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曹鸣:设计教师要能“做设计”、“论设计”、“教设计”

0


曹鸣,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移动生活方式设计研究实验室负责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委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轨道交通分会理事;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五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除了作为一名高校优秀的教育者与行政管理者之外,曹鸣更是一名业内知名的产品设计师,主持参与过多项国家重要设计项目及行业创新项目,个人作品曾获得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工业设计首个国家政府奖)金奖、红点概念奖、IF概念奖、美国IEDA全球银奖、台湾光宝国际创新奖专业组银奖、法拉利全球设计大赛“最出人意料技术解决方案”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设计奖项,作品受邀参加多项国内外重大设计展会。2011年/2013年两次获中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江苏省工业设计十佳推进人物、2019 TIA十佳杰出设计师、无锡市唐鹤千卓越青年文化创意人才等殊荣,也是CHINA CYCLE创新奖、中国设计红星奖、太湖奖等重要赛事评委,个人研究方向包括:系统创新与设计战略、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移动生活方式研究等。二十几年的设计教学与行业实践经历,让曹鸣对于“设计与实践”的话题有着个人深刻的理解。

《设计》:请您介绍下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设计实践方面的办学特色。

曹鸣: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由创建于1960年的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系发展而来,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主要发源地,也是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锋和示范学院。经过60年的建设与持续改革,特别是基于新经济与信息化产业的转型,已成为以轻工为特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设计学科、最具国际活跃度的国际化学院、业界卓越设计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作为国内实践“艺工结合”学科理念的先行者,曾连续4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211”工程一、二期、三期重点建设项目(全国仅两家)。学院以致力于创新型、国际化、研究型设计教育的一流设计学院为建设目标,注重跨学科系统创新。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轻工特色鲜明。设计学科排名位于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2017)、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三名(2020),设计学研究生学科排名第三(RCCSE),也是“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设计实践方面长期具有明显的研究驱动、服务产业的办学特色,主要表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彰显轻工特色的设计实践主题。在紧扣民生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长期耕耘,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智慧”,与家电、个人出行、健康医疗、食品设计等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2.整合创新的设计实践培养理念。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基于新经济(服务经济)、新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新业态(共享、商业创新)变革趋势的更高要求,率先提出了“整合创新”的培养理念,重点打造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即设计、科技、商业及文化融合创新的能力,以特定专业知识并兼具跨领域(商业创新、健康养老、互联网服务等)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3.全方位的设计实践教学路径。在日常的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积极导入校企联合创新机制,通过企业资助、联合指导、共同发布的模式,提升课程的实践深度。同时,通过校企毕业设计课题、工作室项目小组及团队项目招募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次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

4.构建“设计技术实验室—创业工坊—产业实验室”实践平台体系,强化创新氛围与平台支撑。依托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建设设计原型与先进制造、交互技术、用户研究、大数据等10余个先进实验室;成立创业工坊,联合业界定期召开“设计创业分享大会”,指导孵化产品;与海尔、美的等500强企业联合,建立“未来生活创新联合实验室”等多个产业实验室,为在校生的实践实训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9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京东·京造平台的研究生“高级产品设计与实践“合作课程

2019江南大学移动生活方式设计研究实验室教学实践成果

邀展第29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


《设计》: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面临挑战,您认为需要做出哪些变革?

曹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于设计学科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挑战是巨大的。一方面,数字时代所引发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使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性与多元性,原有的设计工具、设计流程面临新的充实;另一方面,新的时代背景对于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设计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当代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当代社会的解题能力,更需要培养对于未来世界的洞察及创新能力;另外,如何对于社会发展构建反思与责任感意识也是同等重要。所以,数字化时代下必须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一)积极拥抱数字化。不要僵化于原有的培养模式于课程体系,一些全新的课程需要增加,一些经典课程需要更新模块。(二)更加全面的规划培养方案。数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系统观,如果从基础到专业到实践应用,都是需要整体考量。(三)整合创新、社会责任及反思能力培养在未来更显重要,在培养体系中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教学环节来逐步养成,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机制也需重视。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原艺术类《产品开发课程》中增加了智能开发课程模块

《设计》:学院是否已经做出了针对性的调整?

