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执委、国际设计联合会执委
编辑_Edit_ 李杰 李叶
光华设计基金会2010年成立,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路甬祥副委员长倡议下成立的中国第一家设计基金会。基金会秉承“扶持设计人才成长、推动设计产业发展,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采取公益服务模式,在设计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支持地方设计创新基地建设、国际创新设计交流、全球绿色设计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金会面向全国设计人才、专业机构开展表彰、奖励和资助,延续2005年起在团中央支持下设立的“光华龙腾奖”(国 科奖社证字第0223号),通过“中国设计贡献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等系列奖项,连续举办14届全国评选,累计表彰行业领军人才两万余人。参选对象包括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服务设计等设计门类,获奖者在引领中国的创新设计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新形势下,设计3.0将赋予中国设计新的意义。中国设计人才将肩负起新的责任,并迎接世界给予我们的最好的历史机遇。”在访谈中光华设计基金会张琦理事长表示,“‘光华龙腾奖’具体讲它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承载推动中国创新设计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肩负培养造就创新设计优秀人才的责任。是里程碑,树立一个个自主创新楷模,让中国设计之路可以被铭记。”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70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张琦: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设计的发展有很多内容是让人深刻难忘的,最让人深刻难忘的应该是我们的两弹一星。在50年代、60现代那样极不寻常,又面对严峻国际形势下,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国家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70年里让人最印象深刻的事情之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在农业、工业这样传统一产、二产里也都有很多让人特别难忘的事情。首先,在水利工程方面,以“红旗渠”为代表的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是对中国农业生产产生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中西部很多地区因为有这种小一型、小二型水利建设,地方的农田水利工程一下上了一个台阶,农业生产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次,农业机械化工程方面随着农业机械设计的进步,如小型收割机、小型短途运输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设计为农业生产也做出了非常大贡献。
农业生产里面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农业研发机制、成果的转化和生产模式的变革。这种生产模式的变革,其实也是一种农业生产流程设计。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的研发与供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变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70年,从现代化的程度来看,工业化的进步是从简单的生产到大量代工,到有自己自主创新设计的一个发展过程。虽然我们的整体设计水平还达不到世界一流,但是也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去进行全球性经济活动交流。比如当时的凤凰相机、海鸥相机也能出口赚外汇。
除了农业、工业方面的发展,70年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变化还有人才的培养。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1000多所高校里都设立了设计专业。最高峰时候,国家每年培养出50多万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这个数量级给中国设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整个设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是中国设计变化的一个真正源泉。
70年里,要说到设计从产品、产业的变革到人才的培养,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对有关设计政策的不断重视和优化,从工业设计到服务设计、从创新设计到绿色设计,国家有关部委这些年都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对设计行业的大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比如,为推动绿色设计发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于4月15日联合出台了《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9}689号),明确了绿色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指出“绿色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并对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光华设计基金会的宗旨和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基金会愿意在科技部指导下,以前期的行业积累为工作基础,全力配合推动这一国家层面政策的落地,为国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设计》:您在创新设计领域深耕多年,请您谈谈对关于创新和创新设计的理解。
