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设 计艺术学院 吕天娥 伍玉宙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对照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最新的工业设计定义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市场性和前瞻性”的方向,其后用高等教育教师的身份和视角,提出基于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三个前提条件,并以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为例,阐释再设计型课题的在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方法,以淮阴工学院产品业设计专业的公共设施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和效果分析为样本,分析了再设计型课题对设计批评意识、人文关怀与设计伦理、社会伦理等前沿设计理论和环境分析方面的带入作用,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共设施设计 专业课程 再设计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1-0108-03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and industrial design of the new definition defines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and forward-looking "direction, followed by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identity and perspective, put forward three prerequisites for product design cours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Public facility design course cases, specific methods and steps i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design interpretation subje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design method of oper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ndustry product design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ublic facility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and effect analysis of samples,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subject criticism, humanistic care and design ethics, social ethics analysis of advanced design theor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into the design of learning, feedback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students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Keywords:Public Facility Desig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design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一、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产品设计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国内的产品设计师职业标准基本上是与1980年工业设计联合会所倡导的设计定义相吻合。其中对设计师的能力、素质要求基本上体现在对产品的形式、功能、结构、工艺、装饰、经济性等方面,而对设计的社会影响、对人的情感价值、对环境的作用等方面的考虑不够。从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趋势的;尤其是不符合2015年国际设计组织对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国正从“制造”走向“创造”,对非物质方面的关注、对文化创造方面的考虑显得尤为必要,在设计师职业标准方面,显然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创新、技术、商业、消费者、环境、政治、伦理等;设计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产品的形态(形式),还有系统、服务、体验与商业网络,以此提供新的价值,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对国内广东和浙江两省的产品设计师职业标准分析,可以肯定的是产品设计师职业标准根据等级逐级升高,高级产品设计师职业标准是产品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但国内高级的产品设计师职业标准仍然与国际设计组织对工业设计的定义有差距,因此,产品设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务必以“市场性和前瞻性”为指导,对职业资格标准有所超越,需要对其教学体系和课程进行适当的变革。
