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训,曾任天津美术学院纪委书记、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7-2011教育部高校艺术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一届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设计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第一、二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第一、二届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2004-2016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CIID全国有成就资深高级室内建筑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炳训教授认为,“可持续理念下的人文精神内涵的缺失”是环境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与设计领域中当属存在的大问题与困惑。他欣慰地看到,随着学科体系不断地完善,传统主流院校基于教学的积淀或特色优势,在设计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挥着引与领示范作用。青年设计师们赶上了国家发展的良好时期,应该在设计造物中探索如何实现传承历史文化的创新转换,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基因的作品。
《设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设计教育历经了四十年,您从教也已有三十六年了,请谈一谈个人的感触;并介绍一下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李炳训:回想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重要历史节点,我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开始了大学生活,也由此历经了由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向艺术设计教育过渡的伊始期。可以说,自2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我国设计教育理念从初期的懵懂阶段到逐渐清晰乃至发展到至今——建立了自信并逐渐走向理性的成熟,已整整走过了40年的历程。
我们国家从20世纪的80年代的“百废待兴”到9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欲望也不断提升。设计服务于生活,催生经济与文化发展,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此时全国设计类招生规模呈现“愈近繁荣”的态势。那时候“最火爆”的当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中包括传统美术院校、建筑院校、文理科综合院校、职业教育和美术教育等背景等不同类型的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更多同仁们担忧,各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仓促开办、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会增加不稳定因素和新的问题,如教育观念中渗透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势必阻碍设计教育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清楚地记得,我们那一届的教育部设计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只要集中开会,会上会下更多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各类别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开办方向或责怪校方对本专业投入少等种种问题,觉得未来很迷茫。但是大家都坚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依从自身教育的规律和实践属性,突出“厚基础、宽口径”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依据各自院校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传统积淀与优势,凸现各异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特色和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宗旨。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和强化教学质量,尤其在经过几个轮次本科教学评估后,各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据各自的状况、社会对于人才规格的需求,以及本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向都制定或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均调整了专业知识结构,强化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创新理念的注入。在这期间,以张绮曼教授、郑曙旸教授等为代表的业内领衔人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学科目录将“艺术学”独立设置学科门类,并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名称更改为“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是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以及艺术设计综合专业基础为主线,展开人对环境空间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研究。包括室内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实践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内容,以现代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为指导,创造舒适和具有审美特征的生存环境、理想生存空间的系统工程。既体现生态文明的原则又注重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环境设计专业在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劳动环境的物质与精神审美需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环境设计教育与设计领域自身发展也具有非定式的、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特征。我国环境设计领域40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尚品质的设计作品不断问世,部分设计师与设计团队日臻成熟、颇具影响,甚至正在走向世界。毋庸置疑,设计领域的繁荣发展推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全社会的文明进步,也不断地满足着大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且逐步显现设计引领和改变生活,使更多的人进入时尚生活、理性生活的主流渠道。
2005年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
2006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利兹大学进修高校教育管理
2008年参加国际艺术院校联盟伊斯坦布尔会议与马尔马拉大学学生课堂交流
《设计》:如何进行专业理论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以及专业实践相结合?当下的环境设计领域、环境设计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与困惑?