张琦:关于“创新”和“创新设计”的含义,我想引用两个人的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创新设计的价值在于:提升制造服务品质,赢得用户信赖,获得竞争优势,创造市场价值;能够为用户创造新体验和新价值;创新设计新工艺、新装备,可实现大幅提质增效,乃至引发产业变革;好设计可以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创造产业新生态;绿色设计引领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和循环利用,体现了创新设计的生态环境价值。而知识技术、创新环境、体制机制、价值理念、创意创造、创新人才是创新设计的竞争力要素。”——引自2016中国好设计奖与第十二届“光华龙腾奖”颁奖仪式上路甬祥院士《再论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报告
“创新理论”是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他在做出“创新”定义的时候是基于商业和市场的语境。熊彼特强调“创新的源泉来自于生产端”。他认为,什么样的工厂、什么样的生产决定什么样的创新,现在工业设计也是这样。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开始兴起管理创新,即“软实力”。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对创新做了新的解释:“创新的源泉不仅来源于生产端,更来源于消费端。市场需求激发创新”。如因为需要更高效地解决交通问题,所以设计生产了大型商务飞机、高铁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知识网络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也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大家发现创新并不完全来自于生产端或消费端,不是某个产业或某件产品,而是来自于创新者对新技术的集成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乔布斯。滑屏技术在康柏公司放了10年无人问津,因为它没有大量的人机交互需求,键盘能解决所有问题。乔布斯把它买回苹果继续研发,基于人需要简单地使用功能复杂的东西,乔布斯把这些硬件、技术进行融合,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如何在手机中集聚更多的功能,苹果做了很多创新,如用五轴数控机床制作外壳,而不是用模具。这种用现代数字制造来控制成本就是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对用户的最大创新还有历史性地加入了手机照相功能。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创新设计的价值,不断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创新设计,需要从理念、环境、基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握网络时代设计的新特征——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开放融合、共创共享。完善政策法规环境,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设计提供有效法治保障。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权益分享机制、设计评价机制,持续增加对设计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投入,为自主创新夯实知识与技术基础。同时,国家、地方和企业应加强对创新设计的投入,建立创新设计基金,加大对设计方面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养设计人才,提升人才质量,强化创新设计人才是基础,引导中国设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向高品质、迈向中高端。
创新设计是把握新产业革命机遇的必然要求。设计引领才能成为新产业变革的领跑者。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常务原副院长潘云鹤院士的支持下,由光华设计基金会牵头设立了“光华创新设计研究院”,主要以城市为目标,开展创新设计战略咨询,服务于城市创新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绿色设计合作、培训、服务设计合作、会展品牌活动、技术转移、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工作。
《设计》:在诸多设计奖项中,光华设计基金会的奖项卓尔不群,请您介绍一下“光华龙腾奖”设立的初衷以及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张琦:关于“光华龙腾奖”,具体讲它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承载推动中国创新设计发展的历史使命;同时肩负培养造就创新设计优秀人才的责任。它又是里程碑,树立一个个自主创新楷模,让中国设计之路可以被铭记。”
光华设计基金会最早的工作体系是在共青团中央所属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创新工程办公室。当时共青团中央有一个全国性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评选一些行业的“杰出青年”,像“农村十大杰出青年”、“IT业十大杰出青年”等。我们在当时做了一个创新工程体系,就在想“人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也可以评一个设计业的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设计”这个概念还少有人关注,我们希望中国设计像巨龙腾飞,于是在团中央支持下创立“光华龙腾奖”。2011年10月“光华龙腾奖”获得国家奖励办批准成为国家级设计人才表彰奖(国 科奖社证字第0223号),是中国设计行业第一个、跨领域、公益性的杰出人才评选活动。
“光华龙腾奖”的与众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光华龙腾奖”是专门表彰奖励创新人才的奖项,与其他大多数表彰产品的奖项有本质区别。其重在表彰人才的“行业引领性”、“创新推动力”,而不是评价其设计作品,因为创新推动的真正源泉是创新者们。