二、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加强教师资源的新课程开发的能力
在教育改革中先行者通常是师资,师资条件改善了,新课程开发的能力自然增强;在世界排名前二百名的高等学府中,通常师生比都很高有的比例是2:1,有的甚至达到了10:1,举例来说在欧美国家的教学中,一门设计课程的课堂上三个教师同时任教,互相讨论,课堂上实践教学比例占50%以上的现象是很常见的。而在我国的教育中,一直在控制师生比,而且师生比很少会根据专业、院校等级的不同而变化,那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提高质量,为加强教师资源的新课程开发的能力,建议国家增加产品设计类高等教育教师的再教育机会或提高其入职要求。
(二)重视专业教育与地方、社会环境的关联
有人说高等教育是象牙塔,有人说高校是鱼缸,无论这个鱼缸多么大,鱼与社会这个海洋之间永远隔着透明的玻璃,如果说海洋这个目标太大、太远、太辽阔,高校教育的目标可以缩小一些,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因此,建议在教学中重视专业教育与地方文化、地方企业、社会环境的关联。
(三)寻求社会合作,产学研结合
在人才市场中为人才培养质量而着急的不但有高校也有企业、政府,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需要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企业为发展、巩固自身也有同样的目标,因此高校可以主动向其抛出橄榄枝,争取合作的机会,产学研结合才能提高课程开发的深度,提高人才对社会要求的适应性。
从就业市场的供需来看,大学生在学校的确缺乏社会实践和职业能力,因此高等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更应强调根据不同地方的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情况,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让学生能真正学习到实用的技能。
三、以再设计型课题为例,试述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程序和方法综上所述,如果可以建立社会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体系,产品设计的主要专业课程当然是以企业项目教学为主导最好,但是如果暂时缺乏企业合作基础,也可以按照当前社会产品设计的整体能力需求通过“质疑与验证”的过程进行再设计型课题的教学。下面将以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为例讲解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程序、方法及效果和价值。
(一)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组成与特点
公共设施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标识系统设计、交通系统设计、卫生系统设计、照明系统设计等在内的多个系统,内容十分丰富,综合了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几大设计专业的部分知识内容,课程的设计内容贴近生活,而且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环境心理等方面联系紧密[1]。
(二)再设计课题的设计与实践
在公共设施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的现状和欧美或国内的优秀设计案例进行对比,在教学中本人曾经开展过这样一个关于垃圾桶的再设计的课题(如图1)在某网站上有一个案例是关于下沉式垃圾桶的设计,其优点是垃圾桶身下沉至路面以下,地上仅留一个三只脚的橙色的金属支架作为提示和覆盖,环卫工人可将路面垃圾轻松扫入,只需一把扫帚即可,路人可将垃圾从中间的圆洞及三个支脚之间的空洞投入。投放口与街道地面平齐的垃圾桶,将垃圾桶桶身埋入地下,环卫工们清扫街道就再不用费力集中街面垃圾了,一把随身携带的扫帚就能轻松将垃圾清扫进垃圾桶,可以将清扫与垃圾运送工序分离,而且也基本不影响路人扔垃圾,体现出了对环卫工人的人文关怀。
该设计虽有独特的设计关注点却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经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全面讨论,该设计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不如人意:
问题一、黄色支脚突出路面不高,达不到普通人的视线高度,容易被人忽视,尤其是绊倒当前社会大量存在的“手机控”;
问题二、雨水可淋入垃圾桶,雨大可造成雨水漫入,垃圾浮出地表,造成地面污染;
问题三、支脚可能被人搬走,垃圾桶暴露,给路上的行人和宠物带来安全隐患;
问题四、下沉式垃圾箱不便于垃圾取出。针对发现的以上四个问题,同学们进行了再设计的探索,并将各组方案进行了对比和讨论,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查缺补漏型
(如图10)该设计将支架与垃圾桶身设计为连贯一体,桶身为不锈钢穿圆孔,可使垃圾桶中的雨水向周围土壤的渗透,用的是对液体疏导的方法,连贯一体的造型将支架的圆孔作为取出垃圾桶的把手着力部位,环卫工人可以像拔萝卜一样将其整体拔出,头部朝下倾倒出垃圾,主要解决的是问题二、三和四,该设计对整体外观变动不大,但是完全符合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可以批量生产、制造,可操作性强,外观造型美观、简洁。
2.外形优化型
(如图2)该方案将三支脚设计的中心圆洞改造为向上扭转造型,减少垂直受雨面,可防止大量雨水淋入垃圾桶,地下部分垃圾桶设计使用了双层筒体设计,外筒与内筒之间留出了排水缝,雨大时雨水可从四周漫入排水缝,沿配套的导水管进入城市下水道,该方案主要解决的是问题二,对原始造型有一定的变化和创新,并慎重考虑了雨水的去向问题。
