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吕杰锋:“未来感、场景化、智能化”系统复杂性中追问设计的意义与边界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吕杰锋

ⓒ 供图: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受访人物

吕杰锋,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工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致力于产品设计、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设计研究,主持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子课题等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及一系列纵向课题。

观点提纯

“未来,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是方案的提出者,更是价值判断的建构者,是能够将技术、文化与社会责任交织在一起的复合型创造者。”

《设计》:2025届工业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如何体现武汉理工在工业设计4.0时代的独特定位?

吕杰锋: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在4.0时代的独特定位,根植于“服务国家战略、突出行业特色、强化学科交叉”的核心理念。2025届毕业设计围绕“未来感、场景化、智能化”三大关键词,全面体现了这一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3个维度:

第一,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工程型设计”的使命感。本届毕业作品聚焦邮轮游艇、新能源汽车、深海装备等国家重点产业方向,呼应“海洋强国”“制造强国”国家战略。例如,有学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提出邮轮舱室的模块化适配方案,模拟乘客行为数据以优化空间使用;另有作品围绕L4级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展开研究,探索非语言交互与乘员安全感之间的耦合机制…这些主题延续了我院在舰船、交通等交叉学科领域的技术深耕与设计融合优势。

第二,强化“艺工融合”特色,展现工程理性与设计感性的统一。学院鼓励学生以技术为基础,赋形以艺术。例如,项目《基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造型设计》,既强调材料的性能边界,又探索形式语言与空气动力学的交叉逻辑;另一个项目则从船舶降噪技术与美学语义表达的协同出发,提出一种“静音空间”的感官策略。这类设计体现了学生对“技术实现”与“感知体验”双向兼顾的整合能力。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设计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直接通道。2025届多个毕业设计直接源自企业实际项目,包括岚图汽车未来出行概念研发、中船重工智能船舶舱室系统设计等,学生从企业真实需求出发,完成从“课题输入-场景建模-工程验证”的全过程训练。这一模式打通了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认知壁垒,靠近实现“以设计驱动产业升级”的目标。

综合来看,我校设计教育既不同于纯艺术类院校的形态导向,也区别于传统工科学校的技术导向,而是确立了设计作为“产业策略工具”与“国家技术体系协同者”的定位。这种多维融合、系统驱动的教育模式,是武汉理工在工业设计4.0时代的重要价值所在。

方源_HOPET智舱微场景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学院如何通过“人类意图强化训练”避免创意同质化?是否设立AI伦理审查机制?

吕杰锋:在2025届毕业设计中,人工智能工具已经广泛渗透到了创作流程,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相较于传统以手绘和手工模型为主的构思过程,AI的介入显著改变了设计生成的节奏与结构。例如在概念草图阶段,基于图像生成的快速迭代机制,大大提高了初期提案的多样性和反应速度——从以往日均3~5稿的产出效率,跃升至数10组视觉变体的并行探索。这种变化促使设计流程从“线性试错”模式转向更具“发散性”和“系统性”的设计逻辑。同时,在用户研究与设计表达阶段,语言生成模型也承担了数据处理、访谈内容整理与文本输出等任务,成为学生组织材料与构建叙事的重要支持系统。

更为深刻的变革体现在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AI工具正在推动学生从“经验驱动”逐步迈向“数据驱动”,并提升了对问题建构路径的敏感程度。部分学生开始尝试通过训练生成模型对用户行为进行模式识别,继而反向推导设计需求。这种以数据为依据进行设计决策的方式,提高了逻辑一致性与论证密度,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意图锚定”的反思与重视。我们一再强调,AI所生成的“数据最优解”并不必然符合人的核心诉求——设计的合理性必须建立在对特定使用群体的心理期待、文化语境与价值诉求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例如,在适老化系统设计、儿童认知辅助设备等作品中,不少学生在交互层提出了“情感稳定性”“安全感触发”等非显性需求,体现出其在技术支持下对人文价值维度的持续关注,这就是AI方案所难以触达的。

