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设计师是连接不同门类设计师/团队的介质

0

曹雪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_Edit_ 李杰 李叶

583867028.jpg

“视觉传达设计能做事还有很多,视觉传达设计所能解决的也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问题,更不是有所谓绘画基础的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师。”曹雪教授在此次访谈中不仅谈到了目前视觉传达设计存在的局限,并强调眼界左右着一个人的格局及服务的品质,再高端的设计最终也是服务于人的,服务意识的高低会直接转化为服务质量的高低。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70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曹雪:新中国成立伊始,几项与视觉相关的设计,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国旗、国徽等——它们甚至从此奠定了作为国家层面的审美调性。我虽非共和国同龄人,但它们对于我辈乃至更晚辈设计人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当你笔下的点线面色等关乎到国家形象之时。然而,真正让设计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论是量变还是质变的重要过程,无疑是改革开放这40余年,而当代设计教育也正是从这个历史时期才开始起步的。我本人有幸成为这个阶段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北京亚运会,香港、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乃至正在积极筹办中的北京冬奥会等,我和其他团队成员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其中的某些设计项目。此乃幸事也!

《设计》:在您看来,视觉传达设计在我国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何?局限来自哪里?        

曹雪:奇怪的是,在很多人看来,视觉传达设计似乎只有审美性,没有功能性;只有形而上的诉求,没有形而下的诉求,尤其是当它被统称和简称为“平面设计”以后,道上的不少东西确实越来越平,电脑盛行之后更加明显。有趣的是,假以某某文化之名,巧立名目的各类海报设计活动或赛事总是层出不穷,一批酷爱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人乐此不疲,是为一种“去甲方(客户)”式的意淫。设计和纯艺术不同,往往需要角色出演,而不是本色出演。当然,总在抱怨天天受气的设计人,为了找回自己的自尊,偶尔结伴玩玩也无妨。但,视觉传达设计能做事还有很多,视觉传达设计所能解决的也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问题,更不是有所谓绘画基础的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视觉传达设计师。客观地讲,就视觉传达设计而言,中国目前没有大师,虽然满大街满朋友圈都廉价地互称大师,我也不能幸免,但真正的大师是有着独立人格和独创思想,影响时代和影响世界的人。中国目前的设计暂时还谈不上国际影响力,但我相信,它不远了。谈到局限,我个人认为,太多视觉设计师的眼界与信息化时代不匹配,构建问题的广度、深度和角度远远不够。

《设计》:2017年至今,您带着《塔外》系列设计涉外展游历了伦敦、米兰、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您曾表示“对中国当代生活状态的自然流露,才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请您谈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正确方式。

曹雪:说实话,我每次带着国人设计师的作品出国去展览都充满了自信,而《塔外》展的三届观众用他们的留言乃至眼神与手势回馈与验证了我的自信。我一直认为设计展最能直接体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我们本以为互联网时代,中国的设计早已为外国人所熟知。但通过这三次展览,我发现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相对于“请进来”,我们“走出去”的机会还是少之又少。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这两个词经常被人简单而又表面地捆绑在一起。对视觉传达设计而言,似乎只要以传统元素加上现代语言的做法,即可大功告成。我曾经说过:最高境界的中国设计,并非要出现中国元素(此话也常常被人误读)。中国人的审美方式、观看方式、表达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一定会不自觉地体现在任何一类的设计作品当中。正如许多外国观众看完我们的《塔外》展后惊呼:原来中国设计不只是他们早已熟知的那些传统元素和有限的表达手法,而是时尚、灵性和智慧的!

《设计》:您先后为广州设计了城市形象LOGO和广州亚洲美食节视觉LOGO,其中都应用了“小蛮腰”的形象线条,这是否体现出设计与城市相关LOGO的规则?

曹雪:我不喜欢“规则”一词,如果说有规则,那么这两个LOGO设计的所谓规则都是我自己定的。当然,在设计它们前,都被甲方要求需有广州元素出现,而具体是什么元素,却无人明示。其实,在这两个LOGO之间,我还设计了另外两个同样运用了“小蛮腰”元素的LOGO,只不过这两个活动的传播力不够,见到LOGO的人也就较少。我想说的是,四个LOGO设计选用同一个元素来演绎,似乎看上去既变态又黔驴技穷。但这正是我想努力去超越自己的一种方式。我做事,喜欢去挖掘可能性。客观地说,把这四个标志放在一起,它们完全不相似。再者,即使在我们动手之前真的存在种种规则,那也无妨,因为最终效果的呈现完全取决于各自的戏法是否巧妙和高超。另外我想解释的是,不是我本人酷爱“小蛮腰”,而是我所选择的城市视觉元素必须与当下更为广泛的受众以及媒体的认知达成共识,视觉传达,因达而传。

《设计》:您曾说“设计师眼界一定要高,身段一定要低,不能养出艺术家的脾气”,那么在您看来,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艺术与设计是怎样的关系?