(如图8)该方案将下沉筒体的最上外沿改造为斜坡造型,既提高了突出地面的高度,可防止雨水漫入垃圾桶,又方便环卫工人将垃圾沿斜面扫入,地上部分垃圾桶盖设计了垃圾的分类标志,地下部分垃圾桶底设计了网状结构,加强了积水的渗漏。该方案用斜面既延续了下沉式垃圾桶可降低环卫工作者劳动强度的设计出发点,体现了设计对职业人群的人文关怀,又提高了垃圾投放口的空间高度,适当地防止了雨水漫入,构思巧妙,有效。
(如图9)该方案将下沉的筒体,改造为加内肋造型,突出圆筒造型的内肋使筒体与周围自然形成了排水缝,垃圾桶地上部分提高了突出地面的高度,三只脚部造型更加连贯、流畅,似一顶帽子,可防止雨水漫入垃圾桶。其筒壁造型流畅、更富于变化、现代、简约又富含排水功能,一举两得。
3.高科技优化型
(如图3)该方案将垃圾桶身设计为双层感应型,桶身可以自动关闭,第一层感应到垃圾将桶盖打开,第二层感应到垃圾的具体种类,可打开具体的内筒,因为可感应到雨水的滴落,故可防止雨水淋入垃圾桶和雨水漫入,垃圾浮出地表带来的问题,主要解决的是问题二。设计中使用了现代感应技术和垃圾分类回收原则,设计结合现代科技,具有前瞻性。
(如图5)该设计者认为下沉式垃圾桶的设计要解决问题二,应使其外露地面部分能够挡住雨水,因此将外露部分设计为60度为单位的半球形,每间隔60度为透明的可旋转的盖子,在雨天可感应并自动旋转60度,与带色彩的实体盖咬合,形成为完整的半球盖。(如图7)该设计者改造了整体的造型,使顶部类似灭烟设计,圆孔设计便于积水流出,桶体设计为垃圾扫入口受上部红色按钮控制,平时关闭,防止问题二的发生。
4.增设结构型
(如图11)该设计者认为下沉式垃圾桶的再设计需要解决问题二,应使其能够凸出地面一定高度,因此可将其底部设计为压弹装置,平时突出地面10厘米,环卫工人,扫垃圾时可将其向下压,使其垃圾入口齐平地面。因此,底部需装设弹簧类装置。同时,减小了垃圾的投放面积,增加了灭烟设计,使行人不至于踩空。
5.彻底推翻型
(如图4)该设计认为下沉式垃圾桶的设计中支脚突出路面不高,可能被人忽视,尤其是绊倒当前社会大量存在的“手机控”且给匆忙行走中的人和宠物带来安全隐患,而且,下沉式垃圾桶容量有限。因此,不同意主体下沉的做法,在其方案中将垃圾桶设计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结合型,地上部分可沿垂直于地面的轴滑动,但将其底部留出10厘米的高度,便于环卫工人将路面垃圾扫入下桶,而且上下桶结合的设计增加了垃圾的存放空间,下雨时可将上桶下滑覆盖住下桶,防止雨水漫入,显然针对的是问题一、二和三,问题解决得更加全面,思考更加深入、细致。
(三)焦点问题的提出与解答
最终垃圾箱是否应该下沉成为讨论的焦点,垃圾箱下沉到地面以下确实有缺点,但不是根本不能下沉呢?世界上有没有下沉式的垃圾桶呢?下沉到地面以下还有其他优点吗?
在一段德国的生态城镇的视频中,同学们发现下沉式垃圾桶的确真实的存在。该现象说明垃圾桶不仅是具有实用卫生功能的公共设施,经常被设置在街头、路边,也可以为了城市环境回归自然或不影响某些原本自然效果突出的环境,而隐蔽到地下,脱离人们的视线,下沉式垃圾桶可以正常实现其功能,但更具生态效应。
(四)主要设计知识梳理
1.设计批评意识的激发
从以上设计方案的统计和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改变了以往盲目崇拜,不加思考的思维模式,问题三和四的提出,使用了现代设计批评理论中最基本的功能意识,而针对本课题存在的设计缺陷,做造型优化和结构优化的方案占多数,勇于质疑课题本身主体结构和创意的合理性的设计方案很少,虽然这种质疑反映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的局限和知识面的狭窄,但值得表扬的是这种勇于质疑权威或现实的批判精神。
设计批评可以促进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问题一、二、三都属于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发性批评,不管是作为消费者立场的自发的设计批评,还是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的职业性设计批评都体现出设计批评的发现功能,只有增强学生的多角度思考的设计批评意识才能使其注重工业设计的核心和本质的作用,从而促进设计的完善和进步[2]。
2.设计伦理的深度挖掘
(1)人文关怀与设计伦理
从以上设计方案的统计和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体验和运用了人文主义,根据“好的产品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的设计原则[3],提出了问题二和问题三,关注到了社会上的热点现象和常见人群“手机控”提出了问题一,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而且是结合90后青年的生活实际的一种发现和认识,扩大了人文关怀的外延。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有理有据。
人文关怀是设计伦理的一个核心问题[4],是设计伦理思想的直接反映,所有的产品设计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人,因此,人本身的生理、心理、职业、健康、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内容都是需要设计师考虑的,而且这些方面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人文关怀细致、独特,设计的伦理就更突出,没有设计伦理的标准,也就不会有明确的人文关怀。
(2)社会伦理与设计伦理