第二,“光华龙腾奖”评奖始终坚持“公益、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其中公益模式的设立也是考虑到奖项的公正性、权威性,以及对行业的推动性、必要性,所以采取公益模式,评审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受商业冠名。坚持“公开性”,全部过程向社会公开。坚持“公正性”,由部级、厅局级以上事业单位、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有部委批准文件的联盟、地级市以上行业协会、青年联合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设计成员所在单位、全国性媒体等组织推荐,不接受个人申报。由各领域推荐的专家和历届中国设计贡献奖、十杰获得者组成评审委员会,每年公开抽签组成当届评委团。采取初评、公众投票、评委团远程投票、抽签评委现场投票四个指标加权产生最终结果。光华设计基金会不参与投票。
第三,“光华龙腾奖”强调“设计对国家承担的使命”、“设计对可持续发展的担当和责任”以及“设计怎么样让生活和世界变得更美好”等时代主题,在创始之初就把设计做了一个跨界的定义。把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创意设计、智能制造设计及服务设计等诸多门类进行综合统筹,从设计价值本身和设计价值的贡献来制定“光华龙腾奖”评选标准。
光华龙腾奖是中国设计领域人才表彰最高奖,自2005年起,15年来光华龙腾奖累计共评选表彰“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140人,“中国设计贡献奖”158人,表彰“龙腾之星”及系列奖项获得者20000多人。“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都是行业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推动设计产业创新发展,在其行业或地区都有极强的引领性和示范性,对产业的发展创新起到了真正引领的作用。获得光华龙腾奖后,王华明、吴志强先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冬亮、吴晨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光华龙腾奖”获奖者得到地方政府认可,如深圳市将“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纳入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政策,最高奖励480万元。
“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获得者徐志磊院士今年已87岁高龄,依然在为推动创新设计奔波,依然上讲台播撒光和热。“光华龙腾奖”委员会主席柳冠中教授,回国后的33年来的始终在为设计大声疾呼,探寻设计真理。光华设计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石定寰,不论是在国家部委工作还是在退休之后,创新设计、绿色设计始终是生活中的主旋律。
要说“光华龙腾奖”这么多年评选推动的心路历程,可能最难的就是从初评开始,到终评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光华龙腾奖”的获奖率不是很高,从评出中国设计青年百人榜的时候,就已经充满了选择,标准从优改进的问题。当然“光华龙腾奖”评选的规则,一旦定下来就不会随意改动,都是按照规则来评选,并且我们也在不断的优化它。但是规则毕竟在执行过程中会有跟现实情况不是那么完全的一一对应的,所以最后终评的时候,进入提名奖就充满一定的竞争,提名候选人再竞评十杰,竞争就更加激烈。每次看到一些在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创新的提名候选人最后没有被评上,我们都感到很遗憾,有些同行业的朋友也会感到惋惜。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跟我们的参评人讲,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奖项,我们主要还是以“责任、担当”作为行业发展的准绳,所以评选的过程中,究竟能不能获奖,其实我想说的是评上了很光荣,评不上其实也光荣,因为按“光华龙腾奖”的推报制度,其实推报的每位参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是行业的精英,是行业的中流砥柱。未获“十杰”的人也都是被上百家行业机构从百万优秀设计从业者中推荐出来的,已经很值得骄傲。而且有很多提名人和百人榜获得者还创立了世界级公司,他们同样很优秀。我们想的是怎么样让这个奖的所有参评者能够获得更多的荣耀。这其实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衷心希望更多行业有为人士成为行业领军者、行业领袖。
另外从评选的过程和最终结果来看,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行业的覆盖和地区的覆盖,还是不太均衡。比如说近些年东部地区参评及获奖人数较多,这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有关;西部地区的总体数量偏少,行业覆盖也不是那么全,包括像香港、台湾有参评者,但获奖的人数也不是很多。我们希望在以后的评选中能够更好地平衡发达与发展的关系。还有就是评选的机制优化,我们希望建立“光华龙腾奖公益基金”,因为“光华龙腾奖奖金池”到目前为止还是由基金会在承担。我们希望通过“公益基金”的建立,让更多关心、支持创新设计的机构可以更好的支持“光华龙腾奖”,让“光华龙腾奖”的公益性获得更多保障。同时,我们也希望“公益基金”可以形成一个对“光华龙腾奖”获奖者和参评者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机制。给予他们更多能力再提升和一些公共资源的提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创新创业过程当中,起到更好的创新引领作用。
在这里要感谢新华社主管《中国名牌》杂志十几年来一直对“光华龙腾奖”评选活动的支持与参与。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媒体也都不断地为“光华龙腾奖”的评选传播贡献力量,使得“光华龙腾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此更特别感谢《设计》杂志能够专门关注这样一个话题。
《设计》:在推动整个设计领域创新设计方面,光华设计设计基金会起着怎样的作用?接下来还将向哪些领域拓展?将着力推动哪些具体工作?
