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张明:设计是思维与知识、社会、时代的创新链接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张明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明,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明,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明,博士,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文化部文化创意重点入库人才、设计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首届紫金文化创意英才。

获首届紫金文创设计大赛评委会大奖、上海艺术设计展金奖及设计师奖、两届国际自行车设计竞赛优异及铜奖、三菱国际汽车设计竞赛专业组top ten、CoARSTYLING国际汽车设计竞赛评委会特别奖。为三星、博世西门子、海尔、日本大金等全球知名企业提供设计及咨询服务。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张明:从历史沿革来看,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设立于1993年,由何晓佑教授带领。以前只是一个专业方向,于2008年建成了国内最早的独立二级学院建制的工业设计学院。学院目前共有37位专任教师,以80后的年轻教师为主,博士学位和博士在读的教师占比近50%。学院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开展全学位段的教学,分为两个专业,均为国家一流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工业设计教学领域,产品设计专业之下分为两个课程群:产品设计和产品信息交互设计,今年正在申报交叉学科的智能交互设计。目前,艺术与科技专业主要是会展方向,在十四五期间,我们预计将其扩张至两到三个专业方向。

工业设计学院的教学特色是紧紧倚靠南京艺术学院办学一百一十年以来的深厚文化与艺术积淀,艺术学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是我们重要的周边支撑学科。在时代的大趋势下,我们在人文科技、传统与现代以及当代的专业前沿问题上,开展有意义的研究与探讨。

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在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艺科融合”“艺工融合”,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观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具备实践能力,掌握理工科技能力及相关技术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艺术领域的培养与自我艺术兴趣的延展学习,懂得将艺术引入智能科技产品或作品的设计,并反复实践训练,最终让学生具备“科技美学”的跨界认知,掌握跨界方法论。

在打造专业特色方面,突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特色,重点凸显智能科技在文化艺术交互体验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将交互设计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在智能产品设计、信息产品开发和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等方向融合发展。突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与相关理工类院校和智能交互信息技术企业一起聚焦重大艺术科技需求,探索艺工融合的可行路径,探索产出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原创性艺科融合成果,努力成为以艺工融合为显著特点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特色专业。最终为社会带来更多具有新技术、新设计、新功能、新形式且具备科技美学的创新产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展主题海报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展主题海报


《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劣势?

张明:我们的优势在于以艺术为基础开展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三个学科被评为A类,两个学科被评为B+,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较为领先,工业设计学院也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进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2019年,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的理念后,学校积极申报教育部的新文科改革课题,本院也申报了江苏省重点的新文科改革项目。

由于艺术院校中学科门类相对集中,学科较为单一,以艺术门类为主的学科群对于新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技术的导入缺少相关理工学科支撑,跨学科融合的难题亟待解决。在新文科的指引之下,我们要向工程学、信息学、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对此,我们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劣势:一、内培外引,增强师资队伍的学科交叉性,明年我们面向社会的招聘都将以交叉学科为主;二、积极与全国各类高校取得普遍联系,如与南京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项目中开展合作。

《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明:学科的交叉首先体现在学院内部的专业设置上。建院之初,学院以产品设计为中心,交互方向是向信息的延展,会展方向是向空间和叙事的延展。经过学院十多年的运作,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和新时期的情况来看,学院逐渐演变为产品与艺术与科技各为一端,智能交互贯穿其中。交互既可以是硬件的交互,也可以是软件的交互,所以它的学科交叉性在产品设计下是最强的。

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应对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对产品设计教学的挑战,预测新时代创新人才需求,结合学科十四五规划,打通专业壁垒,进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教学实验,建构崭新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信息学、工程学、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与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以及商学院进行教学交流与合作,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进行跨学科协作,将南京艺术学院深厚的艺术学科积淀与新兴的智能硬件、交互技术、大数据与可视化编程、用户体验与产业趋势研究相结合,在教学中有机嵌入从参数化建模与三维打印、柔性创新与增材制造、开源代码与信息处理、智能硬件与原型搭建、定量分析与多维研究等艺术背景下以往课程中缺失的知识结构,打造全新的符合新文科特征的产品设计课程和教学体系。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届毕业生合影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届毕业生合影

《设计》:学院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属地特色?毕业设计如何与学院的办学特色相结合?

