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邱晓葵:探究“为何是”的能力比具体“如何做”的知识更重要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邱晓葵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邱晓葵,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

邱晓葵,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

邱晓葵,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毕业后就职于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院,1994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事专业基础教学工作,1995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1996年着手室内设计教学理论研究并编写教材,2000年评审通过副教授资格,2005年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六工作室,2007年评审通过教授资格。曾主编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指导教材《室内项目设计(公共类)》,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建筑装饰材料 从物质到精神的蜕变》,《西北生土窑洞环境设计研究:四校联合改造设计及实录》,“由案例入手”系列《居住空间设计营造》《专卖店空间设计营造》《餐饮空间设计营造》等室内设计专业书籍。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央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的基本情况。

邱晓葵:1993年,在靳尚谊院长的倡导下,中央美术学院在壁画系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地点:在校尉胡同的老美院),招收了第一届学生。此时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质上是建筑设计教学体系的萌芽,室内设计只作为建筑教学的补充。1994年,我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参与专业教学工作。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设计系(地点:在西八间房中转办学期间),在艺术设计学科目录下分设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设计两个专业方向。此时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同样是进行建筑设计的教学活动,室内设计只作为一门课程起到辅助建筑人才的培养作用。1999年,在维持了六年10人左右的小规模教学之后开始逐年扩招,并于当年引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张绮曼先生任教。2002年,设计系发展成立为设计学院(地点:花家地美院五号楼),同年向教育部申报设立建筑学(工学)专业获批准,此时才分别设立了建筑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我曾担任过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职务,此时开始有了第一拨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

2003年,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从设计学院分离出来,并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建立建筑学院(地点:花家地美院附中院内)。2005年,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细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2个专业,我在张绮曼先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初期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系统安排室内设计课程,开始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室内设计毕业生。

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名称为建筑学(室内设计方向),学制五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教学分为基础、专业和工作室教学三个部分。两年的建筑基础课,培养学生对建筑学的基本认知;两年的室内设计教学建构鱼骨状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的纵向贯通和横向交融,使学生对室内室内设计知识全面了解;最后一年的毕业班工作室教学,较大程度地发挥导师的学术专长,强调在同一领域的不同教学理念的并存,工作重点是通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展览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

目前我们已有近二十年的室内设计教学的铺垫与积累,本着创建一流室内设计专业(方向)的目标,一直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系统的专业课程改革。力图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艺术家素质的,适合于社会的精英级别的室内设计师群。

《重启》作品以功能为导向对设计的分析和解读

《重启》作品以功能为导向对设计的分析和解读

《设计》:中央美院在室内设计教学的特色及学科发展的优势是什么?

邱晓葵:室内设计学科依托中央美院百年深厚的历史与艺术底蕴积淀,在建筑学院浓厚的人文学养教学氛围之下,建构了国内一流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学科定位立足新时代,瞄准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高度,不断与时俱进,研究设计学科前沿问题,回应时代命题,关注未来趋势,特别是在十四五,后疫情等时代背景下的学科定位。打造高站位、高起点、强引领、强示范性,打造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设计领域也更加纷繁复杂,这时,我们应在设计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抵制肤浅、自负、奢华的做法,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设计文化,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深入基层,主动承担起改善人民生存环境的历史重任。

中央美院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一直保持了示范性、引领性、前瞻性,保持了对设计文化的历史性、学理性、艺术性的再认识。教学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当代先进文化,构建了新时代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室内设计语境。我们拓宽了学科外延,将设计与艺术交叉融合,从而激发室内设计创作的无限活力。我们的教育尊重本专业的核心价值,尊重设计的艺术规律,大力推进设计创新,不断更新设计观念,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不断提高设计作品的原创力、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

近几年,学生的毕业创作获得了国内著名建筑师及学者的普遍好评,首届“2015CIDA中国室内设计大奖学院奖”也颁给了中央美院室内设计教学团队,证明我们目前的教学定位是准确的,超越行业预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设计》: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教”与“学”有哪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变化?

