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李亚军:老龄化创新设计

0

李亚军,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学科带头人,是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工业设计)负责人,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2012年度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等称号。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业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参研省部级以上基金科研课题多项,主持完成军品、民品产品开发设计3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主、参编教材5部。

《设计》:南京理工大学治学严谨和开放并存,教师真诚奉献,学生肯下苦功,有拼劲。作为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和学院管理者,您一定有很多关于培育良好学风的经验,可否请您稍作分享。

李亚军:我认为培养良好的学风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学风建设问题不仅仅在于教学层面,还需要师生共同配合,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以及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下面主要谈谈可以从哪些维度着手去培育良好的学风:

维度一:首先应强化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和指导,建立学生成才的激励机制;在新生入学时就可适当考虑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你学习的专业未来是干嘛的,通过学习你能胜任什么工作?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与价值理念;同时引入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积极性,在每个班级配置专业指导教师(班导师),为学生指导课程选择和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有关学习上的困惑。

在面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层面,应指导并引领他们回归理论层面、基础层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方法的探讨、研究思路的选择、研究工作的展开等;以便于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提升学生们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工作室通过周或月例会或学术分享会议的形式,强化学生们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分享,促进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与融合,有助于孵化更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培育良好的学风。

维度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根据人才培养出口的社会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依据需求的知识体系制定课程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需要提供保障平台和管理保障制度,首先从教的方面营造好的教风和教学质量;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要有课程执行审查环节把控,不能随意上课,要形成课程群建立课群教师梯队,每位执课老师要熟知该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作用和地位,要能承上启下,

维度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通过课程学习、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加强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体验到在设计创新活动中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互融支撑来解决问题,加强团队意识培养与关注多学科知识的涉猎与吸收,我们在2002年做了一次多学科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尝试,有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财会、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几个专业学生成立一个产品开发小组,模拟产品开发设计全方位的设计过程,通过训练各专业的同学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反映学习收获很大。

维度四:最后由“设计”研究应用到设计实践,鼓励学生们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实践工作中,设计实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们通过成功的设计实践能更好激发兴趣与成就感,从而反向推动学生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取问题,并摸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再次回归理论研究层面,形成“研究—设计—验证—在研究”的闭环迭代,也有利于学风的建设和培养。


滚动式康复护理床适老化设计

《设计》:请您谈谈适老化创新设计对“健康文化”的重要意义。是否方便分享一些相关的方案展示?

李亚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重大和长远的问题,应切实加强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管理,推进老年医疗卫生建设的发展。在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这些都充分反映了适老化创新设计对“健康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利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构建社会化的适老化服务信息平台,从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涉老信息,实现这些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设计,已成为现阶段适老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立足于人机工程设计视角下,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参照国家出版的相应标准中的人体参数作为产品各元件设计的指导依据。面向适老化产品的设计时,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已逐步退化,例如视觉、听觉、感知能力的下降,使得国家标准中的人体参数不能更好的适应老年人群体;换言之,老年人使用参照标准人体参数设计的产品过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易用性也相对较差。综上我们需要提出面向适老化产品的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用户群体,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取他们的实际需求,以及生理、心理特征,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地适老化产品。

南理工的老龄化创新设计研究团队,在研和已完成的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支撑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省部级课题7项,研究生毕业研究课题30余项、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10余项。“滚动式康复性老年护理床设计”在首届中国养老产品暨康复辅具设计大赛中获铜奖,该适老化多功能护理床的设计研究,目的是为降低冗杂、琐碎的产品功能要素对老年用户使用过程中认知负荷与操作效率的影响,尝试以用户行为特征为导向,系统性地运用图像追踪、行为路径分析、系统解释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自上而下面向应用层、步骤层、数据层、知识层推导,并提出一种适老化多功能护理床产品功能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体系。运用该方法体系将该产品的众多功能要素计算、排序、筛选,进而划分出核心、一般、附加功能模块,由此对适老化多功能床进行了优化设计;也为模块化设计中功能的选择与决策提供了依据,以期更好提升适老化产品的可用性与实用性。

滚动式康复护理床适老化设计结构图

《设计》:基于“健康中国”的主题概念,李教授可否分享一下对于这方面的思考?

李亚军: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是一个现实,我国有未富先老、老年人人口基数大的特点。目前国家提倡的老龄化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我们通过观察、调研发现目前这三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众多,养老机构不能较好满足养老需求。养老机构存在高、中、低端等不同层次。现有的一些较为高端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服务质量和水平均相对较高,但服务费用昂贵,对于大多数低端的用户来说,他们不太认同这种服务与运营的模式,抑或是难以接受服务的费用与价格,因此,目前多数用户更偏向于居家养老模式。

我们课题组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的、依托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平台整合社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通过政府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监督管理,建立准入机制对上述资源进行筛选,为居家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平台也可以进行资源调配,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也符合当下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和服务需求。在之前的课题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居家的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需求还是蛮高的,存在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将养老服务中心作为类似中介等提供服务的执行机构,更好地对服务人员进行筛选与监管。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或与社会服务资源对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实现各服务中心之间的资源调配,来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后续将围绕整体服务链,进一步深入探讨服务产品的触点设计,如慢性病管理、医护、康复、上门服务、健康出行服务等,意在解决如何通过新型的服务设施解决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效率等实际问题,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设计》: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未来的一段时间,请您谈谈“健康中国”主题下,设计行业和设计教育应有哪些调整和作为?

