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中移风易俗现象的思考

0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毛宏萍


摘要:
         风俗常常影响甚至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有些风俗已在人们生活中根深蒂固,而有些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渐渐移风易俗。本文仅想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提出在现代设计中如何思考、处理“物品”与风俗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敏锐地去发现并把握移风易俗的现象,通过产品这一媒介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朝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风俗  移风易俗  设计


Abstract:
Good design is to promote good living. Customs affect or even guide the lives of people. Some cust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lives, while some transforms the social traditions as the times and the society gradually changes. This paper, only based on the product design, aims to put forward how to think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goods" and customs in modern design, and keenly discovers and grasps the phenomenon of transforming the social traditions, and then guides people to form a healthy and beautiful life through the medium of products.


Keywords:
Customs  Transform the social traditions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5-0056-02

一 风 俗 、物 品 和 移 风 易 俗
          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时,风俗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即移风易俗。古人所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即说明了风俗的独特和多样性,也说明移风易俗的多变和复杂性。依据秦永洲著的《中国社会风俗史》,风俗大致体现在服饰、饮食、居住、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和信仰方面。可见,风俗包罗万象,因此,移风易俗的现象也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 物 品 ”在 生 活 中 同 样 无 处 不 在 。其 以 有 形 的 形 式 ,通 过 使 用 过 程 ,反映着人们融于生活中无形的风俗习惯。诸如餐具、茶具和酒具在类别、形制、容量、使用时的礼仪及手势等方面体现出人们具体的饮食风俗。如果风俗是本质,那么物品是现象。“物品”在多样的变化中,暗藏着移风易俗趋势。                                                                        “ 移 风 易 俗 ”的 说 法 最 早 出 现 在《 荀 子·乐论》中,讲述音乐对风俗、社会和对民心向善的教化作用,“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现代对产品的研究也同样上升到产品与人的
道德、社会规范以及生活习惯等社会层面。
         在 现 代 生 活 中 ,移 风 易 俗 的 现 象 非 常 普 遍 。和 以 往 不 同 的 是 ,原 本 各自独特的风俗朝着大同的方向移易,因而造成一方面代表着在全球化的 进程中,外文化的侵入导致原风俗的消失,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化,使得大同的产品也侵蚀着独特的传统物品。


二 设计中的移风易俗责任
          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少的人了解多植根于农业社会传统风俗的来历和意义,人们也不再有对自然曾有的畏惧敬奉,失去了从前对风俗的虔诚和信任。因此,人们越来越习惯有别于传统的现代都市生活,传统习俗渐渐不适应城市生活。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也随之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风俗的基础,生活的改变 ,必 然 改 变 风 俗 的 样 式 。                                               从传统物品体现的设计来看,人们一向乐于将美好心愿或是认为能提供美好感受的代表物融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将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放在很高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实用功能,这是中华民族对日常用品的一大鲜明的设计特色。现代产品设计大都受到“功能主义”设计的影响,在设计中致力于使用功能便利性的研究上。随着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只限于产品的实用性于产品设计的发展会愈走愈狭隘,过于偏向通用性的设计是对作为社会的人人性的不尊重,因而要在设计中针对人的社会习惯、社会交往等社会特征来进行设计。当然过于偏向风俗的设计则容易使设计的功能和形式本末倒置。在当代设计的发展中,仅仅满足消费者对使用功能的需求不再是设计唯一的追求,使用者总会感觉有许多民族的传统和习惯是功能所不能满足的,因此,各国的设计风格的形成必然要到本民族文化,本地特色中去寻找,而那些会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设计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产品这一物作载体,和人发生如影随形的联 系 。这 种 影 响 从 物 理 性 质 上 的“人”,一 直 贯 穿 到 社 会 意 义 上 的“人”。因 而设计产品的过程,也是设计人社会生的过程,通过产品的设计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社会风气和习俗,即设计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虽然这种设计的移风易俗作用对整个社会发生的移风易俗现象来说不是主题性和关键性的,但凭借生活中无孔不入的产品,其影响能积少成多,并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甚至最终影响整个民族性格、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风俗不可否认也存在陋习、恶习,设计不能改变这些面貌,而是通过它的应用来影响这些面貌,从而达到改良和创造新的风俗。好的设计能深深地感动人,助于良好风俗的形成和特色风俗的传承,反之,会助长恶习。就此而言,在设计的前期,设计师极易忽略其设计可能导致的移风易俗的结果。因此,设计师应该有建构新风俗和传承优秀风俗的责任心。


