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孙志芹
摘要: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相对于其他专业尤为重要,授课内容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极为严峻的考核方式,对于高校的培养制度更为精准和苛刻,教学的“与时俱进”必不可少。
关键词:校企合作 绩效考核 人才培养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1-0118-02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fashion desig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major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enterprise requirements is the basis of talent training. As a new,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assessment method,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more accurate and severe for the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eaching is essential to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Key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ersonnetraining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引言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应该重点培养:“艺术审美+精湛工艺+外贸英语”复合型人才,以此作为三大要素,主要是因为目前高校输出人才存在“偏科”情况严重,如图1所示,而市场竞争环境激烈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及时拥抱变化。对服装产业既需有较强的适应性,还能对服装设计各环节如生产、销售、企业管理、售后跟踪等各方面全面了解与精通,因此教学必须紧随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与时俱进”力当竭尽全力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创造被社会和企业利用的价值。
一、服装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高校培养服装专业性人才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选拔,一是“按照艺术类(美术)招生”培养“服饰艺术设计专业”,二是按照理工科类招收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两个教学在专业上各有侧重点,相互分离,互相独立。从这一点来说,市场多是民营企业,并不利于高校有力输出,提高就业率。
(一)服饰艺术设计类分析服饰艺术设计专业成立相对较早,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以及对“美”时尚的把握,基础文化课程相对薄弱,但学校也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为其设置了较多的文化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根据该专业学生以后就行方向和所从事的专业方向,如服装设计、陈列设计、时尚传媒方向等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且目的性尤为明确,但不可避免还是存在全方位失衡、动手能力差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绘画和效果图的过度培养,缺乏实际市场的价值和可操作性,直接导致对服装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效果图以及比赛阶段难以突破,相对服务于市场成衣来说,差距甚大,转换不了商业价值,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普遍缺乏基本的数理化知识英语口语水平低下,不适合目前市场多数的外销平台订单,行业知识匮乏严重,从生产、管理、销售多环节无法有效地进行高效衔接。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类分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立相对于艺术设计较晚,教学体系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专业方向相对综合,对基本文化课程要求较高,但从培养方向来说,工科类对于工艺以及数理方面较为精通,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适应市场外贸,从综合性来说工科类服装专业综合性更胜一筹,但该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较差,对于艺术的审美和时尚潮流的跟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虽然学校有设美育课程,但是效果甚微,此类感觉性的把握需要学生多关注时尚信息,多看多提高眼界,此时艺术类“眼高手低”也是很有必要的,工科类服装专业学生想法多贴近市场,少了一份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同时自己的想法很难有效地用效果图具有美感地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艺术类服装设计和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培养方向各有利弊,艺术类对专业具有专攻性,而理科类服装专业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方可取长补短,正是分析出这种多样性和特殊性,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才给服装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可研究的优化点,有效借助此类问题,根据在校短暂的时间,切实有效地让学生多参与到社会企业中去感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逼迫”在市场大环境下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实行当下企业采用的系统考核进行评分与奖惩制度。
二、建立“服装专业”的校企绩效考核制
(一)构建“服装专业”校企模式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激励措施,
是结合市场反馈,根据职工完成工作任务的效果,给予奖惩的一整套考核制度。随着企业人才的竞争,绩效手段已经普及,涉及企业和员工之间劳资关系,介于能力的有效判定来管理员工以及奖惩的发放,在高校与校企合作期间有必要用这一套科学管理的方式来检验我们教学改革的成果,后期也有便于数据的分析和教学的优化,同时对于企业对于学生薪资发放“成绩和效果”也是一项公平的测算。
构建校企模式,理应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利益出发以便于维系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共同促进,高校学生需发挥专业优势,结合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主动为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企业提供需求人才信息,学校结合市场信息在人才培养上面给予有重点的输入,此外,学校还需结合师资特色,选拔一批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体验,切实体会市场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企业对接人才。总之,校企合作要真正发挥专业特色,与时俱进,体现能效性,用先进的、专业的教学方法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进教学效果,实现让学校和企业共赢的长久合作状态。
(二)“校企合作”+“绩效考核”双管齐下
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相对于其他专业尤为重要,并非一朝一夕,或是“纸上谈兵”基础性授课形式便能“传道受业解惑也”。目前高校不管是通过在课程中穿插“各类大赛”还是积极地与“校企合作”,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落地”更好更高效地为企业或者市场输出有用的人才。与此同时,“绩效考核”作为一种新型、科学、极为严峻的考核方式,对于高校的培养制度更为精准和苛刻,教学的“与时俱进”必不可少。绩效考核能更好地激励发掘员工的潜能,既体现对现阶段员工能力的考察,也是对他们接下来的业绩做一个预测。用“校企合作”+“绩效考核”的模式适合当今的专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参考企业检查生产服装产品合格率的细化要求,又加上学生在参与服装生产实训任务的完成率进行考核。充分结合校企合作与绩效考核,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促进高效的工作效率。建立适合的质量评价与绩效考核,在校模拟企业模式对学生进行业绩考核,从到岗率,导师点评,企业评学三方面进行考核,引导企业对员工考核办法,对学生实行“绩效考核”。由系统里拉出各项指标和数据到企业需要员工达到设立的绩效指标。通过这种模式直接反映教学中学生薄弱的环节加以优化、改进和创新。如每年的毕业实习、设计环节,我校进行如图3的教学设计。
三、培养学生的方式和方向
(一)以赛促教,突破学习的单一性
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用紧密结合时尚的服装大赛来促进教学内容,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课程与大赛的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角色的转换,整合各学科的知识点,最大化体现课程的联系性,如课程内容从最初的方案确定、面料确定、成衣制作、服饰搭配、以及后期参赛现场。学生全程以设计师角色参与,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此外在以赛促教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如服装的搭配环节设计师与模特儿的沟通能力加强;服装点评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效果等都进一度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深入学习。近三年,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在江苏省“紫金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海宁皮革设计大赛、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工艺美术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教学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服装毕业设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多系列设计作品被评为优秀毕业设计。
(二)用企业订单的形式来改革教学内容服装大赛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促进设计思维的挖掘,而校企结合,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量化标准来检验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明确化、细致化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服装专业课程本就是需与企业实践密切联系,包括商务装、时装、休闲装、家居服等所有服装种类,学校结合企业标准,分门别类与各阶段教学内容相结合,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近两年学院师生先后承接了江苏纬编有限公司、江苏桃园装饰有限公司、江苏东青有限公司的设计项目百余项。创办“春江月夜”服饰品牌,师生项目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校企合作绩效考核制的推行,既反映了最新的职业理念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促进学科优化,推动校企深层合作,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服装行业人才需求。
结语
以“绩效考核制度”来彰显服装教学的与时俱进,既融合了课程体系的建构,满足服装设计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后的人才需求,突破传统教学中纹样设计、造型能力的培养的狭隘层面,注重了设计技能与商业实践的融合,注重了学生创新实践与创业潜能激发。用“绩效机制”激发学生参与企业商业项目的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新创业的热情。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逐步完成从青涩的学生到成熟的职业人的蜕变的培养。
2017盐城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结题,卓越理念下设计学科多维协同的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晨民,高静颖.独立学院“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6,(09):74-75.
[2] 杨宏才,王晋荣,巨春飞.民办高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创新[J]. 现代职业教育,2016,(19):40.
[3] 杨炜鸿.基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06):187.
[4] 何春艳.同质化教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 时代教育,2015,(03):25-26.
[5] 邵景玲,张宏,孙波.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14,(07):57-59.
[6] 张晓芳. 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