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宋慰祖
现任民盟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宋慰祖作为一位资深设计人,先后参与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设计学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申请联合国“设计之都”等单位、活动的多项工作,在政府、产业、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在业界,他有一个有趣的称谓——“设计大推手”,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作为他近年来一直关注的“设计走进美丽乡村”精髓的“一村一样”有当如何细化落实?宋老师通过“中国设计·大家谈”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宋慰祖
民盟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41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您从1995年起就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就职,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宋慰祖:作为首部《中国工业设计年鉴》的副主编,在撰写过程中,我有机会了解了大量的史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1978年10月“全国收音机外观、工艺、结构经验交流会”上,来自无线电企业和艺术院校的76位代表联名上书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和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倡议成立“中国工业美术学会”。这一倡议同中国改革开放同年,中国工业设计也正是在这一年正式登上了中国发展的大舞台。1995年后,我到北京市科委工业处任工业设计项目主管工程师,担任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的办公室主任,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促进和研究工业设计的历程。这当中,1996年承担了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工业设计示范工程》,在这个项目的实施中,完成了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台式机电脑——联想“天琴”;完成了“王致和”品牌设计等,1996年创办了至今十五届的“北京礼物”旅游商品设计大赛。
2002年是中国工业设计迈向务实发展阶段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我就在这次大会上被任命为唯一一位不驻会的副秘书长。在这一年我参与起草的“建议国家应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报告,得到了时任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的批示;也是这一年,我们创办了中国首个设计企业孵化器——“北京时代创新设计企业孵化器”;还是这一年,我参加了由国家发改委(后转为工信部)起草的中国首个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文件,就是2010年由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一部委会联合发布的《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是这一系列的推动工作,我做为主要策划和组织者2004年在无锡创办了中国工业设计周;2005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建成,在这里培育了视觉中国、梅泰诺、洛可可、华新意创、灏域、新觉、创意无限等设计企业。在这里我参加发起创办了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奖项。2006年实现了首次将“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写入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我们撰写的国际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2009年我“一纸建言催生设计金名片”,创办了“北京国际设计周”这一国务院批准的唯一国家级设计活动,已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四大国际设计周之一。
1995-2018工业设计示范工程设计提升计划
《设计》: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您获得“第十四届(2018)光华龙腾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表示衷心的祝贺。您是从何时及什么机缘下开始认识到设计的重要价值?今年的热门词汇是“初心”,也请您谈谈您的设计“初心”。
宋慰祖:我是一名工科生,毕业分配到了科委,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科研工作,之后,又到了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做科技支撑乡镇企业发展工作,在十年工作中,我看到了太多科技成果只是一堆用来评职称、获奖励的论文,一件件实验样机。也看到企业因购买科技成果却无法迅速转化,而破产的结局。我感到难于破解的一个问题是科技成果如何才能有序地转化应用,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呢?在我工作11年后,1995年有幸来到北京市科委工业处,并被委任为工业设计主管工程师。作为一名做工程设计的工程师,第一次接触到工业设计这一概念,起初还以为是做工厂厂房设计的。后来恶补工业设计知识,特别是1996年赴香港参加了蒋震工业慈善基金资助的工业设计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豁然开朗,工业设计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进而认识到设计是跨界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标准法规等知识要素,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方法。
我的设计“初心”就是推广、普及、提升全民族的设计创新意识,运用设计方法论指导各方面科学地破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所以,我推动制造业向设计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开展“设计走进美丽乡村”;促进旅游商品设计,拉动旅游购物消费;倡导“非遗与设计”结合,带动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探索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让设计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牵引力。
在韩国首尔设计之都论坛接受采访
《设计》:您在政府部门任职,您认为职能部门在设计的转型升级中应发挥什么作用?站在政府的角度,设计怎么让政、产、学、研能更好的融合发展?