曹鸣: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上一轮就明确了以“适应未来转型”为当代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整合创新”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适应未来行业领域的、有社会责任感和受尊重的新型设计师与设计领导者,以适应新经济、新社会的转型挑战。去年,学院通过学科调整,原数字媒体学院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并入设计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中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并入设计学院,旨在整合资源,为更大学科布局,推进设计学科更快更强的发展。所以,在这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调整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专业的交叉融合及整合创新理念的全面覆盖。一方面在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加强了数字科技的结合,如原有的公共艺术做了全新定位,把数字媒介作为了核心创新载体;另一方面各专业在第六学期均进入整合创新设计课程组、第七学期均进入跨学科交叉课程组,进一步强化专业融合、学科交叉,在不同专业推进整合与系统创新的教学理念。

《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如何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开展设计实践?

曹鸣:我始终认为,对于从事设计实践教学的教师是要求非常高的,一方面自身需要具备有各方面扎实的设计实践技能水平,要能“做设计”,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践的基本工具及基础手段;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完善的设计理论体系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要能“论设计”,让教学实践的主题、内容及指导思想具备一定的先进性;最后还需要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及教学体系,要善于“教设计”。

一个优秀的设计教师是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开展设计实践的关键。当前各大设计学院在进人层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味强调科研导向,导致很多擅长做设计教设计的人才进不来,让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层面的设计实践面临很多的困境。

《设计》:融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差异化专业培养,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创新技能型人才是时下的热门,新的市场需求是否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

曹鸣:不同的学校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位,在经历了规模化、趋同化发展之后,未来设计教育的趋势一定是分级化、差异化,以应对未来转型社会的多元人才需求。以江大为例,前面我提过,一直秉持以轻工为特色的教学理念。我们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在家电创新、个人出行、健康医疗、服务体验等领域都有着长期的专注,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改变了过去只是散点式的专题研讨,逐渐形成了各专注领域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们更加系统地掌握专项领域知识。同时,基于无锡地方产业,我们在智能交互、数字媒体、个人出行等领域结合科研、教学积极展开校企合作,让地方产业转为教学科研的良好资源。

《设计》:疫情改变了世界,高校亦身在其中,具体感受到了怎样的挑战?有效的应对措施采取了哪些?

曹鸣:今年是我作为副院长的第二任期,刚刚从科研外事工作转到本科教学工作,就面临了疫情所带来的教学方式调整,对我来讲个确实是个严峻的挑战。首先,需要解决所有教师掌握在线教学工具及在线沟通的问题。很多老教师不大上网,对于企业微信、钉钉、zoom等在线教学工具都不熟悉,我们就通过各系部主任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他们一个个构建上课班级群、教会他们使用相关软件。我本人也临时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视频,共享给各位老师学习。虽然在线教学已经提了很多年,但今年的疫情是真正推动每个人走到了在线教学的一线。第二、是需要解决设计类课程(特别是实践类课程)的在线教学局限问题。设计理论类课程采用在线的方式相对比较容易,学院推荐的方式是教师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视频会议进行课堂讨论,效果较好。专业设计类课程也是采取类似的方式,但需要教师话费更多的时间在线参与各组的设计方案讨论及评价,使用了一些远程白板、思维导图等协同工具。还有一些实操类课程,会适当调整课程环节及练习主题,尽量使用学生在家中能找到的工具材料进行相关练习。教师端使用在线直播演示或录屏的方式做示范,学生通过录屏提交各自练习的成果。对于一些需要使用实验室、工坊等物理场地、工具仪器才能进行教学的特殊课程,我们就进行了延期或更改,放在了线下开学后进行。在线教学过程,除了教学本身的挑战以外,更重要的还是教学管理。我们一开始就让每个授课提前组建了课程班级群,一门课一个群。各系主任都需要加入各系部课程群,以便进行日常的授课检查及效果监督。教学院长会随机入群进行随堂听课,检查教学质量及获取学生反馈。应该说,疫情对于高校教育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考验了教师应对教学转型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育理念及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带来了新的启示。

