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邵健伟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潘长学 季晓莉
摘要:
本文旨在对高密度空间环境下城市道路人行导示设计的功能性进行探究。以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实地观察等方法,分别从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的空间设计及内容信息设计的功能性着手,重点探究其如何应对密集人流、复杂道路空间、多语言、文化信息的传达障碍等问题。
关键词:
高密度城市 人行导示 设计 功能性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imed at function research of the guide design on urban road under high density space environment. Taking Hong Kong as an example,through on-site survey, data analysis and field observation, from the view of guide facilities of urban road and design of information content in Hong Kong, the writer put focus on the study of how to deal with relevant practical problems, like obstacles of crowded, complexity of road spac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due to multi-culture and multi- language.
Keywords:
High density city People line guide Design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 U491.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0069(2015)06-0056-04
一 引言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膨胀,据统计,截止2013年,日本东京的人口总数已达到1330万人[1],香港为718.7万人[2],北京的户籍人口为1316万人,常住人口则达到1825万人,而上海的户籍人口为1432万人,常住人口已达到2164万人[3]。以上数据均表明高密度城市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与高密度城市相携而来的还有城市资源人均占有量的减少、人均住房面积的减少、城市环境恶化等。然而这些变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往往还停留在各种政府的数据报告之中,能被大家感知的则是城市越来越拥挤,交通越来越混乱,而由“拥挤”带来的压力则更为明显。
“拥挤”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由密度、其他情境因素以及某些个人特征的相互影响,通过人的知觉-认知机制和生理机制,使人产生一个有压力的状态[4]。所以当人们体验到拥挤的同时,也承受着拥挤的压力。这种压力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有很多,诸如:精神病、犯罪率的上升等,甚至对人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我们迫切需要可以减少拥挤、改善城市秩序的关于城市各方面的设计方法。良好的城市道路导示设施设计,便是其中之一。
香港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城市,在仅有的110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了718,7万人,人口密度高达6650人/Km2。城市中分布的大量商业与购物区,在为香港带来发展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拥挤压力。为改善这种状态,香港政府对改善商业与购物区行人环境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2008-2009、 2009-2010年度施政报告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善人流畅旺的商业区、购物中心和悠闲区的行人环境。除了增建人行天桥、实行人车分离之外,构建良好的道路人行导示设施也能够有效地改善行人环境。
由此本文以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设计为例,通过分析、研究其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功能性,寻求在高密度环境下人行导示设施设计的良好方法。
二 城市道路人行导示设施的概念
“导示”的概念来自于英文中的sign, sign在辞典中的解释为:标志、标记、符号、指示牌等意思。而从导示的中文意思来看:其中“导”有引导、开导、疏导等意思,而“示”则有展示、教导之意。虽然目前关于“导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但从导示的作用及表现形式分析可知,导视设施是为了让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安全、快捷地识别环境,而将多种信息按照一定规范组合成的,以传递环境信息为目的设计的一个视觉信息设施[5]。
由此可以得知,“道路人行导示设施”是在城市道路环境中为步行者设计的环境识别的信息导示设施。
三 高密度环境下道路人行导示设计的功能要求
人们对导示设施的功能研究有着类似的认识,如天津师范大学王昊认为:传达准确的空间信息,是导识设计的基本要求[6]。李菁菁则认为,导向的工作目标是在一个陌生的区域内,可以不受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影响,只依靠导向系统就能够方便、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并相对自由的活动[7]。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认为,导示设施是解决人们对空间认知最简单有效的途径。简单讲,空间认知是个人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方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8]。是人类对其生存、活动的环境的辨识,比如:在较大的范围内你应该清楚自己所要前往的目的地应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在哪里下车,怎么走才能到达。而较小的范围则是如何通过步行到达目的地。
然而,高密度城市空间环境中空间环境中,步行者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变得更加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复杂密集的空间环境: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各类商业圈在城市中迅速崛起,建筑群高大密集,道路网络复杂,人们仿佛置身在巨大的迷宫之中。利用城市建筑、道路、区域等来对空间环境进行认知变得越来越困难。
2 复杂的人口结构: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的高速流动,在全球一体化的推动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纷纷涌向世界各大城市,来自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显示, 2014年来自美洲的访港旅客为1,699千人次,来自欧洲的访港旅客为1,863千人次,来自北亚的访港旅客为2,330千人次,来自南亚及东南亚的访港旅客为3,615千人次……城市人口的复杂化必然带来语言及文化的障碍,使得空间环境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困难。如何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中跨越语言文化障碍,准确、迅速地向步行者传达空间环境信息,有效疏导行人,应成为城市道路人行导示的重要功能之一。
