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王昀:变中守常,分身有度:中国美院工业设计教育的创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王昀

ⓒ 供图: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

受访人物

王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文创设计智造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副主任,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火炬主创设计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副主席,国际设计研究学会(IDRF)创始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机械类专业教指委委员。

主要从事设计教育与研创、设计产业与推广等领域,主持及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馆、包豪斯进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设计智造大奖、“2011计划”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杭州城市美学工程、杭州亚运会形象工程等工作,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项,发表论文50多篇,参加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20多次,获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10多项,获浙江省美展金奖、中国红星奖、 世界信息社会峰会WSIS冠军奖、德国IF、日本G-Mark、美国IDEA等国内外大奖20多项。观点提纯

“七十二变源自七十二物候,指向中国人的世界观、自然观;是可能性、是能力值,更是年轻学子以变为态度发展出的批判力和创新力。”

《设计》:中国美院2025毕业季主题 “七十二变·分身有道” 源自物候历法,隐喻“变中守常”的东方智慧。这一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平衡文化基因的恒定性与身份的流动性(如可拆卸服装隐喻的社会角色切换)?

王昀:当设计教育遇上东方智慧,传统与未来的张力在七十二变中找到了和解之道。在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的现场,这一主题被赋予深刻寓意。作为国内设计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美院工业设计学院在本届毕业设计中展现出对中国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当代科学技术应用以及设计人文与伦理的前沿探索。

“七十二变”这一主题的设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东方先民早已参悟宇宙的“变”与“恒”,以“七十二候”为时轮,通过物象变化感应天地运行。这种东方时空观与自然哲学的交融,为设计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思维坐标。

文化基因的恒定性:在毕业作品中,学生们通过设计语言诠释了“变中守常”的东方智慧。时尚设计学院的毕业生们以“分身有道”为分主题,将“道”视为东方哲学中贯穿古今的精神脉络——《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宇宙规律,《周易》中阴阳相生的辩证法则。这种文化基因成为设计师坚守的精神内核,使万千“分身”设计免于沦为无源之水。

身体与身份的流动性:在工业设计领域,这种“变”体现为对产品功能与形态的解构与重组。比如,其中一组“碳险者·感织随形”设计案例:在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对话中,足底与地面的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次未被听见的交流。传统鞋履沉默地扮演着被动保护者的角色,而今天,设计聚焦于镍钛记忆合金与织物的融合应用,解决户外运动鞋在穿脱与适配过程中的实际痛点,通过将SMA嵌入鞋脊与鞋面区域,结合织物弹性结构设计,使鞋体具备“感知-响应”的智能行为特征。我们赋予织物以感知,赋予结构以回应,让鞋履真正成为身体的动态延伸,乃至彼此身份与角色的交织。

物我合一的创造方式:“七十二变绝非简易的形态置换,而是触发生命感应和灵魂附体的‘物我合一’”。这种设计理念在赵芷颖的汽车设计作品中得到完美诠释——她突破传统方向盘设计,创造出能根据不同场景实时变化、适应的动态空间。作品既保留了“人-家-车”关系的核心价值,又以创新形态回应了当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当“七十二变”的奇幻想象遇见“分身有道”的理性思索,传统神话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设计中完成蜕变,为设计赋予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Funflex家庭教娱终端/设计者:刘家楠/指导老师:武奕陈

《设计》:AI工具(如Midjourney、ChatGPT)是否已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辅助?它们如何改变设计流程与思维模式?面对技术滥用风险,学生是否在作品中主动探讨设计伦理(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

王昀:当全球设计教育界仍在争论AI的角色定位时,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从2022年D20全球设计学院院长峰会上发布“设计与AIGC的综合构造”课程实践成果起,就已经设计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共谋者、共创者。目前,AI工具在我院师生教学的设计流程中已形成创意激发与思维拓展、技术实现加速器、文化研究新工具等3种基本应用方式。