宋慰祖:政府在促进设计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应发挥引导、指导、支持和助推的作用。政府一是出政策,如《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二是搭平台,政府应构建具有“第一,专业运营团队;第二,一定体量的产业培育空间;第三,资源中介交易平台;第四,展览展示推广机构;第五,技术基础条件平台;第六,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融资机构;第七,人才培养教育服务;第八,休闲生活服务体系。”等“八大基础要素”的设计服务与交易的园区,让产学研以及知识产权、金融资本、科技成果、中试平台、生产制造等资源在平台上自由地流淌、对接、交易。为设计产业发展、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构建支撑平台。让政、产、学、研、用诸要素在平台上融合,用好相关政策,促进各种知识要素有序流动、相互融合,对设计形成支撑的氛围。“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以及之后建设的“设计之都”大厦,正是设计产业园区建设“八大要素”的生动实践。通过平台建设培育了视觉中国、梅泰诺、洛可可、新觉、智加等设计企业和中国设计红星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评选——光华龙腾奖,总结了“三真一模拟”的“设计学士后”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北京市高校工业设计校外培养基地”、共青团中央的“青年人才创业孵化基地”;三是做引导,自“九五”起北京市科委就实施了“工业设计示范工程”和“设计创新提升计划”等支持企业设计创新。培育了一批北京设计服务型制造业,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了行业领域设计创造力的提升和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联想、小米、京东方、雪莲、王致和、红星酿酒、珐琅厂、时代焊机、梅泰诺、依文、爱慕、威克多。也带动了设计服务业的发展。如视觉中国、洛可可、华新意创、光彩无限、灏域等。四是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如设计学会 、协会等的作用,推进设计标准的制定;以评奖方式建立优秀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办的。红星奖对优秀工业设计成果提出了: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环保性、工艺性、美观性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沿用至今,十二年未变,成为了中国对全球设计成果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也是对企业如何用设计实现制造商品的创新的知识普及和指南。五是政府必须承担起普及设计创新方法和知识,启迪人们的设计创造意识,让人们在走进设计、体验设计、消费设计中提升国民的设计创新理念和学习设计方法的责任和使命。创办“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北京市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责任和使命,接受了我撰写的人大建议和党派建言报告,并得以实施的。这些不仅是一项项简单的设计活动,更不是为给城市戴上一顶设计的帽子,而是要将设计创造的方法论,像清泉一样流入寻常百姓家,让设计方法成为人民创新的手段,让城市成为一个拥有无上设计创新活力的空间。
创办设计图书馆
《设计》:您作为“设计大推手”参与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中国设计红星奖、北京设计学会、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申请联合国“设计之都”等单位、活动的多项工作,可以说从政府、产业、教育、研究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设计大推手”这一称呼是如何来的?
宋慰祖:从事设计工作30多年,从一名工程设计师到工业设计的组织者、促进者,再到设计的推动者、研究者。一路走来,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感慨。有了一些成果,也得到了许多的荣誉。但最让我感到最贴切、也是我最愿意使用的抬头是“设计大推手”。它的由来颇具戏剧性,那是2005年我作为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的副主任、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的秘书长,受北京市科委委派,陪同联想设计团队到新加坡领取中国设计师首次获得的红点概念设计奖“Best of Best”大奖。在刚刚落成红房子“新加坡红点博物馆”举行的颁奖开幕式上,新加坡副总理在致辞中称赞博物馆馆长是新加坡的“设计大推手”。站在我旁边的红点奖主席彼得.扎克博士笑着随口对我说“我是德国的设计大推手,你是中国的设计大推手。”就这样,我们三人见面时常以设计大推手称呼对方。后来我就以这个昵称注册了微博、微信等,这个称呼也就这样传开了。当然“设计大推手”不只是这样一个故事,也更因为20多年对设计孜孜以求的追求,对设计方法的研究,对设计应用在各领域的普及推动,是对设计与工业、服务业、旅游业、乡村、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创新的推动与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为人们所认同的褒奖。所以被称为“设计大推手”,这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是不断努力进取的目标。
举办四川地震抗灾海报设计展
《设计》:从“中国智造”理念被提出以来,对设计价值的认知得到空前的提升,“设计驱动”成为了常见的提法,请谈一谈您所感受到的变化。
