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鸥,新媒体艺术家,黑弓Blackbow创始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视觉总设计(2019);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多媒体总监(2018)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客座教授;北京印刷学院艺术硕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总策展人(2020);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艺术与创意设计中心)特聘专家。
十年积累,让王志鸥与黑弓Blackbow形成对科技艺术语言的独特见解,曾在中国乃至国际范围打造出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事件与文化记忆,曾担任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表演「北京八分钟」、上合峰会灯光焰火晚会等多个大型国家项目的视觉总设计。他擅于以科技艺术为媒,以传统文化为引,不断为文化创新注入活力。对于他来说,新媒体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前沿的跨维度展现,也是一种转译中国文化记忆的独特语言。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和技术产生更加深度的融合,重大的技术革新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可能性。
《设计》:请您简要介绍下新媒体艺术这些年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王志鸥: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与线下体验场景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比如我之前参与的几个国家项目,上合峰会中,由投影巨幕组成海天一色的城市舞台;北京八分钟,在奥运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了人与机器人互动表演;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世界首创的千人光影屏流动表演真正的做到了让14亿甲方满意。这些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收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与点赞。伴随着中国的经济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科技与媒介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新媒体艺术也正在拓展我们感知历史、沟通自然、表达思想的形式,到今天,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引领的当下,这种裹挟着最新技术的呈现方式凝聚着人们对表达和体验的向往,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思维与叙事方式,它将会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
国内新媒体的形态越来越多,迭代出很多不同以往的体验与消费:比如多媒体餐厅、线上线下的沉浸式演出及艺术展览、文博数字化的场景体验等等……同时,还渗透进教育、新闻等各种文化场域当中。
技术的变革让新媒体的创作和应用维度迅速扩大,已经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也给了新媒体从业者更大的创作空间,许多想法有了技术支撑就不再是“天马行空”。
放眼到整个产业,就像“互联网+”一样,我一直认为新媒体将会带来各行各业关于“体验+”的升级。这些对新媒体环境下“体验+”的关注将一步步具体转化成为各行各业的新需求、新模式、新目标。我想我们即将,或者说正处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变化的环境当中。
“世界首创千人光影屏流动表演”
与张艺谋导演合作,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任视觉总设计,带领黑弓Blackbow作为视觉团队,担当起联欢当晚包括主题表演时段的表演队形设计制作、光影屏动态影像设计制作、以及中心联欢时段及烟火时段的光影屏成像内容设计制作和北观礼台的视觉设计。
3290位身穿发光服、手持光影屏的表演者,在庆典之夜的天安门广场,用90分钟无间隔的流动表演组合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绚烂图案。该表演开创了全新的公共表演艺术形态及数字驱动的编演模式。
《设计》:怎样才能将艺术与科技更好的结合?新媒体艺术是这样一种好的结合方式吗?
