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姚强:要加强对技术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姚强


姚强,原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专业、国家级实训基地负责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湖北省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面对一系列复杂形势,姚强教授认为,教育行业没有一种包治万病的模式,只要适应地情、校情就是好模式。改革是不断适应形势的必须手段。因此无论遭遇什么情况,实事求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要。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鄂渝川陕秦巴毗邻区域(脱贫攻坚国家级集中成片贫困区之一),在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方面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面对产业发展不充分、底子薄弱、产业链不完整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促进地方扩大内需、升级消费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

《设计》:2019年,“双高计划”开启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阶段,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就以上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对“双高计划”的理解和分析,以及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姚强:“双高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科技信息的一体化,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以各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总体经济实力的竞争,这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培养却不仅仅依赖于建设“一流大学”,突出此类人才在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性,还有赖于通过“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以适应地方产业在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中对大量重要或关键一线岗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一点上将会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时代发展给予我们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发展层面。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国家实施一系列新战略、新举措,为职业院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又对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职教改革层面。党和国家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路径指引,也对如何深化改革,增强服务能力和适应性提出了挑战。

《设计》:请您介绍下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划。

姚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创办于1986年,现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两个方向)、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首饰设计与工艺(首饰设计、绿松石雕刻与设计两个方向)四个专业。在3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办学定位逐步明确,专业的职业针对性不断加强,课程体系逐步优化,实践教学更加完善,提炼了“体验、理解、陶冶、唤醒”四步育人范式,确立了“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创新思维”整体滚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了“市场、公司、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前说课、课中评课、课后成果展示”三段式动态教学评价模式。拥有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省精品课程3门;国家高职骨干院校重点专业1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个;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个、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1 个;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玉雕大师2人;楚天技能名师2人;车城技能状元1人,十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人。


未来学院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自身特点,以设计驱动,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全要素、全过程、全方式、全师资、全方位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以“文化为血脉、产业为筋骨、专业群为支撑”,让高等职业教育充分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的改革发展当中。紧紧围绕“当地离不开”,大力推行“五化同步”“一县一品”战略,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脉搏,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动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同频共振、有效衔接。


《设计》: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所在地有怎样的地域特色?学校有哪些针对性的人才打造规划?

姚强: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产业提供高水平教育和技术服务是破解高职高水平发展难题的关键。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拥有东风汽车、武当山、丹江水、绿松石四张城市名片。湖北省、襄十随神和十堰市发展布局和产业体系规划战略及项目实施,迫切需要学校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中国的绿松石储量占全球储量的 70%,湖北十堰的绿松石储量又占到全国储量的70%以上,潜在价值 10000 亿元以上。国家商务部区域城市规划(2016-2020)纲要中指出,绿松石作为十堰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省市在十堰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中鼎力打造的重要产业。2017 年竹山绿松石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绿松石产业是十堰市政府重点打造的第四张城市名片。树立绿松石产业发展新形象,打造“十堰绿松石·世界吉祥玉”国家级品牌和产业,建设以地方绿松石资源为特色的“艺术设计(绿松石+)”专业群。对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聚焦绿松石产业新动能,助推传统特色产业整体跃升,全面转向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之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示范绿松石产业学院。坚守立德树人根本,实施“设计驱动、四链融合、产教育人”理念 。进行”产业链、教育链、价值链、人才链”4链融合共生,政校行企4方协同发展,依托4+4共生共育生态平台,通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更加有利于绿松石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高校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借着“艺术设计(绿松石+)”专业群建设的动能,我们同时还在竹溪县生漆产业、武当山和茅箭区大文旅、大健康产业等方向用力,深入研究地方产业,深度参与地方产业项目,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智力服务。“专业产业共生共长”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成功经验在学术论坛和新闻媒体得到推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秦巴教育论坛做经验交流(2018);福州漆艺国际双年展学术研讨会专题发言(2019);第十一届新华网教育论坛“2020·CIP教育创新大会”职业教育论坛“提质培优智造创新”圆桌论坛上当做典型职教案例展示(2020);第二届生漆科学与漆艺传承论坛主题报告(2021);清华大学“薪火相传”国际论坛主题发言(2021);绿松石产业学院代表湖北省交易团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1.11);“推进国漆复兴,助力乡村振兴竹溪漆产业成果展”得到省委书记应勇高度评价并批示“要敢于善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2021.12)。

