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龚龙煜
摘要:
本文以美术学院跨数字媒体和产品设计的workshop工作坊为案例,以双语双师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流程为特色,从课程概述、课程目的、课程教学过程、课程特点、课程总结几方面进行阐述,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在动手、创新、设计、合作、以及跨文化、跨专业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跨专业合作 workshop 设计 教学实践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rans-digital media and product desig workshop at Arts Department and the bilingual class and teaching mode discusses the introduction, aim, teaching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summary of the course, explores how to nurture students’ abilities, including practice, innovation, design, cooperation, inter-culture and so on.
Keywords:
Trans-major cooperation Workshop;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069(2015)06-0103-02
一 课程概述
1 背景
本次workshop由数字媒体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两个专业共同合作进行,每次4个课时,一共12次课,等同于常规教学中一门专业课程48课时的总量。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习,时间安排在不影响常规教学的晚上或周末进行。本次工作坊由笔者主持,和德国著名插画艺术家迪特尤特教授共同指导完成。
2 课题: Paper Bag-Project 纸袋(纸质包)项目
A design project based on the Stem-Branches Cycle一个基于天干地支的设计项目。
二 课程目的
为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跨文化、跨专业的交流能力,而开设了这个Workshop工作坊的课程。Workshop(工作坊)是一种以头脑风暴为特征的创新学习方式,一种以专题研讨会、师生讨论会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起源于美国,是在美国和欧洲的大学教学中已经相当普遍和多见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手法,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专业的workshop着重强调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实践能力。笔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曾经参加过了一些工作坊,收获颇丰,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交融, 使笔者学习到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了团队合作、跨文化、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能力,对今后设计和商业谈判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三 课程教学过程
1 课程导入
当你用纸袋(纸质包)的时候,一般是用它来运输你最近或者刚刚买的东西,但是有的时候你也会使用纸袋(纸质包)来盛装你不需要的东西或者垃圾而扔掉。在这两种情况下,纸袋(纸质包)都是被非常私人化的东西所填充。通过我们使用它,它从一个非个性化的物件转变成了个性化私人化的对象。作为一个艺术家和设计师,你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使物体更加个性化。
2 主题介绍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历法纪年。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中国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运行起来,每六十年一轮回。干支自然属性是针对四柱命理体系中社会属性十神体系建立前而言的,即干支的五行属性。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把干、支作为切入点,每一位同学找出自己本身对应的属相和五行中对应的元素,用这两个作为项目中的元素,结合起来进行表现和设计。为了把纸袋(纸质包)转换成非常私人化的物件,你需要根据你的生辰选出对应的五行中的元素和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把这两个元素作为内容的主体。这个概念提供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纸袋(纸质包)上直接作画,以素描或彩绘的方式(素描彩绘混合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创作;另一种是把纸袋(纸质包)改成一种面具。
3 课程步骤
课题项目阐述——学生确定好元素的内容——画3个不同的草图方案(平面)——把这三个平面草图方案制作成三维小模型( 1: 5, 1: 10, 1: 20等比例不限,材料媒介需要和最终作品一致),这样可以快速试验你的想法在实践中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和老师交流讨论后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设计出1: 1的彩色模型,插画需要画完整——完成最终的paperbag正稿——讨论并实施情景化的记录和创作——建立制作过程的文档和视频——以数字形式和物质实体形式汇报和展示成果——学生之间互评和问答——教师对每一项目逐一点评。
四 课程特点
1 跨专业合作
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专业的跨专业合作,打破以往按专业进行教学的构架,拓宽了师生思考的范围和艺术表现的视野,开启了全新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2 双语双师教学
此次课程由笔者和迪特教授合作完成,笔者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课堂的随堂即时翻译也是课程教师。双语授课和双师教学无论对于我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收获很大的尝试。由于同时存在两名任课老师,所以从商定课程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到课程进行过程中实际遭遇种种问题的应对和处理,都需要共同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这也是一种教师之间团队合作模式的初探。
3 项目课题教学法
本次workshop工作坊的过程中,采取的是项目课题教学的方式,学生在规定的主题下进行项目创作,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作为设计师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即了解一个项目的整个流程,从最初根据主题确定好自己的设计方向,到一步步设计过程的推进,再到最后设计成果的展示方式。
