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兰翠芹:地域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再设计

0


兰翠芹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教授级待遇高级工程师。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标准分会理事长、北京市设计学会副会长;获得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国务院国资委先进工作者、国务院国资委五四青年奖章、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五四青年奖章、青岛市高新区劳动模范、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创新设计、设计战略、设计管理,学术领域聚焦设计标准研究。擅长构建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创建设计体系、制定设计战略、研发创新产品等。起草中国第一个国家设计标准。曾任海尔集团设计总监、中国家电研究院设计总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运营总监等。

访谈中,兰翠芹教授就设计扶贫的模式与方法展开研究,结合丹寨设计扶贫实践案例和东乡设计扶贫实践案例,提出设计扶贫应基于地域民族文化研究上再创新,设计扶贫应为地域民族创造资源,提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兰翠芹谈到,设计扶贫应面向真实的乡村生活,重点关注如何赋予当地产品以精神层面的意义,注重伦理,引导一种“合理、适度”并且可持续的文化关系。 

《设计》:您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参与的设计扶贫工作?具体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兰翠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成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特殊纪年,同时,2020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纪年,全国上下在习总书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下,聚焦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

我国工信部、文化部牵头发起“设计扶贫”、“文化扶贫”等一系列活动,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用设计手段帮助贫困人群提高生活品质,增加收入。如何看待设计扶贫的真正价值?尤其是面对地域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当地的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从而创造经济价值?这是设计扶贫必须回答的问题。2018年4月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发布设计扶贫十大模式及十大措施,对设计扶贫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面向全球发布《设计扶贫倡议书》。工信部印发《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规划》,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组织全国的设计力量进行设计扶贫活动等等。此番种种都是期许以设计创新的力量助理脱贫工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区域品牌构建还是传统文化的再创新设计,都能看到设计在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运用设计的方法和手段,用商业的力量发掘贫困地区的资源,助力脱贫。近年来,设计越来越关注贫困人口的脱贫行动,通过设计的方法帮助贫困人群脱贫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脱贫问题。设计帮助他们升级产品,优化生存生活环境、带动旅游业发展、建立新的商业平台扩大消费等。然而,脱贫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贫困,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让贫困地区获得区域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设计扶贫应思考的核心问题。当下,探索合适的设计扶贫方略尤显重要。

黄正泉认为文化生态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人类要构建自己的生存家园,生存家园即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人类生存的智慧存在。因而,设计基于地域、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活动一定不能脱离文化生态的核心,文化构建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的直接参与是文化生态重塑的关键。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广大体力劳动者,是直接解决人的需要与环境之矛盾的关键,也是创造与创新的主体。

我们在丹寨参与设计扶贫行动中发现,地域和民族文化对设计扶贫的模式研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方说,在丹寨苗族俗称八寨苗,有8个支系之多,虽然同处八寨,每个支系的文化都不尽相同。虽然八寨苗仔历史进程中已经演进和遗失不少古代形制,但是苗族自古传承下来的古风在当代依然延续。从服饰制作工艺上来看,八寨苗服饰特色各不相同,服饰和支系传承下来的文化紧密联系,每一种纹饰、每一种绣法,每一件配饰都有讲究。比如丹寨南部的白领苗的蜡染和窝妥纹纹,岔河支系的银角装饰,雅灰支系的亮布工艺等等,都和地域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设计不能过度的创新创意。就其色彩来说,各民族统一色相颜色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中华民族的色彩观念历史深远,自古有五行、五方、五色的的传承,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五方、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这种对应逻辑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国色彩的时空关系,色彩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复杂而意义深远。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应用不尽相同,民俗禁忌也不一样。设计在尊重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尤显重要。

同时,设计扶贫要以生态发展观为指导。自然万物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在谋求发展时要遵守规律,发展要有约束机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正是自然的力量。周尚意、孔翔在朱竤编著的《文化地理学》一书中提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自然环境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是影响文化兴衰的重要因素。”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新冠疫情也可以说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反噬。我国不少民族身居高山之中,交通不便,一定程度影响到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慢节奏的经济发展才使得当地的自然生态得以留存。面对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一定要研究恰当的方法,绝对不能以过度消耗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为代价。扶贫并不是简单的助力脱贫,而是帮助当地居民创造一种“造血发展”的机制,是能够生生不息的创造资源的机制。显然,地域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再设计正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方法。

设计扶贫不能单纯思考设计与商业创新。我们知道,创新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设计作为扶贫抓手,其本质是要创造资源。把设计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力量是研究设计扶贫理论支撑。通过设计构建地域文化与时代要素的重构,以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在设计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通过设计方法进行转化、转换、融合、发展、创造、消解,将民族文化调节到与时代同向而生的状态,在和谐发展的文化大生态下,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设计》:通过设计进行扶贫这一路走来,您和团队探索出哪些切实有效的扶贫模式?

