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韩耀辉
摘要:利用高架桥下部空间构建慢行系统既有利于提升城市慢行活力、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同时旨在缓解人车矛盾,重拾路权分配的公正性。本文针对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应用现状进行现场调研,结合高架桥对城市慢行系统的影响,依据现状梳理长春市慢行系统改进的侧重点,分析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构建慢行系统景观的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长春市 高架桥下部空间 慢行系统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11-0158-02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slow-traffic system using the space under the overpass is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 slow-traffic vitality in c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cars, which regains the fairness of distribution of way.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ed the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space under the overpass in Changchun, combined with the impact of the overpass on slow-traffic system, carding the improvement focus of slow-traffic system in Changchu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writer analysi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using of the space under the overpass in Changchun, at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optimal design strategy which constructing the slow-traffic system landscape in the space under the overpass in Changchun.
Keywords:Changchun the Space under the overpass Slow-traffic system Optimization design
引言
长春市近几年机动化交通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从2000年约34人拥有一辆车到2016年约3.5人拥有一辆汽车,2016年拥堵成本6726元,位列全国25位[1] 。随之而来的是长春市域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增多,通过“三横两纵”五条高架快速路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来满足城市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其总体面积相当于长春市的南湖公园。原本占据主导的机动交通叠合立体城市道路更加剧了对绿色交通空间的侵占,而如此大面积的高架桥下部空间却疏于利用,多数作为停车空间,仍然被汽车所占据。
本文依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长春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拟利用高架桥下部空间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本文选取五条高架快速路中沿线业态多样、景观风貌突出的路段作为优化设计示范对象,主要集中在宽平大路-前进大街(西部快速路)、卫星路(南部快速路)、亚泰大街一直到与珠江路交汇处构成的U形高架快速路段,总长度为17.4km(如图1),拟实现更好的“安全、边界、舒适、优美”的慢行环境目标[2] 。
一、高架桥对城市慢行系统的影响
(一)影响慢行交通可达性:高架桥作为城市中汽车专用道路,其快速通行的特点使得城市相邻地块被切割,对于依托非机动车和步行活动的人来说尤其削弱相邻空间可达性。文章选取高架桥路段周边串联若干公交站点,但由于车辆的穿梭阻隔,从公交站点到相邻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可达性较低。
(二)加剧慢行环境污染:高架桥巨大的体量会影响其下部及周边光照环境,尤其当桥体与道路一侧建筑临近时,道路沿线慢行空间几乎无光照;原来的机动车道叠合高架桥形成立体交通通道,高架桥附近的汽车尾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也随之加倍,严重影响周边慢行交通空间的环境质量。
(三)破坏周边城市景观:高架桥使得慢行交通环境质量降低,慢行交通空间被压缩、通行不便,高架桥庞大体量的干扰致使其周边城市景观自身特色被破坏,对于商业空间来说高架桥的遮挡导致其发展前景欠佳,综合以上因素致使慢行空间活力不足。
二、长春市慢行系统改进的侧重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对交通道路资源的供给需求,从追逐汽车出行的便捷到关注慢步城市带来的闲适。慢行空间相比城市其他开放空间更关注如何塑造相对安全、连续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活力型交通空间,从广义上,城市慢行系统除了承载交通职能外,也是一个容纳人们游憩、购物、健身、交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体系。《长春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尽管层级分明、目的明确、功能突出,但仍有部分细节亟待改进之处。
(一)适当拓宽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空间:目前长春市慢行空间被两种现代城市街道的必备要素所取代,一个是停车位,另一个是植物。长春市区有的路段原本慢行空间充足,但由于周边停车位紧缺,致使规划停车位占据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有的路段由于人行空间本就有限,但沿街绿化隔离带偏偏设置在人行道上,大大占据了有限的人性空间;原本有限的非机动车道也会受到公交车停到站点、机动车超车等现象被严重挤压。
长春市慢行系统急需根据个别路段对慢行空间的使用需求进行酌情调整。例如商业网点区域、学校附近应适当拓宽人行道宽度;动感单车网点连接沿线至少保证非机动车道的安全、通常骑行。
(二)改善慢行环境品质:除酌情拓宽慢行空间以外,还应从市民的切身感受出发,设置人性化、多样化的慢行服务设施,如设置休息设施、信息导引标识、卫生服务设施、自行车停放点等。
(三)融合城市特色人文资源:参考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慢行系统建设情况,未来慢行空间不仅仅是交通空间,也是城市公共游憩空间,通过有目的的筛选、联结整合周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城市人文资源,吸引人们选择绿色慢行出行方式,打造具有综合长春城市特色的慢行系统[3] 。