值得关注的是,AI伦理议题开始在学生作品中被主动提出并转化为设计命题。如《智能座舱中的数据权限分级设计》项目中,学生深入讨论了驾驶舱中关于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与调用的知情权机制;《算法推荐系统中的审美多样性保障》则批判了AI推荐算法可能导致的审美趋同问题,并提出基于社群反馈机制的干预路径。这些作品表明,当代设计学生不仅具备技术操作能力,也开始具备对算法偏见、信息透明度与平台权力关系的基本伦理判断力。

针对AI所带来的创意趋同风险,学院建立了“双轨训练机制”,以强化学生的问题建构能力与人类意图识别意识。一方面,通过设置“反AI命题”(如基于非遗工艺、地方文化资源的再设计课题),迫使学生回归身体经验与手工逻辑,重新审视人-物关系的本真性;另一方面,在系统设计与策略研究型课程中,持续开展“问题定义”训练,引导学生识别复杂情境中的核心矛盾,并在AI生成介入之前,厘清设计的价值立场与目标边界。例如在《大型邮轮逃生系统设计》项目中,有学生提出“安全性与沉浸体验之间的张力”作为关键命题,并据此展开空间引导、行为预测与多感官干预路径的系统建构。这一教学逻辑体现了我们始终强调的原则:AI可以生成方案,但问题的定义权必须回归人类主体。

目前,学院尚未设立独立的AI伦理审查机制,但通过课程结构与实践评估环节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嵌入式伦理框架”。一方面,在课程层面,通过《设计前沿》《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等课程引导学生形成AI技术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在毕业设计的开题与中期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对AI工具的使用方式、数据来源及其潜在风险做出公开说明,并作为评审的重要维度纳入评估体系。这一机制虽仍处于完善之中,但已逐步发挥出“软约束”效应,促使学生将AI纳入可控的技术资源,而非不加审视的创作捷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AI工具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创意的消解,关键在于教育系统能否建立起一套“人类主导—技术协同”的思维模型。武汉理工大学设计教育试图以更为审慎和结构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开放性与责任感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一方面鼓励学生拥抱技术、激发生成潜能,另一方面也要求他们具备判断力、质疑力与价值感,从而在算法时代持续维护设计的人文厚度与伦理张力。

钟嘉烨_针对下肢骨折老年人群的智能助行器具

《设计》:面对AI工具普及,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在培养“能对话工程师的设计师”方面,武汉理工大学有哪些独创性做法?

吕杰锋:在AI工具加速渗透创作实践的当下,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并未将人工智能视为创意的终点,反而将其作为教育体系重构的重要契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根本命题:设计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复制“智能的结果”,而在于塑造“人类的判断”。基于这一理念,学院聚焦“AI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培育路径,致力于打造具有未来适应力与跨界领导力的设计人才。

首先,在能力训练的维度上,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对复杂系统、未来场景与文化语境的综合解读与建构能力。譬如“新场景构想能力”是通过“前瞻性设计”课程加以强化的,学生需模拟未来生活形态、进行时空跳跃式的设计想象——如太空旅游舱的情境设定、极端环境下的人机交互策略等,不仅训练其叙事性思维,也推动其形成超越已有经验的设计直觉。而“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培育,则依托“悟理文创”等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从资源整合、团队协作、项目推进等多维视角理解设计的社会运作逻辑,在实践中锻造其作为设计驱动者的组织力与沟通力。

与之并行的“工程落地能力”有意强调“动手做”的反向推理路径。学院通过油泥模型、材料加工、快速成型等工坊实践,让学生理解材料特性、结构逻辑与制造边界,从而建立“技术-造型-体验”三位一体的设计认知图谱。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AI工具虽可快速生成视觉方案,但唯有人类能够在情感化设计中准确解读文化语境,在复杂系统中做出价值权衡与伦理判断——这正是AI工具难以触及的人类独特性。

