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透明性的创作方法探析 THE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METHOD OF SPATIAL TRANSPARENCY

0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邸 锐

摘要:本文选取了若干透明性构造物作为解释对象,通过感受、学习和思考,试图发现当代设计中,空间透明性的创作方法,并思考其现实意义,反思当下设计的现状。

关键词:空间 透明性 创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60-02

Abstract:This article selects a number of transparency structure as object of interpretationby feelinglearning and thinkingtrying to find out the contemporary designthe space creation method of transparencyand think about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status quo of the current design.

Keywords:Spatial Transparency Creative method

一、“透明性”概念的提出及分类

“透明”这个词,十分直白易懂,就是允许光通过,它可以理解成物质的一种性质或者状态,是物质的表征。然而,“透明”又是一种人类天性的需求,这也许源自人类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寻、对正义的渴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透明”并不仅仅具有纯粹的物理学含义,它还含有人类赋予它的社会和道德含义,是一个充满变数意义深长的现象。同时,它也很容易被人误解。

至于更深一层的解释,将透明性视作一种可以在艺术作品中揭示的状态,不妨参看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的阐释:“如果一个人看到两个或者更多的图形叠合在一起,每个图形都试图把公共的部分据为己有,那这个人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的两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他必须假设一种新的视觉性质的存在,这些图形被认为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它们能够相互渗透,同时保证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然而,除了视觉特征之外,透明性还暗示着更多的含义,即拓展了空间秩序。透明性意味着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的空间位置进行感知。在连续运动中,空间不仅在后退,也在变动。透明图形的位置是模棱两可的,人们同时看到一组交叠图形中的每一个,对于近处的图形如此,远处的也是如此。”

屏幕快照 2018-01-30 上午10.21.02.png

按照戈尔杰·凯普斯的定义,透明性在建筑的世界中,可以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模棱两可的,同时也是变化万千的形态。当我们看着“透明叠合的平面”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其中并非仅有物理性质的透明。

(一)物理透明性与现象透明性

透明性拥有着物理和现象层面的双重含义,在物理层面,自然无需赘言,而在现象层面,它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多层次的视觉感受,内含潜在的秩序,能够被不同的逻辑方式解读出截然不同的含义,具有多样的空间从属性和隐喻的效果。

在绘画中,物理透明性的特点是:景深较深,材质感突出,强调光的分布和利用,画面的辅景和主体相互依存,具有一目了然的核心和逻辑清晰的解读。而现象透明性的特点是:景深较浅,弱化透视感,强调画面的秩序和组织结构,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可以在画面中寻找到若干互相独立的组合,具有多样的释义。

(二)空间中透明性表现的特点

柯林罗和斯拉茨基认为,建筑中的透明性应该表现为以下的特点:

1. 建筑中的透明材料不能成为建筑立面的主体。

2. 立面与内部的结构发生一种关系。

3. 建筑的外立面应该是有暗示的作用,能够暗示内部的多个不同界面的存在。

4. 建筑的主要表现方式应该是平行透视紧一点投射。

5. 在内部形成空间维度的矛盾,方向的或是深空间与浅空间的暗示的矛盾。

6. 空间具有多义性,空间同时从属于多个系统。

7. 在具有整体秩序的同时内部复杂,既模糊又清晰。

8. 使用者能够透过思考来与建筑互动。

也就是说,空间的世界应该有虚与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而构成,这也就促使了透明性的萌芽与确立,生成连续空间以及透明性的空间组织,意味着一种新的建筑思维框架在形成,引导建筑设计走向更新的层次。

屏幕快照 2018-01-30 上午10.21.07.png

二、物理透明性的表现手法解析

(一)物理透明表皮

物理透明性作用于视觉,来源于材料本身的特性,构造组合时,强调光影的分布,主次分明。而表皮作为保护覆层,不仅定义了内部空间,也定义了相邻的外部空间。物理透明在表皮上的运用就是一种物质的表征。如玻璃的透明性就是一种典型的物理透明的表现,密斯··德罗早起就提出过“玻璃磨天楼”的方案,他创造了“玻璃+钢”的表皮结构,这种结构在扩展了内部空间的同时,又使得建筑的结构构件能够以线性形态呈现出来,秩序感一目了然。

(二)编织与交错

编织和交错是一对孪生兄弟,编织需要交错,而交错形成编织。人类把细长的原料互相交错勾连,组合成特定功能的物件,这就是编织——人类最古老的工艺之一。有趣的是,编织与交错天生具有透明性的属性,它们允许光、热和空气自由地通过,展现出令人心折的坦诚。

这个可移动装置是为了颂扬拳王阿里的传奇经历及其文化影响力而设计的(如图1)。该项目由1300个梨球组成,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观看时,可以看到它们像一个个像素点一样共同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的脸部图像。该装置在结构设计方面采用密集的结构性绳索,加上材料自身的效果和几何重复形式,保证从特定角度观看图案的清晰度,同时使装置带给人的体验更为丰富。

为了加强梨球图案的立体感,设计师将结构体从中分成两大部分,该处一半结构与梨球稍稍靠前,另一半稍靠后,以扩大梨球所占的空间。而对于结构体本身,设计师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一分为二的结构一部分向前,另一部分向后悬挑而出,以营造出一种旋转的视觉效果。这一策略同时使得部分梨球能够在立面上脱离结构体而被单独观赏。