宋慰祖:“中国智造”的提出是人类历史从农业驱动、工业驱动、科技驱动演进到“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中国如果不从加工制造向智慧创造转型,就会再次被世界所抛弃。中央、国务院正是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发展服务型制造”。数年来在我国的大地上人们开始认识到设计在实现中国智造中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和探索,涌现出了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设计服务型制造业企业,总结出了一批中国“智造业”的发展经验。如小米开创的“小米生态链”模式,以设计创造为核心、以品牌为主体、以销售平台为链条、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形成了旗下一大批依托物联网的小米系列商品。这些创造来自于广大的社会设计团队。这类以设计创造为引领、以营销渠道为依托、以委托加工为主体的设计服务型制造企业正在我国产业转型中不断涌现,华为、京东方等,他们与传统制造业以规模化加工制造为主体的企业发生了本质的变革,形成了专业人干专业的事,以设计创新企业为龙头构建起了专业加工、资本支撑、为制造服务和市场贸易的产业链。中国追上了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最新发展机遇期。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能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并跟上转型发展的企业还极其有限。由于我们设计创新意识的认知还很初步,虽然全国都在大力推动设计创新的发展,但认识落后、机制简陋、体系不全、实践不足、政策缺失、人才匮乏。企业受到长期以来加工制造积累的经验和对来自外部设计创新项目的习惯性依赖,还缺乏转型升级的知识和动力。长期以来,设计人才培养的工程设计与艺术设计两条铁轨平行发展的问题,造成跨界融合知识创新设计的人才不足,带来的创造力疲软是我们目前的短板所在。同时需要提高认识的是今天设计产业发展的主体已从一般性设计服务企业向设计服务型制造业转化。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设计正在从企业外部的注入型,向企业内部的自生型转变。迈进新时代,“中国智造”正在与世界同步发展。今日世界之制造业的竞争不仅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更是“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竞争。中国设计+中国制造构建的“中国智造”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2006年创办红星奖
《设计》:我们注意到您很关注非遗的活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您认为设计在这里面起到的是什么作用?您走访了百余个中国的村庄,都看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设计(工作者)去做些什么?您对将来村庄的发展有哪些期许?
宋慰祖:非遗与设计结合是我多年来关注的问题。作为曾经的工业设计促进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的副理事长,我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认识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两项重大任务,应区别对待、相辅相成。传承保护就要原汁原味,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历史的遗产,活态化传承是关键,需要的是国家法律、政策和财政公共资金的抢救、呵护。政府应给予足额的资金保障,让传承人潜心创作非遗精品和培育徒弟。并采用现代音像技术和撰写书籍等对传承人掌握的非遗技艺、材料、工艺、创作思路等记录、记载,以保障非遗技艺有序传承,避免“人亡艺绝”的悲剧发生。而创新发展则要发挥创意设计的作用,注重科学技术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传统形式与时尚需求的结合、艺术表现与实用消费的结合,使非遗真正从传统艺术品变成可消费的时尚商品,使人类创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人类社会所遗忘,得以代代相传。创新发展,丰富百姓生活,提升文化品质,促进文化消费。如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国礼“四海升平”景泰蓝瓶、那套有着皇家风范的国宴用瓷。还有“新中装”的领导人服装,体现的设计理念就是:其“根”为中,其“形”为新,其“魂”为礼。面料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图案是非遗吉祥图案海水江崖等,服装制作工艺的连肩袖、盘扣、镶滚等是传统非遗,款式是创新的中式服装,如立领、对开襟等结合应用。这是一套典型的非遗与设计的成果。
30多年深入乡村调研、走访,经历了乡村跨越式的变迁,从吃饱穿暖都发愁,到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再到农家院牌匾林立的过程,近六年来开始组织设计走进美丽乡村,以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实现产业转型、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根本需求为目标,以保护传统风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乡村产业转型为导向,先后深入北京的朝阳、门头沟、房山、密云、顺义、通州、平谷、怀柔、延庆、大兴、昌平、海淀、丰台等13个区的马栏村、龙王村、涧沟村、陇驾庄、爨底下村、灵水村、东胡林村、史家营村、项栅子村、西沟村、杨树湾村、三岔口、双文铺村、八宝堂村、白河新村、北沟村、黄土梁村、大庙峪、瓦官头、蔡家畦、干峪沟、梨花村、四合庄、寺上村、康陵村、八家村、西峰山村、上口村、仙人洞村等80余个村镇。此外,还赴河北张家口、河南林州、内蒙古呼伦贝尔、福建福州、贵州黔南、毕节、黔西南、河北固安、廊坊、山西太古、浙江温州、陕西杨凌等地调研了30多个村庄,从中看到了许多乡村发展的亮点和成功案例,也在调研考察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失误。
这当中有送建筑图纸下乡,将乡村建设成城市住宅小区的,有拆除古村大院建造红砖大瓦房的,更有在村中建起“天安门”、“白宫”等奇观建筑的。更普遍的是城市设计师、乡村文保捍卫者,强力阻止乡村改造,大力鼓吹村落不能动,要按文物加以保护,使村民生活难以改善。再有是用西方乡村设计形态改造中国乡村,欧式的木屋、美式的街道、现代材料点缀传统纹样元素。设计师脱离乡村实际,搭建起个人喜好的童话般乡间别墅。这些过程给中国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后遗症和疑难杂病。传统古村落消失,乡村生活被挤压,可持续发展动力消失,产业业态被破坏。
