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蔡玉硕
摘要:本文针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困境提出合理有效的课程群建设新思路。溯源课程群概念,通过对课程、课程体系等概念进行理论工具化的处理,进而从平面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入手分析课程群构建的目标与原则,以期对建设“有机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平面设计 课程群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0-0078-02
Abstract:This article advances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new way for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for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graphic design major. Tracing the source of curriculum group concept, through the study of concepts of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and so on, and then researches into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from the graphic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for carrying on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build ‘organic’ graphic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graphic design curriculum group practice teaching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世界文化形态,还是中国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强大的数字化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平面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无可避免地要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虽然教育的变革首先发生在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的层面,但必会落实在课程上,并通过教学活动呈现。
一、“课程群”相关概念释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意指学习是长期的行为,需要紧凑合理地加以计划;“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则指要设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花大功夫认真地实现它。此处的“课程”虽泛指学习,但确带有课业、进程,以及学习方法之意。作为一个术语,“课程”一词在今天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课程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小单位,但唯有抓住了它才能有效提升整个大系统的质量。《现代汉语辞典》中,课程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 [1]。它不仅是教程,更是学程,是动态的教与学双向流动 的实践过程。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即发展资源[2]。它不仅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技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总结,更是对该学科在现、当代发展前沿做出的理性反映。
课程群简称“课群”,最早由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提出。强调课群建设应在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具有学科相关性、知识完整性、内容继承性、结构相对独立的课程继承模块[3]。北京理工大学自1990年开始课程群建设,其课程群在拓宽学科专业口径,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总学时,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也有效地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建设。课群不是简单的课程捆绑,它从属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合也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跨学科课群的建设是方法,被某一专业课程群所吸收的跨学科课程也必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基于此,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群建设除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课程元素外,还须在适应时代、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它不仅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也注重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的教育内容。
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目标
有学者认为,“从教育系统形成的角度看,功能选择在先,结构形成在后,它与自然系统不同,不是结构决定功能,而是功能决定结构。”[4]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构建有机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落脚点。纵观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关于设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讨论业界基本上达成了较为明确的共识,但在教育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毕竟,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哪一种设计教育模式可以具有无障碍的普适性。因为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生态是保证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土壤,而个性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正是实现设计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作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种新形式,课群建设的本质在于确立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科观、新的专业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课程观,而非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的“修补”,更不是把原有专业课程依据相似度而进行简单的分群建设。对此,我们应着重于设计专业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课程群建设,厘清各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良好的逻辑关系,摒弃与市场脱节的纯理论或纯技法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科学的课程群建设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搭建开放灵活、系统合理、完整高效的平台。课群建设是与某一门课程建设相对应的一种系统化的建设模式,包括下设课程的选择与组合的方式、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设等内容。
关于课群建设,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某学科内多个课程的集合,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也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例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即以专业作为划分群界限的依据[5]。但这两种观点显然是将“封闭”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课程教学,拉入另一个“封闭”的课程群教学,其局限性无可避免。此外,虽然平面设计专业强调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但高校不是社会某行业的专业培训基地,其教学与科研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沦入另一窠臼。一个开放的课群,其系统内的所有部分均相互关联,“开放”意味着变化和不确定性,课群内部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在外界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灵活的适应性正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目标所在: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自主地作出选择。
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原则
(一)恰当的课程群规模
作为一个行业的平面设计,不仅设计理论更新速度快,技术手段的更新更快。反映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上,就要求我们立足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体,既要准确把握群内课程间的目标一致性,也要统筹规划课程群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既要考虑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避免加大学生的课业负荷,也要积极、开放、务实地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跨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纳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课群是若干门在知识、方法、拟解决的目标问题的方面彼此存在逻辑关联的课程。因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阶段性学习目标不同,课群的规模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若少于三门便难以成群,反之,群内课程数量过多也会因课程群规模过大而不利于管理,且会因彼此间差异加大反而不易体现课程群的特色。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有限,通常为4-6周,如果群内课程数量多于5门,则意味着一个课群的学习必然会跨学期展开,如此必不利于课程群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本文认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规模当以3-6门为限。
(二)合理设置群内课程
现有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多重视微观视角下某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每门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间虽有前后置逻辑关系,但难免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问题。课群建设更注重群内课程间的优化整合,统筹规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群的设置可以依据知识型、方法型、项目型进行大的分类规划,并在此框架内进行更加细化的课群建设。知识型课群多强调同学科、同专业课程的组合;方法型课群强调以逻辑关联为前提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项目型课群是以专业设计项目教学为基础,强调实践性,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某设计项目长期或短期设置的课程群,虽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设计水准有着不容忽视的强化功能。此外,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分层级地进行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如通识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拓展层次、个性化发展层次。
(三)群内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专业能力、教育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水准决定着课群建设的最终效果。作为课群建设的主体,相关教师应具备对群内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贯通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熟悉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和专业技能,还要掌握课群的全部内容,并有能力驾驭整个课群的教学设计。再者,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不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等在教育过程中施加多大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还得依赖于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6]。目前高校设计专业多采用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更像头脑风暴,教与学的关系更像是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团队管理能力与设计操作能力也是群内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重视实践教学,分层建设实训基地
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视觉设计专业与近百家单位在媒体、动画、广告、影视等设计方向均有广泛的合作。德国国立HFG-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等专业的课程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邻专业和领域的课程,即跨专业自主学习。这些课程通常由教授主持,在相关技术人员或助教的协助下完成实践教学,授课方式极为灵活。众所周知,平面设计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指导性的知识传授,而是设计目的的实现。基于此,将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分层级的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强调对学生观察、认识和表现事物能力培养的基础型能力实训基地;强调科学的设计理念养成的综合能力实训基地;在专业学习阶段,结合各课程群的总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引领学生深入而敏锐地把握生产、生活的实际,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从事与平面设计相关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技能型实训基地。
(五)完善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活动的显著特点就是以相对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通常,评价标准所反映的往往是当下的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高校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标准并非教学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准,而应将价值标准和社会现实相综合来制订课程群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我们在衡量课程群教学质量时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还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充分尊重高校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评价方式上,我们还应努力将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使专业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更趋人性化。此外,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还应努力促成评价主体构成的多元化,除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外,更应导入社会评价。因为,评价主体不同,其所处的视角,关注的教育教学热点,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必有不同,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是相左的结论,但通过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所能达成的统一意见,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科建设者、学校行政人员对教育教学效果认知的正确度,更可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结语
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群建设是直接面向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需求而开设的课程集合,不是简单的课程捆绑。课群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群内各课程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不仅要合理安排教学时段,更要兼顾教学内容的设计,过于局限于某一核心课程的知识与技能需求无论是对其他课程的教学,还是对于提升专业教学的整体质量来说都是无益的。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只有面向市场,依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高素质设计人才。
本论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一般课题成果;立项号〔2016〕-JKGHB-0176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辞典 [M] . 商务印书馆 ,2012:738
[2] 陈佑清 . 课程即发展资源——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一个新视角 [J] . 课程 . 教材 . 教法 , 2003 (11):10-14
[3] 王嘉才等 . 课程集群化建设的研究 [J]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71-73
[4] 叶澜 . 教育概论 [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1:319
[5] 范守信 . 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 [J] . 扬州大学学报 , 2003 (3):25-27
[6] 毛亚庆 . 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 [M] . 河南美术出版社 , 2002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