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王小松:功能主义与情感化设计的结合 一种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0

ⓒ 采访:李杰

ⓒ 编辑:李叶   

受访人物

王小松,艺术家。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浙大艺术与考古数据实验室副主任、浙大当代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浙大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

观点提纯

“平面设计不仅是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传达社会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我们设计师通过作品反映和影响社会观念,如推动环保、社会正义和多元文化的接受。”

《立体书A to Z:从结构研究到创作实践》的创新点和设计理念体现在内容和装帧创新及功能主义与情感化设计的结合。内容和装帧创新:该书包含156个立体结构,通过可视化的分类系统展示了立体书的基本结构原理和效果。这种大规模的结构梳理和分类在全球范围内都较为罕见。在装帧设计方面,采用了多种装订方式搭配使用,为教学和展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功能主义与情感化设计的结合:第一部分结构研究采用理性的功能主义设计,强调易用性和便携性。第二部分创作实践则注重感性体验,使用明朗的色彩和开放的风琴包设计,鼓励观者亲手触摸和探索,从而增强互动性和感官体验。

这套书是我和研究生马萌欣一起研究探讨,并结合本科、研究生教学实践共同创作的。做一套字母立体书其实是我30年前的梦想,受到我导师的影响,我开始在纸上尝试挖空、剪裁、制作肌理和滚动等操作,做一些具有立体书的特征和动态的儿童书。由此我从平面的儿童画开始尝试在空间上的探索,最早做了一本学习德语元音字母的儿童书。也可以说,本书的最早雏形就来自当年那本书。2021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成立了立体书实验工作室,该工作室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指导课程建设。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领域的业内人士之间难以在术语、结构分类上达成共识,于是我们决定做一套定义清晰、系统分类、全面深入的立体书专业教材,同时也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解立体书结构的百科全书。学院邀请这些行业专家开展了多次线下讲座、工作坊,我的研究生马萌欣也在线上、线下多次与这些专家探讨专业问题。经过三年孜孜以求的教学和研究,终成此书。

作品的独特创意和设计元素体现在视觉和触觉的交互和装帧的多样性。视觉和触觉的交互:每组立体卡片的设计不仅呈现字母和单词的结构,还通过风琴包的形式增加了可玩性和互动性。装帧的多样性:结合了传统和现代装订技术,特别是可拆卸的折页设计,既适合展示,也方便教学。

我们希望观者通过本书不仅获得结构知识,而是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美学的享受。在研究结构时能够学会结构的拓展和变形,激发观者自己动手创作的欲望。同时,希望立体书的阅读超越传统的信息获取,成为一种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立体书A to Z:从结构研究到创作实践》王小松 马萌欣-2024

《设计》:您的设计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您的作品中,有哪些标志性的设计语言或元素?

王小松: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所以无论在色彩还是在形式上都受到了当代艺术的影响。极简与纯粹是本人艺术与设计追求。

《设计》:您认为当代平面设计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或文化使命?

王小松:在我看来,当代平面设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包括:传达和塑造价值观:平面设计不仅是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传达社会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我们设计师通过作品反映和影响社会观念,如推动环保、社会正义和多元文化的接受;教育与启发:设计可以用来教育公众,提供信息,促进知识的传播。教育性的平面设计可以出现在公共卫生宣传、安全告示、历史展示等多个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信息;促进社会包容性:设计师有责任创造包容性强的作品,要考虑到不同背景和能力的观众。这包括使用无障碍设计原则,确保视觉内容对色盲人士友好,以及考虑文化多样性,避免文化挪用;可持续发展:平面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环保材料和方法,以及通过设计传达环保信息来支持可持续发展。例如,设计低碳足迹的包装,或是通过公益广告促进公众的环保意识;创新与经济贡献:良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表现,增加经济活力。设计师通过创新设计,不仅推动商业成长,也推动技术和艺术的前进。

《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王小松 吕玮 朱笑宇-20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研究》王小松  程晨 黄雪-2018

《设计》:技术进步如何影响您的设计工作?您是否尝试将新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融入设计中?

王小松:在这个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加意识到手工艺的独特价值。例如,在出版这本手工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技术提供了便利和效率,手工制作的元素却能唤起人们对传统工艺美好且温馨的回忆,也能给制作者带来一种疗愈的作用。这种反向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也强调了在现代设计中寻找和保留人性触感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也在其他设计项目中积极探索如何将新兴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融入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绘画的数字化转换方面,我们团队也是做了多种尝试。虚拟现实技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空间,它让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去体验和呈现设计,为观众创造沉浸式的视觉体验。这些技术的探索和在中国画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设计的表现力,也推动了设计界的创新边界。

王小松儿童画1-1997

《设计》:您如何看待当前国内平面设计行业的现状?有哪些积极的趋势和需要关注的问题?设计师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保持创作活力?