李亚军:应该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整个的设计行业,诸如设计教育、设计产业,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首先是设计行业来说,由于疫情的突发,对人力资源方面产生了影响,相关人员不能够集中,对设计实践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其次,对于设计研究工作来说,疫情促使一些研究课题之间尽可能多地产生了交叉与融合,使设计学科向着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元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设计目标层面:例如原来咱们专业单纯立足于设计方向展开相应的研究工作,随着疫情的影响,对传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对设计的目的进行了思考;设计从原来的单一的产品设计、设施设计等逐步转变为服务系统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

研究方法层面:传统的市场调研、问卷调研之类的方法,受疫情影响无法开展,现在的调研更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通过对网络上数据的挖掘有效地抓取相关信息,有时比传统的调研获取的信息资料来得更可靠,在此引导下设计知识相关的资讯收集方式发生了转变。

我认为之前设计研究追踪于设计本身,而后期设计时应更侧重于基础功能与用户的研究,更加强调用户对于设计的重要性。关于服务系统设计应更加强调设计成果的实用性与通用性,保证开发产品可以落地、投入生产与制造。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各行业的用工问题较为突出,突出表现为设计人员无法集中办公,故会推动网络协同设计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设计业应加强网络协同设计的软硬件建设与维护,运用新的设计方式、新的工作方式;由于疫情的出现,社会需求设计届更多地关注智慧平台的系统设计、社会服务系统设计、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终端交互设计等,特别是在我国进入了老龄化时代,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智慧服务等适老化设计的研究与应用。

设计教育方面应加强网课资源的开发,通过网课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强网络教学实现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依托网络教学可以实现多院校的互助合作课程,开展异地协同教学,使不同学科背景、行业背景属性的学校的学生能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设计课题,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我们学校与美国普渡大学开展了48小时快题设计工作坊,就是通过网络形式由两校的学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开展设计交流。)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加强在创新设计应用中的网络技术与大数据筛选技术知识的学习,开展社会创新、服务创新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南京理工大学与普渡大学开展48小时网上协同创新设计活动南理工现场。

《设计》:您认为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环境下,当今高校创新设计教育应如何开展?您对设计类专业互联网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有哪些建议?

李亚军: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打“创新战”,如何依靠设计创新在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中架起桥梁,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产品交互设计不仅要承担起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角色,也应该与其他学科有效地整合起来。不仅要确保产品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艺术创新,也要将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有机整合,创造出真正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

“任何一项工作的活力和生机都来自于发展和创新。”信息化时代,对创新的需求表现得更加充分,不仅是物质上、形态上、功能上需求创新的产品,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设计文化素养的提高,在精神上、社会生活方面也会出现对创新事物的深层次需求。面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形势,发挥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的软硬件优势,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创新的各个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手段。

创客空间也称为Makerspace、Hackerspace或Fablab,随着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全球不断涌现。创客空间是创客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在这里,对“创新”有共同兴趣和爱好(通常是对电脑、机械、科学、艺术或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兴趣爱好)的人们可以聚会交流,相互学习,展开合作。创客空间为人们提供工具、材料、专业知识,供人们自己动手施展创意。所以创客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办公空间或者工作室,更多地强调空间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为创客之间提供分享与交流的环境条件,同时创客活动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性,所以空间中往往会配有一些桌面制造设备。创客空间是“创意设计工作室+创客技术学习交流空间+小型创意产品制造工厂”三者的融合。

创客空间需要为创客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提供活动场所,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与教学资源的丰富,创客空间中的参与者行为与互动元素也变得更加复杂。基于创客空间的教育情境是一个比传统教育情境更强调对话与整合的情境,对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独立探究与协作探究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兼容并蓄。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协作性的工作坊,让创客们通过使用新的技术工具以及创新流程去创造和设计他们的项目,以此增加创作实践的经历。因此创客空间需要具备一个多元化的环境,让参与者运用科学、技术、数学和创造力去解决各类问题。

1、虚拟仿真实验要根据实验项目有针对地进行试验开发,不能每一门课都去开发虚拟仿真;

2、虚拟仿真实验最重要的是互动,在信息互动设计与内容互动方面要着重强调,否则就变成ppt展示;

3、虚拟仿真实验要考虑内容的快速更新的变化,不能满足某一个内容的长期使用的单一化。

信息化和虚拟仿真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内容的整体框架的设计,不能想起来一门上一门,功能和效率会降低很多,需要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