张琦:作为最早用公益方式来推动中国设计产业的设计机构,光华设计基金会的公益性和民间属性,得到了很多传统行业组织、专业组织和一些地方机构的大力支持。我想基金会在行业里起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探索设计的创新思想和理论。我们这个思想理论是以路甬祥院士的“设计3.0”思想理论为基本指导原则。
设计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体系,对中国来讲意义重大。纵观全球的发展,设计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学创新都息息相关。设计的推动离不开三个层面,第一是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第二是在正确的理念和价值指引下对应的法律和政策;第三个层面是市场层面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的升级、发展。
设计思想理论的传播,设计价值理念的不断交流和推广,与有关政策的推动是至关重要的。自2005年开始到2010年,我们一直在做设计学学科建设的推动的工作,直到2011年,经过全国人大代表滕卫平建议案,“设计学”在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一级学科”。但是我记得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实际上是希望设计学能够成为一个门类。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推动的一项工作,争取把设计学推成一个独立的门类。现在是13个学科门类,设计学有没有可能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这是我们特别期待的。
基金会除了设计理念的推动,还在推动服务设计、绿色设计、创新设计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通过联合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举办“中国设计节”、“中国服务设计大会”等会展,努力搭建起设计产业集聚平台、设计人才服务平台、设计信息交流平台和设计投融资服务平台。以设计瑰谷为载体,建立基于设计的城市系统创新综合体,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落地。比如:在基金会的多年努力下,通过开展“服务设计研讨会”、“中国服务设计大会”等一系列活动,2018年1月10日,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联合发文,把服务设计写入《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2018年版)》,而且对服务设计给出了一个定义。这是我们联合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地高校和相关设计机构共同研究推动的结果之一,服务设计对于中国设计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重要。
服务设计会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设计伦理的角度来讲,我们要关注服务设计带来的结果,不论是商业服务还是公共服务,服务设计的目的都应该是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作为非政府组织,基于公益属性,我们提出了筹建“服务设计公益专项基金”。结合2019年的第二届中国服务设计大会、优秀服务设计案例评选等活动,将服务设计推动落到实处。
自2006年起,开展中国设计节,利用创新设计手段为地方产业服务,至今已举办14届。第十四届中国设计节拟定于2019年10月于北京召开。
同时基金会也在行业组织的建设上面,从基金会本身出发,孵化和支持了很多新平台建设。2013年,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注册成立,它由中国人发起的,世界上首个致力于推动绿色设计发展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也是由基金会支持推动建立起来的。WGDO旨在全球范围内肠道和传播“绿色设计”理念,以“绿色设计”为手段引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变革,实现人与自然融合共生通过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中国峰会、欧洲峰会、世界绿色设计博览会以及评选绿色设计国际大奖/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发布《世界绿色设计报告》等形式,促进“绿色设计”信息、技术、材料、项目、资本、人才等交流与合作,搭建全球性绿色发展对话平台。
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作为绿色设计领域全球年度盛会,先后在瑞士卢加诺、意大利米兰、比利时布鲁塞尔、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德国弗莱堡、中国扬州、韩国首尔等地举办二十多场高规格论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绿色设计”理念,积极推动生产变革、消费变革、生活方式变革。通过举办论坛、组织展览、开展国际互访、进行评选表彰等多种形式。在多个领域达成了影响深远的国际合作,得到了众多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响应。先后有数百位各国政要、三千余家知名企业出席论坛系列活动。
作为WGDO政策咨询、研究开发、趋势分析、成果应用、标准评定的“高端智库”,2015年10月绿色设计研究院在天津成立。绿色设计研究院以绿色发展战略为指导,引进国内外绿色设计的人才和经验,涵盖绿色建筑建材、绿色纺织服装、绿色家电、绿色通讯、绿色办公、绿色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为地方企业提供各类绿色材料、绿色技术应用转化服务,构建新材料、新技术对接桥梁。研究院目前已建立储备了包含上述行业和领域的绿色项目库,可采取政府引进或机构共建的模式,灵活开展服务和合作,促推绿色项目落地。
绿色发展,设计先行。从产业发展来看,绿色设计是启动绿色发展的第一杠杆。它不仅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更是贯穿生产、消费、流通各个领域的“源头”环节,决定了产品、工艺、装备、服务的生态环境友好性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绿色化水平,其目标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近年来在光华设计基金会推动下,绿色设计陆续得到政府、学术和产业界的普遍的接纳和认可,形成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2016年,在基金会推动下,时任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先生主编出版了全球首份以绿色设计为主题进行专业研究的系列性年度报告《2016中国绿色设计报告》。“绿色设计”成为中国科学院认可的学科方向。
在国内我们也发起成立了北京绿色设计促进会、扬州绿色设计协会,现在也正在重庆、武汉、广东、浙江、天津等地推动行业组织的创建。光华设计基金会还以参与推进“国家设计创新建言献策建言献策己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种方式谏言献策,助力中国设计产业蓬勃发展。
《设计》:在您看来,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还需要什么样的设计组织做哪些工作和努力?