比如,“灵犀绘影:基于Generative AI 的辅助儿童美育创作的陪伴型机器人设计”,本项目聚焦人工智能与儿童艺术教育的融合,紧扣教育智能化与美育发展的趋势,具前瞻性与现实意义。项目提出“陪伴—创作—反馈”的交互闭环模型,设计逻辑清晰,操作性强。在技术层面,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语音交互与图像识别,展现出系统集成与跨领域整合能力。主要创新点包括:引入LoRA模型优化图像生成,提升绘画风格多样性与创作引导个性化;构建语义理解到图像再现的完整流程,结合机器学习与投影技术增强沉浸感与教学效果。最终作品以原型的方式进行呈现,可进行基本的功能实践与互动,验证了其可用性,配合CMF及形态的场景化设计,展现了其未来可行性。

再如,“FunFlex”,它是一款以爬墙机器人和基于柔性织物显示技术的互动板为主体的家庭教娱终端产品。日常场景下,它化身智能生活助手,实时显示时间、天气、备忘录等讯息;同时互动板上搭载的爬墙机器人作为赛博萌宠,可通过语音、动作及表情与家庭成员互动。娱乐模式下,互动板可拓展为游戏桌,搭配摄像头与操控板,为亲子娱乐提供丰富玩法。教育模式下,借助实体交互技术,产品以趣味化方式呈现儿童启蒙知识,助力家庭教育。

技术伦理的批判性思考也是本届毕设的重要维度,在AI作为技术赋能的同时,我们尤其强调人与机的基本伦理关系,即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从“灵犀绘影”到“FunFlex”案例投射的本质是通过AI等技术创新应用,其中包含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诸多问题,但根本在于如何更好地为新一代的儿童美育教育提供一种有温度的、有价值的设计参考样本。我们始终坚持艺术原动力不能在大数据AI技术中被置换、被短路、被掏空,对身心分离、情念僵化的抵抗,正是对“天地与我并生”整体性的召唤。

《设计》:本届毕业设计作品有哪些亮点引起您的关注或留下深刻印象?设计青年的社会文化、材料创新、前沿科技、设计伦理等议题的关注在近年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学院如何培养学生从“社会痛点”中提炼设计命题的能力?

王昀:本届毕业设计创作最大的亮点在于整体呈现出来智能时代的设计技术造物能力进阶,无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物化意象塑造,还是虚实结合、场景重组的新生活交互体验,乃至未来出行交通工具等各类物或非物的产品创新设计,无不显现出一种超越以往的设计力。

比如,荷·合 (Lutos·Fusion)以共生共融为设计理念,聚焦非遗秦淮灯彩的当代转化与生活渗透,通过重构传统工艺基因与当代需求的关系,探索文化记忆在文旅场景与家居空间中的双向流动。当文旅场景需要一场光的盛宴,它们便叠合成旋转的星河; 当回归居室,又悄然聚成一隅的暖光。荷与韵、纸与光、技艺与工艺的共生共舞。“荷·合”,成为连接人们记忆中的庙会煌煌灯火与当代居室融融暖光的诗意媒介。一盏灯,便是一座可折叠的江南,在开合转承间,完成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生长。秦淮的桨声幽轧中,藏着千年灯影的呼吸。

再如,“西湖山水还依旧”,本设计以油纸伞为交互媒介,结合大屏幕铺展的西湖景致,构建一个融合视觉、行为与情感的沉浸空间。海宁皮影打破传统尺寸,配合数字媒介实现了经典故事的当代表达。观众如同行舟湖上,远眺窗外,从“观看者”转化为“同行者”,打破虚实界限,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同时基于海宁皮影人物的造型特征,训练轻量化LoRA模型。解构皮影的造型特征、关节分割与色彩体系,支持用户通过图片和文字在海宁皮影上的个性化、风格化图像生成。该作品以油纸伞交互、画舫空间及第一人称叙事构建的沉浸式《白蛇传》体验,不仅是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更是在数智时代下对于激发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挖掘文化资源内驱力的一次系统化思考。