兰翠芹:近年来,设计扶贫方兴未艾,我们能看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者们总结出了诸多的方法,期望通过设计调动贫困地区民众的的创造力,用设计的方法提供解决方案。针对传统文化、手工技艺、生产产业、生态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对接旅游、贸易资源,试图在贫困地区构建现代化的新型社会关系。正因为如此,我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才着重强调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方针。设计扶贫,所要振兴的不仅仅是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文化。彭尼·斯帕克认为,设计内在的多学科性导致它随时代而变的自我定义与经济界、技术界以及艺术和政治界关系紧密。不同于其他扶贫手段,在扶贫行动中,设计的职责就是创造生活价值,一方面参与生活方式,一方面链接消费。现代设计的表现语言复杂,设计的能量能够让日常之物发生改变,进而驱动消费模式的改变。设计扶贫的核心应聚焦文化的解构和重塑,应该帮助贫困地区人民获得独立的“造血”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建立在人、产品、社会之间的关系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设计扶贫应面向真实的乡村生活,重点关注如何赋予当地产品以精神层面的意义,注重伦理,引导一种“合理、适度”并且可持续的文化关系。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体系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孕育着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这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地域民族的文化符号从自然中来,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得的启示,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加以应用。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以一种稳态的农业生态所支撑的制度形式来调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在丹寨设计扶贫研究中发现,苗族的历史不但汇聚了与自然共处的文化,还凝聚了民族发展历史的苦难、奋斗和憧憬。传说苗族起源于上古时代的九黎部落,因蚩尤之败而迁徙、流离。丹寨是从中原到西南大迁徙的落脚地,因而这里充满各种魅力传说。通常去苗寨旅游观光的游客,不仅惊诧于其服饰的美丽与精致,也惊诧于其民族于世代流传中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在他们的服饰中,不仅仅有刺绣、印染等表象的美丽,而且,每一种服饰的制式、工艺、图案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张明玲在其所著的《色彩文化》一书中有提到,“川黔地区的大花苗白麻布裙上不同的横线就代表了苗族先民迁徙中历经的黄河与长江,花边的底色代表着洪水滔滔的黄河,有无数个代表马的花纹相互练成一片,横在河水之中,表示万马飞度黄河。” 历史被劳动人民以服饰的图案记录下来,这些象征符号是历史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生态中尤为重要。少数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因历史、地域民俗等生产生活的因素,使之更具民族魅力。而这些文化资源的呈现如何脱离地域局限而进入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让更多的人认知并自愿消费?显然,我们需要重新对文化要素进行研究、解构并重塑。通过创新设计让文化的要素创造价值,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能保持文化的可持续。

我们在东乡设计扶贫实践中业也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此次设计扶贫活动可以验证文化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文明积淀,灿烂的文化基因正是可以挖掘和再创造的资源。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知道在我国在黄土高原的尽头,生活着东乡一族。东乡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它是东乡族发祥地,也是丝绸古道南路上的重要通道。在东乡县发现多处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可见东乡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和底蕴。但是,东乡县因地处偏僻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至今仍然是我国扶贫重点对象。我们刚接触到东乡时,并没有想到具有典型马家窑文化遗存的地区竟然贫困至此,也是区位偏远、经济发展模式单一,以及教育资源的缺乏综合因素所致。

《设计》:请您谈谈在东乡设计扶贫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感悟和典型案例。

兰翠芹:在田野考察中,设计扶贫团队主要考察了东乡族绵延至今的传统文化资源。东乡族刺绣就是当地重要的传统工艺,是当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呈现。刺绣是东乡妇女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更是这个民族、地域的传统技艺与文化。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限制,该项技能除了满足东乡人民日常生活所需,也是东乡妇女在在农业劳作之余不多的生活乐趣,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经济收益。加上东乡绣并没有关于技艺传承的文献,多是东乡妇女代代相传至今,这也是刺绣技艺难以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东乡刺绣富有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价值,其源自东乡人民对生活的精细观察和体悟,来源于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真实反馈,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她们常常采用写实绣法,图案、纹饰朴素自然,配色朴实、尤其是传统的剁绣技艺,让丝线在绣品正面形成凸起的连续纹路,图形立体感强,用色大胆,如图1。

1/传统东乡绣产品(图片来源:马萧萧绣坊资料)

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一位90后扶贫践行者——马箫箫,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乡族自治县人。毕业后,她带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回家乡创业,加入了扶贫大军。马箫箫成立刺绣工坊,聘请当地绣娘,通过刺绣技艺提升当地居民收入。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东乡人均受教育年限7.2年,有6.7万农村妇女几乎没有上过学。她们“不敢出门、不能出门、出不了门”。马箫箫说:“换位思考,如果是我过这样的生活,而且是一生,无法想象。”