王小松:积极趋势包括,技术融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如AR/VR、交互设计等,扩展了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国内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探索具有中国元素的设计语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需要关注的问题有,同质化严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风格相似的设计作品,缺乏创新和个性表达;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设计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依然突出,影响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应对挑战的策略包括,持续学习和技能更新: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设计软件和技术,了解最新的设计趋势,以保持竞争力;注重原创性和文化深度:在创作中融入更多个人见解和文化元素,提高作品的独创性和艺术价值;跨界合作: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如技术开发者、市场专家等合作,拓宽设计的应用范围和市场潜力。

王小松儿童画2-1996

《设计》: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平面设计师和教育者,您认为平面设计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您最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关键技能或思维方式?

王小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强调的是项目实践、批判性思维、多学科融合、持续迭代及技术熟练度等方面。项目实践:设计教育应以项目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真实或模拟的设计项目。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设计任务中,同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批判性地分析设计作品,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思维过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和评价能力,也能激发创新思维。多学科融合:鼓励学生探索与其他领域(如技术、商业、文化研究)的交叉,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使设计工作更加丰富和多元。持续迭代:教育中应强调设计迭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不断改进他们的设计方案。通过多次修正和反馈,学生可以学习如何细化和完善自己的创意。技术熟练度: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设计工具和技术,如图形软件、排版和色彩理论,这些是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关键技能和思维方式包括:设计思维:教导学生如何通过设计思维解决问题,包括同理心、定义问题、想象解决方案和原型测试;视觉沟通:强调视觉表达的力量,教学中注重色彩、构图、符号和视觉层次等元素的使用;创意过程管理: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管理创意过程,包括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和自我反馈;合作与交流:促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有效交流的技巧。设计往往需要团队协作,能够有效沟通自己的想法是必不可少的;道德和社会责任:讨论设计的伦理问题,如版权、文化敏感性和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设计》:请结合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看法给青年设计师和设计专业的学生一些意见和建议。

王小松: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在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之前,务必打好专业基础,深入理解设计原理、历史和工具。掌握色彩理论、构图、排版和最新设计软件等基础知识是成功的关键;跨学科学习:鼓励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尝试将设计思维应用到不同领域,如科技、商业、文化研究等。这种多元化的学习背景能为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灵感;关注行业动态和国际趋势:持续关注国内外的设计趋势和行业动态。参加设计展览、讲座和研讨会,订阅相关的期刊和在线资源,这些都是了解前沿信息的好方法;实践经验积累:积极参与实习和项目实践。实际操作不仅能够帮助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提供机会与业界人士交流、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方法和材料,勇于实验不同的风格和技术。同时,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终身学习的态度:设计领域不断变化,持续学习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在线课程,还是通过阅读和自我实践,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解析


《立体书A to Z——从结构研究到创作实践》

设计者:王小松、马萌欣

类别:书籍装帧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解立体书结构的专业书籍,源自一位艺术家在30年前想要制作一册儿童字母立体书的愿望,和一位对立体书充满热爱的年轻设计师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成就此书。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立体纸艺“结构研究”的主书,以理论为导向,系统性地呈现立体书的基本结构及其原理、效果,以期让读者理解立体书的结构原理,学会搭建复杂结构。具体内容包括立体书的定义、结构演化的历史、材料工具的特性、结构的分类呈现及完整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等。第二部分是“创作实践”字母立体卡,以实践为导向,构建了26组设计案例,每组案例包含一个字母和一个单词的立体设计,力求以不同的交互方式呈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两个部分相互呼应,在主书基础结构的名称后面可以检索到对应的设计案例。

两套卡与展开的主书

作为一本立体书教材,本作品设计的目标是将丰富的知识和内容,转化为读者惊喜、愉悦、受益的阅读体验。笔者作为本书的设计者和编著者,选取了本书的4个设计亮点,诠释本书的设计目标。

色彩与留白——简约明快的视觉设

本作由3册书成套,注重整体风格的统一和系列感的营造,使读者能够从外观上快速识别。主书使用橙色作为主色,从色彩心理学来讲,橙色象征着希望和热情,是一种激活好奇心、增加创造力的颜色,橙色与白色对比简单明了,极简主义的配色方案也代表了结构研究部分的理性和纯粹,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主书的O章节中,8号结构“复合挂摆”的一个橙色零件是一个小点缀。全书合拢后,这个零件会自然掉出页面,理性中多了一点灵动,为这本严肃的工具书增加了个性标签。   


26组字母卡,共52页立体设计

字母卡的颜色是从每一个字母卡片的内容和情绪中提取出来的,高纯度、高对比度的色彩对应不同的字母,拼贴形成风琴包的封面。而每一个字母卡的封面上,字母+单词的组合,自然的波浪形的排版,符合创作部分自由浪漫的基调。

