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隶古意

0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张天爽 李 旭


摘要:
    文章论述了在学习隶书这一传统书法形式的过程中,需要体悟其古意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文章从四个角度论述了汉隶的古意,第一,学习隶书要遵循传统,丢失了传统,是对汉隶古意的扭曲。第二,如果是要表现其“古”的特质,便要从根源究起。汉隶才是隶书的根源,是隶书的正宗,是隶书的源头。第三,隶书和篆书相结合才能写出古意中质朴与肃穆,第四,要有思古之情,方能领悟古人的情怀,所写隶书才有古意。综上所述,研究汉隶古意,尊古、溯古、悟古、思古是学习汉隶的根本。

关键词:
隶书 汉隶 古意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script form,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ancient. The article discusses from four angles of the Han Lishu old-fashioned. First, Lishu learning need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form and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form is the distortion of the Han Lishu old-fashioned. Second, if it is to show their "ancient" character, we should study from the root cause. Han Li is the source of official script. Third, in order to write the old-fashioned in simple and solemn, calligraphy and seal should be combined. Fourth, ancient sentiment can understand the ancient feelings. In summary, the research in Han Dynasty of ancient, ancient statue, tracing the ancient, ancient enlightenment thinking is the fundamental study of Han dynasty.

Keywords:
Official script Han Li character Antique taste

中图分类号: H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069(2015)-06-0130-02

    隶书,上承篆籀之笔意,下启章草、楷书的先河。既保留了周秦一系文字庄重肃穆的庙堂之气,又融合了楚汉潇洒飘逸的烂漫之风。可谓端庄而不是灵动,散逸而又能安稳,正可谓端居之舞是也。
    而在文化、思想、艺术、政治都达到历史的一个繁盛时期的汉代,其书法艺术更是百家争鸣,风格多样。上承秦制,沿用了小篆,并且融合了烂漫的楚汉文化,虽然缺少了秦小篆的威严,却多了几分曲线的优雅。而从战国末期开始,就孕育了隶书的萌芽,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整合,终于在汉代彻底成熟。无论是章程手札还是铭石碑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隶书的成熟,草书也普遍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楷书也开始逐渐的被简化出来。可以说,经过了秦朝“法”的洗礼和约束,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气息一直被压抑着。到了汉代,这些积攒了多年的艺术情怀,完全地释放了出来。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汉代,篆、隶、楷、行、草各个书体都存在,都在被广泛的应用着,而且都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在这些书体中,又以隶书称雄于汉代。
    隶书在汉代达到了顶峰,而在随后的岁月中,几经起伏,在唐代又有了短暂的发展,在清代又得到了复兴。而在这数不尽的风格样式中,又是各具特色。在书法已经逐渐专业化的今天,隶书依然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话题。隶书究竟应该怎么写?是以篆笔作隶,取其力;还是以草法作隶,取其势;或将隶装饰化,取其形;或将其艺术化,取其意等等。而在我们书写隶书的过程中,都讲究传统,讲要写出古意。然而,这个古意,到底指的是什么,至今尚没有清晰的说明,只是一些说不清的感觉而已。而学生在对隶书古意的体会时,也常常做些思考。
    “古意”内涵
    到底何为古意?这个问题要从几个角度去思考。“古意”顾名思义,何为“古”?又怎样能表现出“古”的意味。从字的本身来说,结合隶书本身的特质,我们可以逐渐渗透。

一 尊古
    一个书法专业人应有的最基础的素质,便是要尊古。以古为尊,以古为师。简单的说,就是要遵循传统。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数千年之久,传承不断,各个朝代,各个时期,各种书体,无数的书家,无数的经典作品,为我们今天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可学的材料。

