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杨超:挑战中国文化元素的“解变与重构”

0

受访人物:杨超,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桐乡研究院院长,视觉传达设计(浙江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负责人

杨超教授曾获德国DAAD艺术家奖学金留学德国,曾任芬兰阿尔托大学客座研究员,并于澳门大学获视觉传播博士学位。其设计作品先后获得全球三大设计奖在内的德国红点至尊奖、德国iF奖、意大利A设计奖金奖、中国广告长城奖等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奖,并获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曾担任国内外大赛评委,包括法国Poster for Tomorrow国际海报竞赛、波兰奥斯维辛政治海报展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研究项目。 

杨超专注于中国元素的当代转化和国际性设计表达,先后完成了中国文联和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等部门主办的“中澳两国庆祝建交五十周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专属礼品设计、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厦环境陶艺设计、蚂蚁金服艺术礼品及餐具订制、印象西湖品牌形象等设计项目,其中印象西湖品牌形象设计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座右铭:专注中国元素的当代转化和国际化设计表达,用设计力量传播中国文化!

观点提纯:“解变与重构后的中国元素与国际性审美表达的融合(即与国际主义风格框架的融合)也具有挑战性,这种融合要找到传统元素视觉基因、文化内涵与国际性审美框架之间的某种契合点,只有这样融合才能使得设计作品达到完美的效果。”

《设计》:您诸多获得国内外大奖的作品都很注重将中国元素融入当代设计,您如何选取所应用的“中国元素”?是否有所偏爱?

杨超:作为一名设计师,我的设计比较关注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例如景德镇陶瓷、丝绸、贺兰山岩画、敦煌壁画、西藏纹饰等。这些作品能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我想这也许是中国文化元素所具有的文化和美学上的魅力,赋能于设计作品中,使作品更吸引人。设计中我对中国元素的选取往往要根据特定项目的主题和应用场景来确定。

《设计》: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设计学科的双向奔赴,您是如何定义彼此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实现融合的?

杨超:国家提出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这个创新应该是多维度的。例如,对宋代影青瓷器的创新设计表达,不仅可以从陶瓷的形式美感(生活使用和欣赏)层面如釉色及装饰进行创新设计,还应将宋韵文化基因进行提取,并开拓性地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科技和数字智能产品设计之中。例如,是否可以将影青瓷器中所具有的宋韵美学、哲学和理念提炼,以现代设计的手段进行转化并运用于今天当代语境下的信息传达、时尚设计、交通运输及航天等领域。这或许符合当下教育部新的学科目录中设计学交叉的定位与方向,将设计与科技、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使传统文化元素被运用于当代人的生活空间环境之中,得以多维度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设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未来服务于重大工程项目甚至国家战略的发展。

中国元素系列部份设计

中国元素系列部份设计

《设计》:日常创作灵感的来源是什么?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实际的作品?

杨超:中国陶瓷、丝绸织锦、贺兰山岩画、敦煌壁画等都非常吸引我,我也乐于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运用,这个运用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关注中国文化元素,每个图案、装饰、器物造型都能给我的创作带来许多的灵感。

要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实际作品,这个过程既可以是作为设计师和制作者亲力亲为,也可以是找到相对应的工艺、技术手段进行制作实施,此时的设计师相当于一个导演的角色,找到适合的技术与执行团队,通过整合资源最终让创意得以实现。

蚂蚁集团(蚂蚁金服)艺术礼品开发

《设计》:对于陶瓷等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化和国际化设计表达,您是如何实践的?取得了哪些成果和反馈? 

杨超:陶瓷是我最熟悉的文化元素之一,我曾在景德镇工作过近十年时间,景德镇被誉为中国的瓷都,这座具有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的城市给予了我许多养分。或许还有一个原因,我是江西人,对家乡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对陶瓷等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化和国际性设计表达的实践,首先是将传统陶瓷元素进行解变与重构,使之成为具有当代形式美感的视觉传达元素,其次是将这些解变与重构的视觉传达元素巧妙地与国际主义风格框架进行融合,因为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国际主义设计风格框架能使设计作品具有很好的国际识别属性。这个设计理念不仅适用于陶瓷文化的当代转化和国际性设计表达,对其他的文化元素同样适用。

近年来我们完成的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厦大型环境陶艺项目、维努斯奔驰汽车高端定制款、上海陶瓷文化系列餐厅设计、印象西湖品牌形象设计等项目,都体现了对这个理念的运用,这些设计作品发挥了很好的商业运用和文化价值,有些设计项目和作品也获得了国际大奖。例如在维努斯奔驰汽车高端定制款项目中,通过对代表性的陶瓷、丝绸织锦、宋代绘画等文化进行提炼和解变与重构,运用于奔驰汽车的内饰设计之中,而在上海悦江陶瓷文化餐厅的设计项目中,尝试将清乾隆年的虞美人提诗碗的美学理念进行提炼,运用于餐厅的美学空间之中,打造“东瓷西韵”陶瓷美术博物馆的概念,这个项目获得了红点奖、意大利A设计奖等设计大奖,餐厅还入选了“黑珍珠餐厅”。

印象西湖品牌形象设计

《设计》:在将国际性设计审美表达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以及向世界转译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挑战?最终是如何达成的目标?

杨超: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国际性审美表达进行融合,这个过程并不是将中国元素拿来直接地运用,而是要经过视觉传达设计上的转化,有两个要点是具有挑战性的。前面提到了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解变与重构”是设计中的挑战,需要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方法以及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设计法则来进行,还要凭借设计师的创新思维以及对设计的把控能力,最终的目的是使中国元素具有当代形式美感。此外,解变与重构后的中国元素与国际性审美表达的融合(即与国际主义风格框架的融合)也具有挑战性,这种融合要找到传统元素视觉基因、文化内涵与国际性审美框架之间的某种契合点,只有这样融合才能使得设计作品达到完美的效果。

 “对话”贺兰山岩画系列海报设计

《设计》:在对人工智能充满期待和警惕的时代,您如何评价甚嚣尘上的AIGC?艺术家/设计师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杨超:AIGC技术正在取代某些基础的设计工作,它的出现对设计的发展有推动作用。AIGI就好比十八般武艺中的兵器一样,并不是你拥有了多厉害的武器就能成为武林高手,关键取决于你的功力深浅和对兵器的驾驭能力。作为设计师,我们要用好AIGC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科技来帮助设计达到更好的效果,塑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并提高效率。

在AIGC背景下,设计师仍然要追求自我的个性设计风格,无论任何一个时代,体现设计师水平和彰显身份的标准都会是他所具有的独特设计风格,创意的理念也要依托好的形式风格来进行表达。

江西省第十五届省运会海报设计

《设计》:您对视觉传达以及其他专业的年轻人有哪些建议?

杨超:年轻设计师不要被所从事的专业所局限,适时打破专业局限,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报、插画、书籍装帧等设计,而是可以拓展到数字信息传播、商业空间甚至数字产品等领域。以跨界、跨学科的思维来看待设计、做设计,这样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