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是什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方法手段何在?远离生活、脱离实际、观念落后、知识不足、人才匮乏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问题,一方面乡村缺思想,简单模仿城市,另一方面设计不落地,艺术创作代替服务需求。
开展“设计走进美丽乡村”关键是“走”和“进”到乡村中去。要“走”起来,对乡村的村域结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历史风貌、风土人情、今日诉求进行全面深入的需求调研;同时设计师要“进”到乡村生活中去,进到乡村的历史文化中去,进到村民的心里去。村与村、镇与镇、乡与乡的发展各具特点,拥有的文化、历史、自然、产业等各有异同,形成了不同的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无论是爨底下村、北沟村,还是袁家村、华西村,都各具特色,各有特点,不可复制。所谓经验,只是理念相通,就是充分运用了设计方法,而模式则是千差万别。
因此,我对乡村发展的期许是:建设一座美丽的乡村,首先要有爱心,爱我们乡村,从乡村自身发展需求和村民的期望需求出发做设计:坚持规划设计在前,做到“一村一设计”。
自古乡村建设千差万别,历史形成的村落各具文化特色,美丽乡村建设要避免千村一面。其一,乡村设计不仅是建筑设计,而是村域、生态、民居、产业的系统规划设计。每个村要因村制宜,由系统规划设计机构,而非规划建筑设计院进行“一村一设计”,做到不抄袭、不模仿。真正落实总书记所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做到这一点,政府必须制定乡村建设设计工作制度,形成审查监管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对村域规划设计的监督责任,让村域设计规划做到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村民的需要为依据,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各级政府部门加强“放管服”改革,规划设计要通过村民大会审议,政府和规划设计者都不能越俎代庖。
其二,要关心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协调,坚持“吃外住内”的乡村民居设计理念。对传统村落保护设计要制定严格的设计规范,要做到村域环境不能变,民居外观不能变,民居内部生活设施的品质要提升的“吃外住内”设计原则。“吃外”就是传统村落保护设计要维护村落的传统环境风貌,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使农民通过传统村落保护获得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而“住内”就是提高民居内部生活环境品质,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吃外住内”的传统村落设计保护方针,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又是产业发展的基石。
其三,坚持特色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美丽乡村建设要大力发展生态服务性经济。依托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一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红色人文景观,通过服务设计打造成吸引游客的休闲旅游项目,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民宿,形成具有村域特色的旅游业态。二是发展生态养生养老产业。完善乡村公共服力体系,利用闲置房屋,集约化经营,发挥乡村的生态优势,营造休闲、安逸、舒适、健康、便捷的养老氛围,发展养生养老服务业。三是开展农副产品的现代食品研发,发展农副旅游商品产业。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商品化设计和服务设计。将传统的卖原料向卖食品转化,奖速食、餐饮、手工艺品通过设计开发成为旅游者喜爱、便捷的旅游商品。
其四,要完善村两委班子建设,做好顶层设计,选好发展带头人。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的水平,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建设。党委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办法,出台政策,营造环境,规范人才使用。一是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要选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之人。二是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能力培训,重在学习方法,开阔视野;学习榜样,增长才干。三是各级政府部门要为村两委班子做好服务,做到“支持有力,营造环境,依法行政,强化监管”。
所以“设计走进美丽乡村”的精髓就是“一村一样”,以生产、生活者的需要为导向,用设计打造村民生活舒适、生产有效、环境生态、产业兴旺的品质高、文化深、乡愁浓,各具特点、“一村一品”、品形相济、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与德国工业设计大师克拉尼合影,探讨了中国设计红星奖的名称
《设计》:作为设计界资深人士,您如何评价国内的设计教育?相较国外的教育体系,您认为我们还有哪些可以改善和提高之处?
宋慰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设计教育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得到了高速发展。在2010年由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工业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学校的工业设计学科建设。”同年,设计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确立了设计的学术地位。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内开展设计教育的高等院校的总数已经达到1328所,开设的相关设计专业达到5544个,2010年以来,每年在校生人数超过30万人,每年毕业人数8-10万人。从规模上讲是连续发展的结果,在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发展的结合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些都是近年来设计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的证明。