曹雪:在我看来,无论做哪行,眼界都比知识重要得多,或者说眼界里就已包含了所有知识,这种知识是质变过的,而非量变。同时,眼界又左右着一个人的格局及服务的品质,而再高端的设计最终也是服务于人的,只要是服务,就务必降低身段,服务意识的高低会直接转化为服务质量的高低。设计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介质,想要与不同层面的人沟通成功,就要调整不同的身段。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所有艺术成分,说到底就是一种沟通手段,它属于设计语言的范畴。诚然,它同样具有审美功能,此点,与纯艺术作品无异,但它一定不以审美为最终目的或唯一目的,只是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会影响到作品的品位与气质。

《设计》:随着科技和材料的迅速发展变化,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及与受众的交互方式是否有所变化?

曹雪:变化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之前我反复强调了视觉传达设计所能涉猎的领域还有很多。如今,不论是设计还是设计教育,都充满了太多的新生事物和未知数,这对于靠创意和设计而活着的人来说,反而充满了刺激和欲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我们不用过于杞人忧天,去担心设计及沟通方式的改变问题。就像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生命会找到它自己生存的方式”,何况,设计只有未来时。

《设计》:您曾谈到“社会设计”的概念,认为“设计就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人文关怀。中国的社会设计还没有真正起步”。那么在用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问题上,您如何回答“一张海报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

曹雪:从城市到乡村,我们究竟有多少可以以设计为媒去解决的问题,你我都难以估量。我所说的设计绝对不是美化工程和“面子工程”,其更是跨越了所有设计门类边界的一种建构和体验方式。生活于社会之中,只有人与人之间多一分关怀之心,方能出现“关怀”之设计。遗憾的是,我们有太多公益主题的设计只是止步于标语口号和海报。仅以垃圾分类为例,我们不知喊了多少年,但却总是收效甚微,殊不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个环节即可解决的事情。况且,我们习惯于过分去关注人的态度,而忽略了人的行为,其实设计完全可以直接去规范和左右人的行为。为此,我早就撰写过《文明不是文艺》一文阐述我的观点。我也不知道,一张即便是设计精美的海报,到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或能解决多大的问题。我们总是自己把设计的门槛做低,把设计前进之路做窄。

《设计》:做一个好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如何继续学习?

曹雪:设计师首先应该热爱生活,并应具备超凡的洞察力。于当下,于未来,他们不仅应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要善于去构建问题,创造问题。设计师需先学会“共情”,之后方能知道如何去“煽情”。此外,我多次跟学生们说过,一个创意工作者要日积月累地在自己的大脑中尽量去储存更多的信息(A点),这样,当你看到目下的事物(B点)时,才有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兴趣点、灵感),否则通常都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是视觉设计师,平时所做的观察与记录,也不仅仅是对于图形或图像的记录,它可以是对一段情节、一种情绪或一种情感的记录——文字表达的止点,正是视觉设计的起点。在当下,不仅视觉设计本身是个介质,就连设计师本身也是一个介质,他们的作用往往是连接不同门类的设计师或设计团队。

《设计》:请提出一个您认为当下最值得业界讨论的话题并抛出您的观点。

曹雪:问题:AI人工智能来了。我的观点:设计师现在该干嘛干嘛。相信我,未来一定还有人活着!

《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国际大趋势是怎样的?

曹雪:大趋势我也不知道,我只能说目前我能够感受到的小趋势是:视觉传达设计变得越来越平面化、动态化和均质化。不过,请保持“趋势”变幻莫测、喜新厌旧之风格,否则,设计何来前景?

《设计》:请您和《设计》的读者分享1-2个最近您正在关注或研究的理念/领域/问题。

曹雪:在大家热衷于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的设计之时,我却在近几年一直关注着动态标志设计的发展进程,其中包含着太多颠覆传统认知的全新理念。不仅对于设计师,我希望我们的客户乃至整个社会,也能同步于这些理念的发展,从而以小见大,共同输出新时代之气象。

插画设计

插画设计


微信图片_20190627103123.jpg

广州城市形象LOGO



亚洲美食节LOGO.jpg

亚洲美食节LOGO


广美2019毕业季主视觉设计


微信图片_20190626152402.jpg

塔外设计展主视觉设计

杯子设计

唱片设计



图片91.jpg

书籍装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