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共享+ 公共交通”换乘模式服务设计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ERVICE DESIGN OF “SHARING + PUBLIC TRANSPORT” TRANSFER MODE FOR COMMUTERS

0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孙 彪 王妍妍

摘要:城市交通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脉,也是实现全球化发展的要素。职住分离现象使得一线城市上班族的通勤距离不断加大,上班族对换乘的需求也愈发增强,也使交通运行负重加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思维模式的创新,共享单车、拼车、定制公交等方式的出现也为提高上班族等人群的出行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共享+公共交通”这种基于绿色低碳的集约化换乘原则成为可能。 文章在分析了针对“ L”形出行链的城市上班族换乘需求的基础上对其产生背景和基于绿色低碳的集约化换乘概念进行了解析,并梳理出基于“共享+公共交通”模式的上班族通勤换乘服务的特征与分类及其发展趋势,为之后的上班族出行换乘服务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上班族 共享模式 换乘 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1-0053-03

Abstract:Urban transportation relates with the lifeblood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element that realizes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separation of duty and separation has made the commutes of commuters in first-tier cities increasing. The need for transfer for commuters is also growing, which also makes the traffic load heavi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f thinking mode, the emergence of bicycles, carpooling, custom buses and other means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travel efficiency of commuters and oth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the principle of "sharing + public transport", based on green and low-carbon intensive transformation, is possib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 of urban commuters in the "L" type of travel chain, it also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ncept of intensive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green and low-carbon princip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muter commuting transfer service based on "sharing + public transport" mode are also sorted out.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transfer service design of commuters.

Keywords:Commuter  Sharing model  Transfer  Service design

一、上班族换乘需求的产生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多样化,出行行为更加复杂,随着生活节奏变快,人们的出行成本较高,交通效率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通勤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现象。在19世纪之前,上班族主要步行通勤,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城市可以扩张到以前不可能扩张的地方,如今,汽车、火车、公共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甚至是市郊的人也可以快捷地上班,而反向通勤现象:住在市中心的人到市郊上班,也符合时代的场景。 探究通勤一词的来源,“通勤”是个泊来词汇,是从日文汉字 “通勤(つうきん)” 直接引用的。通勤对于现今的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解决交通堵塞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上班族指的是受雇于企业的工薪阶级群体,也泛指出社会工作并尚未退休的在职工作者。上班族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主力军,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通勤的方便性影响到他们每天的生活质量。 而上班族换乘需求与三个点: 职住分离、上班族身心素质以及共享经济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第一,职住分离,腾讯与企鹅智库联合发布《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说,北京市工作日平均出行半径为9.3公里,上班族通勤时间压力居四城之首。职住分离使得一线城市的交通负重运行,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能够通过改善交通工具弥补较远的通勤距离,另一方面他们愿意为了更高收入的职业或更好质量的住房而牺牲通勤距离。而低收入者因为住房支付能力低,迁居并改善住房条件的机会少,因此,尤其是随着一线城市上班族通勤距离不断增加,换乘的需求也愈发普遍。

第二,上班族的身心素质,上班族的时间成本很高,每天休息时间有限,如果在上下班路途中浪费一小时以上的时间,对其整日的工作效率以及心理影响极其严重。因此人们对出行的快捷、省时、舒适、经济性要求不断上升。高质量、多元化的需求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模式单一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上班族上下班高峰的换乘问题不断显现。上班族是社会的未来,通勤时间的缩短会带来其休息时间的保证,无效等待情绪的降低,而高效的换乘体验设计可以减少上班族上下班通勤的精力,提高上班族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同时也对城市舒缓道路拥堵情况,提高道路利用率有利。

第三,共享经济的社会背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分享过剩资源的意义与重要性,云计算、大数据、宽带网络与智能终端这四种力量的聚合催生出滴滴、Uber、ofo、摩拜等共享经济的新形态,解决了乘客与车辆资源的精准供需匹配问题,同时在共享拼车的过程中将这些闲置资源有偿让渡给他人,摆脱了对传统组织和传统中介的依赖,也就改变了以前的生产制造协同关系,对于消费者来说感觉有更大的主动权和透明度,其次增加消费共鸣的信任感,拉近人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受益。

屏幕快照 2017-12-07 下午1.30.10.png

二、“共享+公共交通”换乘出行服务的概念解析

“共享+公共交通”的换乘出行的概念是基于共享经济的大背景所提出的,首先“共享”就包含着协同消费的属性,是协同消费的三种类型(产品服务系统、再分配市场、协同生活方式)中的再分配市场其中的一种表现。通过技术平台来分享交通工具的使用权(如共享单车,出租车拼车、私家车顺风车等),这种模式可以积极地调动闲置资源,给人们带来更有价值的社会效益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浪费,促进消化社会过度产能和过度消费带来的剩余物品(出租车空载率,私家车空座率)。“共享+公共交通”的换乘出行即对具有“L”形出行链的上班族适用。这里要说明的是,“L”形出行链包括上班族从家到换乘站再到目的地的路线,其中包含两段不同的路径(如路径1从家到公交车站,路径2公交车站到公司,或者路径1从家到地铁站,路径2从地铁站到公司)三个目的点(家、换乘站、公司)。每条路径根据总长度和所支持的交通工具属性的不同会产生多种(不止一种)的选择方案。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两段均使用公共交通(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或者私家车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共享经济的原则下不成立,并且针对上班族来说,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为了可持续化的发展,提出“共享+公共交通”的换乘原则。

