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沈康:以开放、多元的立场拥抱新的可能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沈康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康,建筑学博士。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沈康,建筑学博士。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沈康,建筑学博士。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设计学科带头人。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州美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沈康: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首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中国内地最早设立该专业的美院之一。1996年,环境艺术设计系在广美成立。2004年增设了建筑学专业,同时更名为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2010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广美成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学院目前开设有环境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3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设计、建筑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风景园林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设计》: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您认为优势是什么?存在那些方便面的劣势?

沈康:广州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秉承了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术传统,这是我们专业学科的历史优势和特色。随着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大批拔尖人才的加入,我们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拥有年轻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在专业上进行大胆的实验;此外,环境设计是一个交叉学科,自然地跨越了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我们能够跨越边界来促进融合,因此,广美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优势在于我们坚持开放性、探索性、实验性。

环境设计学科在广美有很好的传统,但是同时在面临当下设计学科的融合发展趋势下,越来越需要我们去打破边界,开放自己的。因此,我们需要跳出传统的学科定义,将环境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概念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系统重组,将专业打通,将建筑学、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整合成一个彼此支持的系统,来面对如今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那么这些方面或许不应该叫劣势,更多是挑战,是环境设计学科在新发展趋势下自身需要需求的转变。我们在教学上也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让环境设计学科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形成更好的一种互相支持,互相补充的关系。此外,我们时刻跟随社会、技术的迭代更新,倾听来自不同方面、不同专业的声音,让环境设计拥抱更多新的可能。

《设计》:您认为现在的学生有哪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学院围绕学生展开的“教”与“学”有哪些具有时代特点的变化?您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潜质与未来担当?

沈康:现在的学生视野更开放,更有创新精神,学院围绕这一新的趋势,以“跨界创新”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专业序列完整的独特优势,努力探索不同空间设计专业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原有专业的壁垒和界限,全面融合艺术、科学、技术、工程和人文等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我们建构了“三段式”的课程体系:对本科一年级环境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实施泛专业基础教学,也就是俗称的“上大课”;二、三年级以及建筑学四年级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毕业班实施工作室教学。未来学科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尤其是环境设计专业对综合素养的要求较高,这样的模式是想让学生既有精准的专业培养,又有全面的知识素养。

创造力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强调创新为先导,希望培养出具有“实用基础、创新精神、艺术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综合特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我们重视学生的学科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交叉复合能力,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尊重时代规律,培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人才。此外,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这些能力也都指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面向未来各种变化和挑战一种重要的能力。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

沈康:我们选取“连接”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今年毕业设计的关键词。希望学生将研究和日常生活进行连接,思考日常与空间之间的关联;通过理论研究和日常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连接,与社会议题发生连接;通过设计空间的策略与空间的呈现,将对空间的理解通过作品本身传达给使用者。今年本科的六个工作室的185名同学针对知识生产、研发型办公、学区公共空间、城中村空间治理、城市边缘区域生态、历史建筑改造、空间叙事、虚拟空间、艺术介入等多元议题的探究;34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与设计研究。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文化遗产展示规划、儿童自然教育空间、艺术介入村落改造、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海绵城市、沙田韧性景观等多元议题的探究,学生们以空间策略展开并呈现不同方向的创作,同时也回应当代的境况,进入广泛的社会议题,不限于自身的学科领域,以实验的态度不懈地揭示问题,重构空间营造的知识。

本次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线下毕业展也尝试着通过文本、图像与研究过程进行整体的呈现,我们强调建构一张实践与文本的交流网,通过毕业创作和研究文本共同推进设计研究的实验过程,因此我们今年线下展示强调对学生就议题本身的思考及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当下复杂的社会语境和学科背景中,形式与意义从未分开,文本是设计师有关理念和构想的书写内容,作为思考与表达复杂社会实践的主要媒介,在此被置于和设计方案感官体验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希望通过强调关注实践与文本结合,让设计创作和研究文本共同推进设计研究的实验过程,持续引发我们对空间的构想,对物质空间本身所具有的多义现实性的思辨由此渗入社会。

研究生毕业设计展览现场1

研究生毕业设计展览现场1


研究生毕业设计展览现场2

研究生毕业设计展览现场2

《设计》:毕业设计是偏向概念性设计?还是企业项目的需求多?如何平衡获奖、实践项目、教学主题?

沈康:我们学生的毕业设计更多是立足于当代社会的议题,可以说,设计的问题是来源于现实的,当然也有同学的毕业选题来源于企业项目。捕捉现实中最前沿的东西,把现实的课题以问题研究的方式作为设计出发点,学生经过学习和训练,通过分析问题,尝试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问题进行判断,加以解决,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拥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意义。可能今天我们看到的设计作品更多是偏向概念性的设计,设计的成熟度还需要在未来企业项目的工作中去磨炼和提高,这是现实的,但我们也很欣慰地看到学生们进行实验性的探索,设计出具有概念性的设计。我们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果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设计深度,要求设计具有前瞻性和实验性,同时希望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强化设计的系统逻辑,形成独立的设计思维,远超过只对成果的追求。因此,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工作方法,观察能力,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和社会、有自己的判断力,这也是企业项目所需要的。

本科毕业设计展览现场3

本科毕业设计展览现场3


本科毕业设计展览现场4

本科毕业设计展览现场4

《设计》: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承担他们的责任,您希望他们有何作为?有什么嘱托?

沈康:未来是不可知的,迈出校园,走向社会就开始要面临未来的可能性和挑战,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实验精神,积极去大胆尝试和探索;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带着好奇去触碰未来,了解未来,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身体力行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的工作成果不仅仅是图纸和建造,而是所有相关的行动,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多实践,亲身去体验,生活也如此。同时,我们也要脚踏实地地关注生活中细微的、深远的事情,坚持、专注、保持批判、保持信念。希望同学们坚持“思行并重、艺筑集成”的学术精神,不断以开放、多元的立场,拥抱新的可能,并保持主动质疑、积极的思辨姿态。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5

毕业设计作品5


毕业设计作品6

毕业设计作品6


毕业设计作品7

毕业设计作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