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张利华:小鹏汽车是适合孕育创新的进化型组织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张利华 小鹏汽车外造型设计高级总监

图片

张利华,小鹏汽车外造型设计高级总监。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09年至15年就职广汽研究院;2015年至今 就职小鹏汽车造型中心,现任小鹏外造型设计高级总监(初创团队员工,工号27)。

经历小鹏汽车从零到一的创业过程,并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设计团队,以设计驱动小鹏汽车品牌,创造了“生动力”设计美学及Robot race、光剑大灯等设计语言。以小鹏设计影响行业的变化,不断创造出行业级的创新体验。G3车型获得国际权威的设计奖项,“IF 国际设计奖” ,G Mark 设计奖,中国权威的设计奖项,“广东省长杯 金奖”。荣获广东省十大优秀设计师, 2020小鹏杰出个人贡献奖。

在2021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张利华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授予全国“十佳设计师”荣誉。

《设计》:作为小鹏汽车初创阶段团队成员,请您谈谈小鹏汽车外观造型设计的底层逻辑及品牌发展7年来的重要演进。

张利华:我在2015年加入小鹏汽车,工号27,那时候小鹏汽车还没有成立。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朦胧地觉得电动、智能汽车是一个大方向,就凭借着这种不是那么清晰的洞见前行,所以最初并没有非常强的设计逻辑。截至目前小鹏已经有三四款车上市,设计得到了广泛认可,算是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对的底层逻辑,从用户的维度来讲,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很重要的:实用性、极致和性价比,换言之就是第一要满足用户意料之内的需求,第二是给用户以意料外的惊喜,第三就是在喜欢的同时买得起。我们希望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智能汽车带来的全新体验。

从设计的维度来讲,我们的设计语言是克制的,极简而优雅。好的设计就是尽可能无设计,所以我们不会考虑去做所谓非常“炸裂”设计。同时我们还希望产品非常极致,如果克制而不极致,结果就可能是简陋。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对所有产品细节的追求,像比例、姿态、形状、曲面,都是用匠心的精神在调整。克制才是极致的,这些能够给到这个产品非常扎实的一些体现。

图片

G9前期概念草图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对一个造车新势力来讲,我们特立独行,我们不盲目追求所谓潮流,我们也不会轻易妥协,我们会有非常自我的主张和态度。早期车型P7推出时,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类似轿跑的报价在20多万元的车型。我们这款史无前例的车型一经推出,基本上是一片蓝海,基本上没有竞争对手,随着其他品牌逐渐进入这个领域,证明我们实际上是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给用户提供了新的价值。

以上几方面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些东西,也有一些东西是我们不提倡或者不主张要的,那就是低级趣味的东西。我们不希望产品低俗而夸张的东西,我们要持久的审美观,不仅给到客户他们特别希望要的,同样还要给他们更多的惊喜。这就是我们的底层逻辑。至于我们设计语言的动力美学,比如光剑大灯、Robert face都是我们的DNA。

2017年,小鹏汽车的第一款车型DAVID 1.0和之前的Beta版车型都没有上市,它们验证了我们这个团队有造车的能力,毕竟当时这种新势力团队都是被当作笑话来看的。后续我们推出了P7,证明我们不光能造车,还能造出水准非常高的车,回应了市场的质疑,引起了整个行业的轰动。P7的销售目前已经超过了10万台,成功打造了品牌影响力,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G9又是我们的一个新台阶,在开始销售之前外形就收到了广泛好评。无论从造型、功能,还是体验的维度来考量,G9是我们面向国际化开发的产品。可以说,小鹏的每一款车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展现着我们每一个阶段的综合实力。

图片

G9外观效果图

《设计》:小鹏主要针对的消费群体大概处在哪个年龄层?

张利华:每一款车的消费群体都不一样。其实小鹏汽车的用户并不是以年龄来区分的,而是基于使用者的具体需求。比如家庭属性没有那么强的消费者,比较追求颜值,不追求巨大的空间,那他就可以选择P7。据我们观察,P7用户较多处于企业的中层,或者是私企老板,还有很多从事互联网、科技型工作,可能是这个类型的消费者在理念上更先锋,在体验新鲜事物的心态上更开放。G9的用户更多是以家庭为主,可以满足对空间的需求。

图片

 G9官宣前视图

小鹏汽车的用户普遍对新事物有更多的好奇心、包容度和前瞻性,很多用户可能家里已经有了宝马、奔驰、保时捷。我们有时会去店面体验销售,直接接触消费者,我那天正好接待了一个客户,他开着奥迪A6来店里,就因为他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辆P7,虽然不认得品牌但就觉得这款车很漂亮,后来他一查到是小鹏汽车就来了店里。我接待他的时候,特意了解了他的想法,首先是他觉得这车漂亮,其次他认为电动智能汽车是一个发展趋势,室内设计师的职业身份让他对美和新鲜事物具有更强的敏锐度。他试驾了P7之后,这种传统汽车很难给到的驾乘体验更是让他下定决心。

总体上来看,选择小鹏汽车的消费者多是颜控,我们调研结果显示购买小鹏汽车的前三大原因当中一定会有一条是颜值高。

《设计》:您是从传统汽车设计行业转型过来做新能源智能汽车,对您个人来说您的转变是什么呢?