    但是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很多人多为利益所困,为了急于求成而走捷径,虽然是短期得到很多的利益,但是早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轨迹。而且,当代,书写的材料、工具、手段更是多种多样。为了达到某种效果,不惜用任何办法。这显然是对中国几千年的艺术的不尊重,甚至是玷污。对于我们来说,尊古,是一个必要的素质。如果违背它,都应该遭到历史的唾弃。学传统,更是一个书法从业者的必经之路。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尊古,也是要尊重古人的事实。隶书盛行的汉代,很多现在我们应用的工具,当时是没有的。今天很多人用生宣纸、羊毫笔来体现一些笔墨效果,甚至是模仿一些碑刻的残破痕迹。就当今看来,视觉冲击力的确是非常丰富,但是,那已经是完全的脱离了传统。
    还有些是自认为聪明,把字写的“笨拙”,去体现其“傻劲”,还有的是刻意去追求一种所谓的“童趣”,把字写的头重脚轻,重心失调。真是笑谈。就隶书而言,碑版上的残破痕迹不是传统,把字写的七扭八歪、正邪颠倒,也不是传统。相反,这是对
书法传统的扭曲。倘若是外行自娱自乐也无妨,但若是一个书法的从业者,则是有待考证。这已经是远远地偏离了雅正的道路,偏离了传统,甚至是对“古”的一种颠覆性的扭曲。
    作为一个专业的学习者,首先就是要有对书法传统的认同感。了解学习对象的真实的背景,才能真正地去读懂它。这也是尊古的一个必要的素质。

二 “古”——寻根溯源
   
隶书从战国末期便孕育着雏形,经秦代以程邈为代表等人的整合,到汉代趋于成熟,进而达到顶峰。而到东汉中后期,八分的样式更是经官方应用到碑版上。而随着朝代的更替,楷书的兴起,逐渐取代了隶书的地位。时至唐代,隶书得到了短暂的复兴,却也是过眼云烟。直到清朝,隶书才重新被重视起来,并且从汉隶中吸取了诸多的营养,把本来在汉代是日常应用的隶书,以作品的形势表现出来,并且通过不同的书家,呈现出风格不同的样式,可以说隶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以唐楷最为鼎盛时期的唐朝,由于书写姿势、书写工具、书写方法等诸多的原因,出现了唐楷。它已经是远远地区别于魏晋小楷。起收之时,转折之处,相比与汉魏晋的书写方法,显得发力过猛,下笔过重,导致唐代的隶书一些用笔也暗合了唐楷,下笔过重。加上唐楷式的碑版章法,使得唐代隶书缺少变化,归正如一,但是毕竟也算是保留了隶书的基本特征,虽然从审美的眼光来看,艺术价值不是很高,但也算是书法发展史、尤其是隶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到了清代,隶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复兴。诸多书家,从汉隶取法,再加上自己的学书经历,都走出了不同风格的路数,也涌现出了很多的隶书名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精彩。
   但是,如果单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多样化的确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形式,然而对于一个带有研究眼光的艺术家来讲,也同时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哪些才能真正的表现出应有的“古意”。从时间久远的角度来看,战国末年到秦是隶书的孕育期,汉代是隶书的成熟期。换句话说,汉隶才是隶书的根源,是隶书的正宗,是隶书的源头。而之后的是唐隶,乃至清隶,确实又把汉隶发展了很多,但是那些都是大树主干长出的分支。它们的确使隶书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风格,甚至自成一家,足以立足于书法史。但是,如果是要表现其“古”的特质,便要从根源究起,从汉隶中寻找营养。

