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王柯:“以翼为媒·向光而行” 从社会演进与产业革新中提炼富有价值的设计命题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王柯

ⓒ 供图: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受访人物

王柯,苏州大学东吴特聘教授、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设计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省级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兼任江苏省文旅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大学设计教指委主任等。社会兼职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社科联理事等。长期从事设计理论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近年来着力在服饰断代史、美术图像叙事、优秀传统文化与设计教育融通机制方面展开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点研究专项等省省部级项目7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观点提纯

“我认为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基础上的逻辑推理,人类创新是基于人脑的理性与感性创造,所以两者本质上应该是有区别的!”

《设计》:2025届本科毕业展主题“翼世代”与研究生展“艺无界,创WE来”,均强调“开放”与“融合”。这一主题设定如何反映学院对设计教育未来趋势的预判?“开放的六月”作为年度活动框架,如何通过走出校园(如姑苏区艺嘉青年社区、山塘花雕美术馆)实现艺术与公众的深度对话?

王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展由本科生与研究生作品展两个部分组成,涵盖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等多个专业。本次展览汇集了逾240名本科毕业生,以及来自设计学、艺术学两个一级学科和设计、美术与书法两个专业学位点的120余名研究生。

近年来,在毕业设计主题的选取上,学院持续关注并鼓励学生探索前瞻议题与创新领域。学院坚信,未来的设计教育将致力于回应社会的前瞻性思考与综合化需求,并将逐步发展为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的整合型设计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旨在超越传统的物质性设计范畴,实现物质与非物质协同发展、现实与虚拟的孪生共进,最终从解决单一问题的物质性设计实践转向推动社会系统整体更新的综合性设计实践。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作品是学院师生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对高等艺术与设计教育深度思考的集中回应。本次展览不仅承载着师生对人类从传统现实世界迈向现实与虚拟深度融合的新型生存空间之设想,更凝聚了对由此衍生的未来生活范式的憧憬与畅想。展览全面呈现了对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艺术与科技之间关系的探索与思考。这不仅是对未来世界的前瞻性洞察,亦是对新技术的积极拥抱。

苏州大学作为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学府,正持续深化与苏州市的“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苏州大学的发展质量,密切关注其人文艺术学科在赋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始终将政产学研合作视为核心发展战略之一。近期,学院通过与苏州市委宣传部、姑苏区政府等党政机关及产业协会的一系列紧密合作,积极投身于江南文化国际旅游节等地方文化活动,充分展现出高校力量,并有效塑造了高校品牌。学院通过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及多项实质性合作项目的推进,成功将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艺术与科技交叉的学科特色优势,转化为推动城市更新、遗产保护、产业升级、城市形象塑造的不竭动力。学院深度融入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积极服务地方行业产业,从而有力推动“校地融合”,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艺术与设计的人才培养贡献了苏州大学的独特力量。

学院坚信,艺术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设计则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愿景的关键途径。高校学子的艺术作品唯有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实践,方能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苏州作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澎湃创新活力的城市,坐拥数百家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市民对艺术文化展现出强烈需求。同时,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软实力的提升,积极搭建各类文化平台,旨在促进社会力量与高校力量的有机结合。

纺织品艺术设计毕业作品《交织的欲望》/设计者:双邦逸/指导老师:张德胜

《设计》:本届展览中,非遗技艺(如苏绣、昆曲)与 前沿科技(3D打印、动态光影织纹、AI生成) 的融合成为亮点。学院如何引导学生避免技术喧宾夺主,确保文化内核不被稀释?

王柯:深厚的艺术教育积淀筑牢了人才培养的文化根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为苏州丝绸工学院纺织艺术分院,其1960年开始招收纺织品美术设计专业。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并正式成立艺术学院,至今已有65年不间断的办学历史。在办学历程中,学院持续凝练办学理念,强化学科特色,逐步形成了“以艺载道”“术学并重”等核心办学宗旨,在服装服饰文化研究与设计、染织纹样图案研究与设计、设计史论研究、江南书画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研究与苏作手工艺技艺创新应用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与领先优势。其中丰硕的研究成果持续转化为学院的课堂教学理念与基本内容,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融汇文化基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重构了教学体系。学院在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中,开设了一系列多元融合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深植于传统文化,更涵盖了当代设计前沿、未来设计探索以及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论等核心内容。教师团队始终坚持将江南文化融入创作指导。在毕业设计主题的凝练过程中,指导教师秉持以艺载道、术学并重、守正创新等正确导向;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则指导学生着重体现作品的时代感、科技感、文化性与思想性。

学院在教学中强调,技术是实现创作的手段而非目的,“炫技”并非教学的初衷。因此,本届毕业作品在突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丝绸数字拓印”和“动态光影织纹”等技术手段之时,其创作核心始终围绕“非遗活化”“国潮焕新”和“科技融合”等支点展开。作品既呈现对传统工艺的活化创新,更融入虚拟交互等科技元素,深入探索了东方美学在当代的多元表达。这充分体现出本届毕业作品扎根文化根脉,同时拥抱技术革新的基本创作立场。

