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袁翔:将目光转向自己来思考设计去实现“Designed in China”

0

ⓒ 采访:李杰  李叶

ⓒ 受访:袁翔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翔,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翔,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袁翔,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访问学者,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袁翔主要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是学院“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的核心成员,多次参与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关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教材新形态研究,提出基于“学生创造内容”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建设“图钉墙”设计专业课程数据平台(https://pinwall.cn),收录了2015年以来湖南大学近900个工业设计课程的成果数据,开发了课程数据看板工具,推动数据驱动的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4),湖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并获得湖南大学“我心中最敬爱的老师”,湖南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工业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袁翔: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始创于1977年,是国内首批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院校之一,也是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学院成立之初主要立足于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到今天在本科层面仍只有工业设计一个专业,但研究生层面拥有设计学、艺术硕士两个硕士点以及设计学博士点,此外还设立了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总的来说,相较于其他设计院校,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是一个以工业设计为基础的,具有“全链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学院。

学院目前拥有专任教师50余人,师资规模并不大,平均每年本科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各100人左右。不过,学院拥有一支具有跨学科特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带头人何人可教授与季铁教授分别为第7届、第8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时他们也分别担任工业设计专业教指委的主任委员与秘书长。教学团队的成员主要来自设计、计算机、电子、机械等不同的学科专业,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0人,80%的教师拥有国际一流设计院校访问留学经历或博士学位,70%的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在国内的工业设计专业院校中,实力是比较强劲的。

作为教指委主任单位,湖南大学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方面一直都比较创新和超前。学院曾于1993及2018年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与我们对专业教学的持续改革和探索密切相关。在近期教育部的“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中,学院以“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的设计领军人才”为目标,推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非常强调设计的跨学科整合,并且围绕工业设计密切相关的几个产业方向设置了6大课程教学模块,分别是智能装备、智慧出行、智慧健康、数据智能与服务设计、可持续与生态设计以及数字文化创新。虽然学院只有工业设计一个本科专业,但这6大模块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框架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框架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方面的劣势?

袁翔: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院在工业设计方面有非常好的学科基础。我们的老先生、老前辈们在工业设计教育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就,确立了湖南大学工业设计在高校中的地位,让学院拥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能够以更加前瞻的视角来思考工业设计的学科发展。在近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设计学被列入交叉学科。从这一点上看,湖南大学的综合院校背景也将为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

其次,学院对自身的工业设计学科发展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定位。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冲击下,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问题场景、知识体系、流程方法、理论工具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学院选择从国家战略、地区经济以及行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方式,然后基于湖南大学自身的优势来精准规划学科发展路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学院的师资团队具有很强的组织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学院的“师傅”文化。我们这里一般称呼学院的老先生、老前辈们为“师傅”,一方面是他们几乎毫无保留地给予年轻人各种专业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是他们的远见为学院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因此,尽管老师们可能来自不同高校的不同学科专业,但大家仍然能够在“师傅”的号召下凝聚在一起,形成一支综合能力很强的队伍。

虽然学院的学科建设基础不错,但未来也将面临不小的挑战。从目前来看,工业设计正在走向一条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道路。因此,设计院校必须充分融合其他学科,整合高校、企业和社会的优势资源,持续扩大工业设计的产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才能真正走在前面。对于这一目标,我们仍在努力。

《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袁翔:课程方面,学院致力于推进传统设计课程的“新工科”改革。一方面,增开了《数据科学导论》、《智能设计方法》等一批新工科课程;另一方面,在设计专业课程中越来越强调数据采集与处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知识的整合应用。比如老师会教学生利用开源硬件和传感器来构建高度互动的设计原型,或者通过三维扫描技术采集设计所需的人体测量数据以及造型纹理数据,还会教学生利用设计大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自动生成设计方案。我们认为,这些技术、方法和知识将成为未来工业设计师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意编程与设计》课程教学生利用开源硬件和传感器搭建高度互动

《创意编程与设计》课程教学生利用开源硬件和传感器搭建高度互动


《创意编程与设计》课程教学生利用开源硬件和传感器搭建高度互动

《创意编程与设计》课程教学生利用开源硬件和传感器搭建高度互动


《人机工程与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生使用高精度扫描设备采集人体

《人机工程与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生使用高精度扫描设备采集人体


《智能设计方法》课程教学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生成国画动效

《智能设计方法》课程教学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生成国画动效


《智能设计方法》课程教学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生成国画动效

《智能设计方法》课程教学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自动生成国画动效


师资方面,学院先后引进了8名计算机、电子、机械等工程学科背景的全职教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前面提到学院设置了6大模块,其实每个模块的背后都有一支队伍。学院以模块为单位,将工科背景的老师与设计背景的老师混编为6个教学团队,让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同台授课,共同申报、参与科研项目,努力推动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设计》: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属地特色?毕业设计如何与学院的办学特色相结合?