四 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设计的功能研究
香港作为典型的高密度城市,在如此复杂的空间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空间发展,除了其值得称赞的交通网络之外,与其配套的导示设施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步行者为用户对象,分别从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的空间设计及内容信息设计的功能性着手,重点探究其如何应对密集人流、复杂道路空间、多语言、文化障碍等问题。
1 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的空间设置
根据调查,香港目前已有的人行导示设施分为以下路牌、综合指示、地图指示、地图指示牌以及其他道路人行指示设施。(图-1~图-5)其中路牌、综合导示、地图导示和地铁指示设施在对行人的指示、引导以及寻路起到了主要作用,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以上四类导示设施的功能。以上四类导示设施组成了道路人行导示系统的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距离、数量、位置以及信息内容的相互关联,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环境信息导示系统,在传达城市环境信息、引导人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功能作用,笔者在香港商业及购物集中的区域内选取了不同区域内的三条1.5公里范围的街道,对其道路两边的人行导示设施进行抽样调研。
调研的对象分别是( 1)弥敦道,界限街到窝打道路段。弥敦道是香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位于九龙半岛,主要连接旺角与尖沙咀这两个主要商业区,其中界限街到窝打道路段处于旺角区,道路两边商场酒店林立,人流密集。( 2)轩尼诗道,军器厂街到波斯富街路段。轩尼诗道长约1860米,是香港的主要道路之一,连接香港岛西面的湾仔与东面的铜锣湾。此路段是香港著名的购物中心,崇光百货就坐落在此路段。( 3)德辅道、遮打道,摩利臣街到美利道路段。德辅道与遮打道是香港岛中西区的主要道路,连接金钟、上环及中环。此路段主要连接上环与中环,也是人流密集的区域。
从图-6及图-7中可以看出,首先路牌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导示设施中所占比重最大。且密度最高,平均每隔45米就有一个路牌。由于路牌基本设置在道路交叉口的两侧,在参考道路交叉口的数量基础上得出平均每个路口有约1.2个路牌设施。这样的空间设计使得在高密度环境中复杂的空间信息可以得到连贯有效的提示。其次,综合导示所占的比重也较大,两个综合导示之间的距离为129米,密度相对较高,且多设置在交叉路口附近及人流密集的地方。由于综合导示,所传达的信息量较大,同时具备了指引功能和地图功能,所以与路牌设施连贯在一起便组成了较完整的城市道路信息导示系统,基本可以解决步行者所在位置的确定、如何找到目的地以及确定是否到达目的地的问题。
然而城市空间的复杂性也导致了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性,地铁以其快速、便捷的性能成为高密度城市人们出行的首选方式。港铁的便捷程度更是全球闻名,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内地铁指示牌基本随处可见,从图-6、图-7中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区域内地铁指示牌的间隔约167米,不但为地铁站提供便捷、准确的指示,也使得地上道路人行导示设施与地铁内的导示设施相互连接,使小范围的空间识别与大范围的空间识别连通,进而在城市范围内形成完善的人行信息导示系统。
2 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计的内容
导示信息的内容是导示设计的核心,其设计的合理性决定了导示设施是否能够准确地传递环境信息。
从图-1中可以看出,香港路牌设施的内容设计,首先用中英文标明道路名称,左右两边用数字标明此路段上建筑物的门牌编号,并辅以箭头强调方向。路牌虽小但其传递的信息内容却很丰富:( 1)确定道路名称,( 2)确定路牌之间各建筑的准确信息,( 3)指示方向。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步行者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判断是否到达目的地、距离目的地有多远以及目的地的方向。不但如此,信息覆盖的用户人群还分别包含了中英文使用者。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针对英文使用者并不仅是简单地将中文路名翻译成英文,用阿拉伯数字标明道路两边建筑的门牌号码,更是考虑到英文使用者的使用习惯,虽然有部分中文使用者更习惯用“东西南北”辨别方向,但数字的方式是所有使用者都可以接受的。这样的设计使其使用功能得以最大化。
综合导示设施由三部分组成(图-8),第一部分在导示设施最顶端,主要用来确定区域信息的。第二部分是指示部分。这两部分内容都是由图形、文字组成,所出传达的信息也较为简单。第三部分是地图部分,这部分信息内容较为丰富,首先确定导示所在的具体位置,其次传达了导示附近的各种环境信息,包括街道、建筑、设施、交通等,覆盖了关于“住、行、食、游、购”等各种信息。分析其内容可以发现,( 1)文字部分分为中文、英文、日文,其信息覆盖的用户人群就增加了日文使用者。但也仅在地图部分增加了日文,这说明主要还是以中英文用户为主。( 2)图形部分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指示类图形、标志类图形和地图三部分。由于图形可以看作是通用的语言,标准标志图形可以替代文字、语言进行无障碍沟通与交流,所以综合导示设计使用大量的图形、标志作为文字信息的延续,向中、英、日文以外的用户传达环境信息,有效地解决了复杂人口带来的语言信息交流障碍。( 3)色彩的使用,均选择饱和度高且对比鲜明的颜色,如,路牌使用了黑白两色,字迹、图形均表达清晰,较容易从复杂的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综合导示则选择饱和度较高的玫红和蓝色作为背景色,文字选择白色,二者对比鲜明,易识别。红色作为其主体颜色,在复杂的路面环境中也较容易识别。地铁导示则使用蓝色作为其底色,配以白色图标文字及红色的地铁标志。总而言之,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施都使用了识别度较高的色彩,在复杂的路面环境中较醒目,方便辨识。
五 结论
综合道路人行导示的空间设计与内容设计分析,香港道路人行导示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了道路人行导示设计作为公共设计需要满足公众实际需求的要求。在应对高密度环境带来的复杂空间环境及多语言文化等问题时,采用提高导示设施密度,增加导示信息的连贯性,完善各导示设施之间的系统性,并在导示内容设计中综合考虑了多语言使用者的使用习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大城市也将面临高密度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本文对香港道路人行导示设计的功能性探究为中国各大城市探索高密度环境下关于人行导示设施的设计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感谢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学院,及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经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