在固定了换乘次数的前提下,对于上班族来说,路途时间的最优化(路径1与路径2所耗费的时间)、等待时间的减少(成功换乘至下一种交通工具所用的时间)以及交通费用的降低(使用两种交通工具的花费)这三点是上班族最在意的痛点。在这三个因素的参与中,用户选择路线的搭配方案是一种计划行为,这涉及到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是解释人的态度、主观的行为规范还有知觉行为的控制是怎样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意向,进而影响人实际行为的过程的心理学理论。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的换乘服务包含的五个要素。

第一,态度,表示上班族对安排搭乘工具所抱持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感觉。这里要依据每个人心目中的期望-价值理论来进行选择,具体地说,有的人喜欢骑行,认为可以锻炼身体,有的人喜欢坐公交车,认为比骑行更加省力,并且不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加稳定。

第二,主管规范,是指上班族是否选择该换乘方案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比如说今天穿着很华丽的衣服,选择骑行会不会引起人们的异样眼光?如果我有豪车但是还去挤公交会不会被人接纳?

第三,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反映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包括内在控制因素:个人的缺点、能力、情绪也会影响换乘方案的选择,以及外在因素:信息、机会、对他人的依赖性和障碍等,这就要依照用户的性格和相关经验来判定,选择公交需要的等车时间是否很久,拼车会不会感到尴尬,如果骑行该路段会不会不安全,选择出租车的价格会不会超出预期等。第四,行为意向,指上班族选择该换乘方案主观概率的判定,是否可行,顺利到达目的地的概率会是多少?第五,行为,个人开始采取这项行动。而当态度与主管规范越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越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越强,最终产生行为。这个计划过程就是基于“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的概念进行的。

三、“共享+公共交通”换乘特征解析及其服务设计流程

(一)“共享+公共交通”换乘的特征

“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是由两段不同的交通方式组成的,其中一段是属于共享交通中的方式,如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顺风车等,另一段是由公共交通系统组成的,如公交汽车、地铁、电车等,需要注意的是:出租车这种方式既可以运用到共享交通的范畴又属于公共交通的范畴,因此可以搭配使用。我将具体从换乘因素、界面交互、生产技术三个方面来阐述其特征。

1.换乘因素:上班族选择换乘包含主观心理和客观环境条件中的许多因素,对于换乘的服务设计来说,用户的体验占据主导地位,积极的体验能够达到甚至超出用户的期望,从而促进服务的发展,因此在基于“L”形出行链固定换乘次数的前提下以时间和费用两个维度考虑了四个主要的增加换乘体验的因素:

(1)全程时间

全程时间包含了乘车时间与换乘时间,即从此刻开始至到达目的地的总时间,这与出行距离、交通拥堵状况以及交通工具的选择有关,不同的交通工具属性不同,路线和速度以及间隔班次也会影响全程时间,对于上班族来说,全程时间越短越有利。

(2)换乘时间

换乘时间包括两部分:换乘步行时间与换乘等待时间,换乘等待时间是根据用户选择相应的交通方式而改变,与交通工具的运行计划有关,不同的公交、地铁、轻轨要获取实时时间表,拼车出行也需要等待司机的接洽。这里要注意的是,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用户对换乘的心理感觉时间要比实际等待时间要长。

(3)换乘费用

针对“L”形出行链的上班族来说,路径一与路径二交通方式的选择与换乘费用相关,费用是路径一与路径二的花费之和,使用共享单车和公共交通的费用小于私家车、出租车的费用。服务设计要让用户的花销在可接受心理预期内,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单位时间内费用越低就是越好的方案,一方面要考虑用户长期的消费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该换乘方式使用户在通勤过程中的愉悦度情况。

(4)拥挤程度

乘车的拥挤程度是影响用户选择交通工具的重要因素,这里包含搭乘拥挤程度与路况拥挤程度。共享单车可以有效避免在上下班高峰期挤公交的负面心理预期,私家车与出租车也拥有相对宽敞舒适隐私的个人空间。其次,部分用户也会因为某些线路的客流太大而放弃包括该线路在内的路径,这就需要换成服务根据实时路况设计出相对高效舒适的线路方案,减少拥挤程度。

2.界面交互:上班族“共享+公共交通”换乘的服务设计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用户端的界面交互,而对于上班族换乘的服务设计来说需要注意的是:整体上是一个类似地图类的路径规划软件,其控制端可能会需要与其他功能软件的切换,比如路径一采用共享单车路径二采用公交车,那么路径一段的交互就要与ofo、摩拜等第三方平台连结,路径二也要获取公交车班次及实时站点信息,综合来说是复杂应用的结合,因此界面交互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简洁性,而不同功能的交互控制也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与功能的特征要素而不同。