为了减小结构体对图案的影响,从特定位置观看时,结构体呈现为围绕着图案的画框,从而不会损坏图案与真实人物的相似度。一旦参观者离开这个特定位置,即使只是偏离一点点,图案就分解成杂乱无章的梨球,此时能看到结构体又融入整个体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镜面正视与反观

人们在论及事实的反观时,常常用“镜”这一概念说明,似乎其中反映的就是毋庸置疑的存在,然而正相反,镜子中反射的是完全镜像后的景象。这其实是一种不透明所表现的伪透明——光的折射完全为零,这种反射好似消隐在环境当中。从视觉效果看来,被镜面反射的物体双倍化了。因此,真正建筑的材料就是环境——反观现实,就是建筑的外衣。这样一种镜面的集体印象,通常给受众带来了审视与反观镜中物或者自省的场所感受,多适用于需要审视自我或者审视周围环境,多用于纪念会引发自我思考的场所的营造与表达。

“圆环”装置(如图2)的设计从城市空间网络的韵律、流向、组织和空间层次出发,通过光学作用,将这些互动元素连接起来,创造了惊人的视觉效果。立方体镜子的重复使用颠覆了人们对于场地的认知。

这个充满活力的装置改变了人与空间的关系,邀请人们从两个层面上来与其活动:

第一个层面,人们可在此体验城市空间的改变。它为人们暂时提供了参观该装置的动力。立方体镜子的每一面都反射着该场地,重建了一个打破常见的范例。在这个阶段,圆环装置从视觉上入侵,加速改变人们对场地的认知。这是对一个空间的重新发现。第二个层面,该装置更进一步让人们看到了无数个与城市的细节相碰撞的自己。由此,该装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打破了常规。这是个更内在、更秘密的层面。

三、现象透明性的表现手法解析

(一)圆形叠合

叠合在多个几何体相融合、统一时,避免削弱每一个几何体的表现力,而将每个几何体都在整体保持其各自轮廓感和表现力的状态下组合起来。

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的第七届建筑展的主题为“惊喜”。设计师Paul ScalesAtelier Kit为该建筑展设计了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叠框”(如图3)。该作品重塑了观者与空间、历史建筑及其他参观者的关系,从而呼应了“惊喜”这一主题。

“叠框”乍一看只是一个简单的现代风格立方体,但细看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建筑细部、元素、立面等在此得以——呈现与重塑。参观者在此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既是掌控者也是被掌控者;既能体验到惊喜,也能带给别人惊喜。“叠框”不仅是对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的美观、有趣的对比,而且成了当地儿童非常喜欢的玩耍空间。

(二)含混分散

在保证功能、质量的基础上,形式也是建筑师着重考虑的范围。建筑是一个开放的容器,容纳空间的同时也容纳创造与改变,所以应给建筑一个“生长期”,提供解读、交流、互动的空间,容纳记录受众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轨迹,激发深层意识的感知。含混与分散,看似杂乱无章的空间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许多小立方体”是一个小型的纪念装置(如图4),同时也是杜乐丽花园中一系列活动小屋的其中一部分。该装置由一系列漂浮的体量组成,藤本壮介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摇曳的阴影和光线组成美妙的韵律,仿佛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间隙投下的光影”。这些铝制立方体彼此之间仅仅通过一条边或一个角相互连接,看起来像是从周围景观之间升起,悬浮在半空中,形成了视觉上轻盈飘渺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空间是围绕着一个中空部分展开的,中空部分周围的“墙壁”和“屋顶”是由不同尺度的实体和空隙组合形成的,其中可以成为生活区域。两个主入口位于建筑两端,入口下方的基座恰好延伸至建筑以外,进一步模糊了外部和内部的界限。

空间本身没有严格的限定,其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能够提供抵御天气的遮蔽场所。每个立方体都被视为独立的实体,在整体中担任着不同角色:有些成为了栽种植物的花盆,为这个金属组合体增添绿意;有些则维持了整体结构的稳定和平衡。每个实体的重量和尺寸都经过细致推敲,最终形成了一个由统一元素组成的建筑,但又体现出有机的随机性。 

结语

透明性原本并没有什么派别属性之分,其含义和语境也因人而异。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外部条件,新材料、新技术或者纯粹不计成本的投入去把一个建筑做的透明,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形式与功能如果不能做到和谐统一,那么建筑就失去了灵魂,沦为一具躯壳。对于当代建筑,建筑师不仅要因势利导,找到构造物与所处环境的融合方式,还需要在建筑中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精神表达。

参考文献

[1] 范尔蒴 . 空间透明性——日本建筑的当代特征与传统文化渊源 [D] .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2] 隈研吾 . 材料让建筑“消隐” [J] . 城市环境设计,2010 (6) 39-40

[3] 夏峻嵩,翁达来 . 当代微建筑设计倾向的实验性探索 [J] . 华中建筑,201212):5-9

[4] 李倩 .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特性研究 [D] . 天津:天津大学,2012

[5] 金秋野,王欣 . 乌有园 . 第一级 绘画与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6] 萧默 . 建筑的意境 [M] . 北京:中华书局,2015

[7] 藤本壮介 . 森林之书存在之书 [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8] 史建 . 新观察:建筑评论文集 [M]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9] 康慨 . 建筑创作当下的实验性与当代时限性 [J] .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50-151

[10] 吴海波 . 象由心生:西方有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的意象美学精神探讨 [J] . 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 (7)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