邱晓葵:现在学生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设计的认知角度与过去有所不同,反映出学生阶段的成果具有相当的成熟度,完全颠覆人们对室内设计的传统认知。他们更愿意探讨后人类时代的变化,身份建构的作用,后消费时代的影响,元宇宙设计等话题。他们更偏重用虚拟、数字、游戏等具有时代特征的表现手法,善于将空间叙事转化成设计语言,善于把握整体虚构的结果,有从实体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从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考的创作倾向。过去的毕业设计仅仅是在做设计,而如今的毕业设计能称得上是“作品”了。

教与学有借助思辨设计理论、当代艺术观念的创作趋向。思辨设计是以设计和空想世界为导向来做设计的一种手段,会毫无顾及地设想一个理想化或者是极端化的未来,借用这个手法来对当今社会进行反思,从而打破现有的思维僵化,推动现代设计的进步。教学通过激发想象力的各种媒介去思辨,利用设计打开各种各样的设计可能性,是当代设计教育真正想要的一种设计催化剂,能够产生许多更有创造性的思考。此外,当代设计与当代艺术的边界消融,设计也开始强调观念,进入一种抽象的创作语境,由于开放的观念设计具有激进的外表,又具有独一无二的形式,所以利用观念艺术的模式就可以跳出专业的壁垒,去重塑全新的室内设计样貌。

现在,文本写作已成为这个时代学生们必备的能力,可以是理论文本层面的学习,做批判性理论话语、脚本的转换,将自己的设计观念表达出来,带一点社会学、人类学的思考。如今在设计教学中还十分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每个方案的表述中都严丝合缝,不能有歧义。虽然央美学生的毕业设计方案看似“疯狂”,却是有逻辑的,设计更倾向于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敲后得出结论。设计有深度,不是指后期绘图制作的精细,而是指设计思考推理的精细,好的设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不掺杂任何情绪因素的精耕细作,我认为,拥有把事情探究明白的能力要比拥有如何做设计的具体知识更重要。

《自然简史》作品里最后的结局画面

《自然简史》作品里最后的结局画面


《自然简史》作品里空间的中心——“锅炉”

《自然简史》作品里空间的中心——“锅炉”


《自然简史》作品里三个时代主题空间及平面分析图

《自然简史》作品里三个时代主题空间及平面分析图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毕业设计的教学情况,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怎样的思考?

邱晓葵:今年毕业设计的主题是“植物园”。课题通过对北京秀水街大厦的室内改造设计(地上八层、地下三层),将植物园的“超自然性”置入其中,以“植物园”作为原型,探讨当代城市在文化、技术和环境的影响下,未来城市空间的多样与杂糅。我们鼓励学生在这个“植物园”中创造一个多样化、异质化的室内生态系统,来探讨当代城市所面临的空间设计的潜力,从而繁育出无限的情境与可能,同时反映对当下或未来环境问题的思考。

现实中的“植物园”是进行有关植物分类、生理、形态、生态以及植物育种等方面研究的场所,是人类以技术介入的方式创造的一个打破气候、时间、地域界限的超自然的人造景观,而我们设计的“植物园”如同当代都市生活空间,在技术、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下正在成为多元、混杂的,由视觉与感知所建构起来的幻象。

在注意力瞬息转换的网络时代如何吸引多元化的受众?如何让室内主体、观者、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无论从任何角度入手,提出怎样的概念,都要解决如何让观者进入到空间叙事情景中的问题。在今年的毕业设计中也发现了几点创作原则:

首先,结构化叙述整个项目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好的设计应能建立起清晰的结构化思维,如刘俊杰同学在《自然简史》里就选了三个发展时段(史前时代、机器时代、赛博时代),该设计是对自然的重新解读:第一章让原始乐园重现都市;第二章让冰冷机器重拾温度;第三章通过科技手段让无声的自然重获新生。设计就是通过这三个主题空间结构化展现出自然的编年史。又如赵倩同学在《共生花园》里选的五大原型空间,该设计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以大众在网络世界不同平台产生的五种身份和进行的五种行为作为切入点,将虚拟世界的身份与活动行为具象化为五个单元空间,并赋予植物的隐喻,探讨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世界协调的可能。利用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打造一个接一个的超现实场景,形成想象力丰富的叙事性设计的整体效果。

其次,都应该有个如“心脏”一般的视觉中心,形成空间中的焦点。在《自然简史》作品里它是“锅炉”,在《共生花园》作品里它是“茧房”。当然,整个设计过程不可缺少逻辑线,所有场景都要能串起来,如同编剧能将空间叙事和场景系统地组织起来一样,按一定顺序陆续呈现出一个个事件,从而表明个人观点,引导观者产生一系列反应,其带有目的性的谋篇布局,构成了观者空间体验的一部分。

最后,表达和结构是相互关联的,每个设计都有一种表达方式,这因人而异不做强求。从观者来看,这个表达就是作者的个性风格,一旦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设计概念,就可以将普通的毕业设计变得与众不同。

《共生花园》作品里五大原型空间及五种网络身份的示意图

《共生花园》作品里五大原型空间及五种网络身份的示意图


《共生花园》作品里“茧房”作为整个空间交通的枢纽

《共生花园》作品里“茧房”作为整个空间交通的枢纽


《设计》:谈谈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第六工作室师资团队及教学情况,今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问题?