同时,设计知识和理念的普及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国家对于提高整个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视,随着国家一系列的经济推动政策出台,以及国际大形势的变化,设计作为一种公众传播的术语已经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广泛地流传开来,每年都会有一系列的社会传播活动,有大量的国际设计展览及设计的交流活动在中国举行,如:北京国际设计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大会在中国的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召开。很好地传播了设计的思想,提升了国民的设计素养。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理念落后。由于中国较长的农耕历史,使得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设计长期停留在手工艺时代。因此使得现代设计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起步。由于经济的落后,我国的工业长期以来以加工业为主体,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能力缺失,使得设计教育实践基础薄弱,对人才的锻炼缺少平台环境。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教育是重技术的结构、性能、工程,轻文化的需求、艺术和创新。正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状是我们设计教育在国际上的规模是最大的,另外一方面,设计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设计教育在社会中的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队伍的水准参差不齐,人才流动的渠道还不通畅。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堆积和过去知识的背诵掌握阶段,缺少知识集成和创意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指导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亟待改革。
国际教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适应新时代对有广泛跨界知识、有创新研究与实践能力、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方式、教学能容、考核形式、评价标准、教师队伍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领域更实在积极突破。
为此,我对中国设计教育的改革方向有几点思考。
1.加强教育改革的创新力度。学科发展要与其专业特点相结合,要与国际发展的趋势相结合,要与科学的发展规律相结合。中国的设计教育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这是关键问题,也是中国整个未来教育改革的教育方向。
2.完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符合设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育类型的结构。在教育类型中要调整学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院校的比例结构。设计作为实践型学科,既需要培养具有集成创新型、跨界创意思维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支撑人才。要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设计类职业教育学院,完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点。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人才成长通路,以支撑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
3.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要进一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水平合作办学。要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引进国外优质设计教育资源,提升我国在设计教育中的国家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立的宗旨,“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在创意产业发展、专业知识培训、知识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各类学校探索与设计相关专业相融合的改革创新路径。
4.注重青少年创意设计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艺术构思和创新的特征,其实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特征。要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培养青少年在科学与艺术的修养上均衡发展。要导入非遗与设计思想,让青少年在学习传统中华文化的同时支持相关的社团组织和专业学术团体组织举办青少年创意创新大赛、展会,鼓励和培育青少年的创作精神。
5.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社会培训,全面提升国民设计创新素质和认识。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在全民终身学习中的基础作用。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将职工教育培训纳入行业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促进社会化培训健康发展。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加强人才科学管理。
