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全社会的责任,新农居设计是村落保护与更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近年来,新农居设计中存在着如“小洋楼”式单体新农居和兵营式村庄布局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进行整理与分析,来探讨历史文化村落新农居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落 新农居 地域性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1-0148-02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an important aspect of which is the design of new rural dwelling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new rural dwellings, such as the western style building and the militarycamp planning layout.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design strategy of the new rural dwellings i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by col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regional design of the new rural dwellings design in Dongziguan village, Fuyang, Hangzhou.
Keywords: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New rural dwellings The reginalism Design strategy
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杨 培 丁继军 *
引言
历史文化村落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巨大革新,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更新面临新的挑战,遗存下来的传统乡土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要,新农居越来越多。但近年来,历史文化村落新农居的设计出现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第一,以自组织更新为主的传统乡村里,“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式新农居不断涌现,正如冯骥才先生写到,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古村古镇转变成一片片风格相似的洋楼群,这些小洋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都没有关系[2] ;第二,在他组织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兵营式的新农居规划布局,即不顾地域文化与传统风貌,一意推进统一的规划目标与设计标准,从而导致整齐划一、毫无特色的整体村庄风貌[1]。
新农居设计关系着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如何更好地延续其历史文脉并使之散发新的活力,地域性建筑设计策略不失为一个积极的探索。
一、地域性建筑设计
建筑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如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等,以及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制约,因此是一个地区综合环境下的结果[3] 。地域性建筑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4] 。
历史文化村落蕴含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民艺、宗教礼仪等众多地域性文化基因[5] ,并拥有特定的地形地貌、生物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并反映在当地的传统建筑中,使之具有明显地域性的设计表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更新中的新农居设计需要回应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并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构建具有地域性表达的建筑设计作品。
二、东梓关村的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一)东梓关村的基本信息
1.区域位置:东梓关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西南,自古都是远近闻名的商埠重地。东梓关村面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古徽杭水道上的重要军事关隘、商贸集散地。2015年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建筑遗存:东梓关古村落内建筑遗存丰富,具有近百座明清古建筑,包括多处古寺庙、古祠堂与古民居。这些乡土建筑遗产的特点有:
(1)空间结构方面,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白墙黑瓦,屋顶设“马头”和“风火墙”,内设天井,四水归堂;(2)细部雕刻方面,堂楼的板壁窗棂都有细致入微的雕刻,木头横梁及木柱上端和横梁交接处的牛腿上都有镂空雕饰,花鸟、走兽、人物都雕刻得栩栩如生;(3)建筑材料方面,建筑内柱子大多用槐树、梓树等高档硬木,窗棂和牛腿采用樟木,除了含有淡淡清香,还可以防虫蛀;堂门的大门台阶、立壁与门槛等皆为石板或石条,保护这些部位不会因受潮而霉烂。
(二)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新农居选址位于东梓关老村落东南角,采用政府代建、农户集资、政策补贴的模式进行回迁安置。地块东侧为现状河流,南侧为农田用地,西侧为现状农居,北面为现状农居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块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9万 ㎡,项目一期共有4 种户型,拼合成12 栋楼,总共46 户,二期为新建一个村民活动中心,以及回迁一栋古民宅改造作为乡村书院(如图1)。
安置区新农居的规划与建筑单体均由gad团队设计。自建成以来,在建筑行业乃至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被看作是吴冠中笔下写意江南画卷的真实再现,东梓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钱江晚报曾撰文写道“吴冠中笔下的旧时江南,白屋连绵成片,黛瓦参差错落,曾经是寻常巷陌,多年后却是很多人记忆中永远回不去的故乡。”安置区新农居的设计让人们联想到旧时江南的景象和意蕴,正是其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在寻找乡村记忆和唤起美丽乡愁的人们心里泛起了涟漪。本文将着重从规划布局、空间尺度、外部形式与材料做法四个方面来分析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
