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明,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在政府及社会学术团体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色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教育部设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副会长,2022杭州亚运会组委会设计总监,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获“第十五届(2019)光华龙腾奖特别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设计70人”称号。
《设计》: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设立的初衷是什么?“我国工业领域首个国际化的学院奖”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
宋建明: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概念是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先生在2014年10月视察“最设计”展览期间提出的。我记得,当时我们陪同李省长参观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馆,李省长看到中国美院的设计学科完整,而且具有国际视野。他就告诉许江院长,他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举办一个真正国际级的工业设计大奖,用以给浙江省正在转型升级的制造业乃至中国的设计界一个示范,以及与国际级设计师们同台亮相的机会,以此表明与抄袭和山寨决裂。许江欣然接受挑战,由中国美院来主办这样一个大奖。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和国内其他奖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高等学府来主办的“学院奖”。它表明浙江省省政府对中国美院的信任和开放的态度。学院奖是一个由学术团体的价值观来定义的奖项,学院的前瞻性和学术理性是其主要特征,我们会以一个全球设计产业发展的视野来观察国际发展态势。在中国办国际性设计奖项,没有任何模式可以照搬,它是一个边走边建构、边推进边调整的过程。我记得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曾经说过,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的国际化之路就是美院的国际化之路,这里面包含了学院国际化和奖项国际化双重建设的关系。一方面,智造大奖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国美院国际化的血统。学校创始人从蔡元培、林风眠的国立艺专,到当今的中国美院,都是面向国际、比肩世界名校的一所美术学院。我们今天做的其实就是要创建更高层次的国际设计交流平台,让国内外的设计智造人同台对话。
《设计》:智造大奖独创的“金智塔”评价体系如何体现在大奖的评选实践中?
宋建明:今天大家所看到的“金智塔”模型,包括隐藏在模型背后的DIA设计评价金钻指数,是我们在研究国外众多奖项后总结出的一套能够让好作品脱颖而出的筛选机制。从外部来看,在初评阶段时,一件作品需要达到功能性、美学性、技术性、体验性、可持续性等基本要求,在复评阶段,评委需要权衡这件作品在民生、未来、产业方面的贡献度,到最后进入终评就要评估它在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示范力的战略层表现,由此诞生一件真正意义的好作品。但从内部来说,怎样能够真正洞察一件作品的潜力,避免评委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局限性,我们研究出一套评价指数来管理评审,要求所有评委在创新指数、影响力指数、美学指数所构成的整体表现下综合打分,加固“金智塔”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公平性。
《设计》:设立之初,“文化创新”、“生活智慧”、“产业装备”、“数字经济”这几个参赛类别是如何确定的?
宋建明:我和杭间教授参加过国内外很多奖项的评审,但要我们自己操作一个国际性奖项还是没有经验的。所以从DIA设立起我们就充分发挥了学院的研究精神,我们召集美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博士生,从两个层面开展研究:一是研究国际奖项如何运作?二是从浙江省制造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做DIA大奖价值观的顶层设计和本体建构,包括奖项定位、价值观、推广策略等等问题的梳理。我们选择了50多个世界名奖,诸如日本Gmark奖、德国红点奖等工业设计奖项,我们研究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评审的主要方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等等,经过三个月的梳理,逐渐形成了DIA的雏形。关于分类,我们也是在举办五届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工业设计是一个分野广泛的领域,它包罗万象,对其进行分类的线索千千万万。经过梳理,许院长提出的奖项 “人文智性、生活智慧、科艺智能、产业智库“四个价值观维度,我们根据操作的实际,将参赛类别分为了“生活智慧、产业装备、文化创新、数字经济”四大参赛类别。未来也仍然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和要求而更新演变。
《设计》:纵观几届设计智造大奖,参评作品和获奖作品呈现怎样的特点和趋势?
宋建明:DIA奖项首要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国际设计的大趋势,当下的设计价值;其次,对于DIA来说,一方面要不断顺应国内发展潮流,征集当前的引领未来的可持续性的设计。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企业普遍面临着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数字科技和5G等新技术会重新定义设计产业,于是,“数字经济”类便成为征集的专项,以此来回应政府和前沿企业的号召。果然,这两年包含数字技术、智能制造因素在参赛作品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就像今年阿里云的工业数字孪生,它是阿里云工业大脑3.0的重要模块,能够使复杂的工业制造流程智能化,在本届大赛中荣获DIA金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国际视角出发看待工业设计的整体态势。从征集作品中不难看出,中国设计师们善于从宏观层面解决问题,直击人们生活需求和痛点,强调设计装备系统化,而外国设计师们更注重细节和生活智巧,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反映到应用层面。当他们共同站在DIA舞台上,我们就能发现只有人文关怀没有国界。上一届获得金奖的作品一件是英国的英雄手臂,一件是中国的盲人眼镜,本届的大奖除了阿里云的数字孪生,还有一件事索尼的玩具专用套件,这些注重生活细节的海外设计师和关注社会命题的中国设计师都关注到,应该为了更美好的人类生活而设计。
《设计》:从征集到颁奖,整个流程中哪个阶段最具挑战性?
宋建明:如何让更加广泛的国际同行尽快地认识DIA?这是摆在DIA面前一大挑战。这需要有一个更加积极地去国际设计界推广的策略与广泛启动人脉的运作。创立之初,我们就是通过最原始的办法——到海外主动寻找作品,一路向西开启了两万公里的考察探访之旅。我们一面宣传DIA的理念与价值观,一面告诉他们我们每年为此要颁发500万奖金。同时,我们还告诉他们,我们为知识产权保护所做的工作,他们对我们的做法感到惊讶。他们说,没想到如今的中国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能够按照国际惯例接纳如此丰富的设计。五年的积累,我们建立了数以万计的作品数据库,并和国际数以百计的知名设计机构、制造企业、好设计传媒等产生常态化的联络及合作机制。去年突发的全球性疫情,又进一步把我们和国际的合作提升到“分赛区”国际站点的模式,不但国际作品数量增长逾1.5倍,还衍生出“设计联合国”的概念。在我们发起“COVID-19设计战疫”倡议的时候,马上得到全球制造企业、设计公司、设计院校等的支持和回应,吸引许多优秀设计公司和院校作品报名参赛,佳作展也特别开设展区展示其中的优秀作品。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发布“COVID-19设计战疫”倡议,坚持全球视野,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决心在全球的工业设计版图中铸就一个东方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