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胡飞: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胡飞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飞,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层次青年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扎根我国制造产业,推动服务设计、体验设计、设计战略研究与实践。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20余项;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服务体验设计》负责人,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出版学术著译10部,发表论文90余篇。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术成果屡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等;产学研成果两获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钻石奖等。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基本情况。

胡飞:同济大学的设计教育发轫于20世纪40年代,深受德国“包豪斯”学派影响。1986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建筑学专业下设立工业设计方向;1993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工业设计系;2000年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同时授工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工业设计系更名为艺术设计系。

2009年,同济大学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需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基于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成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学院明确了“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的学科发展方向,开始了从造物为主的“物质设计”到系统整合科技工程、商业模式、文化创意,驱动创新的“大设计”——“创新设计”转变。

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曾担任设计创意学院院长9年,推动学院以“领异标新、兼容并包、知行相资”为使命追求,在新时代坐标中坚定地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一方面,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设计教育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另一方面,扎根中国、自主探索,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2016年入选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2017年和2021年两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22年,同济大学在QS“艺术与设计”学科全球排名中位列12位,连续五年领跑亚洲。

学科集聚了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外籍教师占比34%。其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7人次、省部级人才10人次、国家外籍高端专家8人次。外籍教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上海市白玉兰奖”“欧洲质量创新奖”“全球100教育领导人”奖;多名教师担任《Design Issues》《Design Studies》等国际顶级设计期刊编委,任职世界设计组织执委、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副主席等国际组织领导岗位。

今年2月,上海召开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推进大会,同济大学校长陈杰等发表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倡议。从世博会到杨浦滨江改造,近年来,同济人用设计手笔助力上海城市和社区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生活品质提升和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团队获得2018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全球总决赛一等奖(全场唯一)、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标志性成果。师生还获得了2021德国红点至尊奖、意大利A’Design金奖、2021中国智造大奖(DIA)金奖、2020好设计金奖、2020深圳环球设计金奖、德国IF奖、红点奖、德国国家设计奖、先后获得3届戴森创新设计大赛中国赛区总冠军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社会服务方面,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已在全球11个国家启动了42座,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通量超100万单管/天,累计创收53亿元;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创立“三区联动、三全育人”模式,成为500亿年产出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新学科引擎。

《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优势和教学特色是什么? 

胡飞:我院工业设计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2022年在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排名中位列A+。三十多年来,本专业始终聚焦于研究和发展“设计驱动创新”的知识、方法与实践,谋求从关注“造物”向关注“造物系统”、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环节向系统和全流程拓展与延伸,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高端设计人才、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基于学院本-硕-博贯通的“立体T型”创新人才培养框架体系,以“设计四秩序”为基本框架,以可持续、以人为本和跨学科为重点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专业通过“造物之美”“人本交互”“商业创新”和“未来建构”四大核心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交通工具与智慧出行”“生活美学与文化产品”“健康关爱与医疗服务”“运动装备与时尚前沿”“数字制造与智能硬件”等主题下的设计实践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交叉创新能力、应对新技术和新商业范式变革的独立思考能力。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飞:“跨学科”一直就是同济设计教育的核心特色之一。

早在2007年,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汽车学院就尝试跨学科联合培养,成立车辆工程与工业设计跨学科联合培养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择优录取15名学生进入该实验区,至今已培养180余名汽车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实验区秉持以“双脑并行”为核心理念,以“学科交叉”为具体措施,以同济大学“创新实验区”为实施平台,以“培养方案”为实施准则,以“课堂+实践”为实施过程,以“创新”为实施重点,培养跨学科的拔尖创新设计人才。

又如,由设计创意学院任丽莎副教授与土木工程学院阮欣副教授联合建设的跨专业开放课程《人行桥设计与建构》。人行桥既不同于受技术力量支配的大型桥梁,也不同于注重表皮和腔体的一般公共建筑,它是结构外露的空间实体,是最能体现结构造型一体化的特殊建筑,也是最多设计师进行空间设计尝试的产品。该课程尝试采用新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利用数字化方式对人行桥进行全新的建构尝试,既符合力学规律,又遵循结构特征,同时也符合美学法则,突出结构技术逻辑的构成方式。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历时五周,完成了一次对知识和学科边界的挑战。

设计创意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郝思琦 王婉乔 胡凯,导师陈德宝

设计创意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郝思琦 王婉乔 胡凯,导师陈德宝


设计创意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郝思琦 王婉乔 胡凯,导师陈德宝

设计创意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郝思琦 王婉乔 胡凯,导师陈德宝

2021年10月,同济大学在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启动了跨学科的学科群建设。由设计学科牵头的“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汇聚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力学、电气工程、信息通讯工程、控制科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等6个学院的11个一级学科,将共同面向“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产业大趋势下,以“设计驱动创新”为引领,聚焦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学科群”的正式成立,意味着同济大学设计学与相关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同济大设计时代”正式开启。学科群建设也将从科研延伸到教学、从学科落实到专业。

首届同济创新设计智造高峰论坛

首届同济创新设计智造高峰论坛

《设计》:学院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属地特色? 

