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的国际化设计教育之路

0

文/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胡飞 张晓刚 甘为

如果考察我国由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的现代设计教育历程,则可发现其萌发于改革开放大潮中我国产业快速发展所释放出的强烈现实设计需求,由此引起设计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着手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设计教育体系,呈现出实践驱动和设计启蒙同步推进的特定时代特征。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现代工业设计的发源地,广东高校的一批设计教育工作者得风气之先,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为探索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经验、本土立场”的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奋力开拓,在我国高等设计教育国际化的征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就是在此过程中脱颖而出的一个典型代表。广东工业大学的设计学科始于1990年,30年办学历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设计教育国际化之路。


百利达东莞工业设计研修班

一、十年助力国际协作:协助日方举办“百利达东莞工业设计研修班”

广东工业大学设计教育国际化的起点,可追溯到1997年开办的“TANITA百利达国际艺术研修所工业设计研修班”。1980年代中期,日资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成立;其产品投放市场后,引来很多仿冒者。面对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设计抄袭现象,这家日资企业的董事长谷田大辅萌生了开设工业设计研修班来培养中国本土原创力量的念头;因为日本在工业化初期,亦大量仿冒欧美的产品。作为百利达工业设计研修班的促成者、推动者、亲历者、见证者,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首任院长杨向东教授积极与百利达企业合作,会同日方专家松丸、佐野等人一道制定研修班教学计划,积极联系国内各院校招募学员,参与研修班的组织管理等相关事务,是我国最早推动设计教育国际化实践落地的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之一。

首届百利达培训班集体照

当时正值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初期,“百利达东莞工业设计研修班”在为培养社会和行业急需的设计人才和设计教育工作者方面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自1997至2007年,该研修班连续十年为中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和部分学生免费提供研修培训,不仅为学员提供往返路费、食宿,还提供了国内当时难得一见的麦克笔、色粉、绘图工具,油泥、油模型制作工具和各种珍贵的图书资料,百利达工厂也成为中日设计合作办学的实训基地。这些在今天看似平常的举措放在当时语境来看都是推动我国设计变革的创举。

研修班学员来自国内46所大学,累计240多名。如今他们都已成为设计教育界和中国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例如,第一期学员谢斌现任华为终端分公司负责人,第七期学员汤震启现任华为手机终端工业设计部主创设计师;第二期学员李勤,现任美国Fuseproject副总裁,兼任美国设计师协会董事局主席;第九期学员刘恩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光华龙腾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又如,第二期学员张凌浩、第三期学员陈国强分别任江南大学和燕山大学副校长;在第三期学员中,黄涛现任教于美国南依利诺伊大学,宋武现任华侨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韩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第五期学员刘洋现任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学院院长;不久前,第七期学员清华美院副院长赵超当选为国际设计联合会副主席。

2006年“东莞杯”大赛评委合影

研修班育人成果及其产生的辐射效应,为我国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毋庸置疑的巨大贡献。正如尹定邦教授所说:“百利达研修班成效卓著,完全可以载入中日友好和设计交流的史册,并留下光彩的一页。”该研修班能为中国设计教育界培养一批业界精英,除了日方企业和设计专家的大力支持外,无疑也凝聚着中方协作者——广东工业大学的心血。2019年12月14日至15日,中日工业设计教育高峰论坛暨百利达工业设计研修班22周年纪念会在广东工业大学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隆重举行,实际上是从历史回溯的角度对这一成绩的高度肯定。

就广东工业大学而言,合作举办百利达工业设计研修班直接开启了其设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之路,并一举奠定了以国际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的办学思路,并持续践行20余年。杨向东教授更因在设计教育国际化和设计产学研上的重大贡献荣获“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设计70人”荣誉称号和光华龙腾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

2018 DiD Award(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评审专家与参赛选手合影

二、十五年持续推动国际大赛:以“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集聚全球设计资源

回望20世纪90年代的东莞,“工业设计”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十分陌生的概念。当时东莞处于全国“加工大省”的产业环境,企业管理者抱着“拿来主义”、以模仿快速抢占市场的“供方”思维定式,很少有人意识到“设计”对于企业的价值。面对“模仿与低价值”的恶性循环困境,如何提高企业对设计价值的认知与重视,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如何以设计作为驱动力,推动东莞制造升级转型?这就是当时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科肩负的时代重任之一。

2005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工业大学承办了第一届“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次年,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由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的设计产学研平台。