张琦:基金会在行业里面所做的工作,其一是通过“光华龙腾奖”树立一个个模范榜样,树立创新设计的典范,寻找和扶持青年创新的杰出人才;第二是在行业组织的发展方面,推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设计业国内外组织;第三是希望在设计学的学科发展上面做一些推动和支持。下一步我们还会在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上去做更多推动。比如说,在设计学学科的科学发展方面,我们希望在设立“中国设计院士”这样的一些话题上进行探索和推动。
在促进中国设计的发展方面,设计组织其实已经很多。但是我们希望有更专业、在产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上面能够有更多融合的设计组织出现。更专业、更落地、公益性更强的设计组织,应该是我国目前最需要的。要围绕具体如服务设计、绿色设计、创新设计方的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方向,包括与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些资源匹配,做更多的推动与合作。尤其在一些重点领域,比如整个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其实对整个城市的生命力都非常重要。就像十几年前,在德国的雅盛工业园里就有基于科技的大大小小各种科技型的组织上百家,这些组织里面有一半儿也都是跟设计创新相关的机构。
《设计》:请您与《设计》的读者分享一两件您目前正在关注的设计领域的事件。
张琦:我现在正在关注设计界的两件事情,第一件是设计投资,基金会最近也联合一些资本机构在做设计产业基金。2019年5月16日“光华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济南注册成立,该基金由基金会与鸿茂恒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发起,基金运作将由国家院士、政府智库相关领导、外籍专家及企业精英等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对投资项目进行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以及投资价值的多维度分析,投资领域包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设计等8个主导方向,其中绿色技术是其投资重点领域之一。
我认为设计投资是目前中国设计最重要的一个点。设计再好、再有价值、再有未来,都需要被投入。所以我想,如何更好地推动设计发展,让更多的投资流向设计,这可能是目前基金会比较关注的一件事情。第二个就是我在三四年前提出的“世界语境下的中国设计的发展,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从目前来看,其实中西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本来走的路就不一样,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也都不一样,所以现在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冲突必然就会产生。这种冲突对世界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尤其刚刚才开始步入要跟全球同步去发展和参与全球性竞争的时刻,中国设计在这种全球的、商业性的流动和竞争上还很稚嫩。这个时候,中国设计该有一个怎样的方向,其实是对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我们在培养设计人才过程中的导向是什么?商业非常重要,但是有没有比商业更重要的东西?就像很多年前大家都提出类似的话题:我们做杯子是为了喝水,但如果水都污染了,我们做的杯子有什么用?设计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发展设计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逐个人或者是小群体的商业利益,所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怎样用绿色设计的思想理念去引领设计的发展,让设计真的可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就需要我们非常严肃认真地思考,中国设计究竟要靠什么来驱动和牵引?中国设计如何能够在推动经济发展、建立友好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这个时候不回答这样的问题是不行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消费所带来的推动,消费本身就涉及到我们对这个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比如北欧的设计对环境、对大众的顾忌非常多,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或者说,怎么样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设计赋能。这是我们中国设计要去思考的问题,不管是在能源的获取、使用、节能等话题上面,还是在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方面。因为人的生活方式虽然有内在的需求和冲动,但是其实也是被设计出来的,所以设计师的职责就很重要。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出更简单、更简洁、更高效、更优美、更幸福、更快乐的生活,其实就是设计需要去思考的。网络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但是解放出来后去干什么?设计的价值是可以把人的生命、人的体力、人的精神做更多的延伸、解放和加强,这种加强本身赋予了生命可能更多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设计而带来的更多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怎样可以变得对未来更有价值,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去更多思考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光华设计基金会承载了太多期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基金会立足行业发展,不断搭建更为广泛地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用设计手段推动社会发展;基金会也甘当铺路石,愿意与每一位“光华龙腾奖”获得者、支持和热爱设计事业的有识之士共同托举起中国设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