马箫箫的扶贫之路遇到不少挫折,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对妇女的地位的限制等因素,让秀娘通过刺绣“抛头露面”,改善生活状态并不十分现实;另一方面,传统刺绣图形、纹饰以及产品形式除了当地自产自销的需求之外,并不被东乡之外的消费市场接纳。结合马马箫箫扶贫实践经验,我们的设计团队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设计扶贫与商业创新如何突破传统文化的窠臼,在制度方面形成新的规范,又要在方法上有创新,如图2。

2/ 马箫箫设计介入东乡秀,传统纹饰和物品的叠加(图片来源:马萧萧绣坊资料)

了解了东乡族的发展以及扶贫现状后,设计扶贫实践活动原本就有的责任感又增加了几分沉甸甸。参与的设计师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想办法通过设计帮助东乡人民,不仅仅只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而是要考虑如何帮助当地人民建立自信,让设计为他们提供能够持续的“自造血”发展的经济模式。囿于地理空间、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限制,从地域民族文化切入,是唯一可以帮助破题的方案。于是,设计扶贫团队从传统文化解构再创新的视角入手,寻找帮助东乡脱贫的文化载体,由此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设计转化路径,如图3。

3/ 文化设计路径(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设计》:在涉及设计扶贫的话题中,您多次提及“文化要素”和“文化自信”,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树立自信、掌握“造血”能力对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具体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兰翠芹:设计扶贫的路径有很多,关键是方法有效。从文化大数据到商业设计的路经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要素的解构以及重塑。一方面要了解当下用户的需求,一方面要研究市场需求以及商业模式,同时要对设计趋势有所了解,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文化要素的结构必须基于以上三点才能作出有效的设计,才能让传统文化通过设计创造用户价值、市场价值。设计的主旨是创造生活价值,设计扶贫不仅仅是解决设计和商业链接的问题,工业革命之初明显的商业设计的呈现方式以及当下设计与商业创新的再次放大,现代设计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萌芽并发展至今,无数的案例能够很好的说明设计能够促进环境、经济、政治协调发展。在我国当下语境中解读设计扶贫,必须厘清是为“商业”而设计还是为“人民”而设计?当设计的主体明确为“人民”,其价值必须要同时满足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需求。显然,设计作为扶贫的重要抓手之一,更应该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设计与商业链接的作用,更好的实现脱贫目标。一方面用设计的先进方法将文化的要素通过产品传播出去。另一方面,通过设计不断创造资源,将当地的文化资源发掘再创造,让地域文化成为源源不断的财富创造之源。

首先,设计扶贫最核心的目标是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不竭资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守诚信”,设计扶贫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现在要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充分不满足的矛盾”,设计扶贫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不可动摇的基石。显然,设计扶贫首先要讲好地域、民族的文化故事。让当地人民树立文化自信,才有动力发扬和传播文化,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才有动力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径。如图4、5所示,东乡族妇女带着设计作品在田间地头走秀,向养育她们的土地展示东乡文化再设计的成果。同样,她们的绣品可以被设计成服饰产品走上时尚T台。显然,这就是文化自信的魅力。

4/ 设计扶贫建立文化自信(图片来源:设计扶贫项目团队拍摄)

5/ 解构重塑后的东乡秀文化产品走上时尚T台(图片来源:凤凰网媒体拍摄)

其次,设计扶贫要着眼于地域、民族文化要素的时代性重塑。

贫困地域民族的生产方式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有着极大的的差别,加上地域民族上千年演进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多以聚焦当地人民的需求而沉淀。设计创造市场,必须具备量化生产和大众消费的属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设计和生产的关系,以及设计与消费的关系。设计扶贫就是通过设计让产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设计和生产、消费的关系来看,设计扶贫的方法要更加复杂化。设计扶贫既是当地文化生态建设的推动者,也是变革的引领者。一方面要研究和提炼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文化基因,将之解构为相关核心要素,让传统的技艺、图形、色彩稍等文化要素与时代性设计要素融合、重塑,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如图6)。否则,简单的文化符号的转译只能让这些产品依然停留在地域性的传统消费模式中。

第三,设计扶贫要创造资源,要以创造资源为引领。

6/ 东乡秀文化解构重塑,设计扶贫新模式(图片来源:设计扶贫项目团队拍摄)

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人民世世代代勤劳的生活方式积淀,要将文化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必须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开发文化资源,尊重地域的、民族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探索一种可持续的开发文化资源的方法和工具,这也是设计介入扶贫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如图7。

7/  东乡设计扶贫实践活动(图片来源:作者自制,设计扶贫项目团队拍摄)

《设计》: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纪年,在未来,您认为设计之于扶贫,还可以有哪些作为?

兰翠芹:设计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而且离不开地域民族文化支撑。2020年的脱贫攻坚战也对设计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一定要牢记人民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文化构建的主体。设计扶贫应着眼于扶持更多的的本土“马箫箫”,在构建文化生态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引导人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符合真实的、适度的、可持续的发展规律的文化生态重塑才是地域民族脱贫不返贫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