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设计力:从彼唱此和到此唱彼和

0


卷首语

2024年的北京车展终于如约而至,暮春的北京,空气里弥漫的一切都是汽车从业者熟悉的味道:火热的新车发布预热、火辣的媒体公关预备和火爆的销售市场预期,完美承袭了去年上海车展令中国汽车人激动的脉络与路径。在被媒体人称为“自主品牌设计暴动”的上海车展过程中,来自汽车工业发达地区的行业专家开始细心琢磨中国品牌的展品,不经意间,智能化与新能源驱动下的中国汽车工业日渐骨骼强健,散发出青春气息与成熟魅力,仿佛两年前消失了的那届北京车展是在闭关蓄力,练成绝世武功的少年在“暴动”之后,对登顶充满了期待。事实上,在过去的2023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已经登顶全球,中国的自主品牌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优势尽显,中国的汽车产品开始批量“出海”,这些都造就了中国汽车工业当下前所未有的表达欲望:一方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被记录;另一方面,作为新时代在全球语境下构建国家形象的新手段,智能汽车需要被研究。汽车设计毫无疑问是上述记录与研究的最佳载体:从产品定义到车型规划,从比例姿态到形面细节,从智能座舱到多模态交互,中国的汽车设计步履蹒跚地跟随国际标准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如今开始了初具在地特色的全新探索,虽然夹杂着些许草莽气息,但是对于用户、产业、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创造,早已令人瞩目。回溯过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前期大半时间都是在跟随国际标准,以市场换技术,以耐心换创新,尤其是汽车设计领域,按照“彼唱此和”的轨迹完成了初步积累,2015年的上海车展被称作“中国汽车设计自主元年”,再到2023年的“自主品牌设计暴动”,不管现在去讨论建立中国的汽车设计标准是否为时尚早,“此唱彼和”的趋势注定是开始了。

这是我们在2023年萌生了要做一本中国汽车设计年度专刊的原因。塞万提斯借堂吉诃德之口说出了“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在汽车设计领域,我们想记录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位中国汽车人的骄傲和自豪,他们的汗水和泪水也都凝结其中。我们想记录属于中国汽车人的最好时代,当然,按照狄更斯的说法,汽车产业的最好时代总会和至暗时刻并行不悖。我们想呈献一部完整的中国汽车设计编年史,当然这要从点滴做起。因此,在这本专刊中,我们参照高等教育“学年”的概念提出了从上海车展到北京车展横跨两年四月的“中国汽车设计年”的时间设定,在这个重要又独特的时间段内,我们想做到:

一、记录价值

我们试图从创新价值创造、设计价值创造、美学价值创造和经济价值创造4个维度,全面梳理中国汽车设计的年度发展、全面分析中国汽车设计的年度指数、全面概括中国汽车设计的年度成就和全面推演中国汽车设计的年度趋势。为此我们在年刊中推出了《CDR中国汽车设计年度报告》,期待它可以成长为一个全面反映中国汽车设计变化的报告和数据库,这份报告将持续下去进行年度发布,并且保持开放、开源、开创的姿态,向内记录中国汽车设计者的价值创造,向外推广中国汽车设计的价值和文化。

二、记录人物

所有的中国汽车设计师都是明星,他们代表着中国汽车设计特有的时代闪耀度,构成了人物的时代星丛。我们邀请了中国汽车设计的先行者,他们在混沌中摸索着道路与方向,为星丛奠定了基准;我们邀请了活跃在一线的自主品牌设计负责人,他们的光芒四射,璀璨了汽车设计的天空,造就了汽车工业的星丛;我们还邀请了工作于海外的年轻中国设计师,多元视角下的星空才是完整的星丛,而且还兼具了诗和远方。我们希望以星丛为方式建构指数,形成年度汽车设计人物的星丛图景,建立人物关联、流动和贡献的全域呈现,建立活跃度价值的数据分析集群。时间关系和竞业协议所限,有许多没有进入到年刊的设计师,我们将在未来继续记录。本期年刊录入的设计师均为中国人,这也是自主品牌设计负责人在当下的真实构成,未来的年刊,我们也将把服务于中国的国际汽车设计师构筑于星丛。

 三、记录观点

如果提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汽车设计对于世界的最大贡献在哪里,我们的答案是中国汽车设计所产生的观点。我们有海量的观点,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和产业的体量庞大,而是在沿着汽车工业既定目标的前进道路上,中国的汽车设计师在不断地自我观念迭代,这是进步、使命、挑战,更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巨大勇气。我们希望以访谈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设计师的思考和观点,以及当这些观点形成集群之时所迸发的能量。当然,我们更乐于展现这个群体将“万箭穿心”转化为“草船借箭”的智慧。

