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韩挺
ⓒ 供图: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受访人物
韩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党委书记,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双聘教授,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担任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上海市智慧医疗健康创新设计中心主任。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观点提纯
“希望毕业生以‘批判性创新者’身份进入行业——既拥抱技术变革,又坚守设计伦理,避免沦为技术的附庸。”
《设计》:本届毕设以“交维设界”为核心,如何理解其中“交”(交叉/交融)与“维”(维度/维系)的辩证关系?这一主题是否呼应了设计学科从“解决问题”向“定义系统”的范式转变?
韩挺: “交维设界”中的“交”体现为交叉融合的设计思维,既指学科间的跨界整合(科技、艺术、人文、用户和商业的协同),也指向用户需求与社会系统的交互共生;“维”则强调多维度的系统性视角,涵盖技术、文化、伦理、生态等层面的深度探索。这一主题呼应了设计学科从“解决问题”向“定义系统”的范式转变:
(1)“交”:交叉融合的设计思维
“交”体现为设计学科与科技、人文、社会的深度交融。课题“AI精神科辅助问诊系统设计”融合人工智能与心理学,通过多模态交互优化诊疗流程;课题“沙漠绿化储水滴灌装置设计”结合生态学与工程学,以可持续技术解决干旱地区的农业困境。这种跨学科协同不仅拓宽了设计的边界,更推动学生从单一功能优化转向复杂系统的构建。
(2)“维”:多维度的系统性视角
“维”强调设计对社会、技术、文化等多维度的整合能力。课题“后现代视角下基于VR的生育认知服务设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构健康教育场景,从物理产品延伸至数字服务;课题“提升人宠亲密度的实体交互设计研究”则通过交互设计重塑人与动物的情感纽带,体现设计从个体需求到社会关系的介入。这一维度跃迁标志着设计学科从“工具理性”迈向“价值理性”。
(3)范式转变的体现
本届毕设课题普遍呈现“定义系统”的特征:
从局部问题到系统重构:课题“社区智能药事服务系统交互设计”不仅设计硬件药盒,更构建药事管理的服务流程与数据系统。
从产品形态到生态闭环:课题“废弃电子资源活化研究与设计”通过材料创新与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电子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形成“设计-生产-消费-回收”的闭环生态。
从技术驱动到社会价值:课题“基于情感化AI Agent将生态焦虑转化为可持续行为的交互设计研究”通过技术干预公众行为,体现设计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这一主题呼应了设计学科从“解决问题”到“定义系统”的范式转变,通过交叉与多维的视角,回应复杂社会系统的深层矛盾,成为“定义系统”的关键力量。
《面向社区情境的轻度认知障碍老人交互式干预游戏化训练系统的设计与评估》测试过程
《月驾天枢——载人月球车综合信息平台》
《设计》:在学科建设层面(如建筑全球第24位、艺术设计稳居百强),该主题如何体现学院“体用并举,设计大义”的育人理念?
韩挺:学院“体用并举,设计大义”的理念在“交维设界”主题中得到全方位贯穿,既夯实理论根基,又强化实践价值,同时彰显设计的社会责任。
(1)“体”:理论根基的深化
学院通过“智能设计理论与方法”“体验与交互设计”等学科方向,培养学生对系统思维、用户研究、技术整合的掌握。课题“基于多模态模型的设计概念启发系统设计”结合生成式AI与设计方法论,探索技术如何激发创意;课题“基于肌音传感器的肌张力智能监测设备设计”则融合生物力学与传感技术,体现理论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2)“用”:实践价值的落地
毕设课题紧扣社会痛点,课题“儿童肠鸣音动态监测设备设计”解决儿科医疗中的非侵入式诊断需求;课题“MCI老人认知训练游戏化设计研究”通过游戏化交互延缓认知退化。这些作品不仅验证了设计的实用性,更通过“设计大义”回应弱势群体的需求,如“面向居家养老场景的智能产品为老服务效能评估和仿真系统设计”直接服务于老龄化社会。
(3)“设计大义”:社会责任的彰显
学院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学院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超越商业逻辑,关注生态与公平。课题“健康食品接近度对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及产品服务体系设计”通过空间设计干预饮食行为,促进健康公平;课题“AI增强的情绪缓解与心理疏导系统研究与设计”结合神经科学与AI技术,为心理健康提供普惠解决方案。
这一理念通过“体用并举”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锤炼中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的设计师。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便携式核磁共振设备设计》实拍图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学院如何引导学生避免技术依赖,保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批判力?
