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委员会委员、英国景观设计研究会会员。
宋立民教授认为,如何面对当代的新挑战,给出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与应对方案,才是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人面前的当代大考。环境设计专业应依据时代新要求为自己重新定位,如同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时老一代学者敏锐地将建筑装饰(50年代)、室内设计(80年代)、景观设计(90年代)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学术战略定位一样,今天我们也应该从全局视角对环境设计专业有新思考、新定位、新方案。由于其自身历史因素,以及对于当代与未来战略节点的洞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探究环境设计专业未来方向“使命人”的责任。
《设计》:作为现任系主任,请您谈一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的历史沿革、学科特色与当代思考等几个问题。
宋立民:我从三个方面谈。第一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创始者。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它的建院宗旨是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当时社会上还没有“设计”的称谓,但这所学院事实上就是中国最早的设计学院。建院之初,聚焦“衣、食”的染织服装系和陶瓷艺术系等成立。1957年,聚焦于“住”的室内装饰系成立,这个系最初的师资由美术学、建筑学与家具工程背景的跨学科教师组成。当时全国其他学科建设讲究“专而深”,“跨学科”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是萌芽,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是在中国教育领域内最早进行“跨学科”实践的教学机构。跨学科实践在美术学与建筑学之间展开,并以新中国“十大建筑”建设为实践蓝本,这一尝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功。追溯当时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学者如庞薰琹、梁思成、奚小彭、潘昌侯、罗无逸等的受教育经历,可以看到美术、建筑、工程、工业制造的多学科背景。从世界宏观视角,巴黎美术学院建筑与美术相结合、包豪斯学校多学科交叉的因素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与运行也有深刻的隐性影响。无论当时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跨学科,环境设计专业在之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都始终享受着初创时期的跨学科“进步红利”。
第二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是三次历史机遇的“共舞者”。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术水平与社会需求两个重要因素。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到后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在教学与实践中抓住三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机遇期是其成功的关键。第一个机遇期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建设期,将“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的鲜明符号融入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中,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的第一次亮相赢得喝彩与声誉;第二个机遇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全国大兴土木建设的高潮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师生再一次扮演了“领军者”角色。在这一机遇期中,室内设计专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长足发展,专业共同体队伍(专业设计师与相关从业者)由20世纪50年代的千余人发展到2000年代的近两千万人,是中国同期发展最快的学术与从业者实体之一;第三个机遇期是在198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果断将室内设计专业拓展至环境艺术设计,使之在随后而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担当了城市景观设计的新任务。三个机遇期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牢牢把握并发挥,历史上三次成功地与时代“共舞”。
第三点,肩负未来方向的“使命人”。凡为过往皆为历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虽然有着令人骄傲的光辉历史,但如何面对当代的新挑战,给出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与应对方案,才是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人面前的当代大考。我个人认为,环境设计专业应依据时代新要求为自己重新定位,如同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时老一代学者敏锐地将建筑装饰(50年代)、室内设计(80年代)、景观设计(90年代)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的学术战略定位一样,今天我们也应该从全局视角对环境设计专业有新思考、新定位、新方案。由于其自身历史因素,以及对于当代与未来战略节点的洞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探究环境设计专业未来方向“使命人”的责任。今年,借《设计》杂志平台进行的四期“环境设计教育与教学研讨”的论文撰写与汇编,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师与研究生、业内专家等对环境设计专业今后发展方向的一次梳理与讨论。