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提出“能对话工程师的设计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一套具有独创性的复合型教育机制。首先是课程体系上的“双螺旋结构”设计:学院将汽车构造、船舶原理、流体力学等典型工程学科与设计表现、人机工学、交互设计等课程交叉编排,推动学生在技术逻辑与感性表达之间建立结构化思维。例如,学生在完成造型设计图纸的同时,必须提交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在形式语言与功能约束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交叉结构突破了传统设计教育中“重表达、轻实现”的片面倾向。

其次是实践机制上的“实验室共建”与“跨学院协同”。学院与汽车工程学院、船海能动学院等工科学院共享3D扫描、结构力学测试、流体仿真等硬件资源,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需经历从“设计构思-有限元分析-原型验证”的完整研发链条。比如在某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项目中,学生不仅要进行造型优化,还需完成空气动力学仿真测试,并基于结果调整造型参数,实现“美学与性能”的协同进化。

再次是导师制度上的“工程师+设计师:双师联合指导机制”。学院在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中引入东风技术中心、船舶研究院等单位的结构工程师担任设计评审专家,与指导教师共同审阅学生方案,特别关注工艺适配性与制造逻辑。例如在汽车外饰设计中,导师团队将同步审视其是否满足气动性能、碰撞法规、生产工艺等技术指标,促使学生用“工程语言”去“转译设计意图”,从而实现从“会表达”到“会落地”的能力跃升。

这一整套教学体系,根本上突破了设计与工程“各说各话”的二元结构,将设计师塑造成能够游走于感性创造与技术实现之间的中介者、统筹者与引导者。而这种复合型能力,正是AI技术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的高阶人类智能所在。

张高_城市道路树木修理作业车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的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吕杰锋:从整体趋势上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非常清晰的走向:设计不再局限于造型表达,而是日益成为技术与文化双轮驱动的系统性创新实践。本届作品中有3类亮点尤为突出,映射出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4.0”语境下的育人逻辑与行业洞察。

首先,是“技术-文化融合”的当代表达力。譬如《基于楚文化符号的智能游船内饰系统设计》,在设计思维上实现了从“表层装饰”向“语义建构”的跃迁。该项目将楚地青铜器上的传统纹样与当代交互照明技术结合,设计出具有环境响应能力的氛围灯系统,使文化符号不再是静态符号的“拼贴”,而是嵌入空间氛围、情绪传递和用户体验的动态语言。这种通过“可交互媒介”转译历史文化基因的探索,体现了新一代设计师对“文化现代性”的深刻理解。

其次,是极端环境中的功能与人性的双重挑战回应。如《深海工作站人机界面设计》项目,在满足极端海底环境高压防腐等工程约束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色彩心理学原理,对乘员的视觉疲劳、焦虑状态等进行干预优化。它不仅解决了结构与界面的适配问题,更彰显出设计师在人机环境适配上的“心理共感力”,这正是AI短期难以复制的人类关怀维度。

再次,是服务系统的纵深延展。在作品《乡村医疗废弃物智能回收装置》中,学生以物件为切入点,向后深度延展至回收流程构建、资源调度逻辑乃至农村公共卫生治理结构的改良,其意义远超单一产品设计。这就体现了从“点式产品”向“网状系统”跃迁的能力转型,也呼应了武汉理工大学近年来所倡导的“系统思维+场景联动”的设计方法论。

从议题演变来看,设计青年的关注也正发生着深层变化。在社会文化层面,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表层符号”的堆叠与拼贴,而是在意文化基因的“场景转译力”——例如将非遗技艺与现代材料工艺融合,重构传统工艺在当代语境中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在材料创新层面,学生关注点从“单一性能优先”转向“生态性能与美学感知的协同”,如菌丝体复合材料在家具设计中的尝试,便是对生物基材料与空间美感平衡的一种前沿探索;在前沿科技层面,作品从“展示技术的炫技性”逐步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落地思维”,如AI辅助设计中对“算法透明性”“用户可控性”的强调,反映出学生已具备对技术权力结构的初步判断;而在设计伦理层面,我们也观察到一个由“被动规避风险”向“主动建构规则”的显著转向——如若干作品提出“智能产品的可解释性设计原则”,不仅关注技术本身的边界,更试图建立更具可持续性与伦理责任感的设计框架。