李炳训:环境设计专业属性的实践特征决定了多元性知识结构体系所形成的人才特点,集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环境心理学、生态环境学、设计管理等跨学科知识渗透与拓展。构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达到知识综合化的课程结构组合。就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特征而言,加强触摸式实践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设计技能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
我认为“可持续理念下的人文精神内涵的缺失”是环境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与设计领域中当属存在的大问题与困惑。当下看似繁荣发展的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设计机构、设计师由于受社会非主流因素或利益的驱使,对设计的价值观和自身社会价值的认知与判定失控而造成了大众在体验时尚生活的同时还要蒙受快慰之外的隐痛。如城市环境提升改造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质量,公共空间与住宅空间设计品质问题等,盲目追求个性设计或产值而放弃使用的安全,明明很简明的设计却要繁复而过度的叠加造作。类似这些非善意的痕迹恰恰暴露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理念与人文精神内涵的缺失,使设计价值观扭曲、人文内涵缺失的“作品”频频出现,并驱使着受众群体于物质与精神需求欲望的观念变异,也逐渐使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在精神信仰层面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茫然。试问,这“种种的阵痛”要止于何时?冷静思考,这也与政府相关机构、法律依据的空白和行业机构指导不利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反思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人文思想内涵的教育还存在的严重缺失。我们欣慰地看到,随着学科体系不断地完善,传统主流院校基于教学的积淀或特色优势,在设计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发挥着引与领示范作用。
另外,我觉得环境设计教育还需解决以往惯性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传统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作品中所内涵表达的知识辐射面或理论根据缺少深度,往往是视觉表现过度。原因在于教学体系中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欠缺,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训练亟待加强;其次要坚守和强化审美教育。我这里当指有些传统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作品存在着对空间形态造物审美功力的不足甚至缺失问题,尽管各院校还存有差异。我们常说美术院校的看家本领就是以造型和审美能力而标榜的“艺术的感觉”,而这一传统优势不能轻易丢!非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审美层面的教育培养更需努力。我们一直在强调设计学科是“艺术+科技”,环境设计研究的宗旨是创造功能性与审美性特征的生存空间,况且未来空间环境的审美性内涵愈来愈突显。
参加教育部2007-2011艺术类教指委成立大会与谭平、黄格胜等委员合影
2012年于清华美院参加系庆活动与郑曙旸、奚聘白等老同学们合影
《设计》:请您谈一谈人文精神内涵教育,又如何在环境设计中如何体现设计价值取向?突显善与美内涵表达?
李炳训:新时期下,人文思想涵盖了人类对于道德观念、精神境界、精神修养、人格尊严、信仰信念的理想境界追求,即人类意识和精神修养的内涵。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等内容。倡导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道德与现代文明理念,并以人类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持可持续平衡发展为宗旨,必须摒弃以人类为中心的所谓“终极关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追求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完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人类要以真诚的心去善待自然与同类之间的友好关系。
设计的价值取向也集中反映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与时代精神。因此,当下新时期设计领域的价值取向在空间造物活动中显得极其重要。我们所说的设计价值中包括了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即超越精神的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伦理价值,即精神层面的价值基础。
设计的实用价值是设计造物的基本价值。在设计造物的各要素环节中必须满足功能属性要求,要以充满“善意”的理性态度满足人的生活行为的所需与所用功能条件。我们常讲“设计要以人为本”,即在设计全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属性的善意表达内涵;设计的审美价值即艺术价值。美与审美对设计造物而言可分为形态之美、结构之美、工艺之美和材料之美,但审美价值是使用与被使用的主客体之间功能关系形成之时体现的,是设计施以审美的“正当”手段与善意的实用价值互为协调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审美价值功效。那么设计的伦理价值则是空间造物中超越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道德层面的精神内涵价值,是控制实施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人文精神层面的自身道德修行的体现。设计作品无休止张扬奢侈的外化、自然资源的非理性使用,是无法达到超越精神价值层面地人文内涵寓意的。如果将实用价值称之为功效之善、审美价值为快乐之善的话,那么伦理价值则体现了道德之善和精神之善。只有达到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即超越精神价值的三者统一,才能生成充满人文精神内涵的可持续价值趋向的空间物化作品。
记得2007年由《装饰》杂志社主办在杭州召开了“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设计伦理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伦理的内涵、设计伦理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伦理和设计伦理教育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伦理反思的倡议》,呼吁以未来的名义设计反思,以设计的名义承担起伦理反思和价值重建的责任。这次会议在我国设计领域和设计院校产生了强烈反响,由此,探索以设计伦理教育为核心的学科内涵教育体系建构逐渐展开。2013年由我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设计伦理学体系建构及教育应用研究》结题,并受邀在相关院校或学术团体作交流。
2009年主持天津市创意人才培养与大学生自主创业论坛
2012年在中央美院第五届为中国而设计大展论坛作“设计的至善至美”主题发言
《设计》: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与艺术观念教育?学院教育应重点在哪些方面?环境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如何与时俱进?