王志鸥:新媒体艺术是当今跨学科语言的一种交叉和再生,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表达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家对于感官体验、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的渴求,新媒体便显现出了它的优势,让传播由线性变得多维。我们不仅能用它去讲故事,甚至可以打造一个完整的世界观,通过声光电技术、多感官的刺激,让这种身体与精神的“在场”使大家真实的触摸到我们想表达的故事。就相当于我们已经拥有了“神笔马良”般的能力,新媒体艺术帮助我们将想象的空间付诸现实。
我创立的公司“黑弓Blackbow”一直把“艺术+科技”作为创作蓝本,我始终认为“艺术+科技”的结合首先要以文化为内核。技术手段是为内容表达而服务的,我们正在做的也是用“艺术+科技”去讲好中国故事。
《设计》:曾多次作为大型国家级文化项目的视觉总设计,创作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艺术、技术方面的把控?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王志鸥:说到对艺术和技术的把控我们还是要回到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解,现在有很多新的技术与新的表达方式,所以在创作时我们首先考虑怎么将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和新媒体艺术结合的更好,作出前所未有的突破。
代表国家形象去打造内容也就意味着要将创作的眼光放到世界的高度,注重中国文化与符号的升级表达的同时又要具有普世感,因为在国际平台的背景下,大家看待作品的视角不尽相同。我们既要保证唯一性、独特性,又要完成自我的不断超越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元融合。
在利用新媒体艺术去对文化内容进行创作的同时,我们也将数字语言的优势在国家大型项目中发挥到极致,在积累了众多经验之后,我们开创了“以数字驱动的编演模式”,即以虚拟现实模拟、数字可视化驱动的工作流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大型项目中从上至下的实现各个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沟通与协作。数字可视化的方式让我们前期的方案给到导演组、编导组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可落地、可执行的方案,而不只停留在一个视觉的创意方案。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个工作流程得到极大的优化,使现场排练与物理空间更加的契合。
创作的重点是每个项目中我们要传达的理念与观念到底是什么?如命运共同体这个课题,首当其冲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炼悠久的中国文化语言,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梳理与提炼能力,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找到一个全世界都能理解的符号去延展、发散,并且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下去思考,让大家在我们创造出的这些视觉奇观里得到共鸣与共情,打造世界人民的集体记忆。
最大的难点还是自我的创新与挑战,表达语言的创新,原生的创意,想法的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这些都是流淌在我们公司血液里的信念与初心。这也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也是我们和其他新媒体艺术团队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城市山海为舞台、近50座被光影点亮的青岛楼体、海水中搭建而成的150米投影巨幕、直径13.8米的半透明球体屏幕、78台顶级激光投影仪……
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王志鸥先生与张艺谋总导演、沙晓岚总制作人再度合作,作为视效总设计呈现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有朋自远方来》,以天海城为光影画卷礼迎各国贵宾。
《设计》:新媒体设计如何与国家文化符号进行结合?
王志鸥: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维度中的传播升级,新媒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和表达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交互、体验设计等多重创作视角将文化的感染力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在此之上我们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高光时刻,从历史宝库中把我们原有的文化基因与符号提炼出来,用先进的、契合的技术手段进行表达和深化,让世界重新去看待中国文化与中国的设计语言。这样才会让大家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共同的记忆。有了共同记忆之后,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像日本的Teamlab,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他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国家文化与精神图腾发展并演化出的团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创作体系、美学思想。这些先行者们已经把市场做得很开阔,我们作为挑战者,总有一些情结,希望能够做出一些作品来证明中国文化里的闪光点。
世界对中国文化有很多认知,也有很多猜想,但他们很难真正的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或者说我们的文化很难快速传播并且输出给世界。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手段去打破壁垒,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语言做出更多深度体验式的作品,形成文化产品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中国文化背后的深厚魅力,在文化产品上的突破和创新,才能让这种体验背后带来的文化输出走得更远。
“记入奥运历史的人与机器人冰上共舞”
总导演张艺谋,黑弓Blackbow创始人王志鸥担任多媒体总监,在北京8分钟表演中利用科技美学突围平昌表演现场的种种限制,24名滑冰演员与人工智能编控的冰屏机器人舞出,现代的、科技的、自信的中国风采,向世界人民带去中国的冬奥冰雪之邀。
《设计》:创作团队和创作流程是怎样的?
