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 于 娜
摘要: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动画的创作,且动画创作开始走向市场化,我国动画发展较晚且特色不明显,而水墨动画作为一种我国动画特殊的存在一直被推崇为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动画,且动画设计师也在不断探究。文章从水墨人物画元素入手,探究我国现代多维动画设计的发展方向及水墨人物画元素的运用,为我国多维动画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水墨 人物画 现代设计 多维动画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0-0130-02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creation of animation, and animation began to market-oriented. Chinese animation development is lat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and ink animation as a kind of China's animation has been respected as a special existence with a typic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imation, and animation designers ar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multidimensional animation design and the use of elements in ink painting, and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animation in China.
Keywords:Ink Figure painting Modern design Multi-dimensional animation
一、水墨画与动画概述
(一)中国传统水墨画概述
提到中国水墨画,人们首先会联想到文人挥毫泼墨、别具一格的作品,而谈到水墨动画,则会想到一些有着诗意情景、淡雅风格、充满着东方美学的动画形式,动画本身美感的体现便可以给人们无限的视觉享受。中国动画发展较晚,但是水墨动画在发展之初便独树一帜,展现出典型的东方文化特色,且受到国际的一致追捧,同时也因其饱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高度浓缩的审美特征受到业界一致赞许。在国际上,中国早期山水动画的《牧笛》《鹿铃》《山水情》在我国动画发展初期便受到了国际的一致赞许,其获奖并非作品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而是中国水墨画风格及这种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感染了他们,甚至国际上将此命名为“中国”学派。但是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动画设计师开始迷失了方向,传统的水墨风格岌岌可危。水墨风格动画多取材水墨人物及水墨风景的特点,一般采用逐帧动画,其工艺极其复杂,且工作量非常大,一部动画的制作成本极高,特别是人力成本与制作周期,这也是很多动画设计师放弃水墨动画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水墨动画一般取材古典元素,节奏比较慢,动作连贯性差,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文化意蕴,和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动画爱好者对于新动画的诉求有一定的矛盾,因此传统的水墨动画开始走向衰败。
(二)现代动画与水墨画的关系
现代动画以三维动画为主体,甚至很多设计师开始尝试更加多维度的动画设计,这种形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动画市场,也给水墨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三维水墨元素动画与传统的水墨动画创作方式,创作手法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遵循传统水墨人物、山水及花鸟的基本艺术原则,当今的水墨动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三维技术的创作方
法与水墨元素还处于磨合期,且多为小成本制作,虽然在创作上尽量追求水墨画的风格,但是故事的架构,艺术的走向并没有与传统水墨元素达到完美的契合,特别是达不到传统水墨元素那么丰富的内涵。因此现代多维技术与中国传统水墨花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尝试与探索。
二、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
水墨动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其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品主要有四部《山水情》《牧笛》《小蝌蚪找妈妈》《鹿铃》。这四部作品跨越了30多年才逐步发行,均出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倡导发展中国特色动画片,其中以《牧笛》为代表,而《小蝌蚪找妈妈》作品将中国的水墨动画推向高潮。之后便出现了文化大革命,中国动画产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仍然创造出了《鹿铃》《山水情》两部优秀作品,奠定了我国水墨动画的国际地位。
(二)水墨动画的特点
水墨动画在意境层面上有效地继承了一般水墨人物画与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现出一种细腻且深刻的审美感受,相比传统的动画形式更容易表现虚幻的场景与角色。水墨动画的创作在众多动画表现形式中独树一帜,摒弃了写实动画的死板,在动画中融入更多的主观情感,从而塑造出生动活泼且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从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88年完成的《山水情》作品中可以看出,整个作品充分融入了水墨画的精髓,挥洒自如的笔墨搭配虚无缥缈的景色,在塑造动画形象的同时给人以无限遐想。