2017年1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庆祝建系60周年
2017年11月,出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庆祝建系60周年的老教师、系友等
《设计》:请从宏观视角梳理一下设计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关系。
宋立民:中国目前的教育管理机构对学科体系的划分由高到低分为三级,最高为门类,其次为学科,之下是专业。哲学、工学、艺术学等13个学科门类下辖近百个学科,学科下再设500个左右的专业。设计学科是艺术学门类下的5个类学科之一(其余4个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学)。设计是科学、艺术与生活方式之间的桥梁,科学与艺术高深晦涩的专业语汇通过设计“转译”为日常生产生活通俗明晰的形式。其实,把设计学科划归在艺术学门类下应该是短期的权宜之计,从设计学科的本质与其今后发展来看,设计学的真实位置应该成为在科学门类与艺术门类之外的独立新门类,或早或晚地,它终会跳出艺术门类的束缚,成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新兴大门类。这一判断源自以下思考:首先,作为大设计概念(也被称为泛设计、广义设计等),设计无处不在,不仅仅指与艺术相关的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还有工程设计、建筑设计、机械设计、交通设计这类工科类设计,也包括法律设计、制度设计、政治设计、国家“发展路线设计”等宏观类设计,更有发型设计、美食设计这类生活微观小设计。设计对人类的重要性已经渗透浸染于全球生活的各个角落与方方面面,所以设计学科绝不会只局限于与艺术相关;其二,目前欧美各国的设计学科院校很少依附于美术院校或艺术类院校,而是独立设置,已经类似于上述状态。当然,在一所院校中将所有设计类型全部容纳的学校或学科仍在探讨中,但将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合而为一应是大势所趋。
基于以上,再来探讨设计学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关系。环境设计专业是设计学科下辖专业。“环境设计”是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公布的新名称,与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确认的“环境艺术设计”名称相比较,名称中去除了“艺术”一词(可以理解为设计学科‘去艺术化’的一个举措)。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后,系名称曾数次更改,先后为“室内装饰”,“建筑装饰”,“建筑美术”,“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系名的更替,一方面反映出专业随国家需求腾挪转身的灵活姿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环境设计专业历史与理论根基不深不牢,尚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前文所述,环境设计专业曾有三次抓住历史机遇期,“与时代共舞”,借力国家发展之机壮大自身专业学科,取得骄人成就。特别是其跨学科发展,在原本是工科建筑设计领域的室内设计领域长足建树,成为艺术设计学科内跨学科“最远”的专业。在20世纪末,环境设计专业曾经多年位居设计学科各专业快速发展的翘楚。
探究环境设计的本质,其实它是设计学科中负责“空间设计”的一个分支(还有平面类设计分支、产品类设计分支等),其本质是对各类型空间进行物理实体或虚拟空间的设计。它虽然曾经有多个名称,可以把这些名称看为其作为空间设计属性的不同时期的“别名”或“曾用名”,我个人认为它的正式名称应为“空间设计”。这一“空间设计”应容纳目前在工科学科领域的诸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包括目前在艺术学科下的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虚拟空间设计等,也包括目前在戏曲影视学科的舞台美术设计、虚拟场景设计。当然,我说的这一理想状态在目前看只是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可能要经过漫长的逐步调整(依赖于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科学与艺术的不断变革)才能完成。驾驭这一新范畴“空间设计”的学科定位、学科体系,甚至师资结构、学生知识储备与先修课程等都将面临深刻的调整与变化,其学科地位也将随着设计学科的上升而跻身一级学科目录中。也就是说,设计上升为门类,而“空间设计”上升为一级学科。我确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也希望快一些到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新生见面会
《设计》:信息时代的环境设计专业会有哪些变化或新格局?
宋立民:回答这一问题可以接续第一个问题中的第三方面,也就是我们作为肩负探索环境设计专业未来方向的“使命人”,应该思考与规划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共同体”已经是一个很大体量的系统与格局,首先,保持其稳定性与持续性是必要和必需的;其次,探讨其在信息时代的新定位是学科专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融广域、致精微、兼虚实”是我对环境设计专业在当代定位与格局的一个概括。“融广域”是说作为曾经中国最早实践跨学科的专业,在今天应该保持开放、更加开放,在“跨”的基础上“融”:更多的学科与专业交叉并深层次地融合为新的学科形态。在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的成立是将美术学与建筑学进行了跨学科交叉,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当代,如果还在这一点上吃“祖宗饭”,裹足不前是没有出路的。