邱晓葵:2007年建筑学院开始本科毕业班工作室教学时,我就邀请杨宇、崔冬晖老师一起组成第六工作室教学团队,至今已历经十五个年头。我们拥有共同的设计价值观,这对理解彼此至关重要,多年的教学也逐渐深化我们对专业的认知,促进了团队协作,也提高了我们集体决策的质量。近些年我们不寻常看待室内设计的方式使六工得到了持续关注,很多学生都想进入六工完成毕业设计,他们希望将自己交付给我们管理。

加入六工有点儿像加入一个思想上的“海豹突击队”,后续需极艰难的自我探索并努力实现卓越。好的作品需要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相互信任、滋养的关系。导师是专业化的代表,应谨慎地介入学生忙碌的创作过程,删减、调整,引导学生走向至臻至善。设计初稿或许能够体现学生的洞见及出人意料的观念,但往往还陷在尚未成型的想法里,有待学生在几易其稿后方能显现独特且有型的画面。

整个儿毕设指导过程是一连串实时反馈循环,导师与学生之间修改作品是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当看到差强人意的初稿时要进一步确定主题,导师提供重要的见解,学生继续一稿、两稿直至十几稿,在几易其稿几次辅导和梳理完成后,才能看到全部的叙事结构。后续学生会对作品的每个元素反复精雕细琢,设计条理越来越清晰,结论也开始有说服力了……导师就是这样一直陪着学生们探险,一起穿越这片迷茫的“沙漠”。

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六工作室本科毕业一共6人。这届毕业生是央美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教学”历时最长的一届,学生近半年的毕业设计都是在家中完成的,即便受疫情影响,他们仍然坚持通过屏幕跟导师建立无障碍的沟通。六名同学的作品风格迥异,各成一派,体现出个人对课题截然不同的理解,如《城市安全岛》通过对应急、防疫、避险等情况的理性思考,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功能性转化的提案;《云端农场》设计了一个在当下与未来可以稳定产出有机蔬菜的商业综合体,聚集人气的同时也让商场获得了新生;《再塑园》通过对废弃塑料回收的研究,设计了一个集废弃塑料再生处理、再生塑料艺术品展示、再塑植物园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重启》探讨了数字崇拜的危险性,重启作为一个存在于元宇宙中的巨构,是基于既有的建筑废墟而发生虚拟的再生。另有两位学生的毕业作品成果突出,他们的《自然简史》和《共生花园》分别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一等奖和二等奖。总之,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反映出学生极强的解题能力,在打破惯常思维上尤其突出。

《设计》:学生终将要走向社会,承担他们的责任,您希望他们有怎样的作为?对他们有哪些嘱托?

邱晓葵:室内设计是社会的基本需求,无论什么时代,对环境美化的需求都是永久存在的,以艺术著称的室内设计完全可以展现出不凡的魅力和生命力。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自身所处时代的独特问题与任务,如何理解这个时代和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研究真问题,将想法变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室内设计是一份孤单且压力大的工作,也是一个能让设计师的心智得到伸展,生命得到增强,具有超级乐趣和想象力的创作过程。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挑战必定造成很大的痛苦,有时会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但之后痛苦将会逐渐消散,从而增加成功的概率,没有这种挑战,必定没有什么创作乐趣可言。

设计师应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完成从服务者到思考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借助设计师的视角,带领观者去了解未来设计的多种可能;运用设计极具交互性、体验性和启发性的特质,邀请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影响未来发展的决策中去。现在社会对室内设计有个普遍误解,认为好的设计就是金钱投入的多、豪华奢侈、规模气势及体量宏大、形式炫目、时尚另类,其实所有这些都不是设计的本质,也不是艺术的本质,所以一定要先明确设计为谁服务?要做大量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找出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思考这个服务对象适用的空间形式语言是什么,进而才能拿出相对贴切的形式语言设计方案。利用深度的思考,批判性的想法,最终采取形而上的设计方法,实现观念表达和设计的完美统一,设计出既优秀又深具责任感的作品。设计师的责任重大,未来我们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研究这门学问,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让我们一起见证新一代设计师的崛起。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