水墨动画在表现手法上充分借鉴了水墨画关于意境与精神的追求,相比传统的动画更能够充分体现出动画中的视觉美感与听觉体验,这是一种高于传统动画塑造手法的美,是一种审美意识与精神的高度融合与传播。动画将水墨元素动态化,水墨元素在动画中注入美感与精神意念,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一种视听相互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有效提升动画的意境美、精神美和形式美,同时可以将传统水墨元素进行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呈现。影片《牧笛》以人和牛为主要对象,演绎两者的感情,其剧情相对比较平淡,并没有采用传统动画经常用得到的前期伏笔,剧情反转方式,也没有用太多的表现手法,只是通过一个小故事,采用水墨元素,呈现一种精神层面的美感,从而达到传统动画所无法实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水墨动画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墨动画在制作手法上可谓是集水墨特色为一体,采用了烘、染、泼、积、破等传统水墨创作手法,结合水墨作品虚实相生的创作理念,同时采用传统水墨手法与现代摄影多种技巧结合的方式。比如水墨动画中的线条和着色是相互分开的,类似于我国传统木板年画工艺,不同颜色表现在不同的赛璐璐片上,然后通过摄影的手法进行分层拍摄或者多重曝光的方式,从而达到一种水墨画的效果,这种方式虽然严重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其展现出的效果是一般动画无法实现的。比如我国著名水墨动画《山水情》,为了体现山体的虚无缥缈,与水雾的波荡起伏,动画设计师们采用了多层着色及曝光的方式拍摄,层次感很强,且工作量巨大,进一步奠定了我国水墨动画在国际上的地位,体现出水墨动画在艺术审美提升上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传统水墨动画与现代多维水墨动画结合
中国水墨山水、花鸟等都是传统水墨动画的艺术元素,比如,《鹿铃》动画片的设计蓝本就是程十发的水墨人物画;《山水情》中所展现的人物画也来源于名画家之手。这些水墨动画片都是以传统水墨画作为背景,以其为重点进行视觉风格描述,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充分融入水墨画艺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水墨画动画片,水墨画与普通画的主要区别在于水墨动画无需描绘轮廓线,只需在宣纸上自然描绘,使其呈现出自然、真实的状况,从而达到传神的境界,水墨动画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形写神,二是笔情墨趣。在动画场景制作中也充分利用,利用水墨晕染的特点使动画片呈现不同的节奏感与层次感,这些都与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特点不谋而合。
(一)形的结合
多维水墨动画与传统水墨动画相比,其主要特点在于电脑软件的使用,电脑软件是其创作技术支撑,在进行动画创意时会受到较多的工艺限制,因此,多维水墨动画片在对水墨晕染效果表现方面明显低于传统水墨动画片,并且有关传统水墨画的艺术风格以及水墨画技法等方面的了解也有所欠缺,在制作动画片的过程中往往更加侧重于“形似”,忽视了对水墨画的意境表达与传神表达,多维水墨动画片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较大的难度。传统水墨画制作需讲究一定的原则,一是构图原则,二是气氛渲染,三是空间留白,四是国画散点透视。多维水墨画制作过程中也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尤其是构图与透视原则需引起重视,在拍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摄像机的运动以及场面调度等展现动画的空间感,从而取得较好的动画构图。
(二)意的融入
“意”是中国水墨画展现深刻内涵的关键部分,是对水墨画的意境与画面美感进行呈现的重要部分,审美意境是水墨动画制作过程中对电影语言与笔墨语言进行展现的核心部分。多维水墨画的动画制作主要侧重于对“动”的展现,在制作工艺与角色动作的展现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是其设计思路却始终遵循中国水墨画的审美风格与艺术特点,在拍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利用多变的拍摄手法展现人物运动,因此能够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效果。
(三)加入时间维度
时间概念的引入是水墨动画的基本特点,也是促使水墨画成为时空艺术的主要形式,时间概念是使电影拥有审美元素的基础,动画创作者在对这些审美元素加以利用的过程中,即可制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水墨动画片。传统水墨动画片中的镜头语言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固定镜头,二是推拉摇移。但是多维水墨动画片制作拥有十分丰富的镜头语言,对水墨画的诗意韵味能够做出更好的展现,使其产生更强的流动空间与纵深感,从而产生更强的视觉感染力。
四、传统水墨风格在多维动画领域中的扩展运用
近年来,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电脑绘制技术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多维动画制作技术发展迅速,动画制作行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电脑制作系统。目前,多维动画片的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桃花源记》等。多维动画片与传统水墨动画片相比,节奏更快、动作更多,人物动作表现更加灵活夸张,节为观众呈现了全新的水墨动画片。同时,多维动画制作技术不仅局限于动画片制作,在影视节目制作以及公益广告拍摄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聊斋志异》《红楼梦》《酒鬼酒》等影视作品与广告等。这些影视作品与广告片中所运用的多维动画制作技术不仅表现在片头与片尾处,同时还表现在内容形式以及大量细节工艺中。比如,《赵氏孤儿》所运用的水墨人物动画对人物故事进行了充分的讲述,并且这种动画形式与整个影片的风格也完美融合。