张明:江苏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其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不依托重工业,而是以轻工业和消费产品为主。我们紧扣地方的经济战略,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协同国际杰出校友的产业资源,针对实际问题开展学习和研究,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与当地有特色的公司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例如在长三角地区的科沃斯、吟飞科技、中兴通讯等企业,同时辐射到全国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海尔和OPPO等,与他们合作开展预研发和共同研发。利用专业特点,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建设活动,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毕业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研究性课题以及与产业密切联系的可落地项目,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

《设计》: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学院围绕学生展开的“教”与“学”有哪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变化?您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潜质与担当?

张明: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信息的壁垒,现在的学生也因此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掌握了较多的先验知识。因此,教学的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革。教学首先要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设计学基础,从设计历史的基础知识到动手实践、设计创新,这三步缺一不可。此外,将有限的课时与国内外优秀的慕课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研究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教学新形态。在课堂上,教学越来越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呈现,教师不再以灌输的方式单向传授书本知识,课堂主角转向学生,通过大量的讨论与互动转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未来,学生越来越需要具备系统性思维,从微观的具体问题解决到中观的系统搭建,再到宏观的对人类未来的整体考量,需要具备这三个层次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也应培养起团队合作的能力、协同沟通的能力,部分学生可着重培养领导力。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

张明: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非线性链接”,展出两个专业三个方向共160名本科和19名研究生的百余件成果。毕业设计作品涵盖新型交通工具、家具家居、文化创意、新材料应用、人机交互、AR/VR技术的应用创新、可视化计算在设计中的实践、博物馆与展览的空间策划与叙事创新等。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我们倡导构建与整体及系统资源的创新链接能力。

与非线性数学概念类似,设计是思维与知识、社会、时代的创新链接。非线性链接带来的思考主要是这几年的疫情、全社会公共卫生危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之下,社会的运转从线性转向了非线性,因为它打乱了我们原有的次序和逻辑,也延伸出了许多我们原先没有遇到过的现象。我们的教育也由于疫情变成了非线性的状态,师生之间开展学习与研究不再是以面对面的方式,而是变成了虚拟和实际接触相结合的新模式。

毕业设计的要求没有降低,相反,为了更好地应对线上展出,需要学生提供更完整的视频,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音频、视频和整体的呈现性描述提供更加丰富的作品信息。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1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1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2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2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3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3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4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4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5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5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6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2022年毕业设计作品线下展6


《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问题?对教学、科研和产业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毕业设计未来的改革需求?

张明:由于作品需要在线上展出,向社会公开,与全国各高校共同站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展演,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目标和学生掌握的技能和思考习惯之间形成了断差。由于线下展与线上展并行,现实的产品也需要最终被呈现出来,深度和完成度对学生能力和要求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带来断差;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掌握的专业能力和教授学生之间的效率与期望之间也形成了断差。

大家在互联网上齐头并进,要求逐渐提高以后,对于教师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挑战,科研与教研活动也需要向纵深发展。产业中,由于技术层面上知识已完全领先于传统的艺术院校,因此要积极做好沟通与交流、交叉与交融。

在未来,全场景式的毕业设计会成为新的要求。在社会大环境下做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具备学术研究性和潜在商业价值,并能产生社会意义的方案和体验,是未来毕业设计改革的方向。未来的毕业设计可能会分为两条路径:一条是更深入到设计的基础研究中去,另外一条是更加贴近社会的现实需求。

《设计》:毕业设计是偏向概念性设计还是企业项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获奖、实践项目和教学主题?

张明:由于我们学院的毕业设计是以自主选题、学院统筹的方式展开,学院每年会平衡概念性设计与企业项目之间的关系,我们希望在毕业设计中将概念设计、基础研究与企业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全面综合地体现出学院的研究面貌,同时也做出明确的区分,让教师与学生团队有相应的侧重。

每年的毕业设计都会有一定的偏向,比如有行业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更偏向于那个方面的研究,但这只会在总体的比例中引起一定的波动,三者并行的面貌依旧是主导方向。

《设计》:您认为学生们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如何树立起基于文化自信的设计自信?

张明:如今,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本土化也是我们满足精神需求、获得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对这两者的协调,首先在于树立对二者的认知,对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论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都应当建立在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细致考察之上,将传统的内核提炼出来,使其能够适应当代的使用场景,从而搭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型生活方式,向世界提供生活方式的中国样本和中国方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协调问题,我们拥有特色的研究项目:中国传统造物的现代化转译和跨文化研究,我们会在去装饰和去符号化的情形之下,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与国际通用的当代设计语言,构建出新的概念、新的思维与新的品类。

人类历史发展伴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产品设计是其重要载体。习总书记2019年6月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跨文化解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增强世界文明平等性,更使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立足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现代转译研究与实践,并形成可实施的转译方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力,巩固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中国现代设计发展。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