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渡边诚:国际交流意味着国际合作

0


渡边诚,教授,日本千叶大学工学博士。现任千叶大学副校长、工学研究院教授、千叶大学SPD项目和GADSP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曾是日本精工的设计师,2013年至2017年担任ICSID/WDO(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世界设计组织)董事会成员,2014年至2015年担任日本设计科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设计、设计管理等。

渡边诚教授介绍,日本的工业设计教育最早始于1922年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这应该是日本最早的。1947年千叶大学设立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1965年设置了硕士课程,这也是日本最早的,1988年设置了博士课程,这应该是世界上较早设置工业设计类博士课程的高校之一了。针对基础设计教育,渡边诚教授认为,由于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减少,变成了对服务和创新的需求,这个角度来说,传统的基础设计教育已经不必要了。但是如果真的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的话,基础的训练就应该充分地进行;学生在大学里必须学习界面、UI、UX、服务和创新,因此基础设计教育的草率化是事实。

《设计》:请介绍一下您所经历的日本工业设计及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

渡边诚:日本的工业设计教育最早始于1922年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我于1980年进入千叶大学,1984年本科毕业,1986年硕士毕业,之后进入精工公司,根据公司的要求进入大学学习博士课程并于1991年取得博士学位。我正是在日本工业设计高速发展的时候在大学里学习并在企业里积累工作经验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段非常快乐的经历。

当时千叶大学的教学计划以伊利诺理工大学的教学大纲为基础 ,进行了符合日本情况的改进,不仅要学习设计专业知识,还需要综合学习人体工程学、材料、统计等专业知识。然而现在的学生,因为他们各自的专业内容都进化得很难,所以不能像我们那时候综合地进行学习了。 

1922年 东京高等工艺学校 首任校长 Hisashi Matsuoka

《设计》:渡边老师是先在企业工作然后去高校工作的,请问在千叶大学这种情况多吗?比例大概是多少?

渡边诚:从千叶大学的情况来看,在企业工作然后回到高校的比例还是挺高的,大概是三分之一吧,但是高校老师再回到企业的情况比较少,因为千叶大学的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职在大学工作的,会指导博士;还有一种老师一般一边在高校工作,一边在企业做设计,会更专注于实践领域。我认为以后一边在企业工作一边做老师的比例会增加,而直接从企业辞职全职在大学工作的会越来越少。我认为在千叶大学,100%全职投入到学校工作的老师,再过10年可能会减少一半左右。

再过几年,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千叶大学第五世代的老师就会退休,那个时候聘用制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像第五世代又能做研究又能做教育可以指导博士的老师会减少;能指导硕士,一边做教育一边做设计的老师就会越来越多。

作品:木质家具

《设计》:千叶大学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渡边诚:日本的工业设计教育始于1922年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1947年千叶大学设立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1965年设置了硕士课程,1988年设置了博士课程,这应该是世界上较早设置工业设计类博士课程的高校之一了。1998年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变更为设计工学科,2000年变更为设计学科,2003年设置了SPD(服务与产品设计)的硕士学位。千叶大学的设计学科主要是致力于培养企业设计师,毕业生大多就职于日本有设计部门的制造业企业中。 

作品:风车

《设计》:与东京艺大等艺术学校相比,千叶大学设计专业的优越性在哪里?您提到千叶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设计师”,那么在培养学生方面,最重视的学生素质和专业性是什么?近几年来,日本企业追求的“设计师”有变化吗?

渡边诚:我觉得设计不是艺术,设计是一门科学。千叶大学设计学设置在工学部,主要是为了学习制造技术,所以学生们要学习机械学和设计学。50年前我们就开始教授材料科学和人类工学,一直在做CMF研究。2000年以后开始教授服务设计、交互设计、UI、UX,最近学生也在学习管理。

千叶大学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全面知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还需要对市场进行观察和分析,掌握用户画像的制作方法、设计、制造流程、制造技术等全部知识,以成为设计部门的管理人员为前提接受教育。

现在日本企业几乎没有单独招聘工业设计专业的,很多都在招聘服务设计、创新设计等。服务设计和创新设计虽然包含了软件、界面、工业设计,但是如果不能进行综合设计的话是不行的。

千叶大学对外交流项目

《设计》:千叶大学设计专业有多少中国留学生?近年来,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留学生有什么特点?他们毕业后的去向是什么样的情况?现在千叶大学设计专业的招生政策是怎么样的呢?