垃圾桶的设计在城市家具设计课程中是一个传统的题目,虽然是一种极其常见和常用的工业产品,却反映了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生态意识的高低,可以折射出相当多的社会问题。最引人争议的是垃圾桶的分类性[5],但现实中调研中,国内的垃圾箱仍然是百花齐放,很少有正确的标识和分类色彩,始终没有解决分类回收的难题,而在很多其他国家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制度,是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分类回收看似经济问题而实质却是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社会伦理的重视的体现。设计伦理包含社会伦理的大部分内容,优秀的设计可以调节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环境问题、发展问题等很多社会伦理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来预防和解决。该课题的前期和后期讨论都辅以了调研过程,通过对当地和国内外的设计和相关问题的了解和讨论,同学们也提高了对相关社会问题的认识和体验。认识到好的设计绝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推陈出新,而是设计理念上的超前和对产品核心技术的更新和运用,毫无设计伦理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是浮萍。
(五)再设计型课题的教育价值
没有哪个设计是百分百完美的,即使是大师的设计,从不同的角度也有改良的余地。“再设计”是对已有设计的再加工和升华。面对已有的设计进行再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一种挑战,但也很有针对性,使设计不盲目,即使是外观上的改造也使设计的起点更高,再设计课题产生的作品既承继了原设计的优点,又探讨其不足。有比较才有鉴别,与普通概念性课题相比较虽然没有思想上的自由,具有功能上的限制,但设计需要有感而发,再设计课题更具目标性,可促进学生挖掘课题的内涵和外延,设计更具有深度,过程更具启发性[6]。本课题属于公共设施产品的再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培养学生的空间环境意识,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同时,增强他们对产品的体量、材料、结构、设计风格、环境空间的感性认识,带动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课程相关理论的回顾和数据的运用,有助于各种设计知识的前后衔接和综合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是对某成品设计的改良,设计结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
(六)再设计型课题与职业标准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由来和特征以及当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于身处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很多人具有浮躁、偏激的性格,遇到问题习惯片面理解[7]。我国设计教育起步晚,更应该注重在教学中查缺补漏,将优秀的设计理论和前沿的设计思想补充进来。
通过课题中对各类垃圾桶设计理念和设计缺陷的认识,以及各种的解决方法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们关注和理解了各国的设计特点和设计现象与国情的互应关系,培养了全面、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8],德国的生态、环保城镇的视频在同学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和响亮的口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在对设计过程理性分析与实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新、协作能力,培养和深化了学生的设计伦理意识,为其设计职业建立了最基本的道德标准。
结论
总之,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设计对象,以及“再设计”、“体验设计”等能够综合运用较新的设计理论和课题设计形式的教学方法,尽量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9],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发动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的基础,因此再设计型课题可以进而开发成一种新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才更有设计教育的意义。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专业教育研究–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2015JSJG129)。
参考文献
[1] 吕天娥.中国城市家具设计与应用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10(10):26
[2] 郑曙旸.基于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设计批评[J].装饰,2012(01):15
[3] J嶙德鲁克..伦理VS_审美_基于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的设计批评[J].装饰,2012(01):52
[4] 高颖,王双阳.从现代设计人文关怀内涵的转变看设计伦理的发展[J].文艺研究,2010(11):124
[5] 刘雅星,郝淑丽.韩国垃圾管理及分类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02):34
[6] 韦婷.论源头再设计思维[J].魅力中国,2009(08):58
[7] 李虎林.当代人格危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J].高教研究,2008(03):14
[8] 黄君玲.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79
[9] 辛向阳.“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回顾[J].设计,2016(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