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XIN:设计师应是问题的组织者和解构者

0

Studio Xin 是由设计师辛华琛创立于上海的设计工作室。辛华琛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主修产品设计。工作室的设计涵盖家具、灯具、家居饰品及室内空间等多个领域。在他的设计中,功能与情感并重。辛华琛善于以细腻的方式,引导人们用一种既直觉又新鲜的角度重新看待日常物件,让设计在熟悉与深刻之间,悄然建立起共鸣。

观点提纯

 “中国设计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以及高效灵活的制造体系。我们的传统工艺并非静止的遗产,而是鲜活的资源。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去‘萃取’这种文化,而非简单地‘复制’。”

《设计》: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脱颖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灵感火花?你如何理解此次展会的主题?是特定文化符号、个人经历,还是全球趋势激发了你的创作?

辛华琛:此次展出的两件作品,其灵感均源自极为个人化的观察。例如,《彩虹计划》的创作源于某天我整理旧CD时,偶然发现光线打在CD边缘形成的彩虹。这一瞬间让我意识到,这个看似已被遗忘的媒介,依然能够在今天以全新的方式触动人心。我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回应展会“新匠艺:全新世界”的主题——并非彻底摒弃旧物,而是在旧媒介中探寻新的可能性。而《银杏椅》则回应了当下环保趋势以及人们对天然材料日益增长的情怀需求。对我而言,设计既是当下趋势的回声,也是我个人经验与文化认知的自然延伸。

银杏椅 (Ginkgo Chair )

银杏椅是为家庭和商业空间设计的曲木弯板椅。椅面和靠背采用同一模具制成,并用蝴蝶榫相连。两块曲木板之间的间隙使腿刚好穿过,实现了叠放。银杏椅提供的包裹感很难在其他弯板椅中找到。

市场上大多数壳型椅是塑料制成的,消费者乐于享受它们带来的舒适包裹感,但塑料会引起许多环境问题,Studio Xin希望减少塑料的使用,用曲木弯板取而代之。

制作壳型曲木弯板椅的困难在于,当板材以 3D 形态弯曲时,因起皱而破坏材料影响外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杏椅将易皱处挖空,用两块相同的曲木板代替。座面和靠背形状相同,由同一模具制成,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8毫米厚度的选材是弯板工艺的极限,这种薄板弯曲后容易反弹变形,Studio Xin开发了冷却模具以使材料达到所需强度。接头处用蝴蝶榫相连,通过试验使其达到设计强度,同时增加了产品美观度。椅腿弯曲的角度经过设计,实现了叠放功能,便于收纳,节省空间。椅子用材可拆卸和回收利用。

《设计》:你的设计如何体现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你如何平衡美学追求与实用性,以确保作品既美观又实用?

辛华琛:我一直坚信人本主义是设计的出发点。《银杏椅》在造型设计上注重包裹感,试图给予使用者一种安心、被呵护的感觉。同时,其结构经过了人体工程学的反复推敲与优化。我认为美学与实用性并不矛盾,真正好的设计恰恰是二者的融合——视觉上的诗意和使用时的贴心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你如何挑选材料以平衡美学、功能与可持续性?能否分享材料选择背后的考量?是否探索了新型材料或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这些选择如何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

辛华琛:材料选择在设计过程中其实是最具挑战性且最具创造性的环节。以银杏椅为例,它采用了8毫米极限厚度的胶合板,这种厚度在视觉上显得轻盈,但同时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变形和强度问题。为此,我们开发了冷却模具,以确保其形态的稳定性。而《彩虹计划》则选用了玻璃和大理石,这不仅是为了传达透明感和纪念意义,也是为了确保每个组成部分都能自然地进入回收流程。我喜欢把材料当成讲故事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构成形式,也表达态度。

彩虹计划 (Rainbow Project )

