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清水吉治/朱钟炎:见证中国设计教育飞速发展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

0


研修班初创之时朱钟炎教授是《设计》杂志驻日本的代表兼记者,主要任务首先是取材,再有就是代表工业设计协会和日本的设计界进行交流,把日本的设计介绍到中国,将中国设计向日本进行宣传和介绍,努力将优秀的设计资源以各种方式引入国内,为促进中国的设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对于这个东莞国际设计研究班,朱钟炎教授的出发点就是要把日本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引进到中国来。当初日本也是派了很多留学生到欧洲去留学,清水吉治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学成后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国家去推动本国设计的发展,这是一条求学报国的途径。

清水吉治先生在研修班主要负责的课程是设计造型的表现技法,其中包括马克笔及色粉绘制的方法和创意快速表现技法。在课堂上将绘制方法教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们进行临摹练习,然后自己体会揣摩表现手法和绘制技巧,学生在不断的临摹和思考中就慢慢掌握了这种设计表达方式。

《设计》:当时是什么原因想要来中国?对中国学员又有着怎样的印象?

清水吉治:我对中国的印象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好的,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一直在影响着日本,实际上日本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比如说豆腐和酱油。我是受到朱钟炎老师的邀请来到中国讲课,对当时中国设计教育的情况有所了解之后,也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而决定到中国来进行讲课。

我能够到中国来做事情,也觉得非常高兴。我认为中国学生对于学习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及创造性。而且中国学生对于课题的热忱与真挚的态度 也使我非常感动。

《设计》:当时上课都教了些什么?

清水吉治:我主要负责的课程是设计造型的表现技法,其中包括马克笔及色粉绘制的方法和创意快速表现技法。在课堂上我将绘制方法教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们进行临摹练习,然后自己体会揣摩表现手法和绘制技巧。学生在不断的临摹和思考中就慢慢掌握了这种设计表达方式。最终学生要自己做设计,根据自己的课题,用我之前教他们的马克笔及色粉的表现手法来进行,这样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的内容。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高峰论坛活动现场

《设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学员表现如何?

清水吉治:从当时来说,大家的学习都是非常用功的,每一名学生都非常勤奋。参加过研究班的学生现在大多数都成为了设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学生们不光向老师汲取设计经验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向周围优秀的同学学习,互通有无,不断更新自己对设计的见解,不断深化对设计意义的理解。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现在设计创意表现也借助了计算机的力量,不少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用计算机来快速实现创意,但是从设计最初的创意来看,用手绘表现创意这种方式还是不变的,用手绘来表现创意是有其自身特定的意义,因为设计创意是将设计师无形的设计意念有形化的表达出来,这是设计师一种表达的基本功,而且这种方法是既快又好的表现手段。

《设计》:当时那一部分学员有很多已经是工作中的佼佼者了,您对现在的学生有些什么建议?

清水吉治:不管学设计的学生在将来成为企业的设计师也好,成为老师也好,也不论现代科技怎样发展,手绘是作为设计灵感最初表现阶段的东西,它都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快速地记录并表现你的创新。这一点是必须认识清楚并值得注意的。

采访清水吉治与朱钟炎现场

《设计》:您对中国现在的年轻设计师和学生们有些什么建议?

清水吉治: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不管将来技术发展得怎么样,最初的创意手绘表达技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要做创意的话,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动手,要想动手就需要先开动脑筋,开动脑筋去思考这件事不是技术发展所能替代的。所以手绘对于设计者来说还是一件值得去学习和思考的事。只有快速地表现出来才能留住灵感,同时在不断改进手绘的过程中也会对产品本身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设计》:老师去中国很多的地方上过上课,您觉得中国的设计教育跟日本的设计教育有什么区别?日本有哪些教学方值得中国学习和探讨?

清水吉治:我之前也说了日本的设计教育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欧美的影响的,因为欧美设计方面发展的要早一些,而中国的设计教育开展的相对晚一些,这也是我要来中国的原因,能够见证中国设计教育的飞速发展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其实现在中国发展得很快,尤其是科技这方面比日本发展还快,与其说是中国学习日本,不如说现在有很多方面日本是要向中国学习了。

《设计》:请谈谈您教学这么多期的感想。

清水吉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学生学东西非常快,教授的设计表现技巧能够非常快速地掌握。经过练习之后一下子很快就掌握了;其次中国学生的造型能力很强,总有非常多关于造型的奇思妙想,不论是从新颖度还是色彩搭配方面都非常出色。但是有一个小的缺点就是不够细心,不够细致,很多产品画出来整体一看觉得非常好,但细枝末节的东西不太经得起推敲。而好的设计就是赢在细节,在细节的把握上中国学生还是比较欠缺,要多在细节处下功夫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胡飞和清水吉治现场合影

《设计》:您是整个研究班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回想起20多年前做的事情,您觉得其意义当如何评价?