开本与活页——便携易用的书籍设计


主书中M、V拆卸下来的状态

主书部分是“深入的结构研究”,书籍整体装帧是在蝴蝶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四册经折页的立体结构册——M、P、V、O四个部分容纳了几乎所有立体书中常见的基本结构,总数量超过了156个。

为了体现同类立体结构的演化关系,需要将多个立体结构排列在同一页面上,而立体结构必须搭建在书的中轴线上,要想最大化地利用轴线,瘦长的开本是最好的选择——读者能够在一个页面之内速览同类结构,把握其中的规律。同时选择用经折装连接每一个结构页面,就可以将折页拉开,横向对比这些不同的结构。

经折装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从底板背面看到裸露的“结构秘密”,这可以帮助读者学习真正的工艺细节,更好地理解结构原理。拆下来的折页既适合逐页捧卷阅读,也适合完全拉开展示,甚至用磁铁吸在黑板上,适合教学演示的场景。可拆装折页收放自如,使得这本书既是一本结构“词典”,又是一本随用随取的讲义。

4册折页每一册都由三对魔术贴搭扣固定,由于搭扣使用频率较高,做了防撕裂的工艺。在外侧搭扣上设计了明显的字母符号,方便检索。同样的索引标签概念更充分地应用在了字母卡的侧面。

主书结构部分展开效果

除了结构部分采用了活页设计,“立体书发展史”部分展示历史脉络的思维导图也是通过魔术贴固定在底板上的。采用多折的结构,以时间为坐标轴,讨论立体书结构的历史演化过程。将图文内容分层级排布其中,逐层展开折页呈现的信息也逐渐丰富,这种循序渐进进信息交互方式,利于读者获取关键信息。在讲解纸张特性的部分预留了一张实验用纸,邀请读者与之互动,感受书中讲述的原理和方法。在“装帧结构”部分,设计了8个口袋,将迷你装帧结构册藏入其中。读者随着阅读顺序从口袋中逐一取出这些小书,如同探索宝藏,相比结构示意图,实体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装帧结构,从而获得成就感。

独创风琴包——功能与时尚兼具的装帧设计

与主书的可拆卸活页设计一脉相承的是字母卡的风琴包设计,“随取随用”的阅读方式,让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拿在手中把玩,提升用户体验。

风琴包的展开效果

立体卡以26组字母卡作为设计实践,其中每组字母卡由前后两张卡片对裱成型。为了尽可能呈现多样化的结构效果,往往采用复杂的复合结构,共52个立体结构,超过14厘米,这个厚度如果装订在一起非常不利于结构的动态展示。既要考虑到每组卡片相对的独立性、可玩性,又要兼顾整体性和便携性。设计最初的方案是将卡片放在精装盒内,但鉴于书籍本身的体量,加上笨重的盒子,显得沉闷也并不易用。反复比较斟酌后,卡片的整体装帧采用了两个精心设计的纸质风琴包。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用了一种较薄的特种纸来制作风琴包的框架,以加厚的白板纸制作风琴包的外壳。具有防撞实用性,同时保留了纸张的质感和赏玩趣味性。用风琴包收纳26组卡片,每一组卡片都可独立抽出、阅读、把玩、放回。保留了卡片的独立性和可玩性。这个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工厂量产中得到了验证。 

材料与工艺——互动体验的触觉游戏

书籍是需要被触摸的艺术,书中的一切信息都是书的语言,设计者将这种语言变成触觉游戏。书的每一个部分都等待着读者去触摸、把玩,感受触觉、视觉甚至听觉相互通感的乐趣。  

从书的外观来看,书衣上镂空条纹与封面上凸凹的条纹相呼应。滑动手指触摸这些图形,可以感受到结构研究部分的逻辑和理性。与之相对的是卡片的风琴包,自由伸缩的风琴折结构会给读者一种轻松感。

本书所用的纸张是一种长纤维棉纸,这种纸不仅挺括耐折而且表面略微粗糙,有纸张自然的肌理。在本书“材料”部分,设计者将各种立体书设计中可能会用到的材料,拼贴在书页上,形成了丰富的触感。其中展示了种类丰富的线、不同触感的特种纸,集合了塑料、皮料、木料、布料等特殊材料,共同构成了材料百科的“调色盘”和“钢琴键”。读者忍不住触摸这些材料所获得的愉悦感和体验感,就如同看见迷人的色彩,弹出未知的音乐一样。

主书的书脊和两套卡的侧视效果

总结上述的4个设计亮点——简约明快的视觉设计、便携易用的书籍设计、功能与时尚兼具的装帧设计、材料工艺的触觉游戏,共同构成了这本书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