规划布局: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居的规划布局延续了原村落的整体布局脉络,放弃了新农居设计中常见的兵营式布局,而是通过将有限的单体建筑原型扭转、错动与镜像来组合成丰富而自然的村落局,再辅以大小不一、开放程度不同的院落空间,构成与传统村落风貌相似的图底关系(如图2)。建筑基底边界和院落边界形成了一种交织关系,而非传统兵营式布局中宅基地和户内院落的平行关系;若干个组团的有序生长衍生便逐步发展成有机多样的聚落总图关系,这种从单元生成组团,再由组团演变成村落的生长模式与传统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生成关系逻辑一致[6] 。
整体村落空间布局设计上考虑了从单体院落建筑的构筑到围合而成一个相对内向型的建筑组团,再到形成一个建筑疏密有致、邻里氛围良好的整体村落,并构建了新农居院落、建筑组团的中心绿化、整体村落的活动广场三个由小到大、不同等级、不同开放程度的交往空间体系(如图3)。单体建筑设计延续了传统建筑宅中有院的建筑空间精髓。每座新农居都设置了前中后三个院落空间,并局部通过宽约1.3米的狭长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从前院对外开放、中院半开放到后院封闭的空间布局体系。
2.空间尺度:以历史文化村落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巷道的空间围合感都比较强烈,这是先民在建筑选址和建造时刻意为之,是为了节约用地,把更多的土地还给自然,充分显示了古已有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观;另外由于传统建筑多为单层或多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区别于现代城市高大且规整的迷人而独特的巷道空间,这些巷道空间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群落共同营造了传统村落宜人而舒适的空间尺度。
反映空间尺度关系时通常用高宽比(D/H)即空间宽度与空间高度的数据来表示,比值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值越小,内聚和压抑感越强,空间的围合感也最强,数值增大,则围合感减弱,当D/H>3时,建筑有排斥、离散之感,从而失去空间的封闭性。东梓关村安置区新农居内部巷道的空间尺度设计中,高宽比D/H的数值均小于3(如表1),形成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巷道空间;其中,人行巷道(含非机动车)的高宽比D/H较小,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营造了较为狭窄、紧凑的交通空间,地块南侧的两个山墙面的人行巷道,长度约为20米,两侧建筑平均高度约为9米,高宽比D/H仅为0.67,空间围合感最为强烈;建筑组团中心绿地与村落入口的活动广场希望吸引人们停留,形成交谈、休憩与活动的场所空间,因此高宽比D/H在1.5到3之间,塑造了既宽敞又具有围合感的内向型空间特质。
3.外部形式
(1)屋顶形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阶级地位造成的建筑型制和建造用材的严格限制,同时为了更好地防治暴雨、大雪等自然灾害天气,江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形式多为两坡顶,即硬山或悬山,正如吴冠中先生水彩画里的江南村落中人字形笔触所描绘的景象一样。东梓关村新农居的屋顶设计不同于传统民居的两坡或单坡屋顶,而是进行分解与重构,并加之以适当的曲线,形成连续起伏的屋顶形式,很好地适应了现代建筑进深较大的特点,同时与远处连绵的群山相互呼应。曲线与折线组合的坡屋顶加上深灰色的屋面小青瓦和压顶线共同构成安置区新农居最浓墨重彩的画面。
(2)建筑色彩:黑白灰是传统水墨画里最重要的色彩,也是江南传统村落里最常见的色彩,同样也是东梓关村新农居的主要色彩。其中,建筑墙面色彩构成包括灰面砖的灰色和墙面涂料的白色,建筑墙裙为防止雨水浸湿用了灰面砖饰面,院落围墙和主体墙面大部分为白色涂料,局部穿插一些灰面砖饰面,并通过镂空砖砌、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用简单的色彩构成了安置区新农居清雅却不单调的建筑立面;再加上屋顶小青瓦的深灰色与墙面顶端深灰色金属压顶,共同形成了与传统建筑色彩构成相似的建筑整体风貌。
4.材料与做法:L·芒福德是最早明确“地域主义”这一概念的建筑理论家,他认为地域主义并不是指当代的建筑去简单地使用或沿袭当地传统建筑使用过的建筑材料或建造技艺。[7]地域性建筑的材料与做法并不是罔顾时代更替与技术进步, 而一味沿袭当地传统的材料与技艺做法。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的主要材料选用了常见的白涂料、灰面砖、仿木纹金属格栅等,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营造出传统村落风貌与意蕴的同时,节约了建造成本,达到了可以大面积广与应用的目的;另外运用了与现代材料特性匹配的技术做法,在屋顶中间设置排水沟,使曲线形的两边高中间低的屋顶解决了低处屋面排水的问题(如图4)。
结语
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充分运用了地域性要素,在实现了乡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还达到了与原有老村落整体风貌协调的效果,成为历史文化村落新农居设计的佳作。本文通过对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进行分析,以期探索在历史文化村落里进行新农居设计的策略:首先,地域性设计要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村落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下的产物,设计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传承当地乡土建筑遗产的文化内涵,如建筑布局、空间结构、尺度大小等,而不仅仅是传统建筑符号元素的无实际功能的装饰性堆砌;最后,合理选择地方性的建筑材料与做法,在塑造与村落整体风貌协调的建筑造型的同时,兼顾建筑造价的经济性,以利于新农居的推广。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风貌保护规划的“生态协同”研究》(项目编号:2014BG01131)的研究成果。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传统村落“一村一档”信息采集标准化研究》(项目编号:2017R40606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 . 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上) [J]. 城市规划 ,2008 (12):33-39+52
[2] 冯骥才 . 神州遍地小洋楼 [J]. 建筑与文化 ,2004 (06):64-65
[3] 何镜堂 .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 [J]. 建筑学报 ,2002 (9):16-18
[4] 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 .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 [J]. 建筑学报 ,2002 (5):4-7
[5] 丁继军,王依涵,申丽娟 . 要素结构类型:历史文化村落肌理解读 [J]. 艺术与设计 ,2015 (06):61-63
[6] 世界建筑导报 . 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 [J]. 世界建筑导报 ,2017 (02):114-121
[7] 谢安安 . 基于地域特征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初探 [D].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 ,2010(图1来源:富阳场口镇农居方案报批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