乡村设计
《设计》:2019年是包豪斯百年纪念,请谈谈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过往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除了百年包豪斯,您认为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论是值得中国去学习的。
宋慰祖:包豪斯是现代设计发展和进步的摇篮,它的存在对现代设计理论以及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是整体观念、使用观念和创造观念。
包豪斯的思想体系正是体现了“设计是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法规标准等人类知识要素,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方法。”这一设计方法论的核心思想,一是知识集成的整体观念是“包豪斯力求使一切创造力成为一整体,重新结合一切实用艺术的训练——雕塑、绘画、手艺和工艺制作作为新建筑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二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实用观念使包豪斯的设计教育观念强调艺术与工艺的结合,使艺术成为真正实用的东西,通过艺术教育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商品消费培养生产者和消费者,用现代人的观点和思想满足现代人对环境和物品设计艺术的需求。号召“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三是开拓创新为目标的创造观念是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根本宗旨,在教学中,注重创作,反对临摹。避免一切僵化,优先考虑创造性。在基础训练中,开始只给学生材料,由每个人自由发挥,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思想,对中国设计和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设计人、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地探索、研究和实践。中国不同于欧美工业革命历史长、奠定了世界现代设计的基础,我们是从农耕时代迈进工业时代,而且跨越式地走过了科技革命的大时代,与世界共同跨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设计之于中国既熟悉又陌生。在农业手工业时代,我们也曾设计了令世界叫绝的作品,长庆宫灯、木工工具、赵州桥、都江堰,但我们也有过“四大发明”未曾被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产品之中的问题。这与我们观念认识的时代差别关系密切。这也可以从包豪斯设计教育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效果、认识深度和数十年的变化之中看到一斑。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央工艺美院、无锡轻工学院等创建工业美术系,探索美术融入工业产品设计中加以美化的教育,到我国一批工科院校——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湖南大学等开设工业设计专业,探索在机械工程设计中引入美学因素,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设计专业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花,设计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形式、考核标准的探索、改革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而这些探索、研究、实践、发展又渗透了包豪斯设计教育内涵思想体系。我们的设计教育从开始的注重美学外观,忽视技术工程,到造型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再到今天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工程设计与艺术设计相融合,以集成知识的理念,以创新、创意、创造的思想,以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性创新人才为目标的设计教育制度。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思想正在不断地被我们认识、吸收、应用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国家,一个以创新发展为己任的世界大国,我们的设计发展充满活力、动力和引导力。我们的设计教育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但道路也充满了崎岖、坎坷和困难。对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我们还需不断地研究、探索、普及、推广,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整体观念、使用观念和创造观念”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化学习、认识和实践。改变我们目前设计教育存在的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设计人才培养状况,破解目前社会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人才水平能力偏低的矛盾,要解决设计人才培养成为了艺术家教育,创意天马行空,创造不接地气,好高骛远,实践缺失等问题。要坚持“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办好设计教育。
2008年意大利都灵世界第一个设计之都高峰论坛宋慰祖代表中国演讲
《设计》:中国设计一直不断接收着来自东西方设计势力的影响,也在接受着他们价值体系的评判,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评判体系?