袁翔:湖南是文化资源大省,长沙也是联合国媒体艺术之都,学院具有属地特色的一个学科方向是“数字文化创新”。科研层面,学院建设了“数字文化创意与智能设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以“数据-工具-平台”为路径,打造面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数字文化创意与智能设计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整合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岳麓书院等优势资源,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文化建设战略需求。教学层面,学院设立了“数字文化创新”模块,重点围绕文化内容挖掘、文化数据采集、分析以及设计转化等问题展开课程教学,并且每年都发布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产业方面,学院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合作共建了“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武陵山非遗文创中心”等实习实训平台基地,重点开展“文创公益·精准扶贫”工作,推动地方文化和产业平衡发展,相关项目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学院另一个具有属地特色的学科方向是“智能装备”。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的优势产业,学院跟省内的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中车株机等企业一直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与三一集团共建了“智能工程装备工业设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并且每年都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发布毕业设计课题。湖南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三高四新”战略,要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针对这一点,学院专门组建了跨学科的“智能装备”模块团队,以“三高四新”战略为指引,围绕打造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工业设计创新高地,打造促进中部崛起的工业设计创新引擎,以及打造开放融合与众智创新的工业设计创新生态3大目标,重点开展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设计研究。

《设计》:今年毕业设计的大主题是什么?希望给学生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毕业设计线上展示和线下展示的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要求有何侧重?是否有助于设计成果渗入社会层面?

袁翔: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哲学是“经世致用”,因此学院毕业设计的选题通常要求与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挂钩,设计主题主要根据前面提到的6个模块方向来确定。目前大部分选题来自老师的科研课题、企业合作项目以及学生实习期间的企业项目,也有少部分选题是对接老师的预研项目或设计竞赛。目的是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思考、解决最真实的设计问题,并充分运用专业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学院对毕业设计成果的交付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如果输出内容是产品造型,那么必须交付实物模型;如果输出内容是交互装置或软件系统,那么必须交付可运行的工程代码。启动“新工科”专业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选题对这两方面同时提出了要求,所以同学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设计的线下展览比较侧重实物模型的展示以及原型系统的交互演示,同学们必须确保他们的作品处于最佳演示状态,因为老师随时会在展览现场体验并打分。线上展览主要依托学院自主开发的“图钉墙”(pinwall.cn)系统。“图钉墙”是一个课程成果数据的存档系统,所以线上展览更侧重于收集和展示毕业设计过程性档案,包括各种调研资料、设计图稿和演示视频等。

《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哪些问题?对教学、科研和产业提出哪些要求?如何看待毕业设计未来的改革需求?

袁翔:首先一个问题是毕业设计选题。学院要求选题能够跟科研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但合适的企业选题总是非常稀缺。这里有一个匹配度的问题,因为企业的生产需求与高校的毕业设计之间往往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需要高完成度的设计方案,而毕业设计的时间、成本以及学生的工程能力很可能是不匹配的。所以在教学和生产之间,还需要一个中间层来衔接。我们去年成立了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也是希望能借道研究院体制将广泛的企业需求与我们的教学有机地对接起来,但目前才刚刚起步,希望能够尽快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道路。

另一个问题是时间。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最复杂的一个设计项目,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设计项目。尽管教学安排上会为毕业设计留出整整一个学期,但面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满足交付标准,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需求的沟通、成本的控制、技术方案与制造工艺的调整等,为整个周期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因此,学院也在不断尝试改革毕业设计的流程和节点。比如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7学期,在特定的课程中进行热身性的前期设计,或者将毕业设计分解成多个小的交付阶段等。

《设计》:您认为学生们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协调国际化和本土化?如何树立起基于文化自信的设计自信?

袁翔:我认为国际化与本土化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融合统一的关系。早几年强调国际化,其实需要思考其内在逻辑。当时我国受益于全球化进程,经济迎来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科技和制造业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一个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自然会更多地注重与国际接轨,而这个接轨的过程同时也为我国工业设计及相关专业创造了发展空间。

现在中国迎来了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其实为我国工业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我们会更多地将目光转向自己,思考我们自己的需求、场景、历史与文化,这意味着大量前所未有的概念灵感、产品服务以及创新业态即将涌现出来,为我们的工业设计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在国际知名设计大赛中斩获大奖,就是一个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统一的很好证明。我始终相信,只有将目光转向自己来思考设计时,才能真正实现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ed in China”的转变。

毕业设计作品分享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1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2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3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4



毕业设计作品5

毕业设计作品5



毕业设计作品6

毕业设计作品6



毕业设计作品7

毕业设计作品7