渡边诚:千叶大学设计专业每年有200人以上的中国留学生在籍。近年来,半年及1年的短期留学生逐渐增加,每年有100人以上。来千叶大学留学的硕士比以前减少了,我认为这是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导致的。来千叶大学习博士课程的留学生增加了,但大家并不是想成为设计师,而是想成为大学教师。

中国留学生的3D建模和动画等的技能比较高,用AI或者PS画的渲染图也很美,但是大家都存在一样的问题,就是对设计细节考虑不完,虽然创意不错,但是设计表现(造型、颜色)很粗糙。

千叶大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分为三类:在日本就职的学生、博士深造的学生和在中国就职的学生。大家几乎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最近在日本企业就职的学生也很多。

千叶大学在中国的招募只限于协议校的学生。现在千叶大学的协议学校比以前增加了3倍以上。我们为了招聘优秀的学生和很多优秀的大学都有合作。

千叶大学国际交流项目的地区分布

《设计》:您提到千叶大学在中国的招生限于协议校的学生,那么协议校有哪些?学生报考考试要考哪些?重点要具备哪些技能?

渡边诚:我们的协议校很多,千叶大学整体来说在世界上有500多所协议校,在中国有近百所协议校,其中跟设计非常相关的、大家比较熟知的包括湖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此外还有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我们的合作院校也是我负责国际交流之后增长起来的,目前数量也还在增加中。

千叶大学从协议校选取学生,毕竟能考上协议校的都是优秀学生,所以我们并不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反而更看中老师的推荐信,没有老师的推荐和保证就难以入学。目前千叶大学招生生源比较充足。中国的设计教育已经越来越完善,所以去千叶大读硕士的比较少。至于将来如何变化,并不好说。


始于2005年的SPD项目课程设置

《设计》:您提到的中国学生“设计细节考虑不完全,设计表现比较粗糙”,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渡边诚:我认为现在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目标所在,所以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比如要学习界面、UI、服务设计等,不能像以前一样把设计教育深入下去。尤其是色彩、造型等,以前画手稿或模型要在老师指导下做很多次,现在由于没时间,就要求大家自己做了,大家自己做就难以做到以前的程度,于是就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情况。

SPD项目下的部分作品成果展示

《设计》:千叶大学设计专业是从何时开始重视国际交流的?贵校现在与中国的设计界有怎样的联系,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渡边诚:我认为千叶大学设计专业的国际交流始于38年前与湖南大学的培训项目。此后,经过了漫长发展,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千叶大学与高校、企业的设计领域的联系非常紧密,也开展了非常多的活动,有2005年的SPD项目,2007年的GADSP项目,2011年的CODE项目,2015年的PULI项目,2016年的CAPE项目,2018年的JUSU项目等,目前项目也在不断扩展中。

以SPD项目为例介绍一下课程设置情况。SPD项目设置了服务设计、服务设计战略、设计工程、设计方案策划等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具备提供IT解决方案、商业模式、新服务的能力,提升策划能力、可用性评价的能力,掌握ITIL、PHP语言等基本工具技巧。

《设计》:您刚提到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是怎么样的关系?在项目开展中面临什么困难吗?日本学生的参与度如何?

渡边诚:我们的项目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项目,是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究,这一类型的项目虽然不能详细介绍,但总体上占项目数的70%到80%。第二种是上边介绍的项目,这些项目多数是由千叶大学-海外的大学-企业三方共同实施。一般一个企业做赞助商大概3年,之后就会变更。每年大概有5至6家企业成为我们的赞助商。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预算较少,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企业参与。

每年会有30-60名学生参加。参加项目的学生和没有参加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很大差别。参加的学生确实能体验到接近实际工作经验的东西,能力也在提高。

《设计》:您刚才提到的SPD项目是您亲自企划的,请问您当时是基于什么构想,为什么会设置这些课程?

渡边诚:SPD项目始于2005年,当时整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比如英国和德国等都认为必须要做服务设计了。当时日本企业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比起传统的工业设计师,更加注重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高校开始培养相应的人才。千叶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边学习海外经验一边做自己独特的课程设置。现在虽然没有SPD专门项目,但是保留了一些课程。尤其是现在工业设计硕士课程的学生,很多都在做服务设计。以前有4个课程是SPD项目专用的,即只有参加SPD项目的学生才能选修这些课程,但是现在包括创新设计课程、服务设计课程等所有学生都是可以选的。

《设计》:您刚才说千叶大学很多学生都在做服务设计,那么您认为未来服务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渡边诚:现在硕士中大概有7-8成学生在做服务设计,这是因为现在日本的大企业一般都是制造业企业,如富士通、三菱、东芝、日立等,他们并不想要普通的工业设计师,也不想要单纯的界面设计师,而是希望招聘更多的服务设计的学生,所以服务设计的学生其实是针对企业的需求来培养的。就趋势来说的话,如果企业未来不需要这些设计人才了,那么可能服务设计就没有前景了。

《设计》:我们想就您提到的“亚洲人才计划”(GADSP)提问几个问题。请问日本的设计师对于在海外就业有什么看法?日本企业在留住优秀设计人才方面有什么举措?留在日本的外国学生在日本企业等设计一线工作的表现怎么样?