“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核心成员

“东莞杯”是我国首个以城市命名、由市政府主办的、ICSID认证的国际赛事;后更名为DiD Award,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并从原来单纯的工业设计比赛,发展成为贯穿全年的系列设计活动,包括举办工业设计研修班、工业设计进产业集群、设计众包、优秀作品展览、设计创新高峰论坛、颁奖典礼等。据不完全统计,大赛共征集到23个国家的40000余件参赛作品;累计参赛者26000余人;先后邀请国内外专家162名,包括德国iF国际论坛设计有限公司总裁Ralph Wiegmann、iF设计奖评审委员会主席Andreas Huber、欧洲体育用品工业联合会(FESI)主席Antonello Marega、designaffairs董事总经理Michael Lanz等;共计开展宣讲会124场,参与人数多达31万人次。大赛通过公开征集、评选作品及举办系列设计活动,集聚国内外优质设计资源与东莞市优势产业形成对接,提升东莞工业设计氛围,促进设计与制造融合发展,已成为进一步发挥工业设计在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毫无疑问,作为大赛的承办方和实际执行者,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与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为之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同时也受益匪浅。通过连续承办“东莞杯”大赛,广东工业大学不但锻造出一支能教善学、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设计产学研师生队伍,学院“以赛促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进国际设计交流”的设计产学研氛围异常浓厚,办学实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汉诺·凯霍宁教授在广东省阳江调研刀具产业

以“东莞杯”为纽带,不仅学院逐步增强了与国际一流设计教育资源的对接,更将国际设计大师导入东莞制造产业,为东莞制造的升级转型出谋献策;还将东莞的企业介绍给国际设计大师,帮助东莞制造逐步迈向国际设计舞台。因此,某种意义上,这一国际设计赛事的创办和持续举行,可视为广东工业大学尝试集聚全球设计创新资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升自身设计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探索之举。

三、深度国际化:引入国际一流设计科研团队后的新飞跃

一般而言,高等设计教育的国际化活动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将国际设计要素融入既有的课程中;二是将国际生、海外交换生、国际教师等融入设计课堂的教学和学习历程中;三是举办国际设计大赛和跨文化设计活动等;四是在国际化设计研究层面,举办国际设计教育会议、发表国际设计期刊论文、设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建立国际访问学者并使其融入校内学术活动等。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这四个层面的国际化活动皆有体现且更加“接地气”。

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进行全球公开招聘,成功引进方海教授出任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次年,从北欧引进“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这也是迄今我国设计学学科获得政府资助单项金额最多(2000万)的科研团队。该团队以芬兰工艺与设计协会前主席、芬兰总统授予的“艺术家教授”汉诺·凯霍宁(Hannu Kahonen)为带头人,结合广东工业大学本校资源,搭建出一个立足广东省、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涵盖工业设计前端与终端,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直接促进了省内外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以及整体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国际一流设计团队的引入给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科注入了澎湃的发展动力,国际化教科研水平得到迅猛提高。

国际设计工作坊

团队专注于工业设计先进理念与广东创新模式的适配性,主要包括总结研究北欧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及其特征,并结合广东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特点进行趋势研究。创新团队先后在广州、东莞、阳江、云浮等地成立科研工作站和大师工作室,与美的、广汽、万家乐、万事泰、永强汽车、三雄极光、中科新知等企业展开设计合作。例如:方海教授与国内家具企业阿旺特、竹产品龙头企业“大庄”等对接,以传统竹材料向现代化设计转变为突破口,“东西方竹家具系列”成功实现设计产业化,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Vesa Honkonen设计的成都基督教光音堂入选2014年芬兰建筑双年展;“广工大-美的USD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项目于2016年获广东省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钻石奖(最高奖),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亲自为其颁奖。

与此同时,我院与芬、美、德、英、荷、加、韩、日等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和设计机构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建立起了长期联系和广泛合作机制,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设计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芬兰阿尔托大学杰出校友,芬兰总统授予的艺术家教授等国际荣誉教授和20余位来自芬兰、瑞典、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韩国等欧美亚国家的外籍教授,进行全英文授课。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和拉赫提应用科技大学、瑞典皇家艺术学院、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韩国城均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广泛合作,形成了国际设计工作坊、国际化课程、讲座式课程、国际交换生、中外合作办学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课程联合设计、联合培养机制以及师生交换学习交流等方式的“深度国际化”。

此外,我院还以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为依托,建成国家级大学生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协同育人基地。2014年,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成为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成员。2017年9月,“深度国际化的集成创新设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实践”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我院教师张立赴西班牙拉里奥哈设计学院开展Open Design国际课程

四、回归常态:向世界嗌出中国设计的声音

通过“百利达东莞工业设计研修班”、“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的不断推动,今天,“常态国际化”已成为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科的特色之一。

