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钟炎:设计行业必须了解社会和人群

0

 设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国设计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日设计存在哪些差距?工业设计毕业生如何创业?

带着这些问题,《设计》杂志社主编对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设计》杂志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钟炎进行了一次采访,其中不乏精彩答案。


zhuzhongyan1副本1.jpg

《设计》:请谈一谈设计的今昔对比。

朱钟炎:以前的设计相对比较单一,最开始设立工业设计系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发展到现在,已经把工艺和科技结合起来了。以前的设计关注的是造型,现在的设计关注的是和人之间的关系,重视功能性,即如何解决问题,或如何满足需求,着眼以人为本。设计的内容范围很宽泛,大概有:如家用电器、生活日用品等这些是产品设计,还有包括室内的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建筑是个大类,房子周边必须要有环境,生活社区里有座椅、垃圾箱、照明等等公共设施,我们称之为城市家具,英国人称之为街具,西班牙叫做城市元素。网络、动画、动漫等这些虚拟的设计,再到现在提出的交互设计,体验设计,服务设计及近未来发展的智能化设计等等。

设计行业必须要了解社会和人群,设计是依托于社会及人的问题,需求(包括潜在的问题与需求)进行发展和变化的,要善于发现机会和规律。

我近年主要做与智慧城市,城市环境形象,设计创意创新思维方法,老年服务设计这一部分,并不单纯为了设计的商业利润,而是看重实现设计的服务价值。

《设计》:您认为所谓‘设计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朱钟炎:设计的核心是方便、效率、安全,首先要解决问题,设计是帮助你解决问题,并不局限于表面的光鲜亮丽。设计的根本核心是带给大家方便与需求,并不仅仅集中在形式表面的好看,因而系统的设计管理就变的尤为重要。比如说医院的部门分配不合理,各个科室之间转换的时候就非常麻烦,在看病、挂号、拍片子之间都是值得深入进行设计研究的。再比如说北京的地铁出口标示的是“ABCD”,上海地铁则标的是“1234”,不管是用ABCD,还是用1234表示,目的是要让乘客简洁明了明确识别出入口及目标方向,高效安全地通行。由此可见,设计是需要规范的,设计的意识需要提高,设计的管理需要深化。

《设计》:请您分享一下设计教育领域里的最新的动态和趋势,从您的经验来说。

朱钟炎:设计教育这一块,学校不一样肯定教育也不一样。

比如说同济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因为是从建筑学院里面独立出来的。当时我们想搞一个教学改革,所以我们没有系,只是按照几个专业方向来处理。从传统的设计来说就有三四个方向,包括产品设计(也叫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环境设计(又叫景观设计或者园林设计,事实上一样),一般建筑专业重技术,艺术设计重形态。现在视传包括动漫、媒体这一部分。

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今年在华南理工、中国美院的讲座和论坛我有发言,讲的就是关于现在信息化时代的设计教育应该怎么发展。既然叫做发展,那么课程必须要调整改变,否则的话就跟不上形势。讲设计教育的发展,就必须了解现在设计教育的形势。整个社会在变化,这就是大的趋势,最直接的就是政府报告以及十九大报告都指出了今后发展的趋势。从专业角度而言,学校是干什么的?培养设计人才,跟不上形势你培养什么?

所以课程的安排、教学必须要和社会紧密联系。这个就是前提,具体讲,现在的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将来的物联网,现在的智能化发展的非常快,传统的设计之间都有涉及,这样一来学科之间要打乱,也就是现在我们提倡的专业学科交叉。以前我们设计分三个或者四个专业,那么现在我们学校为什么不这样提了呢?它往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学科的方向,比如说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还有通用设计。通用设计在英国叫包容性设计,它是强调为弱势人群服务的设计,它关注老人、儿童、残疾人。还有是无障碍设计,主要关注残疾人群,通用设计关注的是整个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人都会成为弱势群体,老年人走路没有年轻人快,眼睛花了,听力也不行了,反应也不灵敏了,这是生理变化导致的现象。但你还是在这个环境里生活,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家里的私密环境,所有的设计必须要考虑这些人的需求。这些就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