胡飞:我院非常重视国内企业实习基地建设,与欧特克、阿里巴巴、腾讯、海尔、中国中车、上汽、阿斯顿·马丁、宝马、戴森、科沃斯、万科、优衣库、华为、西门子、风语筑、龙域设计、小猴科技、北京水晶石、零到壹孵化器等行业领军企业,以联合实验室或人才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深度合作;学院非常重视提高学生和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先后与芬兰阿尔托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瑞士日内瓦艺术与设计大学、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瑞典乌默奥设计学院等50余所世界著名理工大学和设计院校签署学生交换协议和建立合作关系。

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拉共达NICE2035创新空间1

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拉共达NICE2035创新空间1


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拉共达NICE2035创新空间2

同济大学阿斯顿•马丁拉共达NICE2035创新空间2

《设计》:您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怎样的潜质与担当?

胡飞:同济大学办学定位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的综合特质,成为应对未来科技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基础扎实、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2018年,学校确立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和发展蓝图。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尤其强化使命愿景,提出“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的院训,启迪学生“立大志、成大我”;2019年明确新十年发展目标为“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可见的贡献”,将立德树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融入追求卓越、创新引领的学院文化。90%课程设计课题设置主动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创新、抗疫健康等真实问题,“以中国思考,应对全球挑战”。

同济大学副校长、原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拟定的院训

同济大学副校长、原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拟定的院训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 

胡飞:今年的毕业设计及其展览非常特别,并有三个“首次”。第一,首次确立设计创意学院毕业展品牌“& | 和”。“& | 和” 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英文缩写D&I,体现出“兼容并包”的学院文化;“& | 和”意指联系,是把离散的、看似无关的对象重新连接起来,给平常世界带来“惊喜”,体现出设计的力量;基于“& | 和”的创新设计,体现出中国“和”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当代价值。“& | 和”不仅是今年两院毕业设计展的主题,也将成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毕业设计展的共同品牌。第二,首次将本科生毕业设计展和研究生毕业设计展同时举办,这充分体现出我院“立体T型、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特色。第三,首次以“元宇宙”和网站两种形式同时呈现。

今年是同济大学建校115周年,今春我们的同学们和老师们又一起经历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重大考验。最令我感动的是,在3个多月的封控压力下,在这样一个艰苦卓绝的毕业季,同学们仍然完成了如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呈现出如此惊艳的元宇宙毕业展。  

“&”毕业设计展览网站1

“&”毕业设计展览网站1


“&”毕业设计展览网站2

“&”毕业设计展览网站2


毕业设计“元宇宙”展馆1

毕业设计“元宇宙”展馆1


毕业设计“元宇宙”展馆2

毕业设计“元宇宙”展馆2

《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问题?对教学、科研和产业提出哪些要求? 

胡飞:我院毕业设计重点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一是设计思维能力。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已经从以“物”为核心、做“容器”的一套方法,拓展为以“非物质”为核心的交互、体验、服务的思维。工业设计思维不再仅仅是以一大群人的共同特征或需求为出发点,而更要面向细分群体做深度的学习,寻求为差异化人群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是整合创造能力。设计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无论是提升现有处境和条件以达到一个更优化的状态,还是突破现有框架以替代性的系统去应对社会技术转型的挑战,设计师都必须面对未知的境况,以设计手段的介入去形成新体验、促成新关系、形成新的生活-空间生态系统。这种创造能力,或基于现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或建构意义,让更多的人对问题感兴趣并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或对前面两方面的目标都有所贡献。

三是对专业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设计技术和工具能够帮助达成设计思维训练、获得更优化的解决方案,是提升设计品质、促成设计方案实现的重要手段。我们鼓励学生运用设计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术,去训练思维能力、探索创新路径并解决问题。这些工具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HCD工具、参数化设计方法、开源软硬件技术、UX方法、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等等。对某一个技术或者工具的极致掌握,使得学生仍有潜力在继续提升其他方面能力的情况下,达到一个更具有整合创新能力的状态。

《设计》:学生终将走向社会,承担他们责任,您希望他们有何作为?有什么嘱托?

胡飞:三点期望,供大家参考。第一,领异标新有胆魄。无论大家是继续深造,还是投身产业一线,都请保持创新的渴望和创造的胆魄。第二,兼容并包见格局。面对未知的世界和艰难的世界,放低身段,主动吸纳和消化自己未知或一时无法承受的东西。第三,知行相资有担当。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院训是“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那么,你所追求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你所希望创造的未来世界又如何?我想: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的话,其意义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深深铭刻在我们身上的同济精神和设创使命。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