张利华:我觉得转变是巨大的,从传统汽车转向智能汽车,对我个人来讲转变是全方位的。

首先,思维的边界完全不一样,不光是对设计本身,对产品的认知,对组织的认知,对文化的认知,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汽车给所有的人印象是不可改变的,不管你是做哪款车型,哪个品牌,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题。因为汽车太复杂,太难了,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基本没有被改变过,逻辑思维已经固化了,当你提出一些新的东西,反而可能会被认为不专业。

智能电动汽车这个新的方向出现时,隐隐让人感觉到汽车其实也是可以被改变的,像特斯拉真的改变了很多的东西,不光是造型、体验,各个方面都发生很大的改变。

从传统汽车企业过来,首先就要转变思路,我们要做一个新的东西,极度挑战着原有的认知边界,你要把原来很多的认知扔掉,或者扩大它的边界。比如说,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用户,我们会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考虑,而调研本身很难获取用户对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东西的反馈,所以你既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也要有一定的前瞻的洞见性,才能够做出一个相对前瞻的产品。

还有一点,对于设计本身的认知。小鹏才历经了六七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走出了一个很独特但又被大部分人认可的智能汽车的全新造型设计的方向。市场上的追随者越多越坚定我们对自己设计的认定,我们是在用信仰做设计。因为我们现在要做一个不一样的东西,一定会听到很多的不同的声音,所以我们要通过组织体系和文化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组织体系的土壤允许我们去创新,所有人之间的沟通是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对董事长都可以直呼其名。所以相对来讲,无论传统汽车还是智能汽车,它背后其实是整个组织体系和文化的差异,这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图片

G9外观前视图效果图

《设计》:您加入小鹏汽车是被挖过来的还是想挑战自己?

张利华:我原来是在广汽,在传祺待了6年,主导带领团队设计了GS8、 GA8、 GA6等车型设计,我觉得在那里已经经历过很多这种单车型,恰逢这样一个机会,小鹏汽车的几位创始人跟我聊,我本身也比较喜欢折腾,觉得这个方向值得尝试。

但事实上那个时候是看不清前景的,根本不会想到今天这个结果,你也不会去想,就只是觉得这个事情还挺有意思的,一起整一整。其实当时的想法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说去试一下,不断的尝试中不断产生新的东西,其实都是朝着一个朦胧的方向,在不断的思考尝试中看得越来越清楚。这个过程还是有一点点冒险的,基本上可以说失败的概率是99%。那两年全国有超过100个团队和我们同期在做,但最终大家能够听说的就那么几家,基本上都“挂”了。

《设计》:您所看重的小鹏设计团队“宝贵的氛围”是怎样的氛围?

张利华: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那么创新来自于什么地方?如果你谈创新,但是又没有适合孕育创新的土壤和环境,其实你谈产品的创新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产品的创新是来自于人才,人才又是在适当的氛围当中去锻炼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是一个适合孕育创新的进化型组织。我们的同事之间互称“同学”,这就是一种很开放的环境,可以平等地对话,这种氛围会让人有欲望去创新,而不是说总是听老大训话,“同学们”一定得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哪怕你见解可能是个错误。但是不允许你多次在同一个位置摔倒。在这种氛围下,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设计的方向,可能一开始它并不被大家所认可,但我们可以不断去证明,去展示,去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但设计师的话语权在整个公司是被给予了足够的尊重的。在这个氛围中,大家尊重专业,尊重这个领域里面的这些人,会想去了解我们是如何想象的,而不是谁官大谁就说了算。这种组织的文化会鼓励设计师有欲望说“我有个想法,我想去试试。”

在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不同意见,跟各个部门会有很多的争吵,很多的激烈碰撞,但最终的产品都是很好的。一个公司技术层面、设计层面的东西都是可能被被人抄作业的,但是这种氛围来自于公司的文化,来自于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可,这种东西是源源不断的,是无办法复制的。

图片

外造型团队部分成员

 《设计》:智能汽车的设计逻辑是怎样的?相较传统汽车外观,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外观设计为什么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张利华: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过程就像生物进化,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从一个物种变到另一个物种,一定有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不是说断崖式地把原来所有东西都丢掉了。汽车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不会突然之间把所有原来的东西完全颠覆掉,因为所有的进化都是迭代的过程。

比如原来的发动机变成了电机和电池,电控的这些变化使发动机机舱里面的东西更小,机盖的高度也会有影响,前进气格栅已经没有了,因为没有发动机就不需要那么大的空气量。电动车对续航能力很敏感,而风阻是影响续航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很多车型整体会更加符合流体力学,比如A柱更倾斜,前脸更圆润。此外还有很多智能硬件,比如可以通过编程来控制前后车灯,使其能传达出更多的交互信息,因此灯就需要更多的面积。还有新增的激光雷达,也需要通过设计集成到外形上去。这些设计上的变化都是迭代的过程,汽车不可能突然变飞机。

现在无人驾驶还没能真正实现,等到实现的时候,又会有颠覆性的设计变革,基于使用场景的变化,方向盘是否还需要都是需要重新考虑的。

智能汽车外观的发展趋势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定会更加极简,因为原来会有很多复杂的机械按键,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电子化,所以整个的车发展一定会更加简洁。

《设计》:小鹏汽车外观设计的哪些细节设计能给汽车带来“科技感”?哪些细节关注的是用户体验?

