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琳琳
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税琳琳,博士,硕士生导师,专注于数字游戏研发和设计思维创新教育。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国际设计思维创新协会(GDTA)理事,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设计思维专业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全球契约青年创新者项目导师。讲授的《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曾荣获北京市青年英才,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首批“三牛奖”人才,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拥有丰富的游戏设计开发经验以及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经验,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说,著有《设计思维创新导引》《设计思维行动手册》《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游戏的节奏》,主编出版斯坦福设计思维系列丛书《认识设计思维》《用游戏激活和培训创新者》《方法与实践》《如何高效协作》《场景与应用》。
摘要:在智能设计中,‘智能’与‘设计’的关系密切。智能技术(如AI和机器学习)为设计过程提供支持,使之更加高效、精确、适应性强。同时,设计的本质仍然被保留,即人类依据自身需求,通过创造性工作去改造世界。在设计思维中要求的基于同理心的理解和对用户的洞察,都是在智能设计时代,很难被AI代工的设计步骤,这也是设计中最为核心的步骤,它代表着设计的本质,即以人为本,为人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始终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设计的中心。
关键词:智能设计;持续优化;具身感
Abstract:In intelligent desig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ce" and "design" is close.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support the design process to make it more efficient, precise, and adapta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essence of design is still preserved, that is, human beings transform the world through creative work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s. The 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user insight required in design thinking are the design steps that are difficult to be AI OEM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design, which is also the most core step in design, which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design, that is, people-oriented, providing solutions to human needs, and always putting the needs and experience of users at the center of design.
Keywords:Intelligent design;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Sense of embodiment
《设计》:何为“智能设计”?请谈谈您对“智能设计”及其要素的理解。智能设计中涉及自动化、数据驱动、交互和持续优化等概念,智能设计中的“智能”和“设计”是怎样的关系?
税琳琳:要谈“智能设计”,首先就离不开对“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在我看来,“设计”的核心就是为人类需求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进化升级,设计也就被细化成了诸多领域,像我们现在常听到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UI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交互设计等。近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人工智能与设计的结合就产生了现在我们常说的“智能设计”。
智能设计的核心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就会涵盖大数据、大模型、机器学习等要素,所以智能设计会使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方式,借助人工智能来对传统上需要人工完成的设计任务进行自动化实现,并通过与用户的交互不断收集反馈数据,通过数据积累对设计结果进行持续优化。
在智能设计中,“智能”与“设计”的关系密切。智能技术(如AI和机器学习)为设计过程提供支持,使之更加高效、精确、适应性强。同时,设计的本质仍然被保留,即人类依据自身需求,通过创造性工作去改造世界。
《设计》: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的教学特点有哪些?在智能设计方面是否有所侧重?
税琳琳: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是一所创意学院和创新工厂,我们研究创新策略方法并提供创新解决方案。自2009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就从德国波茨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引入全套创新课程,并进行本土化提升。学院的教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化视野:通过大量的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接触国际设计理念和实践。提升他们的全球竞争力。2、交叉融合:我们的教授团队来自动画、广告、环境设计、经济管理、计算机、信息通信等不同专业领域,学生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有利于相互碰撞,激荡出不同的创意火花。3、实践导向: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突出“真情境”“真问题”“做中学”。通过来自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的真实项目,让学生边学边做,培养他们解决现实世界真实问题的能力。
在智能设计方面,设计思维学院也有所侧重。学院关注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开设了相关的元宇宙、数字人、AIGC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智能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智能设计工具和技术进行创新设计。此外,学院也积极参与智能设计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推动智能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设计》:您是如何进入智能设计这个领域的?您个人关注智能设计的哪些细分领域?
