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杂志|荆雷:新文科建设语境下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

0

荆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党委委员、统战部部长兼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新文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上面向未来需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交叉融合为路径的教育范式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改革。改变以往工具化、程序化、手段化的育人模式,将情感、情怀、意志、价值、信念、理想等人文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要求,也将为其他学科提升求真、求善、求美高度统一的人文精神提供重要支撑。   

这些年,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基于学校综合艺术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中重点思考的问题就是平台资源建设。平台资源最终是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而存在,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一方面依托学科积淀的内生性基础,同时更需要围绕着时代发展需求,而进行的差异化要素配置。今天很多专家都分享了立足不同学科平台进行的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案例,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不仅需要交叉融合,也需要立足各自的学科平台进行特色发展。

1987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张仃院长到山东艺术学院参观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展。1989级学生的图案课教学场景。

从事设计教育30余年来,对设计学科有两点深刻认识:一是创新是设计学科的本质;二是设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

关于平台资源建设与设计学科的关系,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历时性平台资源积淀塑造了学科特色的内质。每一个设计学科都立足于自身的综合学科平台,综合平台的积淀为发展学科特色注入了根本性的核心内质。

第二,差异性的资源要素共享能够强化学科特色张力。学科特色的确立除了有最重要的内核和本质外,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在学科平台的资源建设上融入相应的差异化资源要素。

第三,开放性平台资源拓展能够推进学科特色的持续演进。在学科特色建立及发展过程中,拓展开放式的资源配置和推进开放式运营机制,能更好地推进学科特色的持续发展。

2011-2019年,成功举办五届“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及学术研讨会

立足于山东艺术学院62年的办学历史,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在学科特色的塑造方面,更加强化和注重艺术理想、艺术精神、艺术品格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艺术创作、创新、创造也成为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科追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始建于1984年。1987年,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张仃院长来到山东艺术学院,参观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展。这里展现的是设计学科自成立到现在一直持续的图案教学,这是1989级学生的图案课教学场景。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鲁锦系统调研,体现学科建设与齐鲁地域文化的紧密结合,其研究与创新设计成果一直延续到今天。注重基础课教学、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也成为我们始终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式。

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打造并凸显学科特色,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以下三点探索:

第一,持续打造跨界艺术高端学术平台,优化提升资源禀赋质量。2011-2019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和陶瓷艺委会共同承办的“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及以“跨界、转型、实践、创新”为主题的高端学术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2015年开始,主办单位已为中国美术家协会,2019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山东艺术学会共同主办。每届展览均邀请到全国30余所高校,100余位艺术家参加。参展艺术家中既有陶艺家、设计师,也有绘画、雕塑等相关领域艺术家,以跨界为主题,以双年展的形式构建了开放、包容、多元、实验、互融、创新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遵循学术性的原则和实验性的方式,有力推动了陶瓷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览的创意来源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这是部分参展作品,能够看到以陶瓷材料为载体所形成的跨界艺术创作实验。明年是2021年,第六届“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即将举办,在此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希望有更多的跨界艺术家参与到这个平台。

高端学术平台的搭建,为师生专业水平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我院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学生作品获评进京作品和入选作品,从中不难发现追求艺术的、实验性的、开放性的理念已经根植于学生们的思想,并通过他们创作的作品得以呈现。   

第二,依托平台优势资源,塑造彰显学科特色的内涵品质。

山东艺术学院扎根齐鲁文化,探究山东儒学底蕴与传统艺术融合的特质,形成鲜明地域研究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齐鲁文化”和“沂蒙精神”,全面服务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主题,形成有温度的创作风貌,探究新时代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学校各学科申报获批20余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新创作项目歌剧《檀香刑》、话剧《雪落无声》,小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歌曲《再唱沂蒙山》、独奏曲《魂牵沂蒙》、群舞《沂蒙那座桥》《闯海人》,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新沂蒙》美术作品展等等;同时,为打造优秀齐鲁文化资源平台开展了很多工作,如年画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剪纸博物馆、鲁锦相关研究和创新成果陈列以及齐鲁艺术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学科特色塑造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近几年,设计学科共获批9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有4项为集体项目,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博山琉璃”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和全国巡展资助项目。我们基于多年来对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琉璃产业、传统工艺、行业形态所做的深入调研,以及各品类琉璃技艺的采集、录制和资料汇总,形成了丰富的研究基础。在人才培养项目中,我们邀请到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教师,从全国遴选了30位学员,把课堂设在博山琉璃厂家。项目旨在传承“博山琉璃”技艺,培养高端的艺术创作专业人才,创作具有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推动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发展,构建艺术家、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琉璃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2019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当代“博山琉璃”艺术作品全国巡展》。展览过程中,我们不仅凸显了博山琉璃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也同台展示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有玻璃艺术专业的师生作品,从琉璃到玻璃,从工艺到艺术,不同理念,不同视角的创新意识,不同方式的转化路径。巡展第一站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后依次在深圳、上海、济南、青岛共举办了5次展览。

山东艺术学院近年系列演展作品

2018年我们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龙山黑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学员张辉和王志水的项目学习成果,获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和入选作品。2019年的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山海经>插画设计与应用人才培养》则结合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技艺,将插画艺术创新以木版年画表现为载体,形成了系列创新成果。

第三,拓展平台资源差异化配置,促进学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科平台的资源建设角度,面向社会服务能够促进以项目需求为目标,拓展丰富围绕社会服务项目需求的差异化资源配置,使平台资源建设更为丰富、开放,为学科特色发展添加新的力量。

基于设计学科自2015年开始实施的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对接市场需求、对接设计项目全流程的资源要求,进行了持续建设努力。2019年我们的师生团队完成了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两个站点的设计施工,目前已经完成济南轨道交通2号线三个站点的设计,正在进行施工安装。2019年还完成了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山东彩车“国泰民安”的设计、彩饰、部分制作和展演任务,该项目荣获国庆70周年庆祝大会服务保障和群众游行指挥部授予的“匠心奖”,荣获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部分师生作品

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从学科特色的建设与发展角度,资源平台的差异性、开放性和驱动力尤为重要。

一是资源平台建设的类别、性质和程度指标决定了学科特色的主体结构。围绕学科既有优势,拓展、重构学科平台的多样化资源要素,资源的差异性指标,关乎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指标;二是资源平台建设的层次、领域、区域指标决定了学科特色的演化路径,面向社会,面向时代要求,为国家区域战略发展服务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能够有效激发学科资源平台建设的开放性,推进在集合、整合与优化的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三是资源平台运作的内生性和外在动力决定了学科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资源交叉、综合利用,拓展资源共享状态下创新的可能性,实现由要素驱动到模式驱动和创新驱动的转化。

最后,希望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设计学科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获批完成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龙山黑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山海经插画设计与应用人才培养》授课过程与学员作品

师生团队创作完成济南轨道交通2号线3个站点公共艺术品

*转载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ISBN 978-7302580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