张利华:我觉得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个车型,形面上非常极简。极简本身就更容易营造一种时代的感觉,我们现在其实是在营造一种很符合现在这个时代的形面上的东西。智能的感觉从此感官上来讲,我们的整个前脸叫robot face,但又不会让人产生抗拒,就是因为我们只是在很多细节上体现了科技的味道,而不是让整车看起来像一个没有温度的机器人,车的整个形体其实是非常优雅的,它体现出来的形面很高级。

以往汽车的前脸大多是运用仿生学,模仿龙、鹰或者眼睛、嘴。我们则希望给人更多机械的感觉,像“机械战警”给人的那种很厉害的感觉。前大灯亮起的时候还可以左右滑动,像很早以前的一部叫《霹雳游侠》的美剧里的那辆车,流动的灯光让人感觉在跟一个生命体交流。

智能汽车的用户体验更是传统汽车不能企及的,车钥匙可以集成在手机里,上车就可以开动,没有解锁、打火等步骤。停车之后也无需熄火锁车,都是自动的。远程遥控空调,监控的哨兵模式灯也是很贴心的用户体验。还有很多类似的智能细节,会让人理解电动车不仅仅是换了一种驱动方式的车,我们更关注智能所带来的体验,重点在“智能”而不是“电动”。

图片

 P7robot face效果图

《设计》:什么是“1.5维度前瞻美学”?

张利华:小鹏的“1.5维度前瞻美学”是早年间提出的,现在仍旧适用,既不要做十年以后用户才懂的东西,也不做立刻让用户懂的东西,因为设计这款汽车,一定需要3、4年的时间,才有可能给用户见面。设计的超前了,用户看不懂,设计的保守了,等面世了用户觉得老土。如果把90%用户上来就能接受的叫1维度美学的话,小鹏在做的就是1.5维度前瞻美学,适当超前,引领用户的美学认知。

一款车型的研发大概需要三年,其中一年左右时间是在做设计,这个时间里面会不断验证你的设计,在不断地反复和挑战,既要超前,但又不能太超前。超前的设计是否能够成功。我觉得跟我们自己的洞见和敏锐度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会结合基本的造车底层逻辑,此外还要需要结合的技术的发展,因为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导致造型发生变化。我们还可以跨行业去发现一些趋势。汽车的变革相对于其他的产业更加迟缓一些,因为汽车是一个严格的产品,比如内饰的大屏,电视电脑已经用了那么久了,为什么汽车在近年才开始大规模使用?因为有一个3C验证,车规级的验证是非常严苛的。

无论是手机、电器或者是建筑行业,都体现出现在的用户对于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整体呈现出来的结果是越来越简单,因为用户追求的东西并不是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室内设计曾经流行的雕梁画栋的风格已经过时了,因为用户越来越有主见,生活方式更加自我,更关注自己的感受,所以家装家居都越来越简单使用,更追求体验感,舒适型。这才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品质。我觉得有些底层的逻辑,也可以在造车上体现。结合技术的发展、其他行业的趋势、现在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包括我们自己,既是设计师也是一个超级用户,超级用户要有深度的体验,甚至你要热爱这个东西。比如我们现在追求极简,很有科技感,整个团队就需要打造这种氛围感,我们就买了很多各种各样手办、车模、模型,看一些电影,做一些游戏,让自己成为消费者,你就可以设计出从你内心和喜悦里自然而然生成的那个东西。我更希望是我们成为这样,因为我们整个团队也是非常年轻的。

《设计》: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元老,您认为小鹏汽车给行业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张利华:我们最早推出的 P7的 设计被很多人喜爱,也有很多同行友商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其实我们是为整个行业探索出一个新的设计方向。这个设计方向被认可,证明一家的公司独特的东西只要越做越好,它就可能成为一个行业的审美方向,或者潜移默化地成为行业标准。

比如我们最早使用的前贯穿灯,现在很多车款也在往这个方向做,我们很自豪。同样,P7刚上市的时候,市场上基本没有类似的车型,P7整个车型打出了一个新的领域,颜值非常高又很运动,同时空间也很好,体验感好,而价格又不是很高,这在领域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其实推出这样一款车型是很冒险的,因为不确定消费者是否喜欢。推出以后消费者还是很买单的,这不光提升了我们整个品牌,打开了销路,更打开了这个领域一个全新的市场。这种探索并不是去市场抢蛋糕,而是像一个领头羊,开拓并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对设计本身来讲,它的可能意义会更大一些。

图片

P7外观宣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