那么,这样的选题深度与价值敏感度从何而来?学院长期以来构建了一套“三级命题提炼机制”,以推动学生从社会痛点中生成具有系统性与批判性的设计命题。

第一,是田野调查赋能机制。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与基层场域进行实地调研。例如围绕武汉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需求,学生通过与居住者直接对话、观察其日常生活细节,从微观处捕捉真实痛点。第二,是重大项目的命题牵引机制。学院将国家重大工程与现实民生结合,转化为教学中的设计议题。如基于“三沙2号”补给船实践场景,学生围绕“岛礁居民的出行服务系统”提出设计构想,体现了设计介入国家战略的责任感。第三,是竞赛与公益项目联动机制。通过“大工赛”“楚天杯”等平台,激励学生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医疗健康、绿色制造等关键领域。这种“问题驱动-竞赛反哺-设计落地”的闭环机制,既提升了项目现实性,也强化了学生的命题逻辑与系统思维能力。

可以说,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识、系统视野与伦理担当,既是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果,也折射出学院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情境化-系统化-伦理化”的设计教育策略。未来,我们希望学生不仅是方案的提出者,更是价值判断的建构者,是能够将技术、文化与社会责任交织在一起的复合型创造者。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当工业设计成为智能制造的“战略资源”,学院将如何强化学生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话语权?

吕杰锋: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那便是——“以技术为骨、文化为魂、责任为锚”,在系统复杂性中追问设计的意义与边界。 这一届学生所展现出的,不仅是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场景的敏锐捕捉,更是在面对社会真实痛点与伦理挑战时所体现的思辨意识与价值判断力。无论是将楚文化青铜纹样转译为智能舱室的交互语言,还是在深海高压环境中寻求人性化界面逻辑的平衡,他们的设计思维早已超越了“美的造物”,转向“有温度的系统干预”。

我希望他们以“既能扎根泥土,又敢仰望星空”的姿态走入行业。既要脚踏实地,理解制造流程、协同机制与企业逻辑,在复杂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要保持批判性与远见,勇于提出不被即时接受但可能引领未来方向的解决方案。在设计产业高速重构的今天,设计不再只是品牌附属或产品附加值,而正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嵌入企业的研发中台与决策体系,主导用户体验、服务流程甚至商业模式的重构。

代际差异确实存在,而它并非仅是工具使用的差异,更深层地体现为了对设计边界的认知拓展。如今的学生已不满足于“产品外形优化”或“界面美化”,他们更加关注设计如何塑造社会关系、如何参与文化表达、如何回应伦理挑战。他们认为设计不是对已有问题的修饰,而是构建新问题的方式,是对世界进行“意义建构”的手段。

面对这种设计观的演进,学院也在同步重构育人逻辑,致力于强化学生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话语权与行动力。一方面,我们将设计融入“从前端需求预判-中端系统构型-后端服务运维”的全链条流程中,鼓励学生从“制造的起点”思考“使用的终点”;另一方面,通过“项目驱动+企业共创+评估迭代”的协同机制,让学生在真实工业语境中锤炼系统协同能力与价值判断力。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产业联合项目中,学生需参与用户建模、工程验证、服务场景拓展等多个环节,真正实现从“方案提出者”到“系统建构者”的身份跃迁。

在智能制造时代,设计师不再只是“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引导整个产业逻辑重组的重要力量。我们希望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未来不仅能够参与智能制造,更能够参与智能社会的构建,成为技术与文化之间不可替代的连接者、协调者与推动者。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