李炳训:我认为,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抓紧实施以人文思想教育为重心的内涵教育,具备厚重的人文素养是未来设计人才的重要标志。回顾渐渐离我们远去的上海世博会主题氛围已经定断创造性人才规格必须具有较完备的人文素养,其设计造物的价值、艺术观念和创新能力的价值标准也应充斥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内涵与人类可持续理念。
首先,须构建人文思想与设计伦理学教育体系。针对目前各院校设计学科理论教育现状,探讨以人文思想为重心的设计伦理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并做出对专项设计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尝试,逐步建立起一个从普适性的设计基础伦理学拓展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设计伦理学分支。可将艺术观念教育、专业技能与设计方法教育融入系统理论构架内。一方面对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理论研究的全面梳理,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内涵的设计价值取向教育。
大学教育应该教什么?学什么?知识与能力培养核心内容在哪些方面?我个人认为,大学教育一是观念教育即艺术观念和人文思想教育;二是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育;三是价值观的判断能力教育;四是方法论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应充分认知人才的持续教育而不能急于求成。学生们毕业后走出校门,在社会中将大学四年教育积累的能量需一点点得到释放,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和磨炼。所以说,人才成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必须认同这一客观规律。
教育者须先行,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自觉实施重组。环境设计是集成了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学科领域,教师团队自然要规划好学缘结构、学科结构与知识结构布局。教师应以职业的态度去梳理和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还要以人文思想教育为核心去完善学科理论、设计理念、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的链接,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施教的自信,从而享受人才教育互动过程的喜悦。构建人文精神内涵教育需实现设计批评的常态化,提倡以思辨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加强判别能力教育的设计批评教学内容,师生互动,明辨可持续理念下的是非观念,知识的传授与获取贯穿于多言堂互动论辩的动态思维状态之中并能动地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判断能力训练目的。
出版作品集《李炳训室内外设计》;译著《美国医疗与护理空间》
《设计》: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未来环境设计领域的发展,您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李炳训: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环境设计领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并逐步走向理性而建立了自信,也正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背景下迈向国际化。而对于当下的设计师群体的成长而言,也正恰逢国家处于良好的发展时期,应该说很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所期待的,同时也更充斥着挑战和使命感。目前我国不断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消灭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这一切给我们设计师成长带来了很多有利的因素与条件,同时也给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中国的室内设计领域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
我认为,设计师要多方面地充实自我。首先,在补强设计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须注重个人的人文素养的修炼。设计师面临的大课题是在设计实践中去自觉地研究和思考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厘清和提升设计作品的价值取向。因此要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角度充实自己的设计思想,以及纵观本领域的国际发展动态。今后的设计作品要突显依附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设计人们喜闻乐见的、体现当代社会科学、健康、理性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好作品。人们在享用良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更应体现人文教育内涵,这是环境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另外一点是设计师要建立自信。在当下国家发展的大好的时机,我们如何提升自信?如何传承中国设计40年发展成果再创新?如何去驱动青年设计师的创新设计能力,展现新时代设计师的精神面貌自信力?这就需要不断关注国内外同行取得的成就,能够得到共享而建立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设计》:您对环境设计领域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许?对设计师们有什么寄语?
李炳训:记得2019年初在天津室内设计师学术活动中接受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的会刊的采访时,我曾讲道:设计批评要建立常态化机制。社会各政府相关机构、行业协会学术组织的有关环境设计领域政策与法规性发布、引导要适时跟进,而各类主题性设计竞赛、学术活动中要加大有关设计批评内容的比重。评奖和学术活动过程不能只讲好听的,应该要有批评,要建立设计批评机制。设计师要学会归纳总结,要善于自省、自悟。要明白你的设计作品价值到底在哪?问题又在哪?这种自觉也是体现设计师的智慧和符合时代特征的职业品行。另外一点,行业或学术组织的作品(评审)评奖一定要注重学术性、公平性、导向性。面对年轻设计师的健康成长一定要鼓励和关怀,但对于设计作品中观念性、理念性与方向性的问题也绝不可回避,该批评的也一定要批出声来,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发展与设计师个体成长有价值意义。对设计师来说,可持续设计理念就是要协调好自然、人文、生态和设计内涵关系,年轻设计师肩负着社会使命,通过设计作品向大众推广科学生活、健康生活与艺术生活,而不能总是出现“亚健康状态”的作品,所以设计批评必须常态化。因此社会中各行会组织机构未来的工作思路应该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际的发展趋向,以学术的高度来引导设计师群体的未来规划与发展完善。
我们对于新一代的年轻设计师们充满着期待。在此提几点建议或希望,第一要自觉培养设计师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人文品德修行,做精品设计。作品要突显人文内涵与可持续理念,不为利益所驱使,自觉向大众推广科学时尚、至善至美的设计作品;第二是工作要讲理性、要更聪明些。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要学会总结和归纳,常常回过头翻阅梳理自己的设计档案反思自己哪些进步了,还存在哪些问题;第三要端正心态、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项目。切记不要总是惦记着作品一定中标或拿大奖,也不要总是盯着大项目。要知道,小项目也可以做成大设计;第四要主动求变,争得话语权。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市场在变化,设计行业标准与运行模式也在更新,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环保、装配式设计等这一系列的概念和技术升级。因此,设计师必须围绕着这个变化获得话语权提升增自信与创新能力。虽然目前本行业市场现状由于疫情的原因不甚理想,但是我觉得这也是设计师们完善自我、积蓄能量的好时机。
上世纪90年代李炳训手绘设计作品-天津百货大楼共享空间方案
《设计》:对于具备人文素养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社会的相关机构、企业担当什么角色与责任?