朱钟炎:我当时是《设计》杂志驻日本的代表兼记者,我的主要任务首先是取材,再有就是代表工业设计协会和日本的设计界进行交流,把日本的设计介绍到中国,将中国设计向日本进行宣传和介绍,努力将优秀的设计资源以各种方式引入国内,为促进中国的设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

我当时是一边留学一边做这份工作,所以我对于日本的设计教育状况就会比较熟悉。这个培训活动一开始是松丸隆先生来做的,他是百利达公司的设计师,他对中国的态度非常友好,他发现中国当时虽然在快速发展,但设计水平可能还没提升上去,所以就想到要利用自己的资源,自己的专业,为中国办设计学习班,这一想法得到了百利达谷田大辅社长的支持。 

松丸隆先生生病以后百利达公司谷田大辅社长就研究班请了佐野邦雄先生来接管,当时佐野先生和我都是设计协会的,我在参加日本设计协会活动时,他来找我跟我商量说有东莞设计研究班这么一个活动,希望我能够参与进来。我第一时间就应允下来,因为这是当年的中国设计求之不得的事情,我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两国的设计交流,提高中国的设计水平,我肯定要支持这样的事情。

当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许多设计院校都刚刚成立,工业设计专业师资非常匮乏甚至没有老师,我们双方就开始探讨这样的局面该如何解决。当时全国设计院校所需要的设计专业老师是非常大量的,仅仅一两名老师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那个时候我认识清水吉治先生,他是设计表现手绘草图的专业教师,也是当时日本设计界的顶级专家,不仅在十多所大专院校为外聘教授还是被许多企业外聘培训指导顾问,出版了很多相关技法著作,甚至英译本畅销欧洲,所以将这样的老师邀请过来非常有价值。设计教学除了需要教会学生画创意草图,还需要做模型的老师,后来通过协调就把松田老师也请了过来。在这个过程中,我除了进行沟通桥梁的作用外,同时在学习班翻译兼教学安排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没回国,最早是九十年代末我把清水先生介绍到燕山大学任教做讲座,从那以后渐渐各个学校都来邀请他去进行教学,经过不间断持续二十年左右,清水吉治先生的足迹走遍了中国五十多个大学,为中国的设计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对于这个东莞国际设计研究班,首先我的出发点就是要把日本一些好的设计理念引进到中国来。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废墟上成长起来,为什么通过这么多年他能够成长到世界这么发达的国家?肯定是有其原因的。当初日本也是派了很多留学生到欧洲去留学,清水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学成后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国家去推动本国设计的发展,这样一条求学报国的途径,日本走在了我们前面。 

我去到日本留学以后,发现日本学校里面许多教师是从欧美留学回来的(我的导师就是从北欧回来的任文部省官员之后调来大学的教授),在这样环境下的日本留学,不就相当于将欧美设计与日本设计结合起来了么?而且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是比较接近的,古代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刻的,并且日本的设计教育是延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系统设计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因为设计教育是我的专业,必须要把这些事情做好,于是就投入了之后的工业设计研究班。

我当时联系的日本设计机构与协会有三个,二个是官方背景的协会(财团法人)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JIDPO)和(财团法人)国际设计交流协会(JDF),一个民间的设计协会(社团法人)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JIDA),当时国际设计交流协会(JDF)希望通过我和中国设计界进行联系,进行设计交流与发展。但是对中国的设计他们并不了解,所以当时我协助他们一起进行了对中国设计的现状调查,当时做了很多中国调查,向日本宣传中国设计,表明中国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各个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大家可以到中国来进行交流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日本的设计及经验引入中国。

当然我还进行了很多其他的促进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相关工作,比如91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在武汉召开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国际论坛时,协会打长途电话要我邀请著名GK设计集团总裁荣久庵宪司先生出席,我联系了GK设计集团邀请并介绍了中国的设计发展情况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当时海尔只能生产利勃海尔冰箱,但是很有发展潜力,所以后来94年GK设计集团和海尔合资成立了海高设计公司,从此在GK的协助下,海尔的产品不断提升走向世界,GK公司不仅在设计上助力海尔,还帮海尔开拓海外市场,海尔的崛起GK公司的功劳不可抹杀,所以2005年国家科技部给于对中国建设发展有贡献的外国友人颁发国家贡献奖,把奖章颁给了荣久庵宪司先生(当时是在上海科技馆颁奖同时受奖有七位外国友人,我作为相关人员参加了颁奖仪式)。此外海高公司合同期十年,期满后我又将GK公司引进上海首个产业园区孵化器,本世纪初上海的工业设计还在起步中,当时我在给科委做产业园区孵化器(任上海都市工业设计中心副总工),引进了世界著名设计公司GK为推动上海的设计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九十年代末,联系日本国际设计振兴会和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一起举办设计论坛,之后与上海工业设计促进会,广州工业设计协会联系,在上海,广州召开设计论坛与交流,并将日本的G-MARK大奖得奖产品引进中国来做展览,供大家交流学习。在上海主持举办了2004上海设计与企业发展国际论坛,邀请日著名企业及设计师来参会交流为上海的设计发展出谋划策为发展国内的工业设计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