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XIANG STUDIO:万物皆可被赋予新的设计生命

0

 

XIANG STUDIO成立于2024年3月,由5位00后新生代设计师(林雅洁、任晓涵、蒋嘉悦、代国璇、袁嘉妍)组成。作为一间以“相”为基点的灵感实验室,XIANG STUDIO致力于捕捉自然与文化碰撞的无限可能。XIANG STUDIO根植于本土基因,以材料为语言,在传统文脉与现代审美间展开漫游,通过实践探讨设计的共生关系,赋予每一件作品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

观点提纯

“正如我们工作室所秉持的核心理念“万象更新”所强调的,唯有勇于尝试,才能发现万物皆可被赋予新的设计生命。”

《设计》: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脱颖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灵感火花?XIANG STUDIO如何理解此次展会的主题?是特定文化符号、个人经历,还是全球趋势激发了你们的创作?

XIANG STUDIO:我们非常惊喜能够被卫星展选中,此次参展的设计作品其实源自校园内关于材料和快拆项目的创新性研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对最终成果设定过多的限制和约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记录下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不断丰富“设计库”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和专属的设计语言。

我们将今年卫星展的主题理解为“新匠艺:全新世界”,与我们设计的初衷高度契合。在感受文化和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愈发意识到人与物、环境之间的共鸣至关重要。中国拥有许多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设计构建起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情感桥梁。


“重组单元”

“原始肌理 × 极简几何”,一个模块化的植物纤维系统。受到哈尼族“披麻缀银”的启发,我们提炼了传统服饰中麻料肌理与银饰结构的对比性叙事。从最开始,单纯对材料进行物理“拉伸”“扭转”到逐渐延展为原始材料与精密工业件之间的对话。整个过程为可持续设计提供新思路与想法。

《设计》:XIANG STUDIO的设计如何体现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你们如何平衡美学追求与实用性,以确保作品既美观又实用?

XIANG STUDIO:无论哪个时期的设计都自带本土人文属性,我们没有刻意强调文化符号在作品中的运用,而是通过年轻的视角,把脑海中的文化基因自然地传递和表露。这次展出的3组作品都基于我们的理解:“哈尼服饰”(银饰与麻料的矩阵排列,体现哈尼族人对梯田文化,农耕文明的崇拜),“苏式窗花”(江南园林的“框景”,沿用传统建筑中“移步换景”的叙事手法,是光影的故事),“矛盾”(提炼传统榫卯结构,融合线和面的刚柔碰撞之美)。我们利用现代CNC工艺去配合表达每个文化中最特别的部分,在保留意象、原始材料的同时使其更易被工业生产所接受。

《设计》:在创作过程中,XIANG STUDIO如何挑选材料以平衡美学、功能与可持续性?能否分享材料选择背后的考量?是否探索了新型材料或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些选择如何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

XIANG STUDIO:在“重组单元”这组设计中我们大胆进行了棕榈和不锈钢的模块化结合。

棕榈片作为天然有机材料,其纤维结构具备了无序的“经纬”特性。优良的吸湿性、可降解性和触觉温度感,无不承载着自然生命的动态痕迹。我们利用了海藻酸钠、乳酸钙等其他天然材料进行一定的配比,去强化其支撑力,使其自然特性可以更好地展现在产品中。

金属连接件以工业化生产的几何形态(如光轴、卡扣、支架)介入,通过标准化构件实现精准连接,提供结构强度与可重复组装的机械逻辑。

因此,棕榈作为快速再生资源100%可降解,金属件支持拆卸回收或跨产品复用。模块化设计延长生命周期,局部损坏仅需替换单一单元,可见工业化生产未必与自然对立,反而为有机材料赋予更长效的生命力。


几系列

几系列包含了海棠几、矛盾几。海棠几的灵感源于苏式海棠窗花,古人巧借漏窗之景,绘制四时流转。我们承袭此意象,借助光影变化,创造出虚实相生的诗意之境。矛盾几以战国青铜甲胄关节结构为灵感,利用活拆自锁结构,将矛的锐意与盾的浑厚凝聚于桌面与桌腿,重塑现代家具的功能形态。

重组单元、几系列在诠释文化和材料的同时都运用了快拆结构,拆卸后体积小、质量轻,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所有部件没有使用化学胶水,真正贯彻可持续性设计。 

《设计》:AIGC技术正改变设计领域,XIANG STUDIO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类新技术?具体如何应用,又带来了哪些创意或效率提升?你们如何看待AIGC技术与传统设计思维的结合?在未来设计中,期待怎样的技术突破?

XIANG STUDIO:我们的作品并没有融入AIGC。作为年轻人其实我们并不反感新技术的介入,在概念阶段应用相关技术进行形态发散,有助于快速拓展认知。但是我们在日常使用中能强烈感受到它实际是在拟合数据库中的“网红设计”,而非真正在创作。因此,设计师还是要保持中立的态度,且最终设计决策仍须回归人的判断。

《设计》:作为新锐设计师,XIANG STUDIO的职业路径中有哪些关键节点塑造了今天的创作风格?能否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

XIANG STUDIO:我们重视对材料和文化的体验和表达,因为接触的商业项目不多,所以现阶段的设计是纯粹的,这些作品承载了我们的情感和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含商业化的逻辑。它们看起来或许稚嫩,但绝对独特、与众不同。

《设计》:XIANG STUDIO认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又如何通过作品展现这种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与设计创新的关系?是否尝试通过设计讲述中国故事?

XIANG STUDIO:这是我们首次参与国际性展会。在与各国设计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底蕴,以及广袤大地孕育的丰富天然材料,确实令其他国家或地区难以企及。在可持续设计领域,这些丰饶的资源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因此,正如我们工作室所秉持的核心理念“万象更新”所强调的,唯有勇于尝试,才能发现万物皆可被赋予新的设计生命。

《设计》:可持续性是当前设计的热点,XIANG STUDIO的作品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是否从材料、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虑环保问题?

XIANG STUDIO:可持续设计并非对环境的妥协,而是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重组单元”为例,我们从材料、生产和生命周期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棕榈材料具有快速再生和100%可降解的特性,而金属部件则可以拆卸回收或跨产品重复使用。模块化设计有效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局部损坏时只需更换单个单元即可。工业化生产并非必然与自然对立,相反,它能够为有机材料赋予更持久的生命力。

《设计》:XIANG STUDIO如何看待当前设计行业的生态变化?新技术、新材料对设计师提出了哪些挑战与机遇?

XIANG STUDIO:作为设计领域的新锐力量,尽管我们成立时间尚短,但已敏锐地感受到国内外对材料创新的高度重视。在卫星展上,越来越多的工作室和设计师正积极探索3D打印技术以及材料CMF(色彩、材质、表面处理)的创新应用。可持续设计正逐步从理念迈向实际应用阶段。尽管目前我们在材料运用方面仍显局限,表现手法相对单一,但我坚信未来将有更多元化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

《设计》:对有志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XIANG STUDIO有何建议?在设计旅程中,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XIANG STUDIO:设计源于热爱,不必过分在意结果。希望有志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能够在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秉持“敏锐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