王志鸥:黑弓Blackbow是一个跨媒体的创作团队,团队聚合创意策划、空间设计、广告营销、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互动开发、落地监理等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团队成员也都来自央美、清华、MIT等国内外的顶尖院校。同时,我们也长期与音乐、舞蹈、实验艺术等方向的前沿艺术家保持合作,这样团队才可以保证创意从开始的环节,就是顶尖的。
我们的创作一般都开始于开放式的创意会,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从空间、内容、技术手段包括文学等各种角度论证创意的。从前期的概念设计、创意设计、视觉设计,到后期的互动设计、程序开发,如果涉及到空间媒介我们也会同步去进行设计,包括数字内容的创意制作,现场落地的执行的对接、互动的调试等等,全流程的去实现一个作品的完美呈现。
这是一个开放式、扁平化的创作过程,团队也经常颠覆创意,当更好的想法出现时,大家都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勇于推翻自己,为自己的作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心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继冬奥8分钟与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后,黑弓Blackbow又一次登上国家的舞台,这一次,黑弓Blackbow与导演邹为、郝婧合作,参与到吉林长春(一汽)春晚分会场的创作,主创团队将年节气氛与科技相融合,选取“钢铁”与“汽车”这两个长春人骄傲的精神符号打造巨型舞台装置,创造出一个“汽车王国”,通过表演将长春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业的力与美淋漓尽致的传达。
《设计》:黑弓Blackbow作为一家跨媒体艺术机构,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
王志鸥:我觉得黑弓Blackbow最大的特色就是好奇心与创造力,我们给公司起名“黑弓Blackbow”正是因为想提醒自己有这样一个思考,“黑弓Blackbow”意指后羿射日的弓箭,希望能够在挑战和开拓中一直延续中国的文化和智慧,将创新融入我们的血液当中。
成立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在不同行业中进行尝试与挑战,孵化作品,与各种品牌合作,一直坚持为大家带来与众不同的线下体验。我们对创新的要求、对好的创意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这种热情一直没有间断,我们日常的工作就是不断创新与颠覆。
我认为一个公司最核心的壁垒不只是艺术与技术,更是时间。我们在行业里慢慢沉淀,在每个作品中付出的时间是其他团队无法比拟的。每个项目都是按小时、按年去突破,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会非常大。比如在国庆70周年联欢中,我们在做“中国梦”这几个字的造型时,要争分夺秒的去推出新的想法,刷新创意的极限,仅仅是三个字,光是它们不同维度上的表现方式我们都思考了上千种可能。图形的每一次运动都要考虑其在二维平面上的变化,也要考虑演员与图形之间会发生的互动,最后我们通过阴阳关系、正负形叠加,让整个图形的组成与运动呈现出了一种韵律和美感,这种对于每一个细节的反复推敲只是我们创作过程中一个非常小的片段。
我们在项目中的创新经历了很多挑战,真的是以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在拼搏。这个行业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也非常扁平,很多核心的技术与手段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只能去用创意进行突破,做“微创新”,去寻找它们新的组合方式,或者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运用独到的思考,才能不断保持创作的领先性。
我们希望能够代表中国新媒体力量走向世界,和国际团队去PK,用“艺术+科技”的手段把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和转译。
《设计》:在项目结束后,我们是否会进行复盘、总结实践经验,并提炼成一些理论内容,有助于我们后期的创意实践?
王志鸥:在我们的工作中,非常看重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每一个项目完成,都会梳理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去完善它。不论是我们与高校合作主题论坛的理论研究方式,还是基于项目进行的专题研讨会,以及准备国际学术期刊论文、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等等,都是我们对理论形成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在完成了许多社会议题的项目之后,我们将眼光放到整个行业的高度,希望能为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留下宝贵的经验。这不仅是基于我们对自我的总结,也是我们立足当下,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
中国大型实景歌舞剧《长恨歌》,在历史故事的真实发生地:「西安华清宫」用舞剧的艺术形式,对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给予艺术再造。整场舞剧全长70分钟,黑弓Blackbow与李捍忠导演合作,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高科技灯光音响及特效等表现手法,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充分感受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和千古绝唱的爱情传奇。《长恨歌》从2006年由陕旅集团打造出品至今,已经凭借年收入1.5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实景演出之一。
《设计》:.您认为新媒体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王志鸥:我认为新媒体的本质实际上是跨维度的展现,是由技术的变革以及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大家对感官刺激与文化创新的追求。有了VR,大家知道了信息可以是更沉浸的;有了Mapping技术,大家即可以利用各种地方,各种建筑去传达信息……它的本质就是跨维度的展现与对于虚拟世界的不断打造,这两个是它的核心。
《设计》:在未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会有怎样的趋势?