中国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所以设计就必须要考虑这些相关的行业,设计就必须要发展变化。首先要分析形势,研究以后该开什么样的课程。先从大的方向进行分析,有些课程顺理成章地就交叉了。适老化设计,就是针对老年人进行的设计,这个是我们这里的提法,国外叫包容性设计、通用设计,但是适老化设计大家更听得懂,用这样的提法简单明了。适老化设计包括我们日常用的所有生活用品、环境等,所有和你有关联的东西都可以是适老化设计。它和现在的设计不同在哪里?你要考虑老年人的特征、行为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即所有器官弱化后的特点,你的设计如何为他们服务,这就叫做适老化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又可以把智能化结合起来。但是如何设计呢?那就需要创意思维。我还有个课程就是讲创意思维方法的精品课程。

《设计》:在您看来当下日本设计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据说传统的日本是讲资历的,青年设计师是怎样的状态?中日设计师的差距是怎样的?

朱钟炎:我曾在日本工作学习十几年。当初50年代的时候,日本和中国的情况差不多。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现在觉得日本的东西很好,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我儿时听到大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东西不好的,这个东西不牢的,是东洋货”。可想而知,50年代国人对日本产品的印象并不好。50年代是个什么概念呢?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占领日本,日本军工改民用生产。美国让它生产,都是模仿照抄美国人从国内拿来提供的生活用品,那个时代日本还没有讲设计。生产后自己国内销也就算了,它还出口到欧洲,结果就像我们现在被人家骂抄袭、山寨。这引起日本社会重视,松下的老板松下幸之助,到欧洲去考察,认识到什么叫设计,而不是抄袭,回国一下飞机就兴奋的说,现在就是设计的时代。五十年代初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一个G-Mark优秀设计奖,制定了优秀设计的评选规则,并且制定了惩罚措施,如果谁要把抄袭的产品出口就会被罚得倾家荡产。他们还派人才去国外学习,就像现在我们许多人出国留学一样,了解学习德国设计、意大利设计、北欧设计。

中国人现在走的这条路,欧洲人早就走了。美国的设计是从欧洲来的,二战的时候,欧洲人才涌入美国,促进了美国的设计发展。欧洲的设计发展源于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时代,以水晶宫展览会为代表。日本的设计是先拿来,然后进行消化融合,这就是他们的长处。日本在唐朝的时候向中国学习,包括文字,但是为了普及教育,为了让妇女学习方便,就创造了平假名,相当于我们的简化字,容易书写。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向欧洲学习,对教育大力投入。清末战争,列强侵华,日本将获得的战争赔款全部投入教育,进一步扩大了“寺子屋”(即私塾)平民教育的普及。日本工匠精神浓厚,往往几代人专注一个行业,做到极致,这是中日差距的一个表现。工匠精神还体现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将技术传承下去,因此讲究资历的先后(其实我国传统以前也是这样。古代日本人到大唐来朝贡,学中国的技术,就很谦卑),讲资历其实体现了对师父,先辈的尊重,也是对技术,经验的尊重,这种对工匠精神的尊重远远高于商业意识。

日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日本的“忍”文化,即忍辱负重、以图后强,我们现在讲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要强大等,道理上是有相似之处的。日本的文化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征,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影响深入骨髓。日本的“忍”文化,中国的说法是忍辱负重。日本的酱油、豆腐,造纸等衣食住用行多个方面,都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日本又将其消化,融汇贯通、改良提升。在对西方的技术引进也是这样,如,引进德国的汽车制造技术,啤酒技术,照相机技术等等,就像鲁迅说的“拿来主义”,但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先消化然后再创新提高,日本的进步正是源于此,这样的道理不仅适用于设计一行,各行各业都是适用的。我们现在也开始提倡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要传承,要深入探究。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将事情做到极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设计》:近40年,设计人开始在企业中担任领导性职位,甚至是总裁等等,您是怎样看待的?

朱钟炎: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进入到高层的设计专业人才是不是有决策权,这个是关键。举个例子,曾经有个企业聘请我做总监,他的要求是我要帮他组建设计团队,虽然有自我设计的意识,但是一年以后,由于老板对于开发市场上没有的新产品的创新意识不够,甚至以拿国外的样品进行抄袭模仿当做创新,设计总监做不了主,这样企业是没有办法进行真正的开发和创造的。现在的设计环境要比过去好很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企业的决策人需要尊重专业的意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设计》:青年创业的风头虽然不再,工业设计专业的人还是大有人在。您怎样看待学生创业?