宋慰祖:由于现代设计起步晚,起点低,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借鉴和模仿发达国家的产品设计、风格设计、形象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工程设计。我们缺少对设计内涵的研究与实践,缺少对设计方法根本要义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受成熟设计思维的影响,进而模仿。我们缺少独立设计的基本功和修养,缺少对需求分析和确定方向的设计。我们的学习是片面的,理论基础是残缺的,所以我们的设计标准和设计实践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中,学习东西方设计发达国家的经验时,往往以偏概全,出现了学德国就是简约风格、精致标准、制造精良的设计;学日本就是造型美观、需求研究细致入微、服务设计深化;美国设计则是技术超前、创意引领消费、创造型创新,意大利的艺术、法国的浪漫、英国的标准等设计风格更是对中国设计形成了导向式的影响。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风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设计的评判和应用。同时我们在设计中也高度重视与发达国家设计的对标。造成中国设计没有自我设计标准与规范,从手表、自行车到家电、汽车,再到飞机、舰船、智能手机、智慧机器人。从广告招贴、商标标志到建筑风格、环境景观的设计无不存在西方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这正证明我们曾经的落后,需要也必须以先进为师,学习经验和时尚的风格,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毋庸讳疾忌医。但伴随时代的发展,中国设计走向成熟,在今天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中国设计基于30年的基础工程设计的实践积淀和改革开放40年与国际设计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洗礼,我们正在探索中国风的全球文化、科技相融合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设计标准评判体系无国籍可言,因为它是一个哲学的创新方法论,谁制定的标准评价体系更符合设计方法的本质,谁就是先进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水平高低,检验标准就一个——是否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均如此。中国设计红星奖就是追求制定一个中国优秀工业设计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提出了:评价内容包括文化创意、技术创新、结构工艺、绿色生态、制造水平、市场营销。制定了:创新性、科技性、文化性、工艺性、市场性、环保性“六要素”的中国设计评审标准。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同。这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证明了中国是具备制定设计评价标准的国度。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认识和完善。
2009北京国际设计周
《设计》:您对正在通过设计创业,以及从事设计工作的年轻人有怎样的建议和期许?
宋慰祖:跨界的知识学习,广阔的实践与调研,细致的观察与发现潜在的需求。本着“设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放低身段,你就是人民的仆人,你要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你不是上帝,不是在赐予,而是一切为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生态。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真正伟大的设计师。否则你只是一个过客。设计师绝不该追求名利场,而要追求你为社会留下了什么,改变了什么。
2011年北京国际设计周
《设计》:您最近正在关注或研究哪些领域的问题?可以和《设计》杂志的读者分享1~2个吗?
宋慰祖:一、研究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促进消费转型升级。作为从事旅游商品设计、促进和市场系统研究近二十年的工作者,从1996年创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到1997年创办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今年举办第十五届,2002年参与举办了国家首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2009年以来参与创办并担任了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了《国家旅游法》、《国务院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的起草工作,参加审议批准 《北京旅游条例》,“北京礼物”品牌和市场体系的规范制定创建工作,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还撰写了《打造旅游消费可持续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成了民盟中央《破解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的研究课题,从多年研究和实践中,就设计提升旅游商品消费谈几点思考。