税琳琳:我个人有计算机和数字媒体艺术的交叉学科背景,读研究生的时候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国家广电总局的委托的“计算机辅助剪纸艺术造型工具”。从那时起我就意识到,计算机不仅能模拟和还原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作为传统技艺的数字留存,还可以通过算法产出多样化的创新设计,降低创作门槛,帮助非艺术家群体(包括孩童)进行兴趣爱好培养。
目前我个人关注的智能设计领域主要有两个,一是元宇宙和数字人领域,元宇宙是一个数字化的、可交互的、多维度的空间,而数字人则是元宇宙中的虚拟化身,二者结合可以开启一个3D的富媒体时代。我和研究生们正在做的“基于Web3.0技术的沉浸式科幻数字新首钢示范场景建设”和“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型数字人研究”都是这个方向;另外一个是人工智能辅助设计领域,比如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预测分析等技术,帮助职业设计师进行家装、首饰等垂直领域的初步设计,再结合设计师本人的后期决策和调整,形成最终的完整设计方案。
《设计》:智能设计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它与传统设计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税琳琳:在我看来,智能设计最早是从艺术领域开始的。在计算机技术初步发展的阶段,设计主要依赖于手工方法和简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而艺术设计领域较高的自由度,让早期的计算机智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将计算机技术和自身的艺术创作结合,形成了早期的智能设计艺术。
就像在前几年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阶段,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最快落地,让人能直观体验到的结果就是从艺术领域开始的,像人工智能作画、人工智能谱曲之类的应用程序,在几年前就经常被提起。
而随着人工智能在近两年得到了高速发展,2022年开始流行的大语言模型、图文转化等AI技术,让人工智能获得了实际意义上“阐述”和“理解”的能力,为设计师的知识与经验与机器认知提供了沟通桥梁,才真正解放了人工智能与设计之间壁垒。ChatGPT、Dalle、Stable Diffusion等应用的出现,让人工智能得以更高效地参与到具体设计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跟传统设计相比,智能设计更强调自动化和持续优化,效率更高,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而传统设计过程往往更线性,重视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创造性和直觉。设计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然而由于设计经验可以被归纳,设计方式可以被模拟,因此也让AI得以在设计中发挥其力量,出现AI思维与设计师思维“1+1>2”的效果。目前来看,在智能设计中,人工智能承担的工作量越来越多,但仍旧需要依靠设计师的基本创意去完成设计,形成了人机共生,人机共创的交互模式。
《设计》:设计本身是交叉学科,智能设计中交叉了哪些学科?对设计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税琳琳:智能设计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领域,一定会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像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会有所涉及。人工智能的基础就是计算机科学,涉及编程、算法、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领域,这些技术是实现智能设计自动化和数据驱动决策的基础。而人机交互则研究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互动,确保人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高效的,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对用户的友好性,至于心理学、社会学等则更是所有设计都离不开的学科领域,因为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针对人的研究是所有设计都不可能避开的。
针对设计师,智能设计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知识,至少要能理解相关技术如何影响设计,对人工智能的运作原理有最基本的了解。这同时也对设计师的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AI技术不断发展,可以说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人工智能产品出现,传统的设计迭代周期被大幅缩短,设计师需要持续不断学习新的工具和技术,保持对跨学科的开放态度。
《设计》: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创作出与人类思维模式类似,甚至超越人类思维模式的解决方案,人类的设计思维在智能设计时代将如何应对和发展?
税琳琳:人工智能确实能创作出很多超乎我们想象的设计成果,但我认为,智能设计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设计的否定,反而是对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智能设计时代,人类设计师的角色可能更多地转向理解和解决人类情感和社会层面的需求。AI可能在功能性和效率方面超越人类,但在理解人类情感和文化差异方面仍有限制。在设计思维中要求的基于同理心的理解和对用户的洞察,都是在智能设计时代,很难被AI代工的设计步骤,这也是设计中最为核心的步骤,它代表着设计的本质,即以人为本,为人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始终将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放在设计的中心。无论是传统的设计,还是人工智能设计,设计的服务对象还是具体的人,即用户。即使在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设计依旧无法脱离人的情感和文化社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依旧是设计的核心。
人类设计师可以将AI视为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AI可以处理大量数据,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设计方案,而人类设计师则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这些方案,并注入更多的创造性和情感元素。总的来说,人类的设计思维在智能设计时代将更注重与AI的合作,发挥人类在创造性、同理心、洞察力等方面的优势。
说到这里我想起近期的一件小事,有个朋友创办的公益组织已经十年了,我让ChatGPT写一首诗,想放在演讲PPT的最后一页以表达祝福和展望,当然它也写出来了,但是总觉得还差点儿意思。差什么呢?后来我想到了,差的其实是节奏。节奏是个高级概念,因为我们人类有呼吸,我们很熟悉这个节奏是什么,但ChatGPT不懂,它没有具身感。这就是我们人类设计师的优势,也就是说未来的设计师,要活得更像一个人,我们坚决不能把设计师当机器一样去培养。
《设计》:智能设计涉及诸多高新科技方法路径,带来解决方案更高效的输出,由此给设计师工作带来的利弊如何看待?