三、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现状:高架桥下部空间与毗邻城市道路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未改造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的利用情况。通常高架桥位于道路中央,高架桥下部空间有的路段作为城市普通机动车道,与垂直道路交叉区域行人可以穿行,有的成为地下专供机动车通行的隧道。当高架桥两侧有足够的汽车通行路面时,高架桥下部则作为停车空间,2013年长春建成第一条高架桥开始,长春市建委就将高架桥下部分区域规划为公共停车场。
除此之外,有的路段成为民众休息、户外活动的场所,有的成为市集的临时聚集地,还有些高架桥临近商业建筑,例如欧亚卖场高架桥路段下部空间成为货车卸货停车、临时仓储的堆放地。这种自发的社会性活动也预示着高架桥下部空间未来的生存潜力。
(二)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的挑战与机遇
1.机遇:夏季高架桥巨大的体量可以使行人、商贩免受日晒雨淋的困扰,冬季高架桥下部空间无雪大路滑的危险,为人们户外出行活动提供便利空间,同时为便利服务商业提供相对舒适的栖息空间,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4] 。高架桥下部出入口间隔较短。高架桥下部空间与众多城市主干道相连,平均300-600m就有一个交叉路口,这为高架桥下部慢行活动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提供了便利。
2.挑战:国内外不时有新闻报道称高架桥下部空间常成为不法交易、抢劫等暴力犯罪的高发地,这也使得远离城市中心的路段,尤其是夜间高架桥下部空间难以被利用的首要原因。
本文选取优化路段中高架桥下部空间净空高度90%在4.5-5.9m之间,10%在7.5-10m之间。尽管高度上有足够的视野延展度,但视觉接收信息不完整以及自然光照度不够等因素仍然给通行的人带来压迫感。选取路段现场检测重要节点区域噪声平均值为93.75分贝,这已经远远超出满足听力和身心健康的噪音值区间。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充斥着高架桥下部空间。
由于高架桥桥柱形式多变、高架桥下部空间与周边道路关系不同,桥下可以利用的空间在宽窄、高低都不尽相同,这为桥下空间的功能设定增加难度[5] 。
四、长春市高架桥下部空间构建慢行系统景观的优化设计策略
(一)提供多种慢行活动场地
1.置入立体化慢行交通: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2016年开始长春市主要机动车道开始规划路边停车位,同时长春市多数主干道的慢行交通空间被急剧压缩,有的停车位被划在人行道上面。故而应积极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将高架桥下部空间高度在7.5-10m的地方,结合周边环境限制桥下机动车通行,建立两层慢行交通空间,一层作为非机动车道,二层作为行人通行空间或休息活动场所。既为城市绿色交通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使得原本低效利用的高架桥下部空间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如图2)。
2.设置公共游憩场所:未来高架桥下部空间将不再只是高架桥的附属空间,它将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延展,为了丰富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高架桥下部空间个别路段设置公共游憩场所,同时该场所也可以进行文化、商业活动的公共宣传,例如,利用高架桥下部空间顶界面设置天幕,播放长春城市文化信息、影片等内容,作为宣传城市文化的户外新型传播空间。
(二)完善基础设施
1.商业服务设施:高架桥下部空间一方面为行人提供慢行空间,同时也需要为在此逗留、休息的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设施,如零售店、给水处等,人们无需穿越机动车道便可享受便捷的商业服务。
2.导引标识设施:由于高架桥体形庞大、质感粗重,常常形成呆板、压抑的空间感受,为了吸引人们到高架桥下活动,应着重根据高架桥周边环境特点,增强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景观可识别性。如利用桥柱等高架桥结构构件结合艺术涂鸦、灯光技术等营造有活力的空间氛围;在高架桥下部空间与周边垂直道路交叉口位置设置导引标识牌或趣味雕塑吸引人们来此活动。
3.夜间照明设施:基于对高架桥下部空间夜间的安全性考虑,综合考虑高架桥下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等因素,设置立体化、多层次照明设施,一方面可以预防桥下危险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夜间高架桥下部空间的景观空间美感。
(三)提升慢行空间品质
1.营造半封闭式桥下空间:高架桥下部空间仍然坚持着汽车优先原则,为了实现安全性高、噪声污染低的慢行环境,在高架桥下部空间局部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或具有吸声过滤功能的艺术装置,隔离车行和桥下慢行空间。
2.适当拓宽桥下空间:高架桥下部空间周边机动车道适当缩小,如从原来的单侧三车道改为单侧两车道,公交车优先通行,一方面可以增加桥下慢行空间的使用面积,另一方面大大减少桥下慢行空间污染源,提升桥下慢行空间环境质量。
(四)构建游憩型慢行空间体系:依托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游憩景观路径, 一方面依据城市现有的自然及人文等城市景观资源,打造人性化、富有活力的慢行空间;另一方面以此来梳理和串联城市特色的人文景观,将慢行空间作为解决封闭街区、绅士化等城市问题[6] 的先导。《长春市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中城市级廊道以蔓延城市文化为主题,按照资源类型划分为都市风貌型、活力滨水型、城市绿地型三种类型的慢行廊道。据此高架桥下部慢行空间、桥体沿线两侧慢行空间可通过联结带动其他通道的慢行空间,串联周边主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活力商业街区、文化设施、公园等特色城市资源,增强高架桥下部空间与周边特色人文资源的联系,可形成历史、商业、绿地、教育等四条慢行游憩线路(如图3),共同构建以高架桥下部慢行空间为骨架的特色游憩型慢行空间体系。
结语
伴随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慢行空间量与质的双重关注,未来高架桥下部空间将绝不仅仅是交通空间,也是城市开放空间之一,因此构建高架桥下部优质的慢行空间系统,容纳慢行、游憩、文化宣传、特色景观汇集等功能并逐步改善其周围的环境质量,将是未来高架桥整体面向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宜谦 . 基于尺度下人性化城市空间的建立及优化 [J]. 设计,2016,29(1):150-151
[2] 郭湘闽,王冬雪 . 健康城市视角下加拿大慢行环境营建的解读 [J]. 国际城市规划,2013,28(5):53-57
[3] 陈忱 . 城市高架交通负空间再利用研究 [D]. 清华大学,2009.6:35-40
[4] 汪辉,刘晓伟,欧阳秋 . 南京市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初探 [J]. 现代城市研究,2014(1):19-25
[5] 周恺,宋煜,陈宇 . 英国“公共路权”系统的规划管理制度及其沟通下的城乡空间 [J]. 国际城市规划,2013,28(5):86-93
[6] 毕璐璐 . 城市交通节点——过街设施创新设计研究 [J]. 设计,2017,(1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