1. 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常态化

常态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的常态化运行,还应在国际舞台上嗌出中国设计的声音,做出中国设计的原创性贡献。2018年9月27日,方海教授在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上进行主题发言,倡导对中国传统技艺的恢复、改造和中国文化精神的挖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借鉴吸收全球最新科技、绿色生态、服务体验等成果,得到了世界绿色设计组织的高度赞许。方海教授基于绿色设计理念的新中国主义理论产生了广泛、持续、深远的国际影响,相继获得了芬兰“阿尔托大学杰出校友奖”“芬兰狮子骑士团骑士勋章(Knight of Order of the Lion of Finland)”、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orld Green Design Organization, WGDO)颁发的“2017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光华龙腾“中国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等荣誉。

陆定邦教授在 “2019国际感思学术研讨会”发言

首席教授陆定邦教授为文化艺术类国家级高层次海外人才,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数字化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毕业于全球知名设计学府“新包豪斯”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IT),是美国最早一批取得设计学博士学位者,同时也是我国台湾地区最早参与博览展示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科学等新兴领域的推动者。曾任台湾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中华设计学会理事长。他致力设计学的学理创新、方法创新和整合创新,首创“正创造/镜子理论”,创办亚洲第一本国际文创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执行院长胡飞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体验设计研究的青年学者之一,其体验设计研究成果有效应用于产业、帮助企业获取了十亿级的经济效益,其原创新方法SAPAD框架先后获得国际跨学科工程会议的“最佳学术论文奖”、亚洲设计工程会议的“最佳论文奖”等。胡飞教授也相继获得教育部高层次青年人才、光华龙腾·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优秀作品海外巡展”在乌兰巴托创意中心和俄罗斯国立装饰艺术博物馆的活动现

2. 国际化设计交流的常态化

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科也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设计形态的转化与重塑。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渠岩教授自2016年起扎根佛山顺德青田村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实践,提出的“青田九条”规约了当代乡村发展的方向,引起了全国各界广泛关注,青田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由该院教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丝绸之路国际时装周——优秀作品海外巡展”先后亮相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莫斯科和意大利米兰,并同步举办高水平的国际时尚创意论坛,将中国优秀的非遗文化、设计创意作品推向世界舞台。作为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最广泛、资助金额最大的服饰与设计文化展演与传播项目,其在海外举办的展演与论坛活动引发当地各界追逐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热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网、凤凰卫视等国内主流权威媒体密集报道和专访高达近百次。

3. 国际化设计启蒙的常态化

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科注重推广现代设计文化和科普文化教育。2018年,广东工业大学浩泽莱德设计博物馆建立,成为全国“首个省内高校设计博物馆”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名片。该馆由广东工业大学杰出校友吕明泽先生和著名设计师熊浩先生向广东工业大学60周年校庆捐赠藏品和捐资建设而成。博物馆展出15世纪至20世纪共约4000余件欧洲经典工业设计产品,估价约150万欧元。设计博物馆目前主要有交通、音乐、家用电器、摄影摄像、器械机械和钟表六大类藏品。这里所进行国际设计史相关的研究项目,已成为广工大学术交流的中心之一。

广东工业大学浩泽莱德设计博物馆开幕现场

4. 国际化设计论坛的常态化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以促进中外设计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研讨与创新为目的,连续主办六届“集成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连续主办三届“国际服务·体验设计研究高峰论坛”、连续主办两届“设计文化创新与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学术研讨会”,累积主办、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50次。会议继续秉承历届会议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关注当下,着眼未来。围绕新时代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验设计” “绿色设计”“服务设计”为路径,探讨设计产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

5. 国际设计获奖的常态化

近年来,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屡获国际国内设计奖。以2020年初为例,余宇老师团队作品《Puzzle fair fared concrete brick》与赵璧老师团队《ClickPack X》分别荣获2020年度IF设计奖,赵璧老师团队的另一件设计作品《HiPack Solar》获得日本2019年度 Good Design Award 设计奖。学生黄家兢团队作品《UVA charging station》(导师张晓晨)和学生陈依琳团队作品《Solitor》(导师徐兴)各获1项2020年IF设计新秀奖,学生贺奕团队(导师陈朝杰)《 “Sunbath——Clothes Dryer for Sunless Room》获得CUMULUS GREEN 2020·循环经济国际设计竞赛Excellence Prize。

广东工业大学的国际化设计教育始于中日协作,兴于中芬协同。经过三十年“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跨越式发展,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科已发展成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和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和2019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均进入A类(前10%)。2019年,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与环境设计两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成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集成新工科、融合科产教、常态国际化、服务大湾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正昂首迈进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  

广东工业大学浩泽莱德设计博物馆部分藏品

2019年“集成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现场

2018年“国际服务.体验设计研究高峰论坛”的会议现场

我院主办的2019时尚设计周系列活动

Puzzle fair fared concrete brick(设计:余宇等)

HiPack Solar(设计:赵璧等)

Solitor (设计:陈依琳等,指导教师: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