 四、记录作品

 对汽车设计而言,作品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作品是市场的刻度尺,是品牌的水平仪。我们希望记录代表中国水准的汽车设计作品,记录他们诞生的效率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更希望记录他们成长为潜在经典的前路历程。中国品牌的汽车设计作品反映的是这个时代中国人对于汽车的理解,他们同样是构成全球汽车产品体系的重要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这些作品既对传统汽车工业进行了有机继承,又在最大的范畴内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中国车成为现象,颇有降维打击的意味,更值得玩味的是,我们自己也是打击的对象,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姿百态。

如果沉浸式地参观过都灵汽车设计博物馆,你会被意大利人通过策展叙事完美呈现的经典汽车工业所塑造的罗马式荣光所感染,产生尊重敬佩之余,对中国用电动汽车在欧洲营造出的新浪潮,不免会产生日耳曼人当年兵临罗马城下的臆想。的确,全球范围内的中国汽车充满了话题性,这也让中国的汽车设计备受关注。一个中国市场内外的“平行宇宙”正在形成,国内的电动汽车蔚然成风,国外的情形大相径庭。因此,当我们的成绩应当被“铭刻于大理石上”之时,就是开始向风车挑战之日。当然,我们期待着完美的终局。

这本专刊是对中国汽车设计的一次梳理与记录,我们更希望借苏格拉底之口寄语中国汽车设计,“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忘记自己。”

《汽车设计专刊》特邀主编:王选政教授



开篇语

不止于车,更是艺术!重温经典,预见未来!

在时间的河流中,汽车设计以其独特的魅力,宛如一首悠扬的诗篇,诉说着创意与激情的交织。它不仅仅是工业与艺术的结晶,更是梦想与现实完美交融的璀璨星辰。每一辆汽车,都承载着设计师的灵魂与情感,是他们用线条和色彩精心编织的梦幻世界。

汽车设计,从车身的流线型曲线到内饰的精致细节,每一处都凝聚着设计师的心血与智慧。他们倾听风的低语,感受光的变幻,将自然的韵律融入设计的灵魂,创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汽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感的传递者,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欧洲的典雅与浪漫中,我们看到了设计师对精致与完美的追求;在亚洲的古典与现代中,我们感受到了设计师对传承与创新的平衡。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汽车设计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与表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而在当今这个充满创意与变革的时代,汽车设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智能驾驶等技术的不断涌现,为汽车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设计师们以前瞻性的眼光,探索着汽车设计的未来之路,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更加智能的出行方式。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汽车设计的奥秘与精髓,《设计》杂志特别策划《汽车设计专刊》,集结了中国汽车设计领域的先行者、领军品牌设计总监,以及来自海外青年设计师代表。他们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造型设计原总监、红旗CA770主设计师贾延良、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原设计策略经理钟伯光、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分管吉利汽车全球设计业务陈政、哪吒汽车副总裁兼设计中心总经理常冰、长安汽车全球设计中心副总经理邓鑫、比亚迪汽车设计中心副总监范吉晗、奇瑞汽车设计中心副总经理龚冯友、理想汽车设计副总裁那嘉、北汽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兼造型中心主任单伟、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总设计师兼上汽英国技术中心总经理邵景峰、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总设计师/小鹏汽车造型中心总经理王谭、智己汽车创意设计中心执行总监许邓韬、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概念与造型设计中心主任、广汽海外研发中心总经理张帆、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造型设计院院长张铭、东风汽车集团造型设计中心总监张永亮、北京艾斯泰克科技有限公司CEO/卡尔曼品牌联合创始人陈群一、阿斯顿马丁盖顿设计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蔣松林、梅赛德斯奔驰辛德芬根总部内饰创意设计师刘泽宇,以及布加迪-锐马克 克罗地亚总部高级外饰设计师吴雨桐。

这些设计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汽车设计作品。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为汽车设计领域带来了无尽的活力和灵感。

通过《汽车设计专刊》,我们希望能够与读者一同走进这个充满魅力与激情的世界,探寻汽车设计的奥秘与精髓。让我们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感受设计的魅力与力量;在图片的世界里徜徉,领略汽车的风采与神韵。

我们相信,汽车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情怀和追求。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愿意与所有热爱汽车设计的人一起,共同书写汽车设计的辉煌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专刊,向全球讲好中国汽车设计的故事,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声音。

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汽车设计领域,将会有更多的创新与突破,为我们的生活带。

《设计》杂志主编: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