税琳琳:自从人工智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以来,人们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要被取代了。我来讲一个斯坦福大学蒋里教授问过我的问题,他让我猜“computer”这个单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猜1950年左右,结果我答错了,这个词实际上是1613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就被使用了。英文里“er”结尾的单词都是指人,所以那个时候computer这个词指的其实是“一群从事手工计算的人”。一直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开始普及的时候这个词才指代机器。但现在我们只知道“computer”是计算机。这说明什么?说明机器代人的事情历史上一直都在发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回顾过去的社会发展史,每一个所谓“时代”的到来都会引起人们对这种“社会变革”的探讨,对其带来影响的展望与担忧。但事实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福特发明了马车,原来纽约街上的马车夫也没有饿死,他们成为了司机、修车工、加油站工人,真正麻烦的是那些马,他们没法转行,所以马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大大降低了。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做能转变的人,不要做不会转行的马。
回到智能设计领域,人工智能和其他高科技工具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打开了新的机会窗口。因为AI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提供精确的分析,帮助设计师探索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推动设计创新。同时,人工智能也可以承担一些重复性和劳动强度高的初级工作,让设计师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创造性和策略性的任务。
《设计》:对于设计教育及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应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
税琳琳:在我看来,智能设计会带来设计范式的变革,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和了解人工智能。在跟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都非常善于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甚至说有点依赖人工智能,许多课程作业、论文都会交由人工智能代笔,在图片的设计方面,也从传统的“构思—创作”变成了“AI批量生成—选择”,最后在进行一些自己个人的加工润色。但这种对AI的过度依赖往往会导致设计师忽视设计的本质和创造性思维,这就引出了我要说的第二点:我们得把自己跟人工智能区别开来。
在中国传媒大学,我们通过开展设计思维创新教育来实现这种差异化,我常常告诫学生不要在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跟它竞争,而应该更加关注创新、创造。目前学院开设了三个层次的课程,一类是全校大二学生的通识必修课《设计思维导引》,这样一门全员覆盖的设计思维教学,让设计思维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创新基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重视学生以人为本的共情思维培养;第二类是“设计思维+”课程,如“智能媒体设计”“时尚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数据可视化设计”等。教授们把设计思维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结合,升级迭代出一批专业创新课程,致力于激发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创新潜能,帮助学生运用多样化设计创新方法和工具,边做边学;第三类是设计思维微专业,面向学校各专业同学及社会人士开设,包含对理念、方法、前沿应用的讲授,以及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的项目制工作坊,旨在发挥中国传媒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帮助学员在本专业、本行业之外,在创新能力方面也能获得最大成长,激发个人不同际遇发展与自我实现的价值效能。
此外也要看到,未来拥有“智能”的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供设计师利用的工具,而成为与设计师共同合作的协作者。因此,能够保持开放心态和人工智能合作,才是好的选择。所以总结起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最好姿态就是首先了解人工智能,其次把自己与人工智能区分开来,三是和人工智能协作。
《设计》:请分享一些您认为在智能设计领域中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案例或项目。
税琳琳:如今在电商领域,许多设计师和网店老板已将人工智能作为日常设计的基本工具,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关注,相关话题也时常冲上热搜榜。比如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推出了名为“AI概念工坊”的生成概念款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主要结合了AI能力,帮助商家从概念描述迅速产出商品概念稿。同时,通过市场调研,该工具还能锁定消费者偏好,为商家在大规模生产前做出明智的产品选择。
这个产品的主要优势有两点:从技术上来说,与直接采用开源Stable Diffusion模型或商用版Midjourney不同,TMIC采用了自研模型,同时其训练数据来源于淘宝平台的自有图文数据和知识体系。这种技术自主性使得TMIC在处理特定商业场景时更具灵活性和效果;其次,TMIC在行业中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研究和消费行业品类调查经验。这为爆款商品设计提供了从概念描述到赛道选择的先发优势。在这波生成式AI变革中,拥有数据优势的平台能够更准确地满足产业用户的需求,成为应对当前AI变革的前沿力量。
《设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您认为智能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您有哪些期待或展望?希望和同行深度探讨哪些话题?
税琳琳:目前的人工智能设计是一种模拟化的设计,通过对人类已有知识和作品的大量学习,来模拟完成设计。在未来,随着情感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设计可能会逐渐接近于独立设计的模式,智能设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我期待看到AI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上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提供复杂的设计决策支持。智能设计的发展将继续推动设计行业向更高效、更创新、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在新的设计范式构建、设计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雯,付琳.智能时代多媒体作品的交互设计特点[J].设计,2023,36(16):138-141.
[2]黄华明,陈悦,肖明艳.传统纹样智能设计下参与式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23,36(17):88-91.
[3]卢兆麟,宋新衡,金昱成. AIGC技术趋势下智能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包装工程,2023,44(24):18-33+13.
[4]吴琼.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思维[J].装饰,2019(11):18-21.
[5]杭间.”设计“沉思录[J].装饰,2020(03):10-14.
[6]何人可.新时代“经世致用”的设计领军人才培养范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04):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