1.正确认识什么是旅游商品。国内普遍讨论的是旅游纪念品市场,这是全国上下普遍存在的误区,认为旅游商品就是景区销售的旅游纪念品,是以旅游的“游”为核心的认识,以为游览景区购物是旅游商品消费。其实,旅游商品核心是“旅”,旅行到一地,所产生的购物、购买的商品都是旅游商品。主要是旅游目的地的特产,包括:品牌产品、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地域特色是关键,日用消费品是核心,纪念品是特殊的品类。正确认识旅游商品是什么,就是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设计,要转变传统的商品思维模式,要用好传统的消费品制造体系,运用工业设计针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突出地域特色开发商品的品种,提升商品的质量,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塑造旅游商品的品牌。丰富旅游购物市场,主动引导旅游购物消费。
2.按照国务院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所提出的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企业要清醒面对消费群,旅游商品设计关键是满足市场需求。之所以叫旅游商品,就是商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都要考虑瞄准游客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必须认识到旅游购物消费心态不同于居民消费,是一种激情冲动式消费。商品应具有旅与游的特点,便携、安全、纪念性。因此,旅游商品核心是地方特产,日用消费品。但不是简单的传统原料产品摆出来就有人买。应当说是传统生活消费品的旅游市场开发。以北京为例,居民2000多万,而旅游人次2.6亿,旅游商品设计就针对扩展出的这个新的消费群,这就是发展旅游商品的方向和基础。
3.建立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商业体系,国际上已建立了以免税店为主体的面向国外游客的旅游商品销售体系,基本构造是本地特产、国际品牌的商品为主体,形成了促进本地产业发展和购物旅游市场、带动了消费。国内市场经历了友谊商店、工美大厦简单对外服务性旅游商业,到旅游重点商店的模式。近十年来,对旅游商品消费各地高度重视,但市场却自由化,失去了方向。市场方向一是仍以面对国外游客为主,缺少与中国特色的定位(国内游客多于国外游客);二是商业市场建设落后于旅游市场,商业设施建设基本还是以满足本地居民生活消费为目标,亟待转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专业化的旅游商品营销市场。
4.旅游是一个跨界综合性产业,是一条产业链,需要相关领域协同推进,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吸引旅游者,让更多的人来旅游,带来的是新型的消费者,因而商业的定位就要跟上这一要求;旅游商业体系的建立,又需要制造业创造符合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因此,政府需要旅游、商务、规划、工信等多部门协同推进。这将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
5.建立完善的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机制体制。完善已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旅游法》《消费者权益法》及工商管理的相应法规等。建立旅游商品试产的建设、管理、认证、经营规范和标准。实施政府引导,国有主体,市场化运行的主体店。以及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经营的特色店。加强监督执法。
2011年建成设计之都——中国设计交易市场
二、研究“设计创新园区的体系化建设”。设计创新园区是智慧型产业园区,不是传统的工业园区。近二十年来通过建设“时代创新设计企业孵化器”、“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设计之都——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策划设计“天津中新生态园工业设计园”、“北京大兴CDD创意产业园”、“大兴工业设计园区”、“天津滨海工业设计园”等。着重在深入探索研究了创新设计园区建设了规律、模式和机制。一要转变传统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模式与理念,既简单的土地开发和房东管理机制,打破不思进取的“吃瓦片”经济模式;二要从创新服务业的特点出发,充分认识到运用设计方法的创新服务业是智慧产业,要尊重其规律。提出了智慧型创新设计产业园区建设应具有“八大要素”:1.专业化的园区运营团队,而不是政府的管委会;2.具有人性化风格的创业空间,而不是“九通一平”的厂房;3.设计服务交易市场,而非“科技成果交易中心”;4.展示推广中心,而非展览大厅;5.公共技术支撑平台,而非“大型仪器协作中心”;6.人才培训基地,而非设计学校;7.知识产权、金融等服务体系,而非官僚机构;8.基本生活服务体系,餐饮、咖啡厅、茶室、公寓,而非宾馆、饭店。以服务创新设计产业为宗旨,是设计创新型园区的建设的基础和根本。
2011年设计周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开幕
三、关心“服务型制造”促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出了“设计服务型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产业供给侧改革成为主题。创新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对于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服务型制造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而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是设计。发展服务型制造就要构建以设计为引领,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远程运维服务、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等,构成了服务型制造的十大重点领域”的现代制造业,这就是“设计服务型制造业”。这一新型制造业模式,已成为新时代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2016年北京礼物店
20180916中国风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