3.技术:上班族“共享+公共交通”换乘的服务产品在技术方面的特性分为平台技术交叉性和实时性两点:

(1)平台技术交叉性

上班族“共享+公共交通”换乘的服务设计,是承载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的服务设计,本质上是信息的共享并重新分配,最大化利用有效信息资源重构供需,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技术包括传感技术(如:GBS定位、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网络技术、地磁定位技术、AJAX技术、智能路径规划技术等。一般都是多个传感器的共同使用才可以准确定位到用户的位置信息以及动态的位置变化。换乘的服务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是多个技术平台的交叉使用,比如需要公交实时查询系统实时匹配未来时间的公交车次信息,需要定位系统测定目的地路径间距离来智能的计算出换乘方案,需要在使用“共享”交通工具时切换到应用平台等。因此,需要注意的是本设计背后需要的技术支持是复杂且交叉运用的。

(2)实时性

上班族“共享+公共交通”换乘的服务设计的使用场景就是上班族通勤的路线规划,其中很重要的属性就是时间。及时、高效、省时、经济的换乘体验是服务的目的,而交通工具能否按计划搭乘也是关乎时间属性,因此,路线的规划与实时性密不可分,它需要实时路况、实时车次情况、实时车次位置等元素的支持,继而实时性是用户非常看重的基本属性。任何一个环节的误时都会带来用户的体验不足,那么该服务就不是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综上可以发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升级正在迅速改变资源媒介以及生活体验,信息技术成为支撑几乎所有媒体的技术构成、发展趋势,成为了未来实现智慧城市、物联网世界的重要载体。而这些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也是推动“共享+公共交通”集约化绿色设计的重要力量,为建设更加低碳环保,资源有效利用的社会添砖加瓦。

(二)研发流程(开发与设计):

上班族“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的优化和创新都遵循服务设计的开发流程,要注意的有两点:1.以用户为中心:针对不同的产品和用户的需求,不同的用户针对他们的服务设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服务设计的流程简单来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与规划、开发设计和设计评测。这三个阶段都需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使用户满意,针对用户的不同属性量身设计合理的路线规划,他们的需求可能是时间最短或者费用最低或者希望加入共享单车锻炼身体……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达到交通资源的重构。2.跨平台合作:由于“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有需要许多的功能综合使用最终体现出“智慧路径规划”的目的,因此该服务设计包含不止一个子系统,包含“共享”交通方式的使用与“公共交通”平台的使用,这就决定了要满足其复杂需求开发和设计的困难度。所以“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研发过程中需要有多平台的融合(如:顺风车、拼车、共享单车、公交查询、地铁查询、地图导航等)和多学科的交叉(如:行为心理学、用户研究学、网络技术、城市交通学等)。

四、共享出行换乘服务的发展趋势

“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在城市共享经济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满足上班族出行需求和出行距离需要消耗大量化石能源,面临资源和环境难题的21世纪的人类来说,共享出行在各个层面上都被赋予了重要的创新意义,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交通资源的共享化:

为了解决用户与车辆资源的精准供需匹配大大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私家车也加入了共享大军中,不再是私人资源而是临时作为出租的形式成为公共资源,不仅包括私家车,还有出租车、共享单车等,本质就是打破了资源的私有化,使交通资源实现全社会共享。

(二)交通数据的共享化:

互联网产品帮助城市交通资源重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将高精尖的技术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相关公共服务机构。这是另一种层面的“共享经济+交通”,例如高德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发的“高德交通大数据云”系统。提供实时的交通路况信息,提出智能出行躲避拥堵方案。这些都是依赖于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共享化,今后也会指导出更多依托大数据的智慧交通服务。

结语

服务设计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对于不同地域的上班族属性以及交通情况需要做不同的分析。上班族的通勤换乘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对路况和交通方式的未知也迫使上班族早起晚归以保证通勤的准时。基于“共享+公共交通”换乘原则的服务设计有利于增加通勤的体验,提高生活质量并且也减少了交通资源的浪费。而共享经济+出行也存在着弊端,一是政策风险,是否涉及非法运营?租车客有收益,税收由谁来承担?二是安全问题,发生交通事故权责如何界定?三是诚信以及消费习惯的培养。从长远看,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监管机制来保证共享交通的运行。关于上班族“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的浅析是基于“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的产生和定义,重点解析“共享+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的特征与组成并梳理出其未来发展趋势,希望可以为未来共享模式下的上班族通勤换乘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腾讯 . 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 [R]. 腾讯位置大数据 ,2016

[2] (美)蔡斯著;王芮译 . 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165-166

[3] 王静,杨屹,傅灵菲等 . 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1,6 (4) :290-291

[4] (德)宝莱恩,(挪)乐维亚,(英)里森著;王国胜等译 . 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106-110

[5] 曹磊,柴燕菲,沈云云等 . Uber开启“共享经济”时代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9 :183-190

[6] 宿效文 . 上班族乘坐地铁流程的服务设计研究-以广州地铁为例 [D]. 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14

[7] 李易 . UBER时代来袭:每一个行业都会有一个UBER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2:23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