李炳训:我们说现代设计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大视野、厚重的人文素养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要知道,人才教育是个大系统,自然不能忽视全社会参与人才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学生们走向社会置身于他们将要成材的大环境之中,然而社会中相关机构、团体和所有的人群共同营造适于塑造人才的人文精神内涵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人文氛围十分重要。这或许太理想化了,但这确是我们这一代一生从事设计教育的人所向往的。
当今的设计教育要综合社会多元资源可共享条件因素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特征,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过程中自然不能忽视全社会、企业和相关机构所应承担的助推人才成长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与设计机构或设计团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联合培养模式。如院校聘请企业职业设计师做客座教授或讲师,专业实训、实习、项目设计实践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期间有本科层次也有研究生层次。这样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既为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强化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在设计实践中得以转换应用,而设计机构的设计团队则获取了充裕的辅助设计人力资源调配或卓有成效的设计力量补充。
企业与设计机构服务社会与大众的商业行为宗旨不能偏离人文思想与可持续理念,建立这个行为自觉也是新时期下社会文明发展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自然这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与设计机构的管理者们尤其要面对设计师队伍的人文素养的品德修行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其管理与经营者谈举止对于年轻一代设计师成长的影响非常的关键。
行业机构、学术团体要把握本领域行业的发展与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保持同步,要多一些对设计人才成长发展的引导性作为。特别要多做一些体现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意义的学术活动和行业规范管理等动态信息发布,拒绝以往行业协会一年一次“庙会似的大聚集”。全社会须认知设计师的成才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这正是我们共同为之努力的目标。
上世纪90年代李炳训手绘设计作品-宴会厅方案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目前关注的设计领域话题?
李炳训:两年前,我应学校宣传部之约,围绕建立中国文化自信主题完成了“明式家具艺术对当代设计理念的启示”网上视频讲座课程。关于“继承与创新”也是几代设计人涉及的话题了,我试想通过对明式家具艺术特征分析来表达对当下环境设计领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转换”话题的个人理解。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明式家具艺术堪称世界人文艺术的经典,其成就彰显了人、机、环境要素特征与自然、人文、技术的合一,同时也充满着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所崇尚的生活态度与生存的尊严。
明式家具具有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而舒展;结构科学、榫卯严密、坚固牢实;精于选材配料、重视木材本身自然纹理与色泽;雕刻、线脚处理有画龙点睛功效;辅助装饰的金属配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的艺术特征。那么明式家具艺术给当代设计理念带来什么启示?我认为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人文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可持续理念;二是表达向善、和谐的人机关系;三是工匠精神的精品意识、审美与技术合一;四是简约而自然、华丽而不奢侈生活态度。
然而要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设计艺术的创新转换,就需要了解传统设计思想与精神内核是什么?只停滞在作品外化形态表现的传承远远不够,要静下心来潜心创造精品;要达到精神上的超越,探索尚真、向善的理性生活方式的设计作品。先人们留下的设计造物遗产让我们感受到了强大的人文气息,我也常与青年设计师们讲,你们赶上了国家发展的最好时期,应该在设计造物中探索如何实现传承历史文化的创新转换,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基因的作品。我也相信,新一代设计师们在引领未来人的科学生活、向善生活的设计实践中定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