王志鸥: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和技术产生更加深度的融合,重大的技术革新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可能性。以前我们可能从未想象过机械臂或者是人工智能会和新媒体艺术产生关联,但是现在这些科技手段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随处可见,也擦出了许多奇妙的火花,在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可能马上就能看到用人造卫星制造的流星雨了。
未来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研究也会直接与新媒体艺术产生新的跨学科碰撞,正如艺术、科技、宗教等,在某一层面上都是相通的,它们可能是一种“意境”,也可能是一种具象的视觉奇观。
《设计》:为何说中国有望在新媒体领域弯道超车?
王志鸥:在当代艺术、设计等领域,西方世界的体系和话语权都非常完整,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新媒体艺术。但现在,我们的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设计思维也在不断突破,创意已经可以突破各种各样的局限。如5G技术、人工智能等,中国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技术领先,各种相应的线下体验的应用层出不穷,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设计》:对中国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王志鸥:新媒体在中国的普及是非常快的,我们要加强对技术的深度学习,对交叉应用的研究更加透彻。对前端科学的互动或应用是决定我们能否在新媒体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新媒体的发展依托于新时代的不断到来、以及互联网与科技的创新。另外就是要与文化结合,对我们的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和释放,让市场模式不断创新。
《设计》:对于新媒体设计教育您有哪些建议?
王志鸥:现在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也是新媒体教学和内容开发的优渥土壤。在新媒体设计教育的方面,我们一直在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将我们的项目作为课题安排给学生,比如与北京印刷学院合作的《北京中轴线》宣传片、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2019年长春春晚分会场;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的首都博物馆数字体验展览、青铜器idea课程、数字媒体与超文本博物馆沙龙;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的五四青年晚会特别表演节目《我们》等。
在实战中去将创意落地是对学生们立竿见影的一种磨砺,在提案的时候,可以对学生课题进行验收,最终也可以用项目费用将他们的创意落地。这种体验和学校里会完全不一样,进步也非常快。学校的很多老师对于商业的落地的确缺少一些经验或判断,这是对教学的一种挑战,老师更擅长于理论研究或者学科性的建设,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市场。所以高校可以有意的加强校企联动,课程内容可以更开放融合,让学生在企业里磨练,跟着项目去习、研究,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了解一线团队在做什么,从中锻炼他们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判断。
以商业结果为导向的教学应该是校企结合的方向。我们也希望与更多的高校做校企联动。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加入到黑弓Blackbow的线下实验室里,让体系和生态变得多元。把新媒体的资源和展示的机会更多的留给大家。我们也希望把创作中的课件进行分享,做成一种平台化的展示。
黑弓Blackbow为腾讯TGC数字文创节打造了「敦煌灵境」主题秀演。2019TGC腾讯数字文创节是腾讯“新文创”战略下,以数字化科技化互动为核心的大型数字文创用户体验盛宴。
「敦煌灵境」以来自中国的国民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杨玉环”的专属特色皮肤“飞天”为创作原型,还原了莫高窟壁画中,“飞天”所处的极乐世界,所有的乐器都能“不鼓自鸣”,将敦煌壁画中绝美的异域意境以前沿科技展现在大众面前。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杨玉环”在整场秀中的舞蹈,是由中国顶尖汉唐舞艺术家编排,并用真人表演进行实时动态捕捉,还原了敦煌乐舞的灵动之美。