三 “古”——质朴,肃穆
    由此而言,则要承接之前时间的久远而谈起。汉隶成熟、盛行于汉代。汉承秦制,而秦朝的官方文字为篆书。也就是说,要体现隶书的古意,则要从隶书之前的书法中吸取些营养来填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篆书的笔意来写隶书,那么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如何将篆、隶相通呢?而相通之后又如何保持书体的独立便又是另一个难题。
    刘熙载《艺概》中说:“书之有隶,生于篆,如音之有徵,生于宫。故篆取力弇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辨也。”可见,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来,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文中所说,篆书与隶书却又有本质的区别。由篆书的“力弇气长”,与隶书的“势险节短”,而总结出“运笔”与“奋笔”的区别,也就是篆书以力为精髓,隶书取势而潇洒。运笔,讲的是用力相对恒定,从头至尾一气贯通,即在平和的运动下,体现出力量的精彩,外表看去,似乎平静如水,仔细品味,却是内有乾坤。有人说篆书是哲学性最强的书体,想必和此因素大有关联。
    而隶书则相反,讲究的是“奋笔”。一个“奋”字,便可看出,书写的时候是带有情绪的。而这随之而来的情绪,使得隶书的随意性丰富多彩。卫恒《四体书势》中曾有记载:“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鍼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簴设张,庭燎飞烟;崭岩嵯峨,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隶书本应是变化丰富,潇洒畅怀的书体。成公绥《隶书体》中也说:“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而由此,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呼应便更加紧密,笔画的相互排叠,笔势的呼应衔接便成了隶书的精彩之笔。而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隶欲精而密”似乎也是暗合于此。而这两种书体,本身区别是相当大的。但是,如果要追求其“古”中的质朴与肃穆,却又要巧妙将其有机地融合一下,这又如何达到呢?
    刘熙载《艺概》中说:“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用,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婉,斯征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也就是说,篆、隶两书体之间,尽管存在本质的区别,却也是能找到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依文中所说,从字形上看,篆取纵势,多以圆转;隶取横向,多用方折。这是篆、隶之间字形上的最大的区别。然而“隶意却要与篆相用”,则是我们重要的突破口。
    质朴,本是简约而不简单,平淡中透露出内在魅力。而这正是篆书以“运笔”取“力”的重要特质。如果能和隶书以“奋笔”取“势”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则是完美的境界。行笔过程中,以“力”为核,待出锋以及和下一笔连接时,又以“势”为主,两者交相辉映,相互转换,最终达到“力”与“势”的完美融合。这样既保留了隶书的特质,又能表现出质朴的一面。

    肃穆,本有严肃恭敬之意,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章法来弥补。汉代隶书,日常均以尺牍、绢帛为书写材料。而章法多以纵向为列,左右取势,开张放逸,便显出隶书的潇洒的一面。若是要表现其肃穆,则便要借鉴标准的八本铭石书的汉碑的样式。也就是常说的“八分玺法”。“分白赋黑,棋布星列”的大框架。但是由于书写之时已经融入了“运笔取力”的方式,所以原本应有的“翘首举尾,直刺邪掣,缱绻结体,劖衫夺节”的灵动之采会减少很多,取而代之的是“质朴”。汉碑本是庄严肃穆的,又将带有质朴味道的隶书写入棋布星列的界格中,其所表现出来的,早已经不是八分玺法应有的“或若虯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霄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反而,是略有古意。

四 思古之情
    如果我们能时时带有所谓的思古之情,便可以达到精神、艺术、审美等等各个高度的直线升华。一直有人说,学古人字,功在字外。其实不只是书法,中国的其他所有的艺术种类,都不是单一的存在,都需要很多与其相关的知识结构来支撑。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思想的艺术家。倘若能做到尊古、习古,再加以时日,若能将质朴与肃穆相调和,这便与你心中的古意相距不远了。这时,如果你再能有一个当事人的情怀深入其中,想必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隶书盛行的秦汉之际,政治更迭,思想转化,文化复兴等等很多相关信息都是不断得在变换。而我们所追寻的隶书的古意,大多也都来自于这个时期里的某些信息。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的去了解当时的文人墨客的雅量情怀,对我们更加深入的去理解书法其内在的不为人所发觉的另一种历史。秦朝的威武霸气,汉朝的潇洒纵横。一个是以法治国的威严,一个是以儒治国的雅量。想想始皇帝一扫六国的不可一世,再看看嵇康临刑抚琴的不屑一顾。回望那大秦帝国雄壮的队列方阵,再看看大汉王朝下文人士大夫的放任不羁,如果你是他,如果你和他们生存在一个时代,你肯定会深有感触。肯定会在那个世界找到书法写出古意的元素。当然,时光不会倒流,但是,如果我们能根据一些史实材料,和留存下来文章雅句,深入体会,神游秦汉,必将对书法有绝对性的帮助,将书法从另个层面而升华。听起来似乎很玄妙,然而,书道原本就是意会言传,各有体会。玄妙之处,明者几何?


参考文献
[1] Emma 《汉字字体试验》《设计》 201502
[2] 丛文俊 刘恒 等著《中国书法史》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3] 社编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