还如,“HUMMER-H-CONCEPT”,设计聚焦于越野车在户外露营场景中空间与通过性的矛盾,在“越野驾驶 – 露营休憩”双重场景的诉求下,平衡户外露营通过性与车内生活空间二者之间的需求,通过可变轴距功能实现越野性能与露营空间的平衡,短轴距模式提升复杂路况通过性与操控灵活性; 长轴距模式下拓展生活舱容积以及驾驶平稳性,将可变轴距技术从工程概念转化为具有实践价值的设计语言,在保持越野基因的同时,实现了车内空间的重构与功能延展 , 重新定义越野露营车“一车双态”的场景适应性。

学院始终强调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直面社会需求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本科阶段“田野调查工作营”让学生深入生产现场,到硕士阶段“问题诊断实验室”训练系统性分析能力,乃至博士阶段“跨学科攻坚团队”推动复杂问题创新解决,诸如此类的教育模式使设计研究始终扎根现实土壤。


基于可变轴距的露营越野车设计应用研究/设计者:孙浩/指导老师:严增新

《设计》:浙江构建 “耐心资本+概念验证平台” 支持科创。工业设计研究院是否会借鉴此模式,搭建毕设成果转化链?例如《可生长越野跑鞋》《MR人宠交互》已与企业合作落地——这类 “问题共研-专利共享”闭环 能否规模化?

王昀:自2020年起,我们启动“10×10×10新青年设计共创计划”,与阿里巴巴国际、蚂蚁集团、小米汽车、OPPO、云深处等65家行业领军企业联合立项,包含但不止于毕业设计创作,从“命题—执行—转化”构建校企协同闭环,打通创新链关键环节。同时,学院拥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文创设计智造实验室、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省机器人美学设计与人因工效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配备数化感知、混合媒介、设计智造等前沿软、硬件环境和跨学科的专业团队,为前置需求挖掘和验证提供了场景创新的基本条件。

学院通过师生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多维度创新实践,不断突破学科与产业壁垒,探索“校企融合、前置培养、后续跟踪”一体化迭代创新与培育机制,覆盖本届70%~80%的毕业设计创作,实践成效显著。学院牵头申报并获评浙江省“工业设计跨学科联合创新转化能力提升和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专项试点,下一步拟全面升级改造“产学研展验”一体化良渚校区工业设计学院工坊空间,协同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打造“‘机器人+’设计概念验证中心”,借助设计赋能科技、项目驱动转化、人才一体培养等系统机制,打通科研、教学、转化之间的链路,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创新转化生态构建。

《设计》:请用一句话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您希望本届毕业生以何种姿态进入行业?他们对“设计”的理解是否呈现出代际差异?

王昀:如果说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届毕业设计的精神内核,也许可以是:在感性的解放中守护人性的恒常,以万物分身的勇气追寻天地并生的设计真理。

这一表述旨在阐述本届毕业生对设计本质的认知,设计既是对变化的拥抱,也是对永恒的回归。在此,新生代设计师们正在群体性呈现出3种代际特征:一是系统思维取代单品崇拜,毕业生更关注产品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如可生长跑鞋的材料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科技人文双轮驱动,如“MR人宠交互”项目,既追求混合现实技术突破,又探讨跨物种情感联结;三是文化自信内化为创作本能,对东方美学的运用已从符号借用升华为哲学内化。正如,“TingCamera”,这是一款融合语音识别、情绪分析与图像处理技术的智能穿戴摄影设备,探索声景感知在旅游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它聚焦于旅游中感官参与不足、记录方式同质化、旅行结束后易忽视美好时刻的问题,通过“说出即记录”的方式,基于听觉感官重构旅行中人与环境的情感连接。当用户在旅行中自发感叹或提及眼前景物时,设备即可通过语音识别自动采集图像,并结合语音情绪信息进行个性化图像处理,进而构建基于声音回忆的旅行体验交流平台。我们所培养的未来设计师们拒绝将设计简化为形式美化或问题修补,而是视其为“身心发动、情意直观的生命实验”,是他们对于新时代的设计主张。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寄望毕业生以“行者”姿态进入行业:“如‘悟空’般保有七十二变的创造力,又要如‘取经人’怀有对设计之道的敬畏。当设计青年既能沉入乡土,又能遨游元宇宙,中国设计便能在技术狂潮中守住那份‘天地与我并生’的东方智慧。”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