4 非常规教学的项目周期
根据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两个班级参与工作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和迪特教授共同制订了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对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也进行反复的斟酌和商量。考虑到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首次上外教的专业课程,可能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既有的惯性思维,也无法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后我们一致决定以拉长时间线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采取在课外完全不影响常规教学的情况下插入这个workshop课程,由通常一个月48课时的周期拉长成3个月。
五 课程总结
1 学生感悟
为了了解学生对此次workshop工作坊项目、对中德双语双师教学方式和过程的真实感受,了解课程的效果和学生获益程度,笔者让学生们在项目过程中即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从学生角度出发来看待此次项目,不仅能了解到学生眼中中外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异同,也能使我们了解到中外学生思维方式的异同,进而更好地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
( 1)在情景化的记录和创作阶段,我们去各大不同场所进行外拍,如服装店、农贸菜市场、百货公司等,我们拿着各自的“私人化的纸袋”来寻找有意思有趣的场景进行拍摄、抓拍和摆拍等,和数媒的小伙伴学习到了一些摄影摄像和后期剪辑的知识,整个过程我们都体会到了很多的乐趣,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感情。——谢自强(吉首大学美术学院13级产品设计)
( 2)老师让我们自己进行分组,在方案三选一的时候自己做出决定淘汰哪两个,自己考虑拍摄场地,自己考虑展示方式,自己布置展览空间,自己……整个项目过程中间老师们都不会帮我们做出任何决定,仅仅是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我们所有的下一步都是需要和团队成员商量后团队自己做出决定。虽然担心最终效果完成的不够理想,但我们团队在整个过程中全部都在尽力去尝试做到最好,我们一次发现我们原来是有这个能力来独立且坚定的做好整个设计项目!这种感觉简直太棒了!——谌贵阳(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13级产品设计)
( 3)老师上课全部是按照计划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具体我们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也总算是体会到传说中德国人做事情严谨和敬业的态度。虽然语言不通,我们和德国老师的交流完全需要靠翻译老师,但两个老师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丝毫怠慢和松懈,不合格的一定会被要求重新做!整个workshop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如何充满激情的进行创作和设计。希望自己以后做设计能尽善尽美,做首先让自己满意的设计。——花玲玲(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13级数字媒体)
( 4)当我在确定好方案做1∶1模型的阶段出现了“瓶颈”,我把我的情况告诉老师,我无论怎么画,感觉都不满意。老师给我的答复是,当你觉得画得不好的时候,你可以尝试一下用你的左手画,这时你还可以考虑换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和方式去尝试,比如拼贴,比如摄影,用其他之前尝试过或者没有尝试过的方式去做。最终,我发现了我感兴趣且满意的手段并尝试着用此方式来完成和展现。——崔菊(吉首大学美术学院13级产品设计)
( 5)我的元素是“狗”和“火”。对于如何将这两者毫无违和感的方式结合起来,我在那时真是毫无头绪,老师们便在一分钟内给我列举了很多个关于“狗”和“火”的想法。比如,狗在一团火前观察的场景,呈现的画面便是狗的眼中有火的图案;狗在火团中逃出的场景,展示的是狗在逃脱过程中的狼狈感。——王盼盼(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13级产品设计)
六 教学感悟
经过三个月workshop的教学兼翻译,不管是探讨环节的头脑风暴,还是点评环节的各抒己见,都是在一种相互尊重和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不仅仅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们之间,也同样发生在笔者和迪特教授之间。我们尊重对方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主张和理由,相互辩论和总结,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结合自己的感受,有以下几点总结:
1、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能力快速增强。
学生们在此次workshop工作坊过程中,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由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学生各一名或各两名组成团队进行设计和创作,学生们自主商量分工与合作的内容,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比如产品设计的学生可能对物件三维空间的设计造型把控比较有优势,数字媒体的学生可能对插画和数字展示方面的内容更熟悉。跨专业间的彼此交流和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扩展了学生较单一的知识面,增加了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这不仅是打破了以往各个专业间学生彼此无交流、闭门造车的尴尬状态,也开展了从专业内交流逐步走向跨专业之间的探讨和碰撞的新体验。
2 有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学生学习的各大专业和方向的专业课中,一般是基于一个方向而展开的相关课程。产品设计专业未开设插画设计等相关课程,数字媒体专业未开设在三维空间中设计真实物件等和产品有关的相关课程。通过这种时间灵活且不耽误常规教学的workshop课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发掘兴趣爱好的机会。
3 设置特殊的考核结课方式。
一般来说,选修课和必修课需要以考试或者考核的方式来结课。但传统单一的考核结课方式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而此次workshop在学生报名时就被告知报名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需要努力按要求来完成此次特殊的课程结课作业,不仅需要记录整个过程,制作出文档,做成短片,并且还需要以情境化的方式进行再创造。例如,记录一个同学拿着纸质手提袋在菜市场买菜的场景,此时手提袋上虚拟动物与菜场真实动物之间的相呼应、碰撞和交流,产生出了一种特殊的对视和氛围。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资助,编号: 2014SYJG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