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应该涵盖更多的学科进来,包括但不限于哲学的社会学、美学;工学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测绘学、计算机学、土木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等;理学的物理学、心理学等;农学的园艺学、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学;文学;艺术学的其他专业;管理学、经济学等。以上这些学科或专业,将成为环境设计专业新的跨学科内涵或学科交融的目标。应该看到,跨学科与学科交融是两个程度不同的状态,跨学科是在自己学科的基础上“跨出”或“跨入”其他学科的过程,跨学科是“有我”状态,而学科交融是几个学科专业混合交融出现的新学科状态,是“无我”状态,如设计学科下的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平面设计+计算机+工业设计+N学科,融会贯通而出的新学科。这样的学科交融下的新学科是今后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在这一融合的形态面前,相关学者应保持整体视域和宽广胸怀,敞开双臂迎接不断的变革是学者与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法国新冠疫情期间在塞纳河边开设的河上电影院
“致精微”有两层概念。一是环境设计专业是空间设计全过程序列中的末端专业,如果把国土规划称为宏观、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称为中观,环境设计则为微观。环境设计是起始于宏观、中观,落地于微观的专业,这一微观视角聚焦于人类生活方式中与生理、心理、日常行为、美学相关的种种细微之处,是人类的“贴身设计”专业。所以对它的研究应落实于精微之处,不只是对空间尺度的精微研究,也是对心理尺度、时间尺度、感官尺度(五感与身体)的精微研究;“致精微”的第二层意义是“精准设计”的概念。实现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精准设计,依据生态原则,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从宏观整体审视空间设计方方面面与所有细节,通过“精准设计”减少和杜绝环境空间与能源、材料等方面的浪费,把好终端设计的关卡。
“兼虚实”是指环境设计专业在设计学科中是负责空间设计领域的专属专业。以往的空间设计是物理空间的设计,最终设计成果要落实到物理空间设计实体中。而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空间是一个崭新的空间领域,目前涉及影视虚拟场景、游戏虚拟场景、AI虚拟场景等,今后会有更多的发展路径。虽然是虚拟,但仍然是空间属性。“兼虚实”也就是说,环境设计专业要承担起虚拟空间设计这一时代新任务,且责无旁贷。如同环境设计专业历史上在建筑装饰(20世纪50年代)、室内设计(20世纪80年代)、景观设计(20世纪90年代)领域开疆拓土一样,当代环艺人应该肩负起虚拟空间设计这一新添的“半壁江山”新使命。其实,对于虚拟空间,环境设计专业并不陌生,以往物理空间实体设计过程中的“前半场”其实就是虚拟空间设计,用效果图、平立面图搭建起的虚拟物理空间,经过施工工程转译为物理实体空间。如果把虚拟空间设计用计算机编程完成“施工搭建”则就是虚拟空间设计了。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学科教育中对其学生在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方面的塑造与强调,也由于减少了在物理空间设计中诸如建筑规范等的束缚,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研究者一定能在未来虚拟空间设计领域中有更精彩、意想不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出色发挥。
环境艺术设计系在讨论国际合作事宜
环境艺术设计系师生在日本参观学习
《设计》:当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设计如何发挥学科与专业能力,在可持续设计等领域有所建树?
宋立民:的确,当代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教育界各个学科专业面临的紧迫课题。与科学、艺术,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设计学也需要有自身学科特征的回答与应对。面对环境问题,各个大门类的学科专业必须共同站在整体宏观的视角或平台讨论社会与环境最急迫的问题,共同协商应对方案。从这个角度看学科交叉与学科交融,可能是在环境大问题前的必须且被迫之举。对于设计学科来讲,可持续设计理念、对生态环境最小干预原则、适度设计、设计产品或作品的全生命周期理念,以及基于生态而非商业经济的财务与预算计算方法等新知识与新理念,都应该是贯穿设计学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最重要内容。有一种观点,如果是不加节制与任由商业诉求绑架的设计,有可能成为生态环境危机的助推手,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设计不一定都是必要和正向的,不好的设计可能事与愿违,或是成就了小环境,损害了大环境。
作为学科专业的“环境设计”,其名称中的“环境”一词虽与生态环境的“环境”一词有不同的界定范围与定位解释,但都属于整体生态环境或人居环境这一整体“环境”范畴之中。环境设计专业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其室内装饰、城市景观、家居用品、家具等行业已经成为拥有近千万专业共同体从业人员、每年近万亿GDP产值(根据相关行业协会统计)的大行业,这一行业也是自然资源、能源消耗“大户”,据一些统计报道,与全球建筑室内外空间相关的能源消耗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如何在环境设计相关领域建立可持续设计、可持续生产、可持续消费等健康生活理念,将追求奢华、过度设计与过度消费的理念转变为适度生活、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为荣的理念。在设计与生产中,仔细计算材料与能源消耗,最大化地保护自然资源,最小化干预生态环境。要知道,观念的调整将对行业产生重要积极影响,节约的材料、能源与资源会造福于人类未来生活。与上述理念转变相关,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教学系统中,应将生态学,特别是深生态学纳入其专业理论体系中并使其成为学科专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托。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人:王宽、宋立民、李鹏、赵星云
《设计》:面对疫情的延续,环境设计专业应有哪些应对或作为?