(一)传统中国元素的融入
以《桃花源记》为例分析,该作品荣获了动画短片奖,其中运用多维技术所制作出的二维平面水墨动画效果,对中国风味做出了充分的展现。该作品的创作蓝本是陶渊明创作的同名古文,在多维技术的运用中将人物形体与人物动作等充分描述,加上贴画材质以及渲染方式的使用,使人物面部表情得到了十分细腻的处理,将古文中的桃花飘落以及流水缓缓等清洁充分展现,再加上后期的水墨处理,使其空间意味与意境展现更加丰富。《桃花源记》的制作技术不仅局限于多维水墨动画制作技术,同时还包括剪纸艺术以及皮影艺术等,在这些技术的充分结合下使人物动作与景物特点得到了更加灵动的展现,使观众获得了良好的观看体验感。
(二)留白手法的融入
空间留白是传统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主要用于赋诗题词或者印章落款等,从而对水墨画的空间意境进行更加深刻的表达。《牧笛》中出现了大量的留白空间,画中描述的主要是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在荷塘中嬉戏,留白空间则对空间虚实进行了充分的展现,使画面意境更加悠远,使人感受到一种生动与气韵。多维水墨动画中也可充分利用这一艺术特点,比如《酒鬼酒》中的留白之处,也是对悠远空间的一种展现,在留白处的赋诗题词让水墨画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使其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对远近虚实也做出了充分的展现,对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审美风格也充分体现出来。
(三)多维软件的引入与创新
多维动画影视作品中所运用的水墨风格在技术处理上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多维动画创作中的场景在进行人物或花草表现,可直接运用3DMAX技术在镜头设计稿中进行建模,在建模过程中在利用贴图技术进行晕染,并选择适合的材质进行表现,也能够达到较好的表现效果。同时,还可通过对渐变色彩的调节使水墨画呈现出不同的浓淡色彩,使其韵味表现出更佳的质感。与传统水墨画中所要求的参差有致与虚实润燥不同,3DMAX只需要利用相应的插件即可进行水墨画勾线,从而展现出完美的人物画与花鸟画特点。
五、现代多维水墨动画发展的广阔前景
近年来,电脑动画技术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多维动画中的水墨画风格运用十分广泛,在动画片制作、电影电视剧制作、广告片制作、卡通漫画制作以及MTV制作等方面都获得了充分的运用,多维水墨动画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为了有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动画技术的结合,促使水墨动画恢复以往的辉煌历史,在制作技术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当代动画艺术家目前最需要研究的即是如何提升现代水墨动画的创新创作。
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动画软件的开发。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创新都是由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提出新方法与新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我国动画艺术要获得发展、取得创新,首先应加快普及动画软件的运用,要求艺术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动画创作,从而为多维水墨画创作进行优化与更新,促使动画创作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前文所描述的多维动画代表片充分说明了我国多维技术的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效果。
结语
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创新。传统水墨动画虽然在国际中获取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其制作方式以及创作题材等方面的因素限制,目前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而多维水墨动画的出现是对传统水墨动画制作的创新,在水墨动画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艺术家们要坚持创新,充分运用多维动画技术对传统水墨画进行创新创作,将传统民族艺术充分融入到多维技术中,创作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优质动画作品,促进国产动画走上新的繁荣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铁,刘配团,李文杰 .实例版3dsMax8三维动画制作 [M] .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 21-23
[2] 李铁,张海力 .动画场景设计 [M] . 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 12-15
[3] 周益军 .山水画的意境与笔墨 [M] .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5 : 38-40
[4] 周越,李婧然 .浅析构成要素在影视动画中的运用 [J] . 设计 ,2015(18):123-124
[5] 张爱华,李珩 . 中国水墨动画与三维技术的结合 [J] . 中国包装工业 ,2015 (14) : 98-102
[6] 纪晓燕 .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J] . 大众文艺,2013 (16) : 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