在一次实验中,辛华琛发现当光束聚焦在CD边缘时,CD表面的彩色光谱会被投射到相对的平面上,而当光束聚焦在CD中心时,则只呈现普通的白光。基于这一原理,辛华琛设计了一款台灯,它能够在彩虹光与白光之间自由切换,既可以营造氛围,也能提供实用照明,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

这款台灯采用正方形造型,其形态由CD的尺寸和光源的投射距离决定。透明玻璃的运用,使彩虹光与白光的变化更加清晰可见,同时,这种透明的方形设计也向经典唱片机的造型致敬。底座采用黑色大理石,与中国泉州的传统大理石工坊合作制作,哑光黑色材质赋予其如纪念碑般的沉稳质感。CD作为20世纪的经典载体,曾承载人们对音乐的美好记忆,如今,它化作绚丽的彩虹,继续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体验。

《设计》:作品是否借鉴了传统技艺?如何将这些技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

辛华琛:《彩虹计划》的大理石底座与泉州传统石作工艺的结合,是我向“地域性”工艺的一次致敬。这种工艺通常应用于纪念性建筑,而我在台灯设计中运用它,旨在打破“纪念碑式”材料的严肃感,使其融入日常生活。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的简洁线条相互交融,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设计》:AIGC技术正改变设计领域,你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类新技术?具体如何应用,又带来了哪些创意或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AIGC技术与传统设计思维的结合?在未来设计中,你期待怎样的技术突破?

辛华琛:目前我的作品还没有直接用到AIGC技术,但我们已经开始在早期概念阶段尝试用AI辅助图像生成来扩展灵感边界。我认为AIGC是未来设计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助力我们更高效地拓展创作广度,然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作品,依然离不开人类设计师的敏锐判断与情感投入。我更期待未来能实现“情绪驱动的设计AI”,它可以读懂人类的复杂感受并协助创造。

银杏椅与彩虹计划展览

《设计》:作为新锐设计师,你的职业路径中有哪些关键节点塑造了今天的创作风格?能否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经历?

辛华琛:在皇家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是我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那里的自由氛围和包容精神赋予了我勇于尝试和实验的勇气。而当我回到上海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在地性”这一概念,思考如何使设计真正与本土文化及制造生态相融合。这种“内外碰撞”的过程,反而让我更加坚定了“敏感且务实”的设计风格。

《设计》:你认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又如何通过作品展现这种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与设计创新的关系?是否尝试通过设计讲述中国故事?

辛华琛:中国设计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以及高效灵活的制造体系。我们的传统工艺并非静止的遗产,而是鲜活的资源。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去“萃取”这种文化,而非简单地“复制”。例如,将西方媒介如CD与东方技艺如泉州大理石,以及当代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在我看来,这正体现了当代中国设计应有的表达方式。

《设计》:可持续性是当前设计的热点,你的作品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是否从材料、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虑环保问题?

辛华琛:我尝试从设计源头考虑可持续性。《银杏椅》的结构是模块化的,所有零件可拆卸,材料也可以单独分类回收。模具的设计也考虑到了标准化生产和多次复用的可能。《彩虹计划》则尽量使用可再生和耐用材料,并减少电子部分的复杂度。我认为环保不应是附加功能,而应是与功能、美感同等重要的设计起点。

《设计》:你如何看待当前设计行业的生态变化?新技术、新材料对设计师提出了哪些挑战与机遇?

辛华琛:设计行业正在经历从“样式驱动”向“系统思维”的转变。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做更多以前不可能完成的造型和结构,但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更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做”。在这个语境下,设计师不仅是造型者,更是问题的组织者和解构者。挑战在于持续学习和适应,而机遇则在于我们拥有了更多样化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设计》:对有志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你有何建议?在设计旅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辛华琛:我想说的是,“永远保有好奇心。”设计师不是为了解答,而是为了提出更好问题。不要急着找风格,而是要多做、多试、多错。在这个过程中,敏感度、同理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会慢慢长出来。做设计是一个慢慢成为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