未来我们将持续面向鄂渝川陕秦巴毗邻区域,在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继续工作。从源头上开始系统思考和探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重构人才供给侧,重组政校行企资源,以设计驱动地方产业发展,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升级,为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设计》:当前社会对技术型人才在知识储备、技术能力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姚强:技术型人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一方面要加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核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形成相对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还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国际通用惯例的研究,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有贯穿始终的经济效益意识以及成本核算的知识等。在技术能力方面,技术型人才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能力。“云物大智”技术催生的市场端远远领先于高校,地方高职学校从人才理念到技术方法都无法引领甚至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严重脱节。传统教育专业细分过碎,并且试图用专业特点的垂直思维回答问题,因此人才培养首先是打破习惯思维,培养面向产业链的横向全链路思维横向发现问题、洞悉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设计》: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一起努力的结果,不仅需要思维敏捷的领导者,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您认为,技术型人才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中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姚强:技术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操作者,其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对技术型人才的忽略和轻视,会使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上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的发展更为迅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强烈,技术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必然剧烈,而技术创新的竞争正是未来竞争的核心,促使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腾飞的骨干力量是专业技术人员。实际表明,技术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和开拓的素质,才能完善地承担自己的职责。所以,对技术型人才加强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也是当务之急。

《设计》:“双高计划”启动后,高职高专的设计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姚强:机遇与挑战。一是,聚焦区域产业布局,围绕产业新动能助推力量,驱动产业整体跃升,为专业群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是,专业群作为人才和技术的供给侧如何适应产业需求,改变职业教育同行业产业存在较大“偏离”的现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专业链、人才链高度融合,为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的智力支撑,面临着整体的不适应和全方位的挑战;二是,随着产业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兴起,为高职院校紧跟新业态培养具备新技术素养、适应新职业、新岗位、新技术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和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机遇。但是,专业群如何适应产业新趋势、新变化,在专业布局、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社会培训等方面的创新变革,培养出一大批拥有 “智能化”“数字化”思维潜质、技术素养和新时代烙印的技术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是面临的又一种严峻的挑战;三是,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提供服务,提高支撑度和贡献率,展现专业群自身价值和社会认同度提供了重要机遇。但是如何突破技术技能积累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产出少、服务项目和数量还不成规模等瓶颈,对学校教师和专业群服务社会、支撑产业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提出了重大挑战。艺术设计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工作。产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跨不同专业的横向能力,教师只有充分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中,才能形成横向思考和破题的能力。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教师轮训制度;校企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聘请技能大师(国家省级玉雕大师)建设大师工作室,进行传统技术传承;聘请和培养知名设计师(品牌设计、空间设计、产品设计)进行项目化教学和创研活动;教师与企业共同设计项目、共同开发课题,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产教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的人才共享模式,建立岗位互通机制;加强兼职教师的绩效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兼职教师优奖劣汰机制。努力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且深入了解地域产业背景的“湖北省教学名师”、技术技能大师、“省、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车城技能状元”等双师型教师为主,省市重点产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富有职教特色、技能特点的教学团队。

《设计》:在“后疫情时代”,您认为技术型设计人才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哪些素质和能力凸显出重要性?

姚强:“后疫情时代”在“双循环”与需求侧管理逻辑下,对内扩大需求,对外输出标准,是中国崛起未来趋势。新一轮“十四五”规划,在人口、市场、制度开放、技术升级优势背景下,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对技术自主性探索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个人认为,面对一系列复杂形势,教育行业没有一种包治万病的模式,只要适应地情、校情就是好模式。改革是不断适应形势的必须手段。因此无论遭遇什么情况,实事求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要。我们学校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鄂渝川陕秦巴毗邻区域(脱贫攻坚国家级集中成片贫困区之一),在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工作方面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面对产业发展不充分、底子薄弱、产业链不完整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促进地方扩大内需、升级消费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

设计人才的综合性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产业、社会经济和人们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我们设计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发挥设计类专业在创新思维方面的优势,用“设计思维3.0”面向区域在实现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过程中人才流失和人才不能用、不好用的问题,横向全链路思考、发现、洞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切入产业研发环节,从源头上开始改进和塑造产业,系统思考和探索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路径。‘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创造性发掘新的产业形态,成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策源地。重构人才供给侧。重组政校行企资源。以设计驱动地方产业发展,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升级,为地方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后疫情时代”的人才应具有合作思维模式、跨学科思维模式、创业思维模式、同理心思维模式、全球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模式等特征。在新形势下,技术型人才的知能结构应具有以下变动趋势:一是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应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999年 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题工作文件》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二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能力。当下,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必定会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三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技术发展呈深度化、复杂化特征的今天,强调技术型人才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大为必要。

《设计》:请给“后疫情时代”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一些建议。

姚强:在“后疫情时代”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我们要力争实现了几个转变:从注重学科和专业的完整性向面向产业的开放性供给侧人才培养转变;从注重单一专业发展向专业群协同发展运行机制转变;从工作内容为主导的技能学习向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的“专业+创新+素质”并重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从教学组织的单一性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综合性、复杂性、连续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习向环境营造主导的沉浸式项目化、数字化教学方法的转变;从注重本专业闭环知识、技能学习向跨专业横向知识、技能学习的学习内容转变;从教学投入单一、偏少到全方位、多主体教学投入的机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