“敦煌灵境”整个区域由主要七块不同的led显示屏组成,总分辨率达到14784*1152,更有超过100平米的两块超大地面、天幕led屏,加上区域中心的柱形led,连接整个区域,形成一个立体感十足的全方位互动空间,体验时长长达12分钟,给予观展者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设计》:在与高校的合作中,您重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王志鸥:我很看重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创新性,同时还要有对自己想法进行具体转化的表达能力。我希望学生可以拓宽看待世界的角度,可以在思考、表达基础上明白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实现,不只做“思想的巨人”。以后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可能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中。新媒体行业可能早年间只需要一些三维软件、互动编程等就足够了,但是现在需要去了解最新的科技,了解不同的装置语言的运用等等,以后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学习的维度要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虚幻引擎、可视化编程、线下投影硬件等等没有理解,就无从去谈新媒体的创新与创作。
黑弓Blackbow与腾讯合作,在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策划并制作了“中国新文创”(Chinese New Cultural Creativity)主题展暨2019腾讯NEXT IDEA青年文创大赛成果展。突破国家的界限,把中国春节带到了浪漫之都,为当地人带去了一场传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文化盛宴。
《设计》:学生和从业者如何不断去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王志鸥:最主要的还是靠自我学习。就像人工智能一样,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你的数据量、学习的体积、吸取知识的维度,都是重要的判断依据。现在的学习手段非常多,比如互联网、论坛、线下活动等等。但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然后不断地坚持。新媒体和传统的设计艺术创新不同,设计艺术只要学一点新的内容马上就能看到成效,但新媒体需要做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学习,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还要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在这个领域去挖掘。
《设计》:请您给年轻的从业者一些建议?
王志鸥:我们正身处在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崛起,给了新媒体行业非常好的前景。第一我觉得是年轻人想要进入新媒体行业首先要寻找自己创作的初心、热爱的原点。第二个是在创作中我们要积极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找到自我表达的观念与手法,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与表达的方式,因为新媒体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年轻人要不断学习与挑战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黑弓Blackbow 其他作品
亚洲数字艺术展 《Prototype-1》
由LED、激光和视频编程构成的“PROTOTYPE-1”,在黑盒子空间中,仿佛是一个通往数字世界的入口。为了展现数据的生命感,王志鸥与E.I.art工程师Fallen运用多种视听上的数据算法如分形、Voronoi图、自组织噪声、Delaunay三角剖、Cosmic Force等。让生成的门体影像借由AI演算与现场音乐和激光形成相互感知的氛围情绪。人类与数字算法交织、缠绕、互通、作用,这一过程犹如生命的镜像:这种由人类亲手创造出的工具,也必将重新塑造人类自身。
「文物的时空漫游」腾讯“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
黑弓Blackbow作为这次展览的数字媒体创意方,将“文物的时空漫游”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以沉浸式思维将数字艺术与文物结合,巧妙地将文物从学术研究的理论范畴,解放至公众获得新的知识感知与身心体验的维度。将文物的信息通过视听、互动、科技等体验方式展现其美轮美奂以及背后知识的丰富有趣。带领大众在五个具有特殊意味的“时空”的片段中,触摸先人生活的脉搏,感受中华文明的精髓,体验超越时空的历史律动。
2019 NBA开场秀
黑弓Blackbow用数字艺术让一位来自中国的篮球少年跨出信仰的一跃,来到了布鲁克林的街头,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篮球世界。借由对篮球的热爱将虚拟与现实融合一体,打破次元壁,连接起洛杉矶与布鲁克林两地篮球的文化——用数字语言使球员的身影得以自由在不同维度的幕布中穿梭,展现出湖人与网队两支巅峰队伍的力量与风采。并采用六棱体可升降式影像界面为载体,用热血的动画创意内容结合真人与数字内容互动的表演方式,最终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秀体验。
中国国家地理 · 营地
黑弓Blackbow作为淄博营地的科技艺术共建方,与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在淄博共同打造了区别于传统展馆的首个科技艺术馆。用科技艺术赋能文旅,聚焦齐地风貌和本土动植物,对在地自然人文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呈现方式的创新,将淄博大地的“海岱齐风、葳蕤自然”以深度体验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黑弓Blackbow新媒体艺术空间 办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