韩挺:AI工具已成为学生创作的核心辅助,显著改变了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但也引发伦理挑战。
(1)效率与创新的提升
AI工具通过快速生成视觉元素、辅助需求分析、优化工作流,使学生聚焦策略与创意。课题“基于ComfyUi的风格化工作流构建”利用AI生成风格化图像,加速设计迭代;课题“AI大模型辅助的用户需求管理交互系统设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精准分类用户需求,提升设计效率。
(2)思维模式的转变
AI的“涌现性”激发学生探索非线性设计路径。课题“基于RAG的智能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知识AI智能体设计”通过算法生成跨领域灵感,突破传统设计逻辑的局限;课题“基于自然隐喻的交互动效设计研究”借助AI生成自然动态效果,拓展设计表现力。
(3)伦理风险与学院引导
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在作品中主动探讨伦理议题:
数据隐私:课题“基于肌音传感器的肌张力智能监测设备设计”通过本地化数据处理,减少隐私泄露风险。
算法偏见:课题“AI精神科辅助问诊系统设计”通过多模态数据校准,降低算法对特定群体的误判率。
学院通过课程设置和项目实践(课题“健康食品接近度对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培养学生在技术应用中保持“以人为本”的批判视角。课题“AI增强的情绪缓解与心理疏导系统”中,学生需通过伦理审查确保算法透明性,避免技术依赖。
《基于城市声景的碎片化冥想辅助系统设计》产品测试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韩挺:本届毕设在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与设计伦理等领域呈现显著亮点。
(1)社会痛点的深度回应
老龄化关怀:课题“面向居家养老群体的智能药盒设计”通过语音交互与提醒功能,解决老年人服药依从性问题;课题“MCI老人认知训练游戏化设计研究”以游戏化机制延缓认知退化。
心理健康支持:课题“基于城市声景的碎片化冥想辅助系统设计”结合环境声景与AI情绪识别,为都市人群提供即时放松方案;课题“AI增强的情绪缓解与心理疏导系统”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心理干预的普惠化。
(2)前沿科技的融合创新
AI与物联网:课题“基于matter协议包的智能物联产品交互设计”构建跨平台互联生态;课题“基于强化学习的虚拟Agent控制的自走棋游戏设计”通过算法优化游戏策略。
生物传感与医疗:课题“儿童肠鸣音动态监测设备设计”结合声学传感与机器学习,实现非侵入式肠道健康监测;课题“便携式核磁共振设备设计”通过微型化技术推动医疗设备普及。
(3)设计伦理与可持续性
生态责任:课题“废弃电子资源活化研究与设计”通过材料再生与模块化设计,推动循环经济;课题“基于情感化AI Agent将生态焦虑转化为可持续行为的交互设计”通过技术干预公众行为。
文化传承:课题“AIGC和AR互动影像技术联合驱动的藏地传统桌游数字化重构”通过数字技术活化非遗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路径。
社会议题趋势:近年来,学生对社会文化、材料创新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从2022届的“非遗手作传承沉浸式记录设备”到2024届的“生态焦虑行为干预系统”,设计议题从文化传承转向心理健康与生态责任。学院通过“社会创新工作坊”“跨学科课题组”等机制,培养学生从社会现象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课题“健康食品接近度对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课题即源于对饮食文化的田野调查。
《AIGC和AR互动影像技术联合驱动的藏地传统桌游数字化重构》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展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韩挺:本届毕业设计展的精神内核:以交叉融合为方法,以系统思维为工具,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推动设计从“工具”升华为“社会变革的杠杆”。
希望毕业生以“批判性创新者”身份进入行业——既拥抱技术变革,又坚守设计伦理,避免沦为技术的附庸。课题“基于多模态模型的设计概念启发系统设计”表明,年轻设计师倾向于通过技术赋能创意,而非单纯满足商业需求。
新一代设计师更关注技术伦理与社会公平,其“设计”理解已从“美化产品”转向“塑造价值”。课题“基于情感化AI Agent将生态焦虑转化为可持续行为的交互设计”通过技术干预公众行为,体现设计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一代设计师正以更开放、更批判的姿态,重新定义“设计”的边界与使命。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