 渡边诚:日本设计师虽然也想在海外就业,但是大多数还是回到了日本,不仅是去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在欧美留学的日本留学生也是这样的表现。大家出国留学结束后基本上就回到日本了。为什么日本的设计师对在海外就业表现保守,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渠道。比如韩国人尤其是之前一批留在国外的特别是美国的韩国人都很活跃,相应的如果韩国学生想在国外就业就会有很多渠道获取信息,但是日本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渠道。另外日本学生在本国就业其实也很幸福,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是以后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目前“亚洲人才计划”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比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更加容易。就目前大家在做的服务设计、系统设计来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除此以外,还有东南亚市场、南亚市场等,这些都是日本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有懂这些市场的人进入公司肯定是有优势的。但是其实反而很多中国人最终会回到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一类型的中国企业工作。反观日本企业,在留住优秀设计人才方面并没有特别的举措。

从“亚洲人才计划”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进入企业之后有的人负责跟自己国籍相关的项目,有的人是负责世界各地的项目,大家的表现跟国籍相关度并不高,主要是看每个人本身的情况。

《设计》:日本工业设计教育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

渡边诚:我认为日本的工业设计教育通过与企业开展共同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紧密合作,每年都会有30个以上的共同研究项目在实施。我们与阿里巴巴、松下、东芝、日立、无印良品、索尼等都开展了很多合作。我们相信国际教育意味着国际合作。

 《设计》:您提到了CAPE项目是与阿里巴巴、浙江大学一起做的,那么请问在合作中阿里巴巴会有什么期待?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会对合作培养的学生有哪些能力要求?

渡边诚:千叶大学-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的合作项目,到现在为止持续了4年。浙江大学的学生是优秀的。阿里巴巴对合作项目成果的要求非常严苛,会要求设计的产品达到一定的水准。阿里巴巴对于学生的设计表现会毫无保留地直接指出,因此一起合作的大学和学生也比较紧张。

阿里巴巴自身设计团队大概有接近2000人,他们在招聘的过程中也相对严苛,目前尚无千叶大学的学生进入阿里巴巴工作,所以具体的要求我也不是很清楚。

《设计》:您认为“中国的设计教育和日本一样,基本的设计教育已经难以进行了”,您是怎么想的呢?这个变化是社会的影响吗?

渡边诚:一方面,由于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需求减少,变成了对服务和创新的需求,这个角度来说,传统的基础设计教育已经不必要了。但是如果真的想成为优秀的设计师的话,基础的训练就应该充分地进行。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里必须学习界面、UI、UX、服务和创新,因此基础设计教育的草率化是事实。因此,为了好好学习设计,很多学生升入硕士学习6年。千叶大学硕士的升学率为70%,以6年一贯教育为目标。

《设计》:您提到“基础设计教育的草率化是事实”。那您认为有没有必要压缩大学课程?2年的研究生学习可不可以放在企业培养?

渡边诚:不只是日本,在中国也一样,设计公司或大企业更强调输出的品质管理并有一套相应的评估体系和评价体系。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达标的话就要被解雇。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日本也好,世界也好,要去做OJT(On the Job Training)可能就非常困难,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学校把技术培训做好,然后才能去就业拿到高薪,才有可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如果想在进了企业以后再去锻炼技能的话是比较不可能的了。

《设计》:您怎么看设计研究本身?

渡边诚:设计研究本身在应用层面比较多,今后可能会更多关注新技术如何应用。从这个层次来讲,一方面是研究起来比较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很难保持持续投入。像设计研究这种企业不太做的基础研究课题,可能还是需要在大学去完成。此外像一些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大学现在关注的地域振兴等应该会是持续被关注的热点。

《设计》:您对中国的院校和老师有什么建议?

渡边诚:中国现在设计院校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有的学校紧跟世界潮流在做创新设计、服务设计、UX设计、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有的学校还在做家具设计,相差比较大。这是非常中国的现象。也不是说非得要各个学校把水准放到同一个水平线上,但是有些学校可能不知道今后会往哪些方向发展。

现在年轻老师也是有差异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海外归来的老师,还有一种在国内直接直升上来的老师,前者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可能会更强一些,后者研究能力会更强一些,也不是说哪一种就更好,而是说两者皆有的院校整体实力会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