《设计》:请您分享一些您主持或参与的设计实践的成功案例。

曹鸣: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个人除了从事行政与设计教育工作以外,也是业内知名的设计师,这与我一直以来的个人定位有关。我始终觉得,设计教育的从业者是离不开行业一线的实践的,优秀的设计教师应该也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在当前这种教学体制下,具备这两方面能力的师资是相对欠缺的,坚持实践既是个人的一种专业信仰,也是对于未来体制优化的一种期盼。

2012年飞毛腿磁动车项目

2012年飞毛腿磁动车TDR1301Z获首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产品类 金奖

飞毛腿磁动车项目是我在个人出行领域专注了多年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长期以来,传统个人出行领域对于设计一直缺乏重视,一贯的标准化生产与代工形式,使得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接触到飞毛腿FMT磁动车项目,并开始初步的开发合作。之所以我会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不光是因为它独特的磁电机技术会给电动两轮车带来更自由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因为企业老总对于设计的重视及对我本人的信赖。经过三年的磨合,2012年我有了一个完全自主的机会来帮助企业建立全新的产品形象。全新开发的TDR1301Z车型是针对都市年轻女性研发的一款电动助力单车,车架设计采用了圆润的往返曲线为主,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型材拼接的产品形象。电池组单独置于两横梁之间,在考虑到美观轻便性的同时,也为以后车型的拓展留有了空间(后续会开发电池可拆卸式车款),这在当时也是市场上重量最轻的电动车之一。这款车也有幸获得了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产品类金奖,是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院校作品。

2015年云马C1智能电单车项目

云马C1智能电单车项目是2015年受云造科技邀请参与的创新项目,应该是国内第一批智能单车项目。这个项目也是完全意义上以设计驱动的项目,从企业战略到产品规划,从产品定义到设计策略,从开发流程到量产管理,设计师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产品定位为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电单车,项目在淘宝众筹获得了年轻人的认可,首日就突破了一百万。同时,这一轮互联网思维下的出行创新给传统造车企业也带来巨大的触动与反思。

2012年无锡地铁二号线列车外观及驾驶舱造型设计项目

无锡地铁二号线列车项目是2012年我与中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合作开发的服务地方项目,作为无锡本土设计师,我的参与更能体现政府对于城市形象体现于列车特征的期待。二号线的外观设计元素来源于无锡传统阿福的形象,通过抽象提取,使用简约现代的方式应用于列车前脸。同时在阿福传统用色系统中提取了经典绿色系列,结合绿色在无锡的城市形象中的特征进行色彩规划,在造型及色彩配合上很好地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作为项目合作伙伴,南车集团承担了后期设计实施的大量工作,双方在项目过程中积极配合工作,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落实及量产。此项目是我们团队与南车集团继沈大线列车、动车组列车、青藏线列车等一些列车设计项目之后又一重大合作项目,也是发挥设计学院的设计优势为地方服务的一项重要成果之一。

2018年美的“初见”洗衣机青春版

2018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小天鹅设计部联合举办的“TUD情境与文化研究下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坊”

2018年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小天鹅设计部联合举办的“TUD情境与文化研究下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坊”

美的“初见”洗衣机青春版是我们和美的集团洗衣机事业部(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合作下最新的量产项目。该项目采用联合创新的新模式,前期邀请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联合举办了TUD情境与文化研究下的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坊,通过国际师生及企业设计师的共同碰撞获得了大量概念成果,后续再经过我的团队及企业设计师们合作,输出设计成果。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带来了极好的成效,前期主要创新概念成果都在2019美的“初见”洗衣机青春版MG80T1WD上得到了体现,是近年来校企不断思考合作模式创新的一个经典案例。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目前关注的行业热门话题或正在从事的项目。

曹鸣:最近,我们跟美的小天鹅在合作的一个项目——基于品牌战略的洗衣机产品 CMF 触感体验研究,是我近期策划的品牌感官体验系列项目之一。这几年CMF研究在各行业都是个热门话题,主要关注的范畴还是材料工艺及趋势研究,对于品牌体验与CMF关系研究得不多,这一方面是我在长期与家电企业合作过程中不断思考的话题,目前也在积极推进中,希望未来有机会跟大家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