长期的文化浸润,使得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已将文化基因与文化内核深度融汇于创作全过程。正如获得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的2025届毕业生李奕锦所言:“我们身处苏州这片土地,有责任去传承苏州的特色文化。”在本届作品中,学生将宋锦、苏罗等传统丝织物进行创新融合,并运用绒花、苏绣等传统工艺,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学生设计创作的根本立场、基本理念与灵感来源。

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作品《竹墨扇韵》/设计者:王珩/指导老师:周倜

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作品《粒子藤蔓》/设计者:赵思涵/指导老师:李飞跃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王柯:正如本次展览前言所阐述:“艺术不是对世界的复刻,而是重塑世界的语法;青年不是时代的注脚,而是书写时代的笔锋。”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意,描绘着时代发展的新图景。本届毕业设计作品呈现出三大显著亮点,其一为对地域性文化基因的承继与创新:毕业生王珩的服装作品《竹墨扇韵》系列,灵感源自传统非遗王星记黑纸扇。他巧妙地将黑纸扇的形、色、质、艺融入设计实践,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服装时尚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亮点之二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关注:针对中国社会日益显著的老龄化现象及由此带来的中老年群体行动不便问题,产品设计系张欣老师指导学生设计了一系列康复器具与助行产品。这些作品充分彰显出苏大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亮点之三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哲思与追问:数字媒体艺术教师陈刚、石玩玩共同指导的毕业作品《局外者》,体现出毕业生韩冰逸对当前技术突破边界的深层思考。作品探讨了在技术不断突破边界的当下,其推动人类生命科学研究走向极端时,可能引发的生命伦理困境及对生命尊重的迷失。这些作品是创作者对人类未来世界的追问与探寻,表现出师生们卓越的创新性思维。

以上设计创作的思考原点,源于设计青年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入思考,其关注点不断拓宽:从人类自身延展至环境与自然的变迁;从对即时现实的关注,转向对未来演进的探索;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最终从日常生活层面,升华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这充分体现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师生深入生活、扎实调研的治学态度。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象,善于从社会发展中发现问题,并能从社会演进与产业革新中提炼出富有价值的设计命题。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毕业作品《局外者》/设计者:韩冰逸/指导老师:陈刚 石玩玩

《设计》:在AI工具爆发的背景下,学院如何引导学生“超越工具层”,强化概念原创性与批判性思维?是否调整了伦理相关课程?

王柯:AI工具的本质在于其作为概率模型,以数理结构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这类工具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拓展了创意边界,并革新了人机协作模式。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以培养卓越拔尖人才为目标,其核心内涵是培育具备深度思考能力与综合策划能力的高层次艺术与设计人才。

以工业产品设计方向为例,该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整合能力和设计实现能力的专业人才。学院依然保留了设计构成类、文化构成类、科技构成类、用户构成类和商业构成类五大课程模块。面对AI工具的影响,学院一方面强化了基础理论体系,在用户体验设计、设计心理学、艺术美学、艺术设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中,着力加大设计立场、设计思维、设计范式等原理性、一般性知识体系内容的教学深度;另一方面,学院丰富了工具层面的课程内涵,拓展了计算机初步编程及应用、产品系统设计、产品数字表现、人工智能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工具层面的教学。例如,在这些课程中融入了部分人文性与艺术性的内容,其目的在于从设计价值观、设计思维观、设计方法论层面,全面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产品设计毕业作品《H-EXO 混动踝足助行外骨骼》/设计者:周通/指导老师:张欣

产品设计毕业作品《Neurocord——家用踝关节康复器》/设计者:陆逸天/指导老师:张欣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曾呼吁学生“以时代担当为笔”,本届毕业生是否体现出这一特质?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

王柯:本届毕业作品的内涵极为丰富,若要凝练为一个词或一句话,我愿借用本科毕业主题——“以翼为媒·向光而行”来概括。这群充满家国情怀的青年学子,视野宽广,在“e时代”中积极“创WE来”。在过去的4年或3年里,他们怀揣艺术梦想,在生活与学习中淬炼品格,并遵循“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将人生理想融入艺术实践,使艺术实践深植于祖国大地。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例如赵思涵同学的《粒子藤蔓》(指导老师:李飞跃),便是在大自然中探寻个人情绪记忆的体现;他们也关注社会百态,如双邦逸同学的《交织的欲望》(指导老师:张德胜),通过作品揭示了人类在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的抉择过程。

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深厚人文精神、广博专业知识、强大创新能力、坚毅进取品格和开放包容胸襟格局的卓越人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始终坚持精英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几十年来,学院始终保持稳定的招生规模,各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多的有30余位,少的仅十几人。学院固然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深厚人文素养,尤其是关注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持续创新力、适应力与领导力。这可能与部分高校的培养理念有所不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并不追求毕业生一进入工作岗位便能迅速上手,而是更看重学生持续、恒久服务产业与行业的能力,并希望学生最终能够成为行业中的中坚力量乃至领军式人物。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