三 移风易俗状态下的产品设计
          移风易俗,是一种变革性的行为,它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作为社会现象的移风易俗却在一定的深度下指导和制约着设计。设计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在最初的设计时,不会自觉地思考此类关于传统文化、传统风
俗的问题。但当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时,设计要深入发展,除了更国际化方向,就是根植本土化,让产品更贴近本土生活需求。传统风俗已变化,而适应新时代和新环境的新风俗正在形成,这时在设计中纳入移风易俗的思考会成为必然,这点尤其在日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产品首先是普遍生活性,提高产品对现代生活的适用性不仅是实用功能的问题,还包括对现代生活中存在的移风易俗的适应能力。
1 传统风俗的淡化,设计功能逐步多样化,甚至转化为传播与教育工具趋势
         设计追求功能的最大化,设计师不断挖掘其潜能,为大众服务,但一般是局限于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两项。现代设计应该追本溯源,对本土化充分考虑。现在风俗的发展趋向淡化,设计有必要加强风俗的恢复。生活形态的快速变迁成为了传统风俗适应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弥补由于传统生活方式被快速全球化影响而带来的民族传统延续的严重问题,现代设计师要在日常用品功能设计中加入对使用者进行传统习俗、文化的教育功能。这样,即使传统赖以生存的相似生活形态没能正常演进,也能在主观上让传承的主角“人”重新理解、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并负有对民族传统延续的责任感。如在当代众多国际设计风格涌入国内 的 情 形 下 的 设 计 复 古 风 潮 ,一 方 面 是 国 家 对 传 统 文 化 加 大 了 宣 传 ,而 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人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生活物品设计进行抉择时,抱有一种对传统的怀念和肯定,对悠悠历史不断逝去的独特文化情怀。
2 顺应移风易俗现象,设计成为一种全球性跨界时尚
         风俗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地域性的、群体的,而且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恒久性,从中说明其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因此,在众多的民俗研究中,关注最多往往是如何保存风俗。
         可是,在现代生活中移风易俗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无论设计师是认同或否定、复归或背离,设计都应该往前看,更应该关注的是发展中的风俗。这不完全是件坏事,顺其自然也未必不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古代的时尚成为今天的传统风俗,那么今天的时尚也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风俗。这些设计上的变化,有些彻底地改变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是风俗的内容,也是作为生物上的人和社会上的人的生活之根本。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囊括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设计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这种跨界,不仅是行业的跨界,也是地域的跨界。在越来越重视非物质遗产的今天,民俗受到强烈的追捧。一个区域的风俗,可以形成一种国家的时尚,甚至形成一种国际时尚。
3 家居生活的变化,设计趋于适应现代的自由角色转变
         家庭小型化、家庭组成、家庭结构的变化,是现代家庭的发展趋势。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代或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传统家族观念不断分崩离析,趋于解体。
         根植于传统的现代家具设计,体现了新的人文和礼仪变化。在家具的设计上,没有等级概念,出现细节构造的一致性和圆桌席位的等同性,尊长观念淡薄,传统的“礼”逐步消失。摆设上,风水观念已经不再强烈,“拜”无场地,“祭”移至室外。建筑的包豪斯箱子风格的盛行,居住风俗由传统居住的基本模式发生了本质变化,尽管整体是群居,但群体内部的个 体 行 如 陌 路 ,不 相 往 来 ,群 体 关 系 冷 漠 。
         饮食在人们的生活活动的构成中占有和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最顽固的文化传统。除本身的饮食生存的意义以外,饮食还是重要的会客手段,是中国人常用来达到和他人交流、进行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方式。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百姓,都将饮食活动赋予了更深刻的社会作用。但在当代,在家中宴请宾客的待客方式,逐步转为以酒楼酒店作为宴请的场所。家居饮食的方式更趋于个人化。因而家庭饮食器具的设计在保持原有饮食方式的基础上,需要对家庭生活的个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
         现代家庭关系相对更平等自由,每个成员都有适用与自己的饮食器具的渴望,以及适于营造不同生活环境气氛的饮食器具的期盼。这对饮食器具最直接的影响是需要改变以往的十件成套的计量方式,需要进行小套数量的设计。针对家庭组成人员的性格和角色,可以重新制订具体的个性化同时又是系统性的方案。                                                4 传统祥瑞观念的变迁,设计成为一种自觉的认知文化
          民俗物象大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寓意。棺材称寿材,停尸房叫太平间,汤饼隐寓长寿,瓜皮帽隐寓六合统一等。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特别是对科学的普遍认识,有关传统的祥瑞观念淡化了许多。随着生活的日益丰富,这些观念却没有完全消失。这种类似图腾式的精神需求除了稳定性的群体传袭之外,在今天多少成为了部分年轻人好奇心理的需要。因此,祥瑞的图案在今天其审美的价值意义可能大于其精神意义。针对现代人对此的一知半解又好奇喜爱的心理特征,在设计中重新对祥瑞图案进行定位设计,探知其寓意、含义,使之带有认知意义。
         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传统风俗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同时发生变化。传统祥瑞观念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人的心灵的祈祷。设计是一种文化,带有启迪的意义,达到普遍的理解认知是设计应该具备的自觉行为。
5 传统环境到现代环境的剧变,新设计可能成为一种新风俗
         宋应星在《野议》中指出:“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改变,也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风俗,交相环转也。” 城市的扩大与规划,为了交通的方便成直线或规矩扩散,鸡鸣犬吠、阡陌幽径成为了历史,田园生活亦成为一种梦想;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出游方式及习惯发生变化。人们习惯于使用海、陆、空等各个交通系统,习惯于旅游式婚礼,习惯于旅游式拜黄帝陵祭祖;新产品的出现,传统的劳作方式也得到改变,耕田种田不用镰刀锄头,传统手工变成机械化了……新的人文风俗在新的设计促进下不断更新,不断地涌现。
        “一方水土一方人”,风俗是区域性的,设计行为却是普及性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移风易俗的改革活动,设计的结果是由小异逐步趋于大同。这种大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抑或成为一种习惯和人心。


四 结论   为了可能的忘却
        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在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社会风俗从风尚、礼仪、习俗等层面透视出不同时期人们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价值观念,是现代人所依赖的丰富的文化和精神资源,移风易俗是不可改变的历
程,于是造成传统风俗不断地缺失和消逝,人们的头脑中不断地在失去对它们的记忆。设计师需要正视这些可谓残酷的改变,改变并不可怕,需要慎重的是“移”和“易”。
        中国设计的延伸,是涓涓细流般地在延续。无论是引导移风易俗或被移风易俗引导,设计正在影响着由传统文化心理、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化的转型,对制订移风易俗的具体对策,实现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化,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计划访问学者资助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 季 冰 ,《 节 日 与 政 治 》 , 国 际 在 线 ,2005.10
[2]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 周凯,《美术毕业论文写作》,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7
[4] 秦 永 洲 ,《 中 国 社 会 风 俗 史 》 , 山 东 人 民 出 版 社 ,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