朱钟炎: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欧洲日本的百年以上的企业有多少?日本存续超过1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已突破2.1万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超过200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在欧洲也不少,德国有837家,222家在荷兰,还有196家在法国。就连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百年企业也达到1100家。而在中国,经营历史超过150年的百年企业,仅有5家。分别是1538年的六必居;1663年的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而超过100年的企业还有青岛啤酒、泸州老窖等。中国企业不仅不长寿,甚至有些短命。有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7年,而美国企业为8.2年,日本企业为12.5年。(据中新社2013,9资料)中国的百年以上的企业少得可怜,很多品牌都消失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开门和关门。创业并不容易,创业首先要有科研,还要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创办公司最大的负担就是企业成本场地人工费,而市场,客户源是生存的关键。对这一切皆生疏的学生,可想而知,创业非常辛苦,十分不容易。纵观欧美商业社会环境,信誉是首要条件,因此,只要你勤奋坚守信誉,那么基本就能生存下去。

日本的学生,一般都是要就职的。先到大公司做5年以上,积累经验,条件成熟了就可以帮助自己创业,在工作中,几年来积累下来的人脉对创业是最大的帮助。

学生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融于实践,我们应当多鼓励、多支持。

《设计》:在跨学科建设方面,同济大学是如何做的?对于其他学校有什么建议?

朱钟炎:我们学校设计创意学院是2009年成立,作为国家教改试点之一。前面已经讲到,现在我们提倡的是专业学科交叉。以前设计分平面,产品,环境,传媒等三四个专业,现在我们不这样提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定学科的方向,比如说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体验设计。现在的交互设计,是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的。我们经常结合实际进行workshop,有时就把一个年级的不同专业的班级同学打散,混搭组成小组,进行做课题,调动同学间不同专业的特点共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可以学到专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课程的设置要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进行调整。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等等,现在都是智能化设计,我们现在增加了开源课程(Open Source)的引入,一年级都是做为基础课程来进行学习的。这个编程课程以前都是软件工程师去学习的东西。这个部分和传统课程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还重视服务设计、设计心理学,从心理学,用户的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考虑。

对于各学校来说,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科,应该有各自的特色。每个学校的设计学科与各校的特色专业结合形成不同学校的设计专业特色。例如与建筑专业结合的设计专业,体现了家居城市环境的特点;海事大学的设计专业体现了海港机械海洋设备的特点;矿业大学的设计专业,可体现采矿机械设施的特点;电机,化工,纺织,印刷,农林等院校的设计专业都可与相应院校的特色专业结合,形成各自的设计专业特色。

《设计》:前段时间中国工业设计40年有很多论坛很多说法,请您也谈谈您的看法?

朱钟炎:现在的设计相对40年前的设计刚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以后也会越来越好。当时对于设计的理解,仅限于外形设计,社会上把设计等同于画画,觉得设计就是画画,企业里要做设计,领导就想起小张会画画,“画的国画挺好,就让他画(设计)一下吧”,并且认为设计(=画画)很简单,根本不尊重设计,“哎,小周,帮帮忙设计(画)一下,画一下就给我:什么?要收费的?二百元差不多吧?五百就太贵了……什么?多少?!不就是画一下么?你们会画不是很简单么?帮个忙还收钱啊~”这些话以前我们经常听到,可见社会对设计的认识有多糟糕,并且当时把设计师叫做“美工”,学校开设的专业也称为“工业造型”“产品造型”,简称“工造”系,课程都是围绕着造型转,画效果图棒就是专业好,不重视功能和用户定位,设计的目的模糊。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大的改观,认识到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学科,是针对问题(课题)综合不同学科知识,解析问题(课题),选择运用什么手段(技术),确定何种途径去解决,预测并验证结果。柳先生的事理学,就是要求设计需要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好设计。因此,现代的设计师要求知识面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学校的设计教育,课程也是需要根据发展作调整,并且要制定鼓励选修交叉学科学分共通的制度,要求设计师具有创新的创意思维,是需要宽泛的知识面作底蕴的。设计学科的发展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土壤,在国家继续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大环境下,周围的相关部门,提高对设计的认识,在各个层面上要对设计进行包容与支撑,给予设计更多的独立空间,尊重设计学科的发展。举个例子,国外的设计协会都是专业人士的协会。行政管理层也需要提升认识了解设计,多尊重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此外,普及设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对全社会的设计教育的普及,其意义更大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