宋立民:我认为,2020年新冠疫情正以其“看不见的手”在颠覆人类对文明进步的骄傲心态,并“钳紧”人类的种种欲望行为。套用一个大家常用的概念:危机,是危难同时也是机会。从空间设计专业视角,新冠疫情止住了世界近百年“高歌猛进”的建设步伐,并将人们认为代表着文明进步与美好生活的种种空间建设成果变为“危机之地”。总结这些危机之地都有一个特征:“高大密”。大城市或超大城市是新冠疫情的“钟爱之地”,这些城市高楼林立,建筑层数高、社区密度高,大型封闭空间多,如交通港、商业空间、教育空间、体育空间、宗教空间;或是密闭空间与设施,如影剧院、邮轮、飞行器、火车高铁、军舰等。这些曾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在疫情下悉数陷落为“危机之地”,危机之态比比皆是,至今仍然没有结束迹象。从技术角度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高大密”空间不能很好地解决自然空气的流通交换,也就为病毒的传播与复制提供了“温床”。
关于危难之后的机会,我认为,新冠疫情将对包括环境设计专业在内的涉及空间设计的学科(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产生深远影响并带来深刻变革。首先,人们应该在思想理念上对生态环境有更全面深刻的关注、敬畏与尊重。人类应该明白一个既深刻又浅显的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生态环境既能养育人类,也能惩罚人类。我们已经体验过来自生态环境中水、土、森林、矿产等的警告,这一次疫情,可以理解为来自生态环境中空气的警告。针对这样一次“来自空气”的警告,空间设计要有所回应:国土规划的是否应减少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设置,让更多人口向中小型、分散型城市转移?高楼大厦、高密度社区所体现的现代性与高效率是否可以被对环境友好型的低层、低密度社区替代?城市中的密闭空间如电影院、剧院可否重新回到以室外剧场、影院为主,如同古代城市中露天戏院,或者我们小的时候看户外电影一样?2020年7月,法国巴黎开启了塞纳河上电影院,电影屏幕设置在河岸上,人们坐在小船上看电影,既浪漫又预防了密闭空间带来的危险。这次疫情下,住宅成为人们躲避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对住宅设计的种种思考也指向设计的问题与弊端。住宅设计能否不要像“居住机器”一样,而是能有更多阳光、更多流动的清新空气、更多可以居家锻炼与活动的空间,并有可以短期家庭隔离的空间与设施,以及应对较长期隔离的食品等战备物资储藏空间和设施?那些以密闭空间为主的邮轮、飞行器、高速列车、赌场、夜总会等则需要从技术层面更新和解决通风换气或空气调节系统对类似新冠病毒的防范措施。总之,出于新冠疫情常态化和预防下一个类似疫情的考虑,环境设计专业应与其他空间设计相关学科专业一道,探究应对与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也可能是环境设计专业另一次“与时代共舞”、为社会服务的重大机遇期。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人:王宽、宋立民、李鹏、赵星云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设计人:宋立民、王宽、李鹏、赵星云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设计人:宋立民、王宽、李鹏、赵星云
《设计》:您是一位在环境设计教育领域工作30余年的老教师,您认为在校年轻学子和青年教师们应该着重哪些方面素养与能力提升以应对未来的变化?
宋立民:201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60年系庆时,我们曾经梳理在环境艺术设计系几十年发展中学生、系友毕业后的工作状态与成就,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在工作岗位上做出出色贡献的成功人士在学校学习期间并不是当时表现最优秀的那一批同学。老师们回想起这些同学时会戏称他们当年在校学习时是“溜边走路”的人:既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出头露面,学习也是平常一般。但这些人身上都会有一个特征:做事情的恒心,持久性。所以,我想对年轻在校生或青年教师们说出的两个希望或鼓励是:要始终具有“恒心与爱心”。听上去有些俗气,但也的确如此。恒心是指在学习与设计实践上要有恒长性、耐心,为做好一件事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的态度与习惯。在学校,你总能看到一些过分聪颖的学生,他们做事有方法、效率高,总能拿到好成绩,他们信奉“与其埋头苦干,不如花点时间研究用最快的方法把事情做到点子上”,这话听上去没有什么不对,也的确有效,他们也总能拿到荣誉与利益,但究其十年、二十年或更长久的时间下的表现,这些同学就像参加长跑却没有后劲,在后半程便不再有他们的身影。当今时代与之前相比,有太多层出不穷又名正言顺的诱惑或利益,反倒是有些不走运难以获取这些诱惑或利益的人会坚持做自己的事情。“爱心”是指对世界永远的好奇心,对学习持续不间断的热情,对他人的爱心和宽容。具备以上两个要素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走到更远的地方,也会是更快乐的人。
关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力的构建,我认为在当代学科交叉与学科交融背景下,年轻学子和青年教师应该将自己的学科视野放到尽量开阔的地带,在学习设计学科基本课程基础后,如海绵吸水一样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更多成长养分:哲学的社会学、美学;工学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计算机学、环境工程学;理学的物理学、心理学;农学的园艺学、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学;文学、艺术学的其他专业;管理学、经济学等。这些学科知识,将是构成新时代环境设计人必不可少的知识架构组成部分,也是新的学科课题与实践项目生发与成长的土壤。在保持宽广的学科视野同时,环境设计人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前辈以设计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