加工处理,实现产业链的智能升级。新的社会需求引导设计走向新的发展方向,设计行业与智能化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在思维广度、专业深度、创造力等方面对设计人也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企业的智能生产需要进行内部信息化的升级与改造,作为数据采集的产品终端和万物互联之下的体验服务也不可避免的走向智能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的发展依然需要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个性化定制需要满足用户的心理、情感和审美诉求,因此情感化设计在智能制造中依然可以被有效应用。

《设计》:您认为中国的信息设计有哪些特点?应该着重解决什么问题?

吕燕茹: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领先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快速完成了转型升级,并催生出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为信息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呈现出与数字化的高度融合。

在新媒体领域,屏幕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即将到来的“万屏时代”,屏幕无处不在,形态、技术、场景更加多元,也对信息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新兴的互联网医疗对接整合了多方信息和资源,信息设计需要着重解决医疗场景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医患问题的根源在于沟通不畅,院内服务向线上转移,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也需要信息设计的深度介入。

对于信息设计相关议题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的探讨和经验层面的论述,要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信息在设计编码和认知解码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经得起推敲的解决思路。目前实证研究在设计学领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采用科学严谨的的设计研究方法,有利于提升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设计》:您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信息设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吕燕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目前正处于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继续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教育行业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迅猛发展,信息设计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应该将目标放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重大新兴产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例如,信息设计可帮助解决国家在外部和内部环境中面对的各种新问题,尤其在面对境外舆论的各种污名化攻击,应该切实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树立中国对外形象,为国家稳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信息设计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叙事上的优势,用数据信息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另外,国内科技进步也伴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海量信息冲击下的舆情视角、传统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后疫情时代的焦虑等一些列社会问题,信息设计也可以充分发挥其功效,运用话语维度提出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方案和措施。

《设计》:具备信息设计能力的毕业生都在哪些领域发展?请分享几个您和学生融入信息设计构思的作品。

吕燕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需求选择就业领域,通常信息设计能力突出的学生其逻辑思维更强,做事更有条理,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就近几年而言,进入互联网教育、软件、影视、广告领域的学生较多,主要从事的岗位涉及用户研究、界面设计、视频创意等,在不同的领域贡献优质的信息内容,优化信息传播效能。

在校企合作的众多课题中,从最初的网络广告,到软件设计,再到数字出版,都离不开信息设计维度的思考。例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的数字出版项目《认识中国·儿童趣味地图》中,如何将严肃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生动的图形、动画与互动游戏,是该项目重点思考的内容,通过整合了信息设计中的同形图、图解流程等方式,有助于提升儿童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出版物《认识中国·儿童趣味地图》 设计者:吕燕茹/毕昊冉/邓颖哲/杨纪文等


 在国家艺术基金《大数据可视化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中的团队作品《江山如画:自然生态数据可视化》是由10万条生态数据(空气、水质、绿化率、温度)映射出的一幅青绿山水长卷,不同流域的上中下游、南北方城市的生态差异尽收眼底,对于谷底数据做了原因描述。运用故事情境法讲述了2013-2019年中国生态数据的故事,唤起人们对“绿水青山”的期盼,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如图4所示)。

图4 可视化作品《江山如画:自然生态数据可视化》 创作者:吕燕茹/龙娟娟/倪娟/王凝/王双燕/王瑞


《设计》:请分享几个您认为精彩的“信息设计”案例。

吕燕茹: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ChinaVis)是国内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与应用交流的年度盛会,其中「艺术项目」(ChinaVISAP)通过艺术展览旨在推动艺术家、设计人、技术专家、可视化科学家以及相关从业者之间的思维碰撞与创新合作。本人有幸受邀参与今年「桥·连接」主题作品的评审工作,借此机会分享几个优秀的可视化作品。

作品一:本作品是基于Unity开发的交互程序,通过采集快手平台扶贫计划中活跃账户的视频数据,提炼描述性文本输入Deep-Zee中生成影像,描绘了机器视角下的数据叙事景观。

图5 ChinaVISAP’21 艺术展览作品 《Invisible Pixel》作者:朱钧霖 / 赵文轩 / 段滢静 / 龙娟娟


 作品二:该作品以疫情期间武汉封城事件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关于应急物流打通武汉城市命脉的可视化互动叙事网页。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瞿行》旨在传播武汉封城不孤城背后的数据故事。

图6 ChinaVISAP’21 艺术学生竞赛一等作品 《瞿行——应急物流·连接武汉疫情物资生命线》

作者:汪琳琪 / 粱丰洲 / 宁斌    学校:湖南大学 / 中山大学


作品三:医患纠纷每年都成正增长模式,但在后疫情时期,关系似乎被重新连接起来。我们有医护人员逆行出征,也有几百万志愿者敬业坚守,更有群众的众志成城。14 亿中国人民与医护工作者之间的“桥”变得更加坚实可靠。

图7  ChinaVISAP’21 艺术学生竞赛一等作品 《基于疫情下的医患关